文以载道,诗词诵读展扩学生胸襟

2017-02-26 09:48四川广安市广安区希望小学
小学教学研究 2017年32期
关键词:家国情怀诗词

四川广安市广安区希望小学 黎 懿

文以载道,诗词诵读展扩学生胸襟

四川广安市广安区希望小学 黎 懿

诗词诵读是学生成长、文化传承、教育使命回归、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和文化复兴的共同需要。可以通过课前5分钟诵读、每期确定一个主题、每期一次比赛以及“家校联谊”大讲堂来实施。诗词诵读的目标在于“沉积人文素养,涵养家国情怀”。培育学生的仁爱之心、悲悯之情、兴国之责、河山之爱、智慧之辨,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学生守时惜时的好习惯。让学生们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成为胸襟开阔、视野广博、胸怀天下,拥有厚重文化积淀,具有家国情怀的筑梦新人。

诗词诵读 人文素养 家国情怀

教育部近期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人文积淀和人文情怀成为学生的重要核心素养。为此,笔者就中小学开展诗词诵读,扩展学生胸襟情怀进行了实践和思考。

一、诗词诵读的价值追求

(一)学生成长的需要

外来文化、网络文化等所谓“流行文化”对学生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会导致他们去模仿和学习一些不良行为,表现出浮躁、自私、好逸恶劳等不健康心态,导致重知识、轻道德、贪图享受、抗挫折能力差等现象的产生。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承载着“仁、义、忠、孝、悌、礼、义、廉、耻”的道德伦理观,构成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元素,可以增强教师自身的知识、修养,指导学生的规范行为,帮助、引导学生的科学世界观的形成。

(二)文化传承的需要

教育部社会科学司负责人曾说: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青少年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这是持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诗词习诵将有效地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三)教育使命回归的需要

教育永远肩负着文化延续、发展、革新的使命。这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回归点。而诗词经典,正是传承文化的教育。

(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需要

党的十八大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倡导、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古诗词体现了“礼仪、诚信、孝顺、节俭”等价值取向,契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诗词诵读是学生道德体系构建的重要方法和有效途径。

(五)中国文化复兴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倡导中华文化自信。中华文明既要在炎黄子孙中间发扬光大,也要走向世界文化的中央。既共享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又能弘扬中华文化的民族特色,实现中外文化的交融互通,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底蕴的双向建构,是中华文化复兴的迫切要求。

二、诗词诵读实施路径

(一)每天一次课前5分钟诗词诵读

每天语文课前5分钟开展诗词诵读,背诵一首古诗词。

(二)每期一个诵读主题

以“爱国、立志、宽容、尽责、礼仪、诚信、孝顺、节俭”为每个学期的主题,由易到难,选取合适内容给学生诵读、研习,逐步涵盖“爱国、立志、宽容、尽责、礼仪、诚信、孝顺、节俭”等传统文化主题,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养成文明健康的品行和高尚的情操,通过诗词诵读实现“启智、铭言、知理、矫形、修身、立德”。

(三)每期一次“诗词诵读”比赛

为了让诗词诵读与核心价值观“知行合一”,每期举行一次师生国学诗词诵读比赛,让家长、师生体会诗词经典的内涵,传承国学经典,弘扬华夏文明。

(四)每期一次“家校联谊”大讲堂

开展诗词亲子共读,师生、家长共同诵习唐诗、宋词等内容。邀请国学讲师面对全体家长、学生讲学。每期举办父母大讲堂,推选优秀家长讲述诵读经验以及亲子互读经验,为家庭、学校教育搭建共读共享平台,创造一种和谐美。

三、诗词诵读的目标达成——沉积人文素养,涵养家国情怀

(一)养仁爱之心,育悲悯之情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表达的是对劳动人民辛苦劳动的肯定,告诫学生尊重劳动,爱惜粮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碳贱愿天寒”“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表达的是对劳苦大众的悲悯、同情,对唐代安史之乱造成百姓流离失所的控诉。对照今天,我国老少边穷地区及世界战乱之地,还有许多孩子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和平年代的我们应该心存满足,心生幸福,同时,心怀同情,力所能及对困难群众给予帮助。

(二)心怀家国,恪尽兴国之责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陆游《病起书怀》、“但愿苍生具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于谦《咏煤炭》、“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古诗词充满心怀天下、苍生饱暖、杀敌戍边的家国情怀。“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表达了岳家军驱逐胡虏,直捣黄龙,收复河山的豪情壮志。学生们应该立鸿鹄之志,胸怀祖国,勇于担当,共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阅读山水风光,培育锦绣河山之爱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严武《军城早秋》“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伍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范仲淹《渔家敖》,在诗人、词人笔下,祖国大好河山或雄伟,或壮美,或妩媚,江山处处绚丽多彩。在诵读声里,不断生发、滋养对锦绣河山的热爱。

(四)感受亲情、友情、爱情、乡情,丰满学生情感世界

“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丈夫戍边,难以相见,梦中相会却叫黄莺儿搅扰好生懊恼,“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妻子思念丈夫之情溢于言表。“十年生死两茫茫……”苏轼妻子亡故十年,却依然“小轩窗,正梳妆”,词人字里行间肝肠寸断思念亡妻。“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慈母对游子的思念、牵挂,犹如密密麻麻的针线连绵不绝,赞美的是伟大无私的父母爱。“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表现出诗作者与友人相见时难,别更难,别愁离绪无限伤感。“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白发皓首的游子归故乡,似曾相见却又“相见不识”,既有欣喜、惊叹,更生乡愁、无奈和感伤。诗词中的亲情、友情、爱情、乡情不断抚慰、触发内心,学生的情感不断充盈、丰富。

(五)体会哲理,化育智慧之辨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在古代,是没有天气预报的,但诗人能由此及彼、由近及远,由眼前的皓月而想到千里之外的他乡可能有风雨,表现了诗人特有的时空观念和辩证思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具有哲理性:要认清庐山,必须身在山外,必须经过“横看成岭”“侧看成峰”,方能发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全貌。“人有旦夕祸福,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月相多变,人世沧桑,世事难料、难全、难圆满,这是世间万物变化多端的自然描述,更是极其精准的人生判断,教导学生积极应对,辩证思考。

(六)淡泊名利、豁达开朗,培育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诗人李白旷世奇才,怀才不遇。但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流连山水,寄情诗酒,活在当下,活出本心。“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诗人杜牧对项羽兵败自刎深表遗憾。项羽如果心怀大志,隐忍奋进,一定会“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七)体察童真童趣,体验生活的恬淡、闲适与美好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童年没有烦恼,无拘无束,时而“牧童骑黄牛”,时而“也傍桑阴学种瓜”。王维笔下的田园,桃红含雨,柳绿带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道旁榆荚仍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诗人同花门楼口七十岁卖酒老翁开玩笑,风趣诙谐,充满生活味道与情趣。

(八)时光易逝,世事难留,养成惜时好习惯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万里长城今犹在,至今不见秦始皇。”真所谓“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城外土馒头,馅草在城里。一人吃一个莫嫌没滋味。”显赫的权势、千金的富贵,终归一抔黄土、一缕青烟。“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告诫学生们珍惜光阴,把握今天,把握当下,才不会万事蹉跎。

诗言志,词含情。作为语言精华的诗词歌赋,饱含作者的情怀、志向、感悟以及生活经验、态度和价值取向,或磅礴宏大,或细腻伤感,或豪迈奔放,或婉约清新。引导学生从小系统诵读传统诗词,吸收营养,增长见识、阅历、感悟,吸纳精神养分,充盈内心,丰富情感,增添智慧,形成准确的价值观,成为胸襟开阔、视野广博、胸怀天下、拥有厚重文化积淀,具有家国情怀的筑梦新人。

猜你喜欢
家国情怀诗词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家国两相依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家国情怀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略谈“家国情怀”
诗词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