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考交卷1

2017-02-27 23:06王君
时代报告 2017年2期
关键词:兰考县兰考春光

王君

2017年1月上旬,记者从省扶贫办获悉,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对兰考贫困退出工作的省级核查已进行完毕,兰考达到贫困县退出标准,目前正处于公示阶段。

核查结果表明,兰考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贫困发生率分别为0.46%,低于贫困县退出标准;贫困人口漏评率、贫困户错退率低于贫困县退出标准;贫困县退出群众认可度在98.5%以上,高于贫困县退出标准;兰考县建档立卡贫困村通过扶持退出99.12%,高于贫困县退出标准;公共服务各项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达到行业部门贫困退出标准。兰考脱贫长效机制完善,持续发展能力强,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已达到贫困县退出标准。

“兰考的面貌在改变,兰考人的思想意识在改变,一个沐浴着焦裕禄思想,?重焕生机的兰考正在引世注目。?”兰考县委书记蔡松涛动情地说。

产业脱贫

赵垛楼村是焦裕禄书记当年树立的“四面红旗”之一。当时的赵垛楼因为内涝严重,庄稼连续七季绝收,当时的村支书赵培德带领村民冒着倾盆大雨,挖河渠,刨水沟,与暴雨内涝搏斗。1963年秋天,这里一连下了9天暴雨,他们却夺得了好收成,还卖了8万斤余粮,昔日的赵垛楼低洼易涝、风起沙飞,如今这里良田成片、绿树成荫,赵垛楼的干劲儿在上世纪60年代征服了恶劣的自然环境,然而这样一个有干劲儿的村子目前还未完全脱贫。很多人发出过这样的疑问,当年的“四面红旗”怎么还是贫困村?你们的干劲儿去哪儿了?

2014年兰考县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后,兰考县葡萄架乡的党委书记岳建河第一个来到了赵垛楼村。经过逐户走访摸排,他发现村里存在的问题——懒散,很多贫困户并没有脱贫致富的愿望。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偏低。主导产业不突出,标准化水平低。村里没有集体收入,公共资金仅靠上级扶持,严重制约着公共福利、公共设施等事业的发展,也给村级开展工作带来难度。

找到穷根就要精准施策,为此岳建河经常找到赵垛楼村的村支书王建胜商量出路。想要脱贫就必须发展产业。岳建河和王建胜想到了“合作交流,调整传统农业种植模式”。通过带群众出去看,请专家培训指导,开阔贫困户的视野,拓宽贫困户的思路,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引导贫困户从“要我脱贫”转变为“我要脱貧”。2015年投资建食用菌大棚14座,2016年贫困户又集资16.5万元新建大棚11座,脱贫户朱敬军带头成立了兰考县众庆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把贫困户拧成“一股绳”齐心合力谋发展,发挥其对贫困人口的组织和脱贫带动作用。

无志山压头,有志人搬山,想要脱贫,没点比学赶超的精气神是不行的。在和村干部商议后,村里准备搞一个贫困户干劲评比。除了贫困户,村两委班子成员,党员代表也都要参加,大家把每周做的事都在会上亮亮相。通过大家选票填分,第一名是赵慧礼,8.87分;第二名是赵胜利,7.25分;赵振德第三名,7.15分。每周的前三名都有生活用品作为奖励,连续一个月评比排在前三名的,还有200到500元不等的资金奖励,评比后,村委还组织贫困户挨家观摩了每一户的家庭整洁和劳动情况。

赵胜利的大棚是利用2016年村里发放的到户增收资金盖起来的,如今,他精心打理着大棚里的蔬菜,还要给想学技术的村民传授经验。而在此之前,老赵每天都是在村里和人打牌聊天,等待政府的扶贫资金和政策,自从开了评比会,老赵觉着再不干点啥,脸上都挂不住。对这次评比结果,排名第三的赵振德家并不服气,一大早,赵振德带老伴去乡里打完针,就赶紧下地干活了。当记者问到下次评比是否有信心的时候,赵振德坚定地说:“我咋没有信心啊,我现在从五点多起一直忙到晚上九点、十点,才睡觉。想办法多挣钱,谁不知道种点小麦、花生、玉米多省事。人家都经常打牌,我都没有那个闲功夫。”

赵振德家有十亩地,以前都是种植单一经济作物,然后坐等收成,而现在,赵振德父子把十亩地变成了试验田,利用发放的到户增收资金买了种子,除了小麦、花生以外,还种植了菊花、大蒜、玫瑰、秋葵等播种期和成熟期不同的作物,保证一年四季都有活干。

“什么是‘赵垛楼的干劲?那就是迎难而上,把事办成。为老百姓办事,再难也得办,再难也要办好。”王建胜说。迎难而上是焦裕禄精神的精髓,同样也是新时期实现中国梦。从以前的等靠要,到现在的凡事想着靠自己,现在,大家伙都动了起来,干劲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切切实实变成了实际行动。

赵垛村辖原有建档立卡贫困户98户321人,其中2014年底脱贫24户88人,2015年底脱贫55户180人,2016年脱贫18户47人,截至2016年12月10日,剩余1户6人未脱贫。贫困发生率为 0 .45%。贫困户均有相对稳定可靠的增收来源,年人均纯收入稳定超过3200元标准,且吃穿不愁,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有保障。

“前几天,俺村已经通过验收,要退出贫困村行列了。摘下这顶帽子不是目的,我们还要大步流星奔小康。”2016年12月27日,兰考县葡萄架乡赵垛楼村党支部书记王建胜高兴地说。力争到2020年,全村现代农业达到一定规模,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初步建成“产业优势明显、村容村貌整洁、文明幸福安康、基础设施完善、服务配套齐全、管理民主规范”的富裕乡村、文明乡村、美丽乡村。

政策减负

你八凉八热六个碗,我八凉八热八个碗;你家接新娘喝30元一瓶的酒,我就得比你高出一个等级。热菜凉菜别说“光盘”了,整只鸡鸭,不动一筷子,就倒进垃圾桶了……八项规定管住了公款消费的奢侈和浪费,可是在民间,乡邻之间相互攀比,红白喜事铺张浪费十分严重。虽然老百姓心里不愿意,可是碍于面子,不得不打肿脸充胖子。这是老百姓心里的一个痛。

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兰考县小宋乡政府在全乡推行红白事简办,得到了大多数人的支持。想要把简办规定持续推行下去,除了要求扶贫干部有移风易俗的勇气,转变村民长期形成的固有观念,关键还要靠领导干部带好头。

小宋乡村民家里办红白事时,现场总会出现几个熟悉的身影。东邵岗村的张二飞家办婚礼,红白事简办督导组的干部和村支书张顺平早早就来到了现场。“今天是咱东邵岗第二例办这个事儿,往后都是这样办法,谁家都有办事儿的时候,谁也别埋怨谁。”?张顺平说。

简办规定以来,这是东邵岗村第二家村民办事,婚礼既省了钱,又不丢面子,大伙儿皆大欢喜。但不久前村里的第一拨事,却着实考验了一把村支书张顺平。原来,小宋乡的简办规定正式执行前,各村支书按要求提前把要办事的村民名单进行汇总,结果发现东邵岗村的王景家是全乡的头一家。不仅如此,更让张顺平头疼的是,办婚礼的王景还是自己的亲戚。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乡政府推行简办的态度很坚决,张支书只能硬着头皮去了侄女王景家。侄女王景的反应在张顺平意料之中,他知道王景好强要面子,为了儿子的婚事,光是盖新房、准备彩礼已经欠下了好几万,可她仍然为了面子活受罪。东邵岗村的人都知道,支书张顺平虽然不善言辞,但做事却有股执着劲。眼看着离办婚礼的日子越来越近了,张顺平干脆请来了乡长刘红超。在小宋乡“禁止大操大办”的文件中明确规定:党员干部和近亲属必须要带头示范。

在兰考县,许多干部都知道,当年焦裕禄书记因为儿子焦国庆看的一场白戏,制定《干部十不准》的故事。那时,才11岁的焦国庆和县委大院的很多孩子一起从戏院的后门进去看了场戏。随后,焦裕禄亲自起草了《干部十不准》,除了明确规定“不准干部和干部子弟看白戏”之外,还多次提到干部不准大办喜事,挥霍浪费。随后,他又多次提出 “红白事花钱越少越好”“以勤俭节约为荣以铺张浪费为耻”。

小宋乡乡长刘红超说:“所以说咱制订红白喜事禁止大操大办铺张浪费也要咱的干部带头,干部近亲属带头,这也是对焦裕禄书记《干部十不准》的一种继承。”

几番苦口婆心的劝导,王景答应了带头简办婚礼。经过全乡的头一拨事,后面的简办工作越来越顺利,扶贫干部们也深受启发:要转变一些村民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除了要有移风易俗的勇气,关键还是要靠领导干部带好头。

在豫鲁交界的兰考县南彰镇周庄村,一场“迷你版”的“反四风”改革,正自上而下开展。周庄村通过多种方式,扭转了红白喜事铺张浪费的作风。随之而来的,是兰考地区越来越多的乡镇,掀起这场红白喜事“瘦身运动”。“减轻家庭负担”“杜绝铺张浪费”“每桌饭菜的价钱不能高于300元”。周庄上空,每天回旋着这样的“劝导”声音。而每当打听到村里谁家要办喜事,村支书就会和红白理事会成员一起,提前到他们家里,耐心劝导,讲解道理,劝他们把钱用到更需要的地方。

经过他们的努力,村里铺张浪费现象慢慢减少。“以前办一桌酒席要花数百元,为避免浪费,我们现在规定每桌不能超过300块。”蔡现禄说,香烟一盒不能超过20元,喜酒一瓶不能超过30元。这和周边的村庄比起来,已经是最低标准。

今年47岁的孙青菊,感受最为深刻。2016年春节后,他们家刚刚给孩子办了婚礼。在红白理事会的干预下,孩子婚礼上的酒席虽然比以前“寒酸”了,但亲戚朋友们都很开心,也给自己减轻了不少负担。“如果放在以前,酒席办下来至少要花三四万,而这次只花了一万多块钱”。

如今的周庄,全村在外经商的多达400多人,全村拥有小轿车300多辆,是县里有名的“发展工业经济先进村”。

小宋乡东邵岗二村,2014年6月贫困户建档立卡90户385人,2015年剩余49户196人,2016年剩余3户13人,2017年剩余2户6六人,其中有一户低保户因病返贫。贫困户均有相对稳定可靠的增收来源,年人均纯收入稳定超过3200元标准,且吃穿不愁,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有保障。

如今,开封乡村各地通过倡导减小宴请范围,控制菜品规格,降低礼金标准等,避免盲目攀比和铺张浪费的现象,努力形成文明和谐新风尚,帮老百姓脱了贫减了负。

闫春光的脱贫故事

东坝头乡张庄村是一个有着特殊意义的村庄——东坝头是黄河九曲十八弯的最后一道弯,位于东坝头乡东部的张庄村曾经风沙肆虐,是当年兰考最大的风沙口。1963年,焦裕禄带领除“三害(风沙、内涝、盐碱)”工作队来到这里查风口、追风源,组织群众挖泥封沙,栽种刺槐……

如今的张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建设了以乡村游为特色的“四面红旗”体验基地120亩,种植莲藕1000亩、小杂果300亩,养殖户达60多户。闫春光是张庄村养殖户中的一个。

2017年1月12日,時代报告记者一行在前往东坝头乡张庄村的时候来到了闫春光的家。

金色的阳光,缎子般铺洒在豫东大地上,铺洒在兰考县东坝头乡张庄村十字路口的一处宅院里。高高的门楼,矮矮的砖花院墙。刚走到院子外面就听见了闫春光的奶奶张景枝的笑声。60多平方米的小院里青砖漫地,东南角一株老槐树枝杈舒展,筛下满院阳光。

闫春光的奶奶张景枝老人今年87岁了,看到记者来了,老人高兴地起来招呼。

孙媳妇儿一边擦着手一边走出来。阳光洒在刚洗净挂好的一排排衣服上。宽敞的院子里,老人靠在椅子上,幸福地看着重孙、重孙女跑来跑去。院子的左前方是一个专用的卫生间。不同于其他村庄的旱厕,记者走进去看到的是洁白的墙壁,擦得发亮的地砖以及可以抽水的马桶,一个自动洗衣机在一旁嗡嗡地转着。院子的右手边是厨房,贴的是近几年最流行的仿古地砖,挂的是可以方便自行拆卸清洗的抽油烟机,用的是城里人家一样的橱柜,干净的石英石台面上摆放着早上没吃完的早饭——有稀粥,有馍,还有两盘炒芹菜,老人的儿媳妇说,因为家里有人吃辣的有人不吃,就炒了两盘。而在此之前闫春光家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

闫春光今年29岁,家里有五口人,父亲在20年前患肝癌去世了。从小靠着母亲一人外出打工提泥养活着一家老小……后来靠六亩地和养鸡场生活。

2013年,闫春光觉得自己过得有些窝囊。养鸡场在这一年赔了一万多元。家里欠下几万元外债,日子过的捉襟见肘,他泄气了,几乎一蹶不振。

2014年3月17日,在兰考县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村民家看望,来到了闫春光的家。聊起了闫春光的挣钱问题,“下一步你咋打算?还是打零工?土地流转出去,1亩地给你多少钱?”总书记就像长辈一样,不时询问闫春光,帮他出主意、想办法。之后,闫春光对这个问题考虑了很久:奶奶80多岁了,孩子也在慢慢长大,总出去打工也不是法子。从那时起,他就下定决心,绝不辜负总书记的期望,一定要干出个样来!

总书记的到来给了闫春光很大的鼓舞。政府为闫春光协调过来10多万元资金,给了他一个“东山再起”的机会。 有了政府的支持和鼓励,闫春光干劲十足。

2014年7月,闫春光重操旧业,养了3000多只蛋鸡,一茬鸡就还了五六万元的外债。

2015年春节一过,闫春光就在村子的南头风风火火地将自己的养鸡场又建了起来,从3000只发展到6000只,规模扩大了,原来的养鸡棚空间显得局促起来。又到了抉择的时候:到底要不要继续扩大规模?算了算,新建一个容纳1万只鸡的自动化鸡棚,至少需要30万元。该咋办?闫春光决定咬咬牙,继续干。

在闫春光的精心经营下,养殖数量不断增加,成了村来10多家养鸡场中规模最大的。“我们的新鸡棚在村里是最大的。”据闫春光的爱人估算,1万只鸡,一天的饲料钱是2500元左右,按照每天95%的鸡下蛋来计算,每天能产1140斤左右的鸡蛋。闫春光同村的一位叔叔算了这样一笔账,即便是按照现在3元钱一斤的价格来算,每天也能挣个千把块。

村里人都说,闫春光聪明、有眼光,“闫春光把钱都用在盖新鸡棚上了,人家在做长远投资。”

在闫春光的带动下,村里9户办起了5000只规模的养鸡场。张庄村养殖业发展势头喜人。“春光的确没有辜负总书记的期望。”一旁的张庄村驻村扶贫队队员王波涛说,“现在他有两个鸡棚。第一个专门孵小鸡,第二个自动化养蛋鸡,是我们村170多养殖专业户的‘领头羊。”

大家都为闫春光高兴,春光却两颊红扑扑地说“这不算啥”。说起今年的规划,闫春光早有打算,“总书记来俺家的时候我当时喂了两三千只鸡,现在已经发展到一万只了。争取2017年扩大规模,发展到两万只。”

提起有什么想对总书记说的话,闫春光激动地说:“总书记当时您来俺家的时候俺还是贫困户,现在俺已经脱贫了,等天暖和了准备把房子里再重新装修一下,置办些家电,争取做村里的致富带头人!”

闫春光说,拿到脱贫荣誉证书的那天,是他們一家最幸福的一天。回忆起那天的情景闫春光的奶奶张景枝老人高兴地说:“当年总书记问我年龄后,夸我身体好,我说谢谢总书记。总书记一直叮嘱我,要保重身体。国家政策好,我们家不仅脱贫了,我现在还有养老金也有低保金,孙子孙媳妇都很孝顺,我过得很幸福。咱们今后的甜日子更多啦!”

截至2016年12月中旬,兰考县已有序完成115分贫困村的退出。内生动力和社会帮扶催生了兰考“蝶变”。焦书记时代的内涝、风沙和盐碱三大自然灾害早已不见了,如今的兰考生态良好,风景如画,焦书记栽下的泡桐早已根深叶茂。盐碱地早已成为记忆,只有焦裕禄精神,仍在代代相传。在脱贫攻坚战中,兰考锤炼了队伍,肃正了作风,党员干部通过战贫困、谋发展,真正走进了群众心里,帮扶兰考10万困难群众脱贫奔小康,完成了向中央作出的庄严承诺,为兰考83万人民交上了完美答卷。

猜你喜欢
兰考县兰考春光
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探索与启示
又访兰考
论兰考县脱贫攻坚经验及其当前中国时代价值
普惠金融的实施效果及其改进对策
春光无限
《走进兰考》:小人物故事展现大时代变革
走脱贫之路是兰考对焦裕禄精神的生动践行
兰考交卷
小小的花
活色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