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一化学课堂教学中思维模型的构建

2017-02-27 12:49吴秀云
广西教育·B版 2016年11期
关键词:构建方法

吴秀云

【摘 要】本文主要从“概念解析,对比记忆;元素认知,看想做析;混合计算,按部就班;分离提纯,绘制流图”这四个方面入手,详细地阐述在高一阶段如何有效引导学生建构思维模型的方法。

【关键词】高一化学 思维模型 构建方法 混合计算 对比记忆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B-0142-02

在整个高中时期,高一这一年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一年。它不仅成功衔接了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的学习内容,而且代表了一个全新学习阶段的开始,因此在这一年中有效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非常重要。对于化学这门学科,笔者认为最重要的便是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知识体系建构合适的思维模型,使得学生能够将抽象的化学知识转换为一种直观有趣的形式再进行记忆,也就是说,在高一阶段的化学教学中,教师有效引导学生划分不同的知识体系并针对不同体系分别构建模型,将抽象的化学知识转换成简洁直观的形式来方便学生进行记忆,增强其思维的有序性和严谨性,极大地提升其化学素养。这是高一化学教学任务的核心。下面笔者将探讨如何在高一阶段的化学教学中构建思维模型。

一、概念解析,对比记忆

在高一阶段的化学教学中,学生会遇到许多不易区分的概念。要知道理解概念是日后对化学进行深入学习的前提和基础,所以说概念的解析和记忆非常重要性。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尽一切可能使学生深入理解所学概念,只有这样,才能为其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对于某些容易混淆的概念,笔者提倡学生构建“对比记忆”的思维模型,比如在教学物质的量、质量、摩尔质量以及相对原子质量时,笔者首先将物质的摩尔质量以及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对比区分,这两者在数值上是相等的,但是物质的摩尔质量是有单位的物理量,其单位为 g/mol,代表的意义是每摩尔的相应物质的质量;而相对原子质量则是没有单位的,这样对比记忆更有利于学生对这两个概念的区分和掌握。对于物质的摩尔质量我们也可以联系物质的量和质量两个概念来进行解析,在这样相互对比之中学生便能够充分理解相关概念。除此之外,学生也可将此模型应用到其他方面,比如对相似元素的认识以及相似的化学方程式进行对比记忆,所以说这种思维模型的构建将对整个化学学科的学习产生巨大助益。

我们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针对容易混淆的概念为学生构建对比记忆的思维模型,使学生能够在对比之中充分理解相关概念,并能够在之后的学习中有效地将该思维模型应用到该学科的其他内容的学习中。

二、元素认知,看想做析

学生在接触新的知识时,大多数都经历了一个从未知到感知,从感知到了解,从了解到熟练的过程。对于化学这门学科来说,往往会有很多新的元素以及化合物等需要学生熟练掌握其物理和化学性质,为此,笔者建议学生针对这部分知识构建“看想做析”思维模型,那么,这个模型具体是如何构建的呢?

下面笔者将用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详细描述“看想做析”思维模型的具体构建过程。比如在教学金属钠的性质时,“看”主要是针对其物理性质而言,需要让学生通过观察进而详细了解其颜色、质地、形态等;“想”主要是指学生自发地将已学过的知识和新知识之间建立联系,比如在学习钠时,我们可以带领学生先回忆一下之前都学过了那些和它类似的金属,它们之间有什么相通之处等;而“做”主要是针对实验而言,在钠元素的教学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实验即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我们需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完成实验,去亲自体会实验的整个过程并且熟悉实验的操作规范及要求;最后一步“析”,则是指学生针对实验现象而对实验原理等进行分析,这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前面学过的相关知识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并且能够洞悉反应的原理。

通过“看想做析”思维模型的构建,学生便能够初步了解掌握相关元素的各种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经过一段时间的反思及复习后,学生便可得心应手地应用相应的知识,对新元素的认知程度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三、混合计算,按部就班

在高一阶段的课程中,有关混合物的计算一直是学生眼中的难点,有些同学甚至在考试中直接放弃该类型的题目。其实,有关混合物的计算问题远没有学生想象的那么复杂,如果找对方法,构建出合适的思维模型,那么一切有关混合物计算的难题便都可以迎刃而解。

以一道典型的混合物计算题为例:

取一定量的 NaSO4,NaCO3 的混合物溶液与过量盐酸反应,生成 2.016 L CO2(标准状况下),然后加入足量的 Ba(OH)2 溶液,得到沉淀的物质量为 2.33 g。试分别计算混合物中 NaSO4和 NaCO3 的物质的量。

在解决这种问题时,我们要做的便是构建“三步走”思维模型:第一步是列出题中涉及到的所有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在本题中即列出 NaSO4 与盐酸和 NaCO3 与盐酸的反應方程式;第二步是针对未知量设出未知数,在本题中将 NaSO4 和 NaCO3 的物质的量分别设为 x 和 y ;第三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则是根据设出的未知量和题目中的条件来建立方程组并求解。对于本题来说通过分析我们可知 NaCO3 的物质的量等于生成的 CO2 的物质的量,而 NaSO4 的物质的量则等于生成的沉淀BaSO4 的物质的量,接下来我们便可列式求解得到答案。

通过构建“三步走”思维模型,我们可以轻松地将复杂的混合物计算问题转化为数学方程的求解问题。但是能够进行有效转化的前提是我们能够具有扎实的知识储备,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为我们构建模型奠定基础。

四、分离提纯,绘制流图

在高一阶段,有关物质的分离和提纯等知识也是一大重点,这部分的知识往往会和化学工业建立联系。在学习时学生往往不能准确记忆每个步骤所需要加入的试剂,或是会记混所加试剂的顺序。为了有效解决这个问题,笔者提倡构建“流程图式”思维模型,以一种非常直观具体的形式来让学生掌握相关工艺。

比如在教学粗盐的提纯工艺时,我们需要首先将粗盐溶于水,之后再进行过滤(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然后加入过量的 BaCl2 溶液,除去 Na2SO4,再加入过量的 NaOH 溶液,除去MgCl2,之后加入过量的 NaCO3 溶液,除去 CaCl2 和 BaCl2,最后滴加适量盐酸至恰好不再产生气体,除去 NaOH 和 NaCO3(可以用 PH 试纸检测酸碱度)蒸发溶液,析出 NaCl 晶体。这整个过程需要加入多种试剂进行多次除杂,除杂试剂也不尽相同,学生在未能完全理解的前提下很难做到准确记忆。因此对这类问题,我们可以以流程图的形式来将整个过程完整呈现(如下图所示)。这种方式下每步所加试剂一目了然,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与此同时,学生还能够对该工艺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理清思路,而且更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与分离提纯有关的化学知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一味地只给学生进行知识灌输,要尽量多地为学生穿插讲解流程图,让学生在充分理解的前提下进行高效记忆。这样才能有效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提高其对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

总之,培养学生建构思维模型的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需要我们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地向学生渗透相关意识,并且要及时地将学过的知识模块化和体系化,以方便学生根据不同的知识模块构建相应的思维模型。与此同时也要尽量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使学生感觉有法可循,并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这样长期坚持下去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化学成绩的提升,而且更能够增强其思维的有序性和严谨性,切实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茂林.浅议学生化学思维模型的建立[J].化学教学,1994(2)

[2]陈纯纯.化学思维模型建构的实践研究[J].浙江师范大学,2013(9)

[3]马金松.浅谈高一化学课堂教学中思维模型的构建[J].现代阅读,2011(23)

猜你喜欢
构建方法
浅析初中物理教学中物理模型的构建策略
简论中学体育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新环境下学习型企业管理模式的优质分析
英语翻译实践中文化欠缺及其建构的具体方法分析
新形势下高职生诚信档案的有效构建方法
构建符合学生心理的数学课堂
浅论高中地理“双动两案”的教学模式构建
如何构建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
浅谈阳光语文课堂的构建
初中语文教学听说训练思路构建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