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子仁丸病机及方证探析

2017-02-28 02:26朱文翔程发峰王雪茜穆杰马重阳连雅君王庆国
环球中医药 2017年8期
关键词:麻子承气汤杏仁

朱文翔 程发峰 王雪茜 穆杰 马重阳 连雅君 王庆国

·学术论坛·

麻子仁丸病机及方证探析

朱文翔 程发峰 王雪茜 穆杰 马重阳 连雅君 王庆国

麻子仁丸是《伤寒论》中的一首名方,太阳阳明、胃强脾弱概括了其病机,方中大黄、枳实、厚朴泄热通腑,火麻仁、杏仁滋脾宣肺,芍药养阴泻肝通便。后世医家加深运用了麻子仁丸的组方原理,通过肺肠同治和虚实兼治这些理论,将下法得到了更广泛的运用。

麻子仁丸; 太阳阳明; 胃强脾弱; 肺肠同治; 虚实兼治

麻子仁丸是《伤寒论》中的一首名方,虽然原文对麻子仁丸的记载很简短,但是其在临床中的应用却极其广泛,后世医家将其运用于各种内科杂病当中。同时,张仲景创制麻子仁丸的思路也给予了后世启发。本文将从麻子仁丸证的病因病机着手,并结合其药物组成,分析麻子仁丸内在组方原理及其对后世理论的影响,以期促进对下法的全面理解,进而使其在临床中得到更广泛和合理的应用。

1 从表里和虚实探析麻子仁丸的病因病机

1.1 太阳阳明:从表里概括麻子仁丸的病因病机

《伤寒论》第179条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太阳阳明,是指太阳阳明合病,或者病在太阳传入阳明,即二阳并病。结合《素问·经脉别论篇》中“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所述的津液从胃→脾→肺的输布过程,认为太阳阳明的病位涉及肺、脾、胃三脏[1]。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其中“治节”之意为调节、控制机体的各种生命活动。肺为水之上源,“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又赖余“肺主治节”之功尚健。同时《素问·平人气象论》云“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左乳下”,说明胃与肺有经络直接相通。并且,在五行当中,脾与肺又有着土金相生的关系。基于肺与脾胃在生理上的紧密联系,其在病理上亦相互影响。一方面,在表之邪本应适当运用汗法使其从外而解,若失治误治,妄用汗吐下利之法,则可致邪气直接内陷于阳明,从阳化热,使得胃中“游溢精气”所产生的津液,不能透过脾而上归于肺,而是被逼迫趋下形成小便数,最终产生胃中燥实之证。另一方面,上焦肺气不宣,因而脾气不能上升,子病及母,久则脾弱气耗,无力散精行津,亦可化湿[2]。综上所述,由于失治误治,病从主表及水之上源的肺渐而累及在里的脾胃,导致三焦水道通调失司,形成表里俱病的情况。

1.2 胃强脾弱:从虚实概括了麻子仁丸的病因病机

《伤寒论》第247条脾约证的主症是“小便数,大便硬”,其病机为“其脾为约”。历代医家对于这一条的理解有着多种解释。代表医家成无己,其最先对“脾约”进行注释且对后世影响最为巨大。其在《注解伤寒论》曰:“跌阳者胃脾之脉弦,浮为阳,知胃气强,涩为阴,知脾为约,约者俭约之约,又约来之约。”《内经》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是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今胃强脾弱,约来津液,不得四布,但输膀胱,致小便数,大便难,与脾约丸通肠润燥。”[3]“胃强脾弱”的解释也由此而来并被广泛接受。

脾胃中州总司水谷纳化,调节中焦升降气机,二者以膜相连,胃主燥化,脾主湿化,燥润相济。一方面,由于胃热约束了脾的功能,使其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同时胃中实热促使津液偏渗于膀胱,终致肠胃津液不足,大便干硬艰难。另一方面,由于本身脾弱,运化乏力,不能将津液输布至四周,亦是大便难下的辅助因素[4]。如《素问·玉机真脏论篇》曰:“脾不足,令人九窍不通。”仲景在《伤寒论》中亦有论述“脾弱”的情况,如在阳明病篇209条论及攻下之宜忌时,不敢轻易攻下即是虑其脾弱。然而“胃强脾弱”病机中的“脾弱”当理解为脾的相对弱,是因为胃之邪气盛而致脾之为胃行津液之功能相对弱,其主要矛盾仍为胃中邪气盛实。

2 探析麻子仁丸的用法及用药特色

2.1 适用丸剂以图缓攻

麻子仁丸虽含便结之症,但此便结的论治方法当与承气汤证进行鉴别。参考原文244 条“小便数者,大便必鞕,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虽然小便数、大便硬,但患者当无特殊不适之感,亦无微烦腹痛潮热谵语等大实大热见证,可知较于承气汤证,其实证热证相对较轻,不若承气汤证那样急迫。同时,综合考虑到脾弱的情况,麻子仁丸组方用药不可似承气汤单纯攻下,恐其清热力量过猛。在这种矛盾的情况下,不必急于荡涤,以免药过病所,反更伤津液,当改以麻子仁丸,以图缓治[1]。

2.2 大黄、枳实、厚朴泄热通腑以治其标

麻子仁丸由火麻仁、芍药、枳实、大黄、厚朴、杏仁六味药物组成。其中大黄、厚朴、枳实的用量数倍于专于攻下的承气汤,因此从药物组成上看亦可以认为麻子仁丸仍是以实证为主。方中大黄主泻热,使热不得约束脾主为胃家行其津液;枳实清脾热且理脾气,使气机得以通畅;厚朴一则增强枳实理气下行之功,一则制约大黄、枳实寒性太过而不伤脾气,使脾气既不为热约,又不为寒凝[5]。三味药共奏泄热通腑,治标之功效。

2.3 火麻仁、杏仁滋脾宣肺以顾其本

麻子仁丸,以火麻仁为君。由于火麻仁含有脂肪油,质润多脂,故其滋阴润燥的作用被医家广泛应用。除此之外,亦有诸多文献记载了其益气滋脾之功。如《神农本草经》云:“麻子,味甘,平,无毒,主补中益气。”《本草经疏》云:“甘能补中,中得补则气自益。”《唐本草》云:“主五劳。”《日华子本草》云:“补虚劳。”《本草述钩元》云:“耐老益气,久服不饥。”《本草逢原》云:“有补中益气之功,脏腑燥结者宜之。”《本草述》云:“盖由于至阳而宣至阴之化,非泛泛以脂润为功也。” 综上可知,火麻仁具有益气滋脾润燥之效。在麻子仁丸“胃强脾弱”的病机中,其脾并不是真弱,故而在用药时就不必用补脾之药,只须甘润益脾即可[6]。因此,火麻仁在“脾约”治疗中不仅具有滋润通下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其甘平之性能补脾气,兼以助脾运化水津,且非甘温能助热,缓补不使太过,实寓有“益气通下”之意[7]。

《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津液并不是由脾直接运输到周身的,而是通过脾运输到肺,通过肺的宣散作用到达周身的。原文第179条示人以“太阳阳明”,则说明在表之邪未能及时有效治疗,内陷于阳明之里,是肺失传送之职,脾亦失转输之权,皆有助于大便燥结。由于胃喜湿恶燥,若脾为胃热所约,亦可水湿不运,则致湿热搏击,气机郁滞,升降失常,浊气不降则大便硬[8]。故此证亦可视为阳明之变证,即脾胃湿热相博,脾约气结,升降失常,津液输布失衡[9]。《本草求真》云:“杏仁,既有发散风寒之能,复有下气除喘之力。缘辛则散邪,苦则下气,润则通秘,温则宣滞行痰。”杏仁虽能润肠,但由于其味甘温能宣降肺气,故在此处的作用主要是帮助脾气散精而上归于肺,进而起到宣气化湿的作用,使津液能往上输布,而不偏渗膀胱,缓解小便数之根源,使大便不硬。因此麻子仁与杏仁均是作用在脾气散精的前后脏腑,是本方组成的重要部分。

2.4 芍药养阴泻肝通便以治未病

芍药味苦、酸,微寒,入肝经。《神农本草经》云:“主邪气腹痛、除血痹、攻坚积、止痛、利小便、益气。”汪昂《本草备要》云:“补血,泻肝,益脾,敛肝阴,治血虚之腹痛。”芍药运用之意,参原文第279 条“腹满时痛、大实痛”用桂枝加大黄汤,方中芍药用量较桂枝汤加倍,可知芍药与大黄相伍,缓急解约,松弛肠道,开滞通腑,可解除气滞腹满,用于脾虚气滞腹满之证,目的在于加强通下力量[10]。而对于病机中脾弱这一方面,在滋脾益气同时,当防止木来克土,亦适当应用柔肝泻肝之物。芍药养阴泻肝柔肝,意取泄木扶土,使肝发挥疏泄之能而不克于脾,助脾气之运化水津胃气之下降。

综上可见,麻子仁丸证的病机与肺、胃、脾、肝皆有一定关系,因此在治疗方面不可单论脾胃[5]。

3 探析麻子仁丸对后世理论的影响及应用

麻子仁丸中虽包含了小承气汤的药物组成,具有泄热通腑的功效,并含有急下存阴之义,但通过对其病机的分析,认为从太阳阳明、胃强脾弱论治,是麻子仁丸的核心内涵,并对后世理论有着深远的影响。

3.1 肺肠同治,通调水道

虽然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最早见于《内经》,但后世医家对其应用则是法于仲景《伤寒论》,其中亦受麻子仁丸的启发。《金匮要略集注》在注释走马汤时云:“用巴豆极热大毒峻猛之剂,急攻其邪。佐杏仁利肺与大肠之气,使邪从后阴一扫悉除,则病得愈。”[11]杏仁肃肺降气,因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降有助于通便。后世《世医得效方》师仲景之旨制五仁丸亦以杏仁为主药主治肠燥便秘,传导艰难。《温病条辨》中焦篇第20 条:“喘促不宁,痰涎壅滞,右寸实大,肺气不降者,宣白承气汤主之。”宣白承气汤证属肺经痰热壅盛,肠腑热结不通之肺肠并病之证。此证上下同病,治宜肺肠脏腑同治。方中大黄泻热逐结助肺开,杏仁开肺行气助腑通。正如吴鞠通所言:“以杏仁、石膏宣肺气之痹,以大黄逐肠胃之结,此脏腑合治法也。”

后世医家还认为,麻子仁丸中的大黄与杏仁相配伍,除治疗大便不通外,还具有通小便之功,用于治疗水湿不运,湿热搏击,浊气不降所致的大便硬[12]。此法见于《古今医鉴》中的倒换散,“大便不通,大黄一两,杏仁三钱;小便不通,大黄三钱,杏仁一两”。大黄苦寒,能泻下通便以除肠垢,又能清热助肺以调水道;杏仁苦温,能宣降肺气以利水浊,又能润滑肠道以通大便。二药相伍,则大小便均可通利。

3.2 虚实兼治,以补助通

通过麻子仁丸中麻子仁及芍药的配伍,对运用峻下药物通便具有一定的警示作用。大黄一类的通便峻剂,初用尚可通,继用非但无效,且徒伤正气,甚则病情连绵不愈,影响预后。若便秘属虚证者,轻易用大黄等药以泻下,虽今日暂得通快,而重虚其虚,以致根本日竭,则来日之结必将更甚,愈则无可用之药[13]。而后世医家也在麻子仁丸组方原理的基础上,创制出众多扶正祛邪的代表方剂,如归参承气汤、新加黄龙汤、增液承气汤等。归参承气汤出于《伤寒六书》中,功能为攻下热结,益气养血,主治阳明腑实,气血不足证[14]。方用承气以逐实,归、参以助气血。吴鞠通自创的新加黄龙汤,切合温邪伤人最易伤阴的特点和本证正气极虚的实际,方中人参补正,大黄、芒硝逐邪,麦冬、生地黄、玄参滋阴润燥,海参咸寒滋补阴液,姜汁宣胃肠气机,当归和血分之滞,以便气血和畅,胃气宣通。增液承气汤病机为腑实阴亏,肠腑不行,方由增液汤与调胃承气汤变化而来,重在滋养阴液,以泻下热结为辅,此为增水行舟法,吴氏称其为气血合治法[15]。

4 总结

本文通过对麻子仁丸探析,认为其病机应当从太阳阳明和胃强脾弱两方面理解,而麻子仁丸的药物组成不仅具有泄热通腑作用,还有滋脾宣肺、养阴泻肝的功效。只有充分理解了麻子仁丸的组方原理及其对后世理论的影响,才能在临床中将下法运用的更加广泛和合理。

[1] 李宇铭.论《伤寒论》“脾约”之意(下)[J].辽宁中医杂志,2012,39(2):269-270.

[2] 刘庆有.“脾约证”病机探讨[J].成都中医学院学报,1988,11(1):47,61.

[3] 聂云,尚莉丽.《伤寒论》脾约证浅论[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2,24(9):826-827.

[4] 张效霞.脏腑真原[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265-271.

[5] 丁伟亮.脾约证议[J].江西中医药,2011,42(7):12-13.

[6] 王醊恩,杨毅.也谈“胃强脾弱”[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6(3):464-465.

[7] 胡共和.《伤寒论·脾约证》“脾弱”病机辨析[J].甘肃中医,2002,15(1):1-2.

[8] 刘湘云,佃丽萍,佃泽钿.《伤寒论》之脾约证与麻子仁丸证探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6,25(3):53,59.

[9] 张书文.从麻子仁丸的理法方药论脾约证治[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十四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2002:2.

[10] 林曲.试谈脾约证[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8,12(4):10-11.

[11] 山田业广. 金匮要略集注[M].郭秀梅,崔为,点校.北京:学苑出版社,2009:131.

[12] 张欢.由仲景大黄、杏仁药对所思[C]//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分会,2009:3.

[13] 胡敏,纪云西.便秘证治慎用大黄[J].江西中医药,2004,35(12):45.

[14] 徐凤新.承气汤类方辨析[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9,30(1):33-34.

[15] 徐建瑞,白振军,李安祥.从“五承气汤”析吴鞠通攻下理论[J].河南中医,2011,31(7):729-730.

(本文编辑: 韩虹娟)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430102);北京中医药大学自主课题(2016-JYB-XS197)

100029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朱文翔(博士研究生)、王庆国],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中医临床基础系[程发峰、王雪茜、马重阳(博士研究生)、穆杰(硕士研究生)、连雅君(硕士研究生)]

朱文翔(1989-),2015级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经方的现代应用。E-mail:leon_zhu0619@163.com

王庆国(1952-),博士,教授。研究方向:经方的现代应用。 E-mail:wangqg8558@sina.com

R222

A

10.3969/j.issn.1674-1749.2017.08.032

2016-07-23)

猜你喜欢
麻子承气汤杏仁
A Skopos Theory-based Study of Translation Principl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ecoctions
The Study of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Xuanbai Chengqi Decoction(宣白承气汤) in the Treatment of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Based on Network Pharmacology and Molecular Docking Method
窗边的媒人
鸡毛蒜皮的事儿
杏仁糖小兔
演状元
“黑麻子”香蕉能吃吗?
餐桌观察员之五仁月饼
增液承气汤临床研究进展
奥曲肽联合大承气汤治疗轻型急性胰腺炎5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