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刷新率真的有意义吗?

2017-02-28 04:33蓝色
个人电脑 2017年1期
关键词:灰阶刷新率电子束

蓝色

多年来显示器的刷新率一直固定在60Hz,后来不知何故,各大厂商不断推出高刷新率的新品,75Hz、120Hz、144Hz再到今天的200Hz,即便不惜通过超频的方式也力求到达业界最高刷新率,对此,很少有厂商能够免俗。

在硬件玩家群体中,不乏对硬件品牌有近乎偏执信仰、甘心疯狂砸钱的死忠粉丝,这些用户和某些品牌的关系可以戏成为:“我为兄弟两肋插刀,兄弟插我两刀。”一些不厚道的厂商用尽心思圈钱,把戏玩大了,如今已经被千夫所指的有所谓“架构微调”、马甲SOC、Hi-Fi玄学,玩的稍微隐蔽一点的就像本文将要谈到的液晶刷新率。

整个硬件行业发展到今天,装备党、参数党、平台党、性能党、公版党在当前的电竞市场中不断得以发展壮大。激烈的市场竞争除了给我们带来一代又一代产品的革新和性能上提升外,还套走了玩家口袋里的大笔钞票。例如之前提到的平台党,只要三大件有代次更新就会毫不犹豫地购置新平台,而有些玩家群体对于参数或者性能的偏执追求也助长了厂商肆无忌惮近乎洗脑般的宣传引导。不仅游戏可以是硬件杀手,硬件也可以是硬件杀手,奈何你是双路E5、四路泰坦也很快沦为淘汰的命。

就像罗永浩当年在推出锤子T1时的情形,那些嘲讽业界友商恶意诱导消费者对参数配置过度追求的话语仍不绝于耳。四核、八核、真八核、十六核;800万、1300万、2100万、4100万;跑分高手、跑分达人、跑分小王子;各种规格配置的罗列令人目不暇接。让人着实费解的是,在PPI早已超过300的今天,冒着高耗电、高发热的骂名盲目上4K高分屏幕除了在前期推广和用户心理上的提升之外到底有什么可取之处。国内手机行业浮躁的风气与国内消费环境密切相关,类似的不良风气在硬件行业同样存在,区别在于更委婉、更隐蔽而已。

笔者曾在某新品发布会上和厂商的设计总监有过一段交流,当问及:“为何发布如此高刷新率的新品,你真的认为有用吗?”时,这位设计总监应答得十分委婉、机智,他表达的意思大致是:“我们作为一线厂商是为用户的需求服务的,产品研发基于市场导向。”大家都是明白人,言下之意不用说,你懂的。

随着当前电竞时代的全面到来,不差钱的玩家群体对于游戏装备的要求越来越高,多年前的小白用户如今也都变成了准大神,对于硬件的性能和参数说起来更是头头是道,厂商如何满足这样一批有钱又任性的用户需求,和这些土豪做长期的朋友以便更好地圈钱呢?当然就是在这些玩家群体对硬件认知整体高度的基础上,满足他们对某些性能参数的盲目追捧。

说回到本文的主题液晶显示器的刷新率上,从CRT(Cathode Ray Tube,阴极射线管)时代全面演进到液晶时代后,多年来显示器的刷新率一直固定在60Hz,后来不知何故,各大厂商不断推出高刷新率的新品,75Hz、120Hz、144Hz再到今天的200Hz,即便不惜通过超频的方式也力求到达业界最高刷新率,对此,很少有厂商能够免俗。

为什么说液晶显示器的刷新率是无足轻重的,主要是因为刷新率这一概念最先出现于CRT时代,但仅适用于CRT产品,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液晶显示)通过液晶分子翻转达到显示不同画面的目的,CRT的工作原理则是阴极射线管射出高能电子束,电子束在偏转线圈磁场的控制下通过荫罩,定点轰击屏幕上的荧光粉从而发出亮光。

一点的亮光当然不足以产生整幅画面,好在电子束轰击每一点的速度足够快,在偏转线圈的控制下,电子束可以快速地轰击屏幕上的多个点。如何高效率地显示画面呢?人们又制订了电子束高频轰击屏幕的规则,场频和行频的概念诞生了,其中场频便是当前用户所熟知的刷新率。

CRT时代由于画面是真正意义上的一帧一帧进行扫描替换,刷新率成为衡量显示器性能优劣的重要标准,尤其是在市场上的部分产品还存在屏幕闪烁现象的时候。进入本世纪之后,陪伴了我们半个多世纪的CRT显示器寿终正寝,主流市场份额被LCD全面侵占。

当前的液晶面板大致分类有TN、IPS、PVA、MVA等等,但基本工作原理都是依靠液晶分子在电场驱动下作向列角度扭转,以控制背光源的透射或遮蔽,而通电开启角度的大小与快慢使得各类型面板之间产生显示特性上的某些差异。

与CRT相比,LCD的图像生成是通过控制液晶分子来实现的,它的刷新是高效率的,是可以对整个屏幕进行同步刷新的,而不是逐个像素点的刷新,所于对于LCD来说不存在刷新率的问题。当然也会有好事者通过高速摄像实验来证明,刷新率不同所带来的画面拖影及模糊现象的差异,但其实画面拖影之类的现象与面板的另一特性密切相关,那就是黑白响应时间和灰阶响应时间。而在实际应用中,与灰阶响应时间的关系最大。

要知道对于CRT产品而言,即便场频是60Hz,画面也不会有丝毫的拖影现象,这是因为CRT内部的电子束高速轰击荧光粉所带来的辉光效应极其短暂,荧光粉产生光亮后会马上熄灭,时间仅为1毫秒左右,也就是这个原因,才会造成屏幕的闪烁;也正是这个原因,CRT才没有拖影现象;也正是这个原因,在CRT时代,必须要通过较高的刷新率来尽量抵消屏幕的闪烁,这个时候的刷新率才是真正有参考价值的指标。

辉光效应就像是一把双刃剑,让刷新率这一概念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或许是CRT时代人们受尽了屏幕闪烁带来的苦难,而当时高刷新率的显示器是很受欢迎的。不过,进入LCD时代后,刷新率这一落伍的概念依旧在人们心中挥之不去。

事实上,除了背光源分为PWM调光和DC调光以外,进入LCD时代之后,屏幕闪烁的问题基本上是不存在的,这是由于液晶的工作原理完全不同于CRT,LCD液晶分子的翻转速度明显慢于辉光才是造成画面拖影的罪魁祸首,LCD天生就有拖影现象,这就像“原罪”一样阻碍着液晶的进一步发展。

那么拖影现象怎么解决呢?依靠的就是上文提到的响应时间,尤其是灰阶响应时间,通常厂商缩短响应时间的做法有两种:一是提高液晶的驱动电压;二是稀释液晶,降低粘稠度。但过度使用这两种方法都会造成所谓的RTC錯误,也就是液晶转动过量,如何在性能和稳定之间做平衡,只能说矛盾的调和折衷做法很令人尴尬。那么厂商是如何解决液晶转动过量的问题呢,一般来说普遍采用插黑技术,毕竟黑白响应的液晶扭转电压相对更容易控制。

如今,即便不是以游戏电竞为卖点的显示器其灰阶响应时间也控制在了8ms以内,换算过来就是可以达到125FPS,响应速度是为画面刷新作前提保证的,如果画面的更新速度比响应速度快的话,对上一帧画面还没来得及清除就必须显示下一帧画面,这时就会产生明显的拖影。

至于为什么还有刷新率这一概念,另一方面原因在于显示器是有了质的变化,显卡依然是那个显卡,无论代次架构如何变化,数据输出方式如何不同,其输出信号依然是以帧或者半帧的方式进行着。显卡指挥着LCD的画面显示,从这个角度来看,为了适应或者兼容显卡的这一特性,LCD继续持有“刷新率”这一标签也是无可厚非。

为了维持与显卡的同步工作,或者说是“骗”过显卡,LCD必须在每时每刻保持着刷新,即便是静态画面的显示上。我们且不论如今核心硬件如同马甲般的架构更新速度能否流畅运算渲染出巨大的数据量,高刷新率所带来的高运算压力会直接导致SOC芯片高负载、高能耗、高发热,而高数据量对显示传输信道带宽的压力是前所未有的巨大,要知道当前5K分辨率的显示器要卡皇级别的显卡用双DP接口才能正常显示,超高刷新率所带来的提升与其造成的结果相比实在让人觉得鸡肋。相比之下,当前英伟达和AMD大力推广自家的同步显示技术则显得更为科学和实际。□

猜你喜欢
灰阶刷新率电子束
高刷新率显示器真的适合你吗
高刷新率不容易显示器需求与接口标准带宽
高刷新率 手机必备新功能?
通过非对称伽马调整改善面残像的理论分析和方法
电竞显示器不能只认刷新率
基于PCI-1721电子束磁扫描焊接的软件设计
甲状腺结节灰阶超声影像对甲状腺癌的诊断价值分析
电子束辐照灭菌用PP材料改性研究
结合图像内容的立体显示灰阶串扰量化方法研究
5A90铝锂合金电子束焊接接头显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