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谈:关于恨

2017-02-28 17:36
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鸿毛恩仇磨难

一个人并不孤独。一个人心中有恨就会感觉格外孤独。写恨,当然是为了写和解与原谅。诚如写爱,是为了写痛。写青春,是为了写呼啸沧桑。

生活无论如何是变得好了,物质极大的丰富,选择多种多样,科学昌盛,各种方便快捷,每个人的生活都可以张扬个性,多姿多彩。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变得不快乐了,我们的身边充满了戾气,充满了恨。一言不和,大打出手。稍有质疑,拔刀相见。包括我们自己也像炮仗一样,一点就着。永远气急败坏,永远暴跳如雷。我们记住的全部是被侵害,是冷,是孤独和绝望。是我们想象中的绝杀。

我们终于明白,开朗并且优越的阳光灿烂般的人同样可以患忧郁症。许多重量级成功人士也可能阴沟翻船。有思想或者有才华的人会被一件小事压得喘不过气来。人生过于沉重,如果没有几块怨恨的石头压着,所谓的幸福感都变得轻浮而且飘移。

从来欢乐和快感只是一瞬,只是刹那芳华,哪怕是房子车子包包或者珠宝,那些贵重和豪华有时如一羽鸿毛。我们记住的却是吃了三个月泡面换来的榨菜牌国产小冰箱。记住的是和喜欢的人徒步征程可以走那么远那么远。人心就是这么奇怪,不是重口味记不住吃了什么,只有仇恨让我们变得结实,有耐力,有信心,抗压抗震满满的存在感。

也许是过去僵化和愚化的環境,制造共性的教育,让我们消化了太多的委屈和苦难,自我被完全屏蔽。所以今天我们格外地看重自己,尊重自己的感受,直到偏颇、固执,神圣不可侵犯。

而这个世界,从来都是双城记。有表象的安宁、和谐,有文明的礼遇和谦让,更有烈火烹油鲜花着锦般的盛世奇观。然而另有一层幽暗是我们看不见,或者看见了也不愿意直视的内核,那就是我们的恨,深刻的怨恨,同归于尽的决心。否则快意恩仇的故事就不可能那么有市场,那么常演不衰,也就没有“千古文人侠客梦”这场永不落幕的嘉年华。

然而,恨,那是一条河,不见首尾,无休无止无尽无眠。

越是优越的人、成功的人,越容易固执、决绝,这不难理解。难以理解的是常常,我们是仇恨中的一个元素,却仍旧在复仇中坚持或者寻找意义。常常,我们耗尽所能疲惫不堪得到的并不是想象的那个结局。所以,常常是那些历经磨难的人,才会说出“诚觉凡事尽可原谅”这样的话。就像政治的最高境界是妥协,人生的最高境界是柔软地面对自己,和自己讲和,和周遭的对抗力讲和,和岁月握手言和。

什么都不会改变,唯有内心。心境的疏星朗月是人生的修行与功课。跟功名、学识不大相关,也并非成功的附属品,更不是所谓八面威风的买一送一。却是许多人的终极所求。

记得那一年,我们坐在桂花树下,等待着网购的大闸蟹,期盼着快递小哥匆匆的脚步声。朋友们随意地说着闲话,桌上黄酒飘香,老醋姜丝,白色的餐盘,钳叉工具一应俱全。

微风徐徐,我们相视一笑。

恨只恨,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

猜你喜欢
鸿毛恩仇磨难
李保刚
风入松·送医疗队出征
过敏泯“恩仇”
路上
关于一扇门的命名
杂萝卜快意恩仇
人生路上磨难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