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小学家校共育的因素以及解决策略初探

2017-02-28 22:29陶中元
新课程·上旬 2016年11期
关键词:家校共育解决策略影响因素

陶中元

摘 要:小学四年级学生由于正处在身体与心理快速成长的关键时期,需要家庭与学校的共同参与,这样才能为孩子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生活与学习环境,满足孩子的成长需求。对于孩子的教育不单单是家庭或者学校某一方的责任,双方也只有认清这一点,在家校共育问题上主动承担起各自所承担的责任,才能实现双方所预期的教育目标。主要对影响家校共育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给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希望能够为小学生的家校共育问题提供一些可参考性意见。

关键词:小学;家校共育;影响因素;解决策略

家庭和学校作为孩子的主要成长环境,对于孩子性格的养成以及良好习惯的建立具有直接的引导作用。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的是家庭与学校间的紧密配合,只有这样才能为孩子营造出最恰当的生活与学习氛围。当前,家校共育观念成为被大多数家长与学校所理解的一种教育理念,虽然家校共育的推行和落实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家校共育的持续有效推进。下面,笔者将从家庭与学校两个层面入手,对影响家校共育的因素进行分析,最终提出实现家校共育的有效路径。

一、影响小学家校共育的因素

1.家庭层面

(1)家长教育形式不当

部分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讲究方式方法,也不会与孩子进行交流沟通,一旦孩子出现某些过错,家长便只会采取粗暴的方式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保证绝不再犯。这种教育形式显然是错误的,这样不仅会让孩子对家长产生恐惧心理,而且对于正在建立自身对外界初步认知的四年级学生而言,很容易产生反抗情绪,促使孩子叛逆心理的养成,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2)家長重智观念较深

重智观念是当前我国大多数家长都存在的一种育子理念,其直接表现便是十分注重孩子的考试分数,在孩子成绩下滑时表现出强烈不满,将分数作为衡量孩子的唯一标准,给孩子带来较大的学习压力,且不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

2.学校层面

(1)教师难以面面俱到

当前我国大多数小学班级都存在一个普遍性问题,那便是学生人数众多,少则七八十,多则上百,众多的学生人数带来的一个直接问题就是教师管理难以面面俱到。对于一些成绩十分优秀或者成绩排名十分靠后的学生,老师投入的关注较多,而对于学习成绩处于中等的学生,教师付诸的精力难免会打折。因此,教师无法对班上每个学生的状况都了如指掌,与学生家长的互动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2)教师评价体制单一

学校对老师的评价体制较为单一,大都以班级平均分作为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唯一标准,导致教师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多于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教师与家长在就孩子的在校表现进行沟通时,也只是以孩子的学习成绩作为沟通重点,忽略了对孩子心理变化的观察,也容易导致孩子遭受来自学校与家庭对于学习成绩的双面夹击。

二、实现家校共育的有效途径

1.成立家长委员会

笔者作为四年级班主任,深深认识到家庭教育对于促进孩子学习进步、帮助孩子培养健康心理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因此,笔者通过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交流,成立了班上的“家长委员会”,家长委员会由班上学生的家长作为主要负责人,负责家长会举办期间的家长召集工作,并且协助老师进行班级管理。比如,学校在举办运动会期间,有许多家长认为孩子参加运动会会影响学习成绩,而且存在着较多的危险,因此,反对自己的孩子参与运动会。在面对这种状况时,家长委员会帮助笔者与家长进行了大量的沟通工作,最终大多数家长都被说通,不仅鼓励孩子参加运动会,还亲自来到学校为学生加油助威,笔者的这一举动也赢得了其他班级班主任的认可与效仿。

2.完善并增加家校沟通的渠道

在网络技术无比发达的今天,家校沟通的渠道也变得丰富而便捷,笔者为了加强与家长的沟通,特意建立了家长沟通微信群,每日都会将学生的家庭作业发布到微信群中,让家长知晓学生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并给予学生指导帮助。此外,由于一些学生家长工作繁忙,经常无法亲自参加学生的家长会,笔者便选择通过视频通话的方式,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了解孩子在家的表现情况,家长也会就孩子最近在学校的表现进行询问,尽量做到了对孩子成长的同步参与。

3.完善教师评价体制

笔者所在学校也十分重视家校共育的实际落实状况,因此,在对教师的评价体制中新增了诸如与学生谈心次数等选项供学生对教师进行全面评价。此外,学校还发布了网上投票,让家长通过投票的方式选出“最负责任的老师”,以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次数以及沟通质量等作为评价标准。学校对于当选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对于票数较少的教师还会组织批评谈话。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激发起教师参与家校共育的责任心。

家校共育要想达到良好的成效,需要家长与学校教师共同努力。家校共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双方的共同坚持。本文中笔者对于实现家校共育有效途径的提出只是基于自身的教学经验,并不一定适用于所有教师,但是笔者对于家校共育的研究与实践并不会停息,希望能够为教师同仁提供一些新的育人思路,共同为小学教育而奋斗。

参考文献:

[1]李生兰.美国学前教育机构《家长手册》的特点及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2015(8).

[2]刘翠兰.影响家校合作的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6(20).

编辑 张珍珍

猜你喜欢
家校共育解决策略影响因素
《语文学科课后作业的有效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浅议如何化解家校教育的矛盾
家校合作问题分析及解决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