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在中国银行业的应用与趋势

2017-02-28 21:39张衢
当代农村财经 2016年11期
关键词:银行科技

张衢

一、银行发展的四个科技里程碑

假如从1986年工行首次引进大型计算机开始,至今30年中,银行运营模式经历了四次重大的转型变化,成功营造了中国现代商业银行运行的基本模式。

第一个里程碑标志:银行与IT联姻结伴。这是个颠覆式的艰难历程,工行历经15年。

这是一场由作业工具引发的脱胎换骨的大革命,标志是计算机替代了算盘。从1985年启动,直到20世纪末完成。几百年传统手工模式宣告终结,从作坊式跨入现代系统的银行,提升了管理素质。从此,银行有了一种最活跃多变又不断进步的技术因素。

转型难点:一是计算机无情淘汰了数十万靠算盘、手工记账作业的中老年员工。

二是对外培训客户,社会压力很大。

三是机器贵重,电信、纸张等运行费用大增,期间经历数次设备更新、系统换代和机构调整。如一台ATM机30多万元,存取款机45万元,台式机上万元。

1.社会极大地感受到银行技术进步。银行服务电算化了,通存通兑了,机构联网了。一个城市系统集中一个总账,柜员变成了节点。银行焕然一新,第一次有了“网点”、电子产品、机具、电子记账等新概念,从此设立了科技部门。

2.注重提升员工技能与效率。有了计算机、清分机、大型点钞机、ATM机等多种装备,提高了员工技能素质,提出队伍年轻化、高学历、专业化。后来精简都设定年龄,也形成“年轻==效率”、“形象==服务”的偏见。

3.形成以城市行为核算的新模式。电算化启动了集约化经营,90年代中后期,银行开始改革组织和作业方式,精简网点机构职能,“小而全”模式消退,扁平化架构出现。人员向营销转移,增强了竞争力。

第二个里程碑标志:实施数据集中管理。难在技术应用的突破,四大银行走了15年。

这是一场管理方式彻底的大转型。始于1999年工行“9991”工程,前3年物理集中,后3年逻辑集中,建成中国银行业运行基本模式;随后2005—2012年间,各大银行也陆续完成。其意义,开启了“一个银行”模式,有了真正统一的银行,标志着管理信息化基础形成,告别经验式管理体系。

1.集中管理形成整体经营力、竞争力。一家银行通过核算系统集中,将国内外机构、业务、产品、员工纳入统一管理,实现了大联网,真正打通了地域隔阂,强化了整体市场功能。例如,银行卡实现在全国通用,集团客户现金管理出现,消除联行风险漏洞等,提高了资源配置与财务效率。

2.顶层设计制度,实现强力有序的统一管理。数据集中就是经营集权,管理权力与职责收归总行、落到源头,产品开发、业务管理、资金财务、资源配置、内控制度等统一由总行决策掌控,结束了原先政出多层、分散管理的经营乱象,提升了控制力。

3.从经验型管理走向信息化管理。数据信息、统计模式与管理理念的变化,改变了银行管理决策体系和领导方式,进入一个科学决策新阶段,实现了管理方式的质变。大数据起步并与国际接轨,步入信息化、精细化、现代化。

第三个里程碑标志:形成电子银行体系。难在受早期内外环境约束,银行走了15年。

这是一场服务方式突破性的大变革,银行作业平台真正完全向社会开放。前10年开放PC平台,随智能手机出现银行跨上移动平台,向开放式、自助式、电子化服务转移,形成了多种渠道模式,全面进入自主式、自动化、信息化。电子银行开辟了新的市场前景和集约化经营的新内涵,自助模式多渠道分流、多样化拓展,丰富了功能,缓解了服务压力。银行最先向网络迈进,步子很大,与技术同行,让社会受益。

1.作业系统从此向社会开放。过去系统是全封闭的,在机构内服务。网银的全天候全方位开放,使客户可自由自主地从全球进入系统。银行开放了自己,客户更亲近忠诚。

2.成功向多渠道经营转型。从分流业务、柜员减负起步,到一种新运营模式脱颖而出。网银与电话银行、机具、移动支付集合构成多渠道的体系,一个虚拟银行异军突起,电子交易反客为主变成了主渠道,分流达到90%,使柜台内涵逐步被置换,管理体制改革随之跟进。

3.网银生成新的竞争力、服务力。中国的网络银行不仅个人产品丰富,且在对公业务上不断突破,形成了系列化的网络创新成果,成为中外银行的一个根本差异,是领先出彩处。

第四个里程碑标志:推出e-ICBC模式。难在创立整体框架体系,工行探索了15年。

这是一场营造未来经营方式的大创新,基本勾画出后10年银行模式与路径。它是覆盖和贯通金融服务、电子商务、社交生活的战略架构,重要意义是揭示了未来银行模式与架构,體现银行+互联网金融的内核。这是在市场成长和技术演进中才瓜熟蒂落。

1.银行紧紧抓住了信息流、商品流、资金流。e-ICBC模式以“三流合一”为基础,展露一种经营新动向、管理新思维。银行有了一条获客新渠道,增强了客户粘性与活跃度。通过链接支付与融资,实现商品交易与金融功能的无缝结合,并积累信息数据,形成独到的竞争优势。工行2015年9月发布e-ICBC新版本,表明互联网金融战略已成熟。代表信息化、互联网化下的“三平台、一中心”(融e联、融e购、融e行、网络融资中心)网络架构。

2.完善了“020”银行机构模式。虚拟与实体两类机构的职能逐步分离,使线上线下互动协同、交叉互联的服务模式定型,结成聚合效应。营造“任意一点接入、全程响应”的全方位、一体化服务生态环境。银行通过联结社会的各种平台,推动“互联网+”升级发展。

3.有了客户体验的思想。银行重视了银企、银客、银行内部的即时信息沟通,努力构建信息丰富、及时交互、安全可靠的社交型金融服务平台。

4.网络信贷模式取得突破。一是创新设立网络信贷机构;二是确定信贷内容模型。信贷是银行的核心功能,是互联网金融核心标志和难点,信贷上网才是真的成功突破。

二、对中国银行业科技的评价

上述四次技术转型形成的四种经营模式,成为银行不同发展阶段的经营标志。每走一步都以前期技术为基础,交替推进、步步提升,每一次都从不同领域、不同层次革新了旧模式,推动了向现代银行的演进,勾画出创新进步的轨迹。可作这样评价:

1.中国银行业的科技应用与全球银行业是同步的,在最先进之列。

跟上了全球计算机及网络通信新技术的潮流,许多技术处在领先地位。比较之下,中国银行业网络产品最多、客户最多、交易量最大,已经形成完整的网络银行体系。

2.问题:缺乏社会互联网普及的行业应用基础。

互联网+才提出2—3年,银企未能顺利衔接。跟西方的模式不同,他们是社会衔接度强,需求决定银行;我们是银行跑快了,缺少社会金融认识与行业呼应的基础,银行成了先导和传播者,做得很累。

三、科技对银行经营的影响

1.高科技带给银行高风险。

科技使银行风险变得更大、更多、更宽、更危,风控更难,风险成本更高。总以为科技能够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其实是一种悖论与误导。科技的作用是提高了效率,适应了社会技术发展的进程,使得银行不落后,能够提供信息化时代相应的服务。应当说手工时代的银行风险最小,技术是发展动力,也是新风险之源,使经营愈加复杂危险,这是社会发展的规律。

互联网金融的本质是金融,所有高科技都难以改变道德风险。信息不对称是社会运行的规律,谁都受其支配,若从经营根源查有三方面原因:

(1)市场信息不对称与银行经营有关。与银行市场定位不清、战略不明及管理不到位有关,与银行员工素质能力、工作不尽职及专业失范相关,任何时期都存在。

(2)由客户道德风险导致的信息不对称。做虚假内容的贸易融资、承兑汇票作假,双方联手在交易内容上共同欺诈欺骗银行;采用高技术工具手段诈骗,造成巨大的风险,这方面造成银行的风险损失最大。为什么电信诈骗在中国特别疯狂?不是科技落后,而是高科技作案成为最难防控的事件,银行、电信和有关部门都有责任。

(3)来自市场自身与行政管理的风险。市场风云突变、政策反复多变,来自市场与行政干预的风险等,带给银行的损失损伤巨大。对这些高科技无能为力,过度金融创新助纣为虐加大风险,美国金融危机结构性产品都有以科技支撑因素。

其他,数据运行和互联网技术风险、法律风险,以及人们对技术风险不了解、难识别和承担能力不足,都提高了风险度,银行防不胜防。

2.高科技带来银行高成本。

庞大的计算机及设备投入、通信费用、人才成本很高。成本收入比即人力成本在30%—60%,而科技运行成本在10%—15%,成为银行两大成本开支。有两件事记忆犹新:

(1)科技成本很高。工行早期1992年从手工作业进入计算机核算后,费用大增,主要成本事项是设备、通信费、纸张及折旧等,给经营带来极大的压力。如今开支更高,大量碎片化交易和网络处理成本不低,大约每笔0.1元,工行每天2亿多笔,耗费不小。

南非标准银行首席CTO对我说,银行业务与技术已高度融合,他要保障运行安全,更关注成本,一是管控IT成本;二是选择好立项,因为技术开支很大,不可不管。

(2)我在考察许多国际银行中形成两点认识。一是他们科技人员比重高,一般占10%—15%。瑞士银行占18%,总行1万人;二是科技投入高,成本支出占10%—15%。我对工行也做过统计,工行科技1.3万人,每年投资及IT成本支出早就超过百亿元,远高于一般企业。

以为科技进入低成本时代是悖论与误导,廉价不是高科技,是伪科技。问题出在核算方法上,是出自宣传目的。例如支付平台不赚钱,很多第三方支付公司找不到盈利模式。

这对中小银行的压力很大,他们很难自成体系,又不得不自立,因为科技公司服务跟不上。西方许多小银行业务并不复杂,没有多少创新,主机挂靠在大银行,很值得我国在设计管理体系上仿效。我曾建议大银行的科技成立科技公司,也服务于中小银行,不能完全交给社会,或者被西方科技公司掌握,监管应当开放。

银行文化的内核是审慎保守,这是本源。作为小银行的科技,不要被万花筒式的过度创新迷惑,不要被胡里花哨的东西迷失方向。一位产品创新部老总问我,面对那么多创新,方向在哪里?我说很简单,你只要做个财务评价,什么能盈利做什么,别追随媒体,没有经营意义的都将消亡。

3.互联网技术已经成熟,科技含量不高。

美国是互联网技术的源头霸主,中国还要追赶10—15年,主要差距在社会性、行业性应用,是个经济基础的问题。如今互联网早已普及,几个人就能够做P2P支付平台、众酬项目,称不上高科技。互联网公司的成功在市场模式,不在技术,盲目跟随定会出事。

真正的金融高科技在银行,具有系统工程优势,有技术、有人才。中国的银行科技已是全球一流,要自信走自己的路。未来金融科技仍将由银行高举大旗,银行优势在真正解决了信用风险控制问题。银行是资本、人才、产品、技术与制度的整合体,五大基本要素缺一不可(资本约束规模,人才决定经营,产品服务市场,技术构建系统,制度确立审慎)。仅从某个要素去取代银行是金融无知。

金融驾驭科技,不能本末倒置。技术已不是中国银行业发展的主要矛盾,比技术更重要的工作很多,不能偏离方向。不要过度追崇,技术源自西方,中国的银行不要争当实验品,不做技术的游乐场,因为新技术风险很大,容易受算计,银行要对经营安全与资本盈利负责。银行家要成为驾驭科技的内行,不要被科技拖死。

四、未来银行科技的发展

1.未来银行系统将有几次更新换代。

20多年来系统更新是受集约化经营驱动,以操作层面为重点,三个出发点:一是提高柜员的服务效率;二是加强对操作风险管控;三是推进管理信息化。未来银行受两方面市场的强大压力:

(1)全面小康社会驱动银行经营模式转型。理财市场兴起使资管与理财业务活跃,金融衍生品兴起,新业务呼唤着银行新系统。

(2)资产规模不断扩张必然促使系统更新。经营规模继续扩张,业务更丰富与复杂化之后,旧银行架构将难以承载新银行躯体。

上述因素将推进新技术应用,新技術会诱发引导业务新模式。因此,未来十年仍将持续进行流程再造与系统整合,从中成长成熟。

2.大量添置银行装备是大趋势。

我国金融机具装备的总体水平较低,表明金融基础薄弱。例如2013年末 ATM机每百万人均保有量 382台,西欧为 786台,美国为1376 台,欧美数倍于中国;且使用功能单一,以现金为主,而西方大量应用于交易型业务。因此,未来装备取向是智能升级、功能扩展与效率提升,各种离行式、自助设备数量会大增,这个基础差距只能靠银行自己去完成。

3.银行领导者要有网络思维

(1)银行与客户互联对接,银行应用开发与业务合为一体,是两大趋势。具体是:

三结合:紧紧与市场与客户需求结合,与银行支付、融资、投资理财业务结合,与企业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结合。

两围绕:重点围绕着对公业务、财富管理及资产管理,开发生产品、消费品、投资品类金融产品;围绕金融市场、资金业务与中间业务,开发证券期货、贵金属、资产证券化等金融产品。

(2)以网络思维整合管理、优化流程。银行领先应用的新技术很多,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等早已从储存、分析与终端三个层面深刻影响经营方式。行长应以网络思维构造未来组织与业务架构,推进电子化、信息化、自助化,这是根本。

(3)技术的漏洞需要制度管理去弥补。技术不万全,不万能,不能迷信。许多问题技术无法解决,许多系统模型先天有缺陷,许多系统版本质量差,这是基本事实。任何先进技术都有软肋,坏人能利用它,这是科技风险的根源。因此,要通过新技术支持制度创新,通过完善管理去弥补技术弱点,这是永远的管理箴言。

猜你喜欢
银行科技
笔中“黑科技”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中关村银行、苏宁银行获批筹建 三湘银行将开业
银监会再批三家民营银行
第三家互联网银行创立 四川新网银行于近期开业
科技在线
幽你一默
科技在线
前沿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