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一个促进学生探究的课堂环境

2017-03-01 13:24童玲芝
未来英才 2016年23期
关键词: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

童玲芝

教师是课堂的领导者、管理者,要为学生负责管理时间、活动和行为。而 一节成功的课其关键是具有强烈吸引力,开展有效教学。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证明,通过建构一个积极、协调、探究的课堂环境,能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有经验的教师对有效学习环境会精心的计划和敏锐的监控。

一、变“无意”为“有意”

有调查表明小学生真正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的时间占常规教学时间的三分之一左右。这个数据无疑是令我们吃惊的。我们常常看到很多学生在听课时或做课堂作业期间做白日梦,消磨时间,或者削铅笔、做小动作,还有一部分学生无事可做与前后学生交头接耳,一方面可能因为他们提前完成了当时的学习任务,另一方面可能教师因为尚未布置学习任务,学生处于无所事事状态。英國教育学家约翰·洛克说:“教师的最大的技巧在于集中与保持学生的注意。”小学生对学习有强烈的指向性和集中性,上课时是否认真听讲直接影响着课堂的效率。对小学生来说,有情景的数学活动他们乐于参与,既训练孩子注意力,激发孩子兴趣,使孩子心情愉快,又能让他们在活动中求知。比如我在教学《认识角》时,为了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配合教师设计的“热闹的操场上”的情景线索,让学生通过发现角、找角、建立角的表象、做角等活动,形成正确的角的概念。课堂教学培养小组合作时,教师应营造一种民主、宽松的、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创设有趣的教学情景,使学生产生合作的兴趣,这样学生才有可能积极合作,共同学习。

又如,我在教学“租船”时,我联系生活情景,轻松的引出去公园玩划船的时租船的数学问题,“一、二大组共有21个同学去划船,每条船限载4人,至少要租几条船?”这个问题一出,马上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探究心理,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巡视着孩子们的解决方案,他们都列出了算式“21÷4=5(条)……1(人),但是在作答的时候,有人答的是“至少要租5条船”,也有人答的是“至少要租6条船”等他们都有了各自的答案时,我在让他们在小组内互相讨论一下,我参与到个别小组倾听了他们的讨论,小组各成员都进行了激烈的讨论与学习,最后得出“至少需要6条船”。当我追问“为什么呢?为什么不是5条船呢?”这时连开始做错的孩子都很肯定而急切的说“因为那5条船坐满了,还剩下1人,他也要乘船,所以必需再租1条船才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孩子们在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互相学习和讨论,进行充分的语言、思维及胆量的训练,他们大胆的将自己的见解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加深知识的理解,更加牢固的掌握了知识,我则轻轻松松的愉快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二、变“封闭”为“开放”

课堂教学环境是课堂内各种因素的集合。课堂上的教师和学生应该是共同探究多元化的学习。为了有利于学生多向交流,促进参与,我们在学生座位编排上,不局限于两人一桌,全体学生面向讲台的单一坐法。经常根据教学内容,可采用四人或多人围坐,便于展开小组协作交流,打破拘束呆板的学习空间。在课堂上使学生感到教师是自己的亲密朋友,平等相待,和蔼可亲,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相互之间交流民主,达到较为开放的教学氛围。所以要求老师在教学中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用商量的口语与学生展开探讨。如我们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先向学生提出下列问题;“有15个苹果和4个小朋友,你们想一想怎样把这些苹果分给这4位小朋友才是公平分配,每人应该得几个?”这时许多同学先想到的是平均分;但有些同学说,平均分以后还有剩怎样办,怎样用数学知识来解决,这时我就揭示本节课的内容。可见,这种教法教师非常巧妙地创设了开放性的引入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能从自己的不同想法中自觉地进入了新知的探索。

“亲其师而信其道”,师生情感融洽,学生才敢想敢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倾注满腔的爱,教态自然、亲切,眼神机敏、宽容,语言和蔼幽默,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作好学生学习的合作者、组织者、引导者,放弃师道尊严,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这样学生才对老师有感情,喜欢老师所教的学科。采用“谁来当小老师帮同学们解答问题”、“试试看,你能行”,“回答得真行,请继续说吧?”等语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勇于标新立异,大胆创新,营造开放的课堂教学氛围。

教师给学生的学习材料既要使学生感兴趣,能激起学生学习积极性,又要做到材料与内容相吻合,还要使学生展开积极思维,同时在多向参与的过程中,寻求规律,掌握知识。课堂活动的设计切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生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数学活动;新教材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教材中的情景图、习题设置,都可以让学生以他们的眼光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去理解、去思考、去探究。比如我在教学学生初步了解并解决数的排列组合问题的基础上,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题:小广、小明、小强被选为班干部,现在要他们担任班长、中队长、学习委员,有几种不同的分工方法?请你们排一排。这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不知不觉的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变“传递”为“指导”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担任着主导者的作用同时又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应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还要主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对一些学生提出的一些怪想法不要刻意去训斥轻易否定那些看起来似乎很奇怪的出乎老师意料之外的想法或问题正是学生一瞬间产生的创造性思维。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我在讲《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设计了这样一个学习环境

(屏幕出示:方格的纸上出现3个形状各异的三角形)

请同学们观察屏幕上的3个三角形,用数方格的方法数一数它们的面积各是多少?每个小方格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不满一个的按半格计算。

(过了大约3分钟,才有几个学生举起手)

我问:同学们,你们感到用数方格的方法来计算三角形的面积,怎么样?

一名学生说:数不好。

另一名学生说:数得太慢。

第三个学生接着说:还容易出错。

………

(我让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三角形的面积,亲自体验,感受数方格方法‘慢并且容易出错从而激发学生去寻求简捷有效的计算三角形的面积的方法)

师:那么,咱们能否想一种更好的方法来三角形的面积?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用学具袋里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试一试,好吗?(过了大约10分钟,大部分小组已找到简单的求三角形面积的方法)

师:每组请一个同学,汇报你们小组找到的方法。哪组先发言?

生1:我们组用剪的方法。我们把一个平行四边形沿一条对角线剪开,我们发现一个三角形的底,高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相等。所以,一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原来平行四边形面積的一半。

生2:我们组是用拼的方法。我们把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了一个长方形,我们发现一个三角形的底,高与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相等,因为长方形等于长乘宽,所以,一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除以2。

生3:我们组也是用拼的方法。我们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拼成了一个正方形,一个三角形的底,高与拼成的正方形的边长相等,所以,用一个正方形的面积除以2就是一个三角形的面积。

生4:我们组也是用拼的方法。我们拥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一个三角形的底和高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相等,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所以一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然后,我总结各小组的汇报:同学们都动了脑子,找到了求三角形面积的方法。刚才我听大家的汇报,有的小组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了正方形,有的拼成了长方形,还有的用剪得方法把平行四边形分成 两个一样的三角形,你们的做法都对!因为长方形,正方形都可以看作平行四边形。

下面请同学们结合本组的操作再讨论一下,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该如何表示?(学生很快说出:底乘高除以2等于三角形的面积)

在认知冲突的基础上,学生们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用剪得方法,或用拼的方法,通过观察,讨论探究策略自主发现了“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高,面积与原来一个三角形 的底,高,面积的关系”。顺利地解决了一节课的教学重点。

四、变“独立”为“协作”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也就是说合作学习是时代赋予教学活动的要求。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小学一年级,我采用的是二人小组(即同桌)交流与合作。在教学中,我会经常设置同桌合作或交流的教学环节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让孩子知道合作的意义,注重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注意完整、清楚),在同桌交流时培养孩子认真倾听的能力(做到谦虚、尊敬别人),在遇到和自己有不同的想法时敢于大胆质疑。例如,在北师版的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有许多需要孩子观图获取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和解答等一系列的教学内容。在引导观图时,我会让孩子们“同桌小声的说一说,你知道那些数学信息”,“如果你的同桌没说完整,请你帮他补充出来”这样极大的激励孩子们完整的观图和完整清楚的语言表达,同时也提醒同桌的孩子认真倾听的重要性。在解决问题时,我也会让孩子们“同桌交流一下,你是怎么解决的”“或者你打算怎么解决”“你有和他不一的解决方法吗?”这样极大的激发孩子积极的探索与思考,并获得与同伴分享成果的喜悦。同时,在交流的过程中也帮助了学习较困难的孩子。在动手量一量等活动教学时,更是培养孩子体会合作的必要性的重要环节。如,在教学认识厘米、米、分米时,需要孩子们动手量一量桌子、黑板、操场等较长的物体时,由于孩子独立完成较难,因此设置同桌合作能更好的完成任务,同时也让孩子体验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其次小组的搭配与分工。从小学二年级开始,我培养学生四人小组交流与合作。在为学生安排座位时我会有意识的按学生的高矮次序和综合素质的优、良、中、差进行搭配,孩子们自由轮换担任小组长(负责组织安排小组成员全部参与)、纪律委员(负责小组活动的顺利开展,维持纪律、控制说话的声音)、记录员(负责记录主要内容),汇报员(负责汇报小组的意见),这样的搭配与分工不仅让每位小组成员都参与到小组活动中,而且培养了他们担任不同职务的能力,并养成良好的小组合作学习的习惯。例如,我在教学二年级数学《节日广场》时,我先通过创设情境,吸引学生自主观图,自主获取数学信息,接着在老师的要求下,四人小组合作,“提出用乘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并解决”,“比一比哪个小组提的数学问题最多”,小组成员立刻分工合作,显得非常有序,再请个别小组汇报,其他小组评价。这节课后我觉得特别轻松。小组合作不仅增进了同学间的友谊,体现了合作精神,还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还要在实施小组合作之前必须给予每个孩子独立思考的时间。在个人独立学习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的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的合作学习。只有当学生有了自己的思考与想法才能在小组中达到更好的有效的交流。

另外教师提供的合作学习的内容必须明确,必须适合每位学生的参与,使学生能围绕实质的内容有一定的探索性。合作学习不仅使学生自己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而且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对知识保持的强度,使他们的思维得到相互启发和训练,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自学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度》一课时,我要求每个学生都画出任意三种不同的三角形,然后在小组内进行“度量每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并完成统计表”,“思考: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按照要求,通过实际动手测量和计算,发现任意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都是180度。只要教师的要求明确,学生才能有目的的进行小组合作。在小组讨论时,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讨论活动中去。教师以便随时了解讨论出现的问题,及时引导、点拨,避免学生走过多的弯路,当学生对一些问题迟迟讨论不出结果时,教师要马上调整问题的层次性,由浅入深。在各小组汇报发言时,老师应及时评价各小组的意见,努力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勇于质疑,敢于发表独特的意见,并互相尊重,使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提高。

总之,创设一个促进学生探究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体验、尝试、发现、探究,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设计,它能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引导,为解决新问题铺路搭桥,真正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猜你喜欢
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
怎样围面积最大
最大的面积
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平行四边形”创新题
对一道平行四边形题的反思
判定平行四边形的三个疑惑
巧用面积求坐标
三角形,不扭腰
三角形表演秀
画一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