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教师如何提高对教材的驾驭能力

2017-03-01 18:55徐春霞
未来英才 2016年23期
关键词:教材情感政治

徐春霞

摘要:中学教学的基本特点是用“教材”教,教材是教的依据,也是学的依据,更是考的依据。所以,政治教师对教材的驾驭能力就成了其教学成败的一个关键,它也必然成为衡量与评价一个政治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志。政治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提高对教材的驾驭能力。

关键词:教师;教材

但在现实生活中,对教材的把握存在着以下三个较为普遍的问题:

一是对教材的把握缺乏“精”度,不能深入教材,易流于肤浅。这种情况往往与有些教师认为中学教材简单,教学要求也“低”,没有东西可以研究更无“研究”之必要;一本教参用上一辈子,一种经验用上二十年,驾驭教材的能力基本停留在某一种水平而难有改变。这实际是不肯钻研教材的表现。

二是与第一种情形正好相反,虽然比较重视教材,尤其是对细节的把握比较重视,甚至近于繁锁,但对教材的整体把握却缺少应有的高度。结果是学生负担重,但教学效果却并不理想。

三是不能准确把握教材的“情感”厚度。几乎所的的政治教师都会忽视这个问题:教材是有情感的,尤其是政治教材。政治课的特殊性决定了这一点。但很少有政治教师在理解与把握教材的时候会专门留意这个问题:如何把握、挖掘与利用教材的“情感”容量问题。

对教材的驾驭总的要求是六个字:进得去,出得来。走进教材是第一重目标,超越教材是最终目标。针对以上几种情况,笔者以为,要提高政治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以提升教学效率,促进教师自身专业成长,应该正确把握三个“度”,即宏观的高度、微观的精度和情感的厚度。

一、从宏观上讲,对教材的把握要有高度这主要包含两方面意思:一是深入,二是浅出

所谓深入,主要是指教师不但要能够准确把握教材的主干知识(每一本书、每一单元、每一课到每一框都有这个问题),而且要准确把握教材文本背后的思想高度。

新教材的呈现特点是知识“碎片化”倾向(编写的出发点强调了生活逻辑为起点),学生的学习难度加大。甚至许多年轻教师在新教材的教学过程中也感覺“捏”不准、“拿”不住。这对教师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必修1《经济生活》这本书大家都会以“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这四个内容为基点来展开整本书的复习,但如果在复习中能把握经济生活的“国强、民富、企业兴”这一条主线:企业是经济的细胞,以人为本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目标,国家的强大则是个人与企业兴旺发达的前提。这样,学生对整本书的主干知识的把握、知识体系的构筑可能就会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其次是要“浅出”。这主要指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化深奥为通俗;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深入难,浅出更难。大学中水平最高的教授往往也是讲课最通俗、最形象的,反之,满口深奥的术语,讲得学生晕头转向,往往是自己也搞不清的角色。中学教学的特点决定了其对教学“浅出”的要求更甚于大学。

我在上《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一课中处理认识真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这三个知识点的时候,分别用“艰难、崇高、信心”这三个词来“转换”。这三个转换,非常贴切的处理了教材中第48~49页的三段话。即:“反复性——艰难、无限性——崇高、上升性——信心”。看起来是三个很平淡的“转换”,如果没有读过一些哲学原著如罗素的《西方哲学史》的话,肯定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二、从微观上讲,对教材的把握要有精度

1、教材正文的文本,把握须“严谨”。如必修1中的《公司的经营》一课中,对企业的不同责任的描述,除了对有限责任与无限责任要区别,实际上还有二对关系要区别清楚,对照正文37页和39页小字中对合伙企业的理解,可引出第二对要区分的关系:无限责任与无限连带责任的区别,再结合正文37页二句话:“一人有限公司的股东不能证明公司财产独立于股东自己的财产的,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公司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有限”但“连带”之责任),可发现第三对需区分的关系:有限连带责任与无限连带责任。

教师没有对教材的严密深入的理解与把握,学生的思维如何会深入?教师严谨,学生才会严密。至于有不少教师把必修一中“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这句话解读成“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则更是低级的错误,更是不应该。

2、教材的辅助文部分,定位须准确。把握这部分内容的关键是充分发挥其“辅助”功能,为正文的学习服务,尽量减少学习中的“盲点”与“死角”,扫清“难点”,以提高学习效率。

如必修4《生活与哲学》这本教材,辅助文可能是最需要关注的,往往是某些教学的“盲点”之所在,而这往往会成为考试的“命题”点,如以小字内容作为考试的素材,或者直接进入选肢中,成为学生的“软肋”甚至是“死穴”。如87页所引的费尔巴哈的话“自然神不是别的,就是自然本身;人神不是别的,就是人本身”。作为教师,不但自己要清楚,而且还要用最通俗简单的语言,让学生搞清楚。这当然还是一个对教材把握是否“深入”与“严谨”的问题。

三、从情感上讲,对教材的把握要有厚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要求是中学政治课教学的最高要求。政治新教材本身的情感容量的提升必然对教师理解、挖掘和利用教材的情感容量的问题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是最难的一点,但也是最富有创造性的一个工作。

如我校一位老师在上必修1《新时代的劳动者》这一课时,“劳动教育”这一点就做得很成功。她在教学过程中作了两次现场调查。一是调查学生是否从事过体力劳动,是否喜欢体力劳动?二是调查大家对学校的每天见到的清洁工是否打过招呼,是否知道其姓和名?调查的结果“查”出了问题:有二个学生明确表示讨厌体力劳动,有四个学生表示从来没做过体力劳动,也不会做(所喜的是学生讲的是真话)……这节课最成功之处就是把劳动观念上到了学生的“心灵”深处。显然值得我们借鉴。

如果真正把握住了政治教材的“情感”脉搏,其实,政治课也是可以上得有滋有味的……。教育,说到底是思想的交流,是情感的互动。只要你用心去做,就可以做出味道来,就可以做出乐趣来。

古人讲,“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把握教材是一个过程,一本书上二十年,就可以上出二十种滋味来。

猜你喜欢
教材情感政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教材精读
情感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