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教学方法

2017-03-01 23:12张华
未来英才 2016年23期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理念创新意识

张华

摘要:教學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事关成败的重要环节。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重在继承、贵在创新。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在新形式下开展语文教育,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适应现代社会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语文;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创新意识;任务驱动

新课改的实施及推广已有数年,然而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结构模式,还在影响着一部分语文教师。老师课堂上唱独角戏,既压制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又束缚了他们的创造性,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长期下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有一味接受的份儿而没有自己主动参与学习的份儿,没有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没有动手实践、自我探究,进行交流合作的机会。这势必形成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的两难的局面,最终导致学生完全放弃对语文的学习,其负面影响是可想而知的。下面,我就从这几个方面阐述一下自己在教学方法中的一点体会。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课堂设问有相当重要的作用。一般中学生认为,语文一看就懂,似乎没有什么问题。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就要用“问题”激发他们的认识。设问是深入的阶梯,是触发的引言,是觉悟的契机。教师的每一个高质量设问,就会像一颗石子投向平静的水面,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什么才是优化了的课堂提问呢?一是要有整体性。提问要围绕学习目的要求,将问题集中在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以利于突出重点、攻克难点。二是要适度、适时、适量。适度是指提问应以实际现象或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提出符合学生智能水平、难易程度的问题。适时是要求教师把握好时机,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能“跳一跳,摘桃子”,并达到解惑的目的。适量是指提问要精简数量,直人重点。三要有启发性,这是优化提问的关键。教学中的启发式,不是简单的问答式,而是要求教师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把课文本身的矛盾与已有知识、经验之间的矛盾当作提问设计的突破口,使学生不能单纯利用已有的知识、习惯和方法去解决问题,从而引起学生思索。四要有预见性。提问要能事先想到学生可能回答的内容,能敏锐的捕捉和及时纠正学生答复中的错误或不确切的内容以及思想方法的缺陷。五要有灵活性。在讲练读议诸环节中都可以提出问题或带着问题进行;也可以在学生精神涣散时,用提问的方法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要灵活地穿插各种教学手段。

二、注重课堂上的分小组合作阅读合作是人类相互帮助完成任务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及知识经济的即将到来,需要人的主动性,创造性,不但要有竞争的意识,更要有合作的精神,需要有合作生存、合作发展的意识。

三、在课堂上适当留白,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留白,就是讲课不要面面俱到,要给学生的思考和尝试留有余地。有人提出,“讲课要顺畅,尽可能多讲、细讲,将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统统化解掉,让学生听起来顺顺当当,少碰钉子、少走弯路……”这是不是好的教学方法?我认为不是。首先,学生从这种课上获得的知识是轻轻松松听来的,不是经过动脑筋下功夫学来的,理解不深刻,掌握不牢固,对提高学习能力不会有很大帮助;其次,这种替学生想,“搀”学生走的教学方法,剥夺了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权利,使学生体会不到学习的真正乐趣,久而久之,学生会觉得学习既无味又无用。因此,在教学中,我选择一些相对简单的文章,在课上通过学生给学生讲解,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这不仅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法,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教学的一种新观念,即: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应该鼓励学生尽可能参与探索,养成“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良好思维习惯,锻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进行因材施教,注意照顾整体

笔者认为,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还要注意落实因材施教的原则。我们总不能让领悟能力强、消化知识快、步步领先的学生原地踏步,无所事事,浪费精力与时间;也不能让相对落后的学生望尘莫及,失去信心,放弃努力。为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的课堂教学尤其需要因材施教。

1、激发学生兴趣,进行“教学互转”兴趣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和获取能力的强劲动力。如果初中生在学习的历程中兴趣逐渐下降,就会影响到其学习的毅力和意志。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通过创设优美形象的语文情境,激发学生心中朴素而真实的热情,逐步引导他们深切感知、思考、领会,进而创新。

2、课堂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和网络资源的利用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根据初中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训练。在课堂上,根据普通话测试的要求对学生普通话、语音、词汇、语法的规范等方面的内容进行训练。并根据学生升学的要求,对学生的普通话及口头表达能力做出达标要求。

3、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合作首先,可以一起备课,这就是说在上课之前,老师可以把要讲课的内容告诉学生,让学生和老师一起思考,共同收集问题,在问题的收集整理和讨论的过程中,学生更能很好的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培养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课文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美,体悟人生的真谛。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生活解读文本,它来源于作者的生活,并带有一个时代、一个社会、一群人的生活烙印,所以,文本的解读必须要联系生活,离开了生活,学生就无法进行解读。从这个意义上讲,选择教学内容的过程,也是教师自我提升,学生自我学习的过程。“教学有法,而无定法”,研究课堂教学法和实际运用教学法,既要掌握教学法的共同规律,又要切实掌握自己课堂教学具体情况的特点,在掌握课堂教学方法共同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学生和教学实际,创造性地发展和运用多种多样课堂教学方法,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曾祥芹主编.语文教学能力论[J].河南大学出版社,1987.7.

[2] 赵福祺等著.语文教学实施指南[J].华中师大出版社,2004.7.

[3] 于漪著.于漪语文教育论集[J].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3.

猜你喜欢
任务驱动教学理念创新意识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新课标下如何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小学数学教学良好课堂气氛的创建初探
浅析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情景—问题”教学模式研究
任务驱动, 启发学生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