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武县玉米膜下滴灌技术推广及效益分析

2017-03-02 00:10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水利局
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 2017年1期
关键词:彰武县节水灌溉

□(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水利局)

彰武县玉米膜下滴灌技术推广及效益分析

□刘海燕(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水利局)

彰武县地处科尔沁沙地延伸地带,干旱等自然灾害造成粮食产量低而不稳,推广玉米膜下滴灌技术,具有节水、增产、省肥、节能、增效、节约人力、改善土质、提高作物品质等作用,特别在保水保肥性差的中低产条田效果显著,可有效节约使用和保护水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农业结构调整,发展节水高效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

膜下滴灌;推广;效益

1 基本概况

1.1 彰武县玉米种植区自然、经济、社会基本情况

彰武县位于辽宁省西北部,地理坐标为北纬42°07'~42°51',东经121°53'~122°58'。东连沈阳市康平、法库两县,西接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南与新民市连壤,北界内蒙古自治区的库伦旗和科尔沁左翼后旗。县境内南北宽79 km,东西长87.50 km,总面积3 641 km2,其中农业用地1 306.70 km2。全县现有24个镇、184个行政村,41.60万人,农业人口35.50万人。

彰武处于辽西丘陵与辽河过渡地带。北部为科尔沁沙地的延伸地,南部为松辽平原的坡水地。东部与西部为丘陵地,北部为沙漠地,中部、南部为平洼地区,全县呈簸箕形。大体是:三丘、三沙、四平洼,海拔最低57.60 m,最高四堡子乡八棵树山313.10 m,县城81.30 m。地势比西北向东南倾斜,北部地面比降为1/300~1/400,南部为1/500~1/1 000,成土田质,东部多为岩石风化物和土状田质,北部为水积田质,中南部为冲积洪积田质。

彰武的气候特点:属于温和半湿润季风大陆性气候区。据彰武气象站多年资料记载,年平均气温为7.20℃,极端最高气温37.40℃,最低气温零下30.40℃。无霜期152 d,冻土平均深度为1.12 m,≥10℃活动积温3 299.50℃,4-9月有效活动积温1 644.8℃,全年平均降水量510.30 mm,最多年744.10 mm,最少年309.00 mm,降水多集中在7、8、9三个月,平均占66.50%。但无霜期较短,寒冷期长,降水分布不均,影响土地生产潜力的发挥。春旱、夏涝、秋吊是发展农业生产主要障碍因素。4-6月大风频繁,年均6级以上大风日为69.30 d,对农业生产不利。

1.2 玉米种植和灌溉情况

1.2.1 种植情况

彰武县耕地面积1 306.70 km2,玉米播种面积为800 km2,该地区属半湿润季风大陆性气候区,冬季低温干燥,无霜期150 d。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大部分地区温度适宜,日照充足,适于种植玉米,是辽宁省玉米的主产区和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玉米主要种植在旱地,有灌溉条件的玉米面积不足1/5,区基本上为一年一熟制,每公顷产量为6 000~7 500 kg;种植玉米品种一般选择成熟期适中或较早熟、耐低温且丰产性好的品种。

1.2.2 玉米灌溉状况

彰武县共有耕地1 306.70 km2,其中玉米播种面积为800 km2,在2010年以前,其中有效灌溉面积为1.80万hm2。主要的灌溉方式有漫灌、低压管道灌水、喷灌几种方式。种植玉米的大部分地区采用传统的灌溉方法即沟灌和畦灌进行灌溉,这种灌溉方法用水量较大,每公顷灌水定额为1 875 m3/hm2,不利节约用水,而且费用较高,增加了种植成本。因此,彰武县从2011年实施高效节水灌溉,推广玉米膜下滴灌技术,到2012年,推广面积2万hm2。

2 发展玉米膜下滴灌的必要性、可行性和作用

2.1 必要性

彰武县属于干旱地区,水资源短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水的需求增加,水资源供需矛盾将随之增加。为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问题,必须发展高效节水灌溉,节约使用和保护水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农业结构调整,因地制宜的发展节水高效农业,才能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改善生态环境。

彰武县虽然水资源短缺,但耕地资源丰富,玉米种植面积较大,占总耕地面积的78%。玉米膜下滴灌抗灾保产、旱涝保收效果明显:平均每公顷近15 000 kg,比常规玉米增产4 500~7 500 kg,如遇灾年增产效果更为明显。

滴灌比喷灌节水50%,每公顷节水450 m3,与漫灌相比,滴灌用水仅为漫灌的1/7,节水效果更为显著。同时,膜下滴灌可增温保墒,减少水分蒸发,抑制土壤盐渍化,避免土壤板结,而且不用铲不用趟,省工省劳。发展推广玉米膜下滴灌技术,不仅能够节约用水而且增加玉米产量,降低种植成本增加农民收入,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和建设现代化农业等方面都将起到很好的作用。

2.2 可行性

玉米膜下滴灌技术不仅在微观农业生产领域有很好的综合效益,而且对宏观农业经济发展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经过全国各地几年的试验、示范和推广证明,膜下滴灌栽培技术具有节水、增产、省肥、节能、增效、节约人力、改善土质、提高作物品质等作用,特别在保水保肥性差的中低产条田效果显著。该技术在干旱地区大面积推广运用的条件已趋于成熟,可以促使干旱地区传统的生态恶化低效农业向优质高效现代化农业转变。

彰武县玉米播种面积为800 km2。主要采取漫灌方式进行灌溉、灌溉用水量大,每公顷1 875 m3左右,玉米产量低;实施膜下滴灌技术可以使玉米种植节水增效、保障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彰武县十年九旱,水资源短缺,但耕地资源丰富,玉米种植面积较大,发展节水灌溉,推广玉米膜下滴灌技术可行。

2.3 玉米膜下滴灌的作用

首先,解决春旱、秋吊。玉米膜下滴灌是一种高效智能节水的灌溉技术,可以不受自然环境的制约,按照玉米的生理需求进行灌溉,有效解决春旱、秋吊造成的玉米减产。同时滴灌技术又能有效避免大水漫灌造成的土壤板结及水资源浪费;其次,解决春季地温低,通过覆膜,可以提高地温,延长作物的生育期;第三,解决玉米后期脱肥,提高肥料利用率。膜下滴灌技术实行按作物需要随水施肥,减少了施肥量,提高了肥料利用率,解决了玉米后期脱肥问题。

3 效益分析

3.1 经济效益

据测算,膜下滴灌与大水漫灌相比,每公顷增产30%以上,节水40%~50%,化肥、农药利用率提高20%,节约生产成本(节肥、节药、节劳)750元,土地利用率提高8%。膜下滴灌实现了免耕免铲,管理定额可由1.70 hm2/人增加到6.70 hm2/人左右,达到省工的同时可防止土壤盐碱化。膜下滴灌玉米密植可达到63 000~67 500株/hm2,比常规玉米多15 000株以上,这样使有限的耕地增加了效益。

3.2 社会效益

通过玉米膜下滴灌技术的推广,改善了项目区内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了农民收入。改变了当地农民靠天吃饭的传统种植观念,增强了当地农民对科学种田、合理开发水资源、节水灌溉技术的思想意识。同时也促进了土地流转。

3.3 生态效益

通过节水增粮行动,合理开发项目区水土资源,避免水量渗漏损失,减少土壤养份流失,控制土地盐碱化。提高土壤耕作层的有机质含量,增加了土壤的含水性,改善农作物生长条件,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机率。

S275.6

:A

:1673-8853(2017)01-0027-02

2016-11-18

(编辑:刘青)

刘海燕,(1971-),女,工程师,主要从事水土保持工作。

猜你喜欢
彰武县节水灌溉
阜新市材料价格补充信息
节水公益广告
节水公益广告
苍松温室 苍松灌溉
苍松温室 苍松灌溉
苍松温室 苍松灌溉
节水公益广告
节水公益广告
苍松温室 苍松灌溉
阜新市材料价格补充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