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西藏农牧民增收的困境与路径选择

2017-03-02 12:06李明东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农牧民西藏发展

李明东,魏 刚

(1.西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2.四川师范大学校办,四川 成都 610068)

新时期西藏农牧民增收的困境与路径选择

李明东1,魏 刚2

(1.西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2.四川师范大学校办,四川 成都 610068)

我国经济发展正呈现出增速放缓、创新驱动和优化结构的新常态。西藏作为我国的边疆省份,受到地理、历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西藏地区特别是农牧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牧民增收问题对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至关重要。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以及对西藏农牧区实地考查,从农牧民收入增长的历史、收入现状、增收制约因素等方面对西藏农牧民增收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与对策。研究结论有助于西藏政府在新时期把握促民增收的发展机遇,促使西藏社会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新时期;农牧民;增收;路径选择;西藏

一、西藏农牧民收入增长的历史回顾

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中,西藏受到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宗教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内生发展动力不足,经济发展滞后,农牧民收入增长缓慢。因此,改善农牧民的生活条件,提高农牧民的收入依然是西藏十三五期间的工作重心。伴随着西藏民主解放,也就是获取了人生自由以后,在中央一系列政策的帮助下,西藏农牧民的收入不断提高,具体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一)西藏民主解放前

西藏民主改革前,处于“政教合一”的农奴制社会。[1]农奴阶级占西藏人口90%,人身依附于农奴主。奴隶占西藏人口95%,多半来自破产的贫苦农奴。他们既无生产资料又无人身权利,完全被农奴主占有,用于家内劳役。[2]因此,西藏民主解放前,西藏农牧民没有生产资料,几乎终身负债,根本谈不上纯收入。

(二)西藏民主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前

1959年西藏获得民主解放,废除封建农奴制,百万农奴和奴隶成为土地等生产资料的主人,激发了当地农牧民的生产和生活热情,迅速改变了西藏的社会面貌和生活条件。1959年底,西藏农牧民首次拥有了自己的纯收入,人均纯收入达到35元。西藏农牧民在民主解放后,生活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三)改革开放后至今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西藏的援助力度不断增强,西藏的经济飞速发展。时至2001年的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西藏自治区GDP年均增速连年高于全国水平,高达12.4%,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目标,推动农牧区工作重心从增产到增收转变。

在收入增长方面,农牧民收入实现了跨越式增长,1978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仅为175元,2010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39元,年均增长百分之十以上。在产业结构方面,农牧业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高原旅游、民族特色产业和劳务输出已成为农牧民收入增长的重要途径。[3]新常态下国家对西藏建设的大力投入,加快了西藏农牧业的发展,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实现了基本小康。

由此可以看出,伴随着西藏民主解放,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西藏的经济不断发展,农牧民的收入不断增加,民生得到持续性改善。

二、西藏农牧民收入现状

从前文可以看出,农牧民的收入逐年提高,民生获得改善。然而,农牧民的收入总量仍然偏低,收入结构仍然不合理。从改革开放至今,中央政府制定了很多有利政策,西藏农牧民收入逐级提升。总体来说,西藏农牧民收入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收入总量不足,收入结构单一,区域差距和城乡差距较大。

(一)收入总量分析

农牧民收入构成类别较多,主要有畜牧业、手工业、外出务工等。本文主要对西藏人均GDP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进行分析。

农牧民收入增长不协调、不平衡现象比较突出。自1990年至今,20多年来,西藏农牧民实现了持续增收,但增长过程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变化:1990-2000年农牧民收入稳步增长,从1990年4.68%增长到1995年的16.39%,年均增速8.57%;1996-2000年期间,年均增速8.68%;自2001年以来,伴随国家援藏力度加大,农牧民收入增速大幅提高,2006-2010年高达14.78%。然而,西藏人均GDP增长趋势明显快于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表现出不协调、不平衡的态势。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21世纪现代文明并没有使得农牧民从贫困中解脱出来,也没有获得相应的发展,而且西藏人均GDP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间的差距还在扩大。(详见图1和图2)

图2 1991-2014年西藏人均GDP与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速度对比图数据来源:根据《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和《西藏统计年鉴2015》整理

(二)收入结构分析

西藏农牧民收入结构存在诸多问题,比较典型的是收入结构不平衡,收入来源比较单一。西藏农牧民主要以种植业、畜牧业、手工业等生产性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占比较大;以劳务输出、旅游业等非生产性收入为次要收入来源,占比较小。农牧业比重过大,吸引劳动力过多,导致大量的农牧民都依靠农牧业增加收入。

从收入性质构成来看,西藏农牧民非生产性收入占比稳中有升。近几年,随着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的召开,“精准扶贫” 政策的持续推进,中央及对口援藏单位给予西藏的财政、科技、教育等方面投入力度越来越大,农牧民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逐年增高,生产性收入占总收入比例稳中有降,农牧民收入结构得到了一定的优化。2014年,西藏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为7471元,其中非生产性收入1489元,与2010年相比,增加841元,增长129.78%,非生产性收入由2010年的15.66%逐步上升到2014年的19.93%。(详见图3)

图3 1990-2014年西藏农牧民收入性质构成对比图(单位:元)数据来源:根据《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和《西藏统计年鉴2015》整理

从收入来源构成看,西藏农牧民长期以“种养业、牧业”为主要收入来源。随着西藏第二三产业迅猛发展和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的大力实施,极大地促进了农牧民生产积极性,扩宽了农牧民就业渠道,带动了相关特色产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西藏农牧民家庭经营收入在家庭总收入中占比下降,工资性收入增长较快。但在收入来源中,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以及工资性收入比重仍然偏低,收入结构仍需进一步优化。截至2014年底,劳务工资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资产性收入比重已经占到西藏全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52.67%,而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纯收入占到了人均纯收入的78.87%(如表1和图4所示)

表1 2014年西藏农牧民收入来源构成统计表

数据来源:根据《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和《西藏统计年鉴2015》整理

图4 2014年西藏农牧民收入来源构成图数据来源:根据《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和《西藏统计年鉴2015》整理

三、新时期制约农牧民增收的因素

西藏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农牧民增收,实施农牧民持续增收的举措是解决农牧民贫困的重要节点,也是西藏农牧民安居和乐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分析和研究影响农牧民增收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合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成为一项势在必行的工作。[4]学界分析影响农牧民增收的原因有诸多类别,本文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宗教信仰和历史文化因素

藏族是全民信教的民族,在西藏几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都信奉藏传佛教。藏传佛教对西藏和西藏农牧民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而藏传佛教的教义是六道轮回。在实地调研中发现,世代居住在西藏的农牧民与外来的其他民族相比,西藏农牧民追求财富的欲望较弱。在宗教信仰的影响下,农牧民的市场经济观念淡薄,直接影响了农牧民收入的增长。加之旧西藏是封建农奴制社会,对农牧民求富欲望埋下了很多隐患。在旧西藏,5%的统治者拥有了将近90%的社会财富,绝大多数人必须依赖于这些统治者,导致农牧民的生产积极性降低,从而制约了人们追求财富的主动性,必然影响到农牧民的收入增长。[5]正是因为受到这种宗教信仰和历史文化的影响和熏陶,才导致了农牧民对追求财富的欲望不高,求发展的动力不足。

(二)产业布局不合理

西藏产业结构布局不合理,缺乏内生发展动力。自改革开放以来,西藏农牧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相应的产业结构也得到一定优化,但是农牧民收入增长速度缓慢,西藏产业结构布局不合理也是制约农牧民收入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西藏经济发展长期以来,第一产业比重过大;第二产业在援助机制确立后镶嵌式的发展,缺乏与一三产业的融合;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发展水平不高。正是这样的原因导致第一产业吸收的劳动力最多,生产方式最为落后,产出效益最低。第二产业是在援助机制后由援助城市或者兄弟省份移植和镶嵌到西藏,缺乏与当地一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互动性较差,没有良性的互融互动。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较低,吸收的劳动力较少。因此,西藏农牧民收入增长缓慢与西藏产业结构布局不合理有必然的联系。

(三)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滞后

西藏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滞后,制约了农牧区的经济发展,进而影响农牧民增收。西藏农牧区属于高海拔地区,人口密度大,居住分散,加之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不完善导致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滞后。农牧区在道路交通、网络通讯、获取信息等方面必然受到一定的影响,与外界联系不紧密,获取信息的渠道单一。在发展过程中,政府也意识到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滞后对农牧民收入增长的影响。2006年以来政府大力发展西藏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一些成就,但还远远不够。因此,部分村镇道路、水利、电力、网络不畅的问题制约着农牧民增收。西藏农牧民获取信息的渠道非常单一,很多农牧民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与外界联系不紧密,制约了农牧民增收渠道的开拓。

(四)农牧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

西藏农牧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市场观念和商品意识淡薄。由于西藏受宗教文化和区位条件等的影响,当地农牧民因循守旧,观念落后,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受教育的人数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正是如此,农牧民对专业技能的掌握几乎是空白。因此,这也是构成农牧民就业竞争能力薄弱的原因之一,加之西藏农牧民市场经济观念和商品意识淡薄,从而制约了农牧民的收入增长。截至2010年,西藏文盲率占到了总人口的40.69%,这一比重依然偏高,中高等教育比重还是很低(详见表1 和图5)。

表2 2010年西藏文化程度构成统计表

数据来源: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

图5 2010年西藏文化程度构成图数据来源: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

四、新时期西藏农牧民增收的对策与建议

增加农牧民的收入,改善农牧民的生活质量是一切“三农”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十三五期间西藏政府的工作重心,针对前文所探析的影响农牧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应该从“完善就业政策和举措”、“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基础设施发展”、“提高农牧民的文化水平和技能”、“增强商品经济观念和市场经济意识”、“发展农牧民合作组织”等多方面来推动农牧民收入的增长。

(一)完善西藏就业政策和举措

西藏农牧民就业渠道主要是就地从事第一产业,第二三产业就业人数较少。但第一产业发展落后,第二三产业发展滞后,这就导致农牧民局限于第一产业就业,从而影响农牧民收入的增长。青藏铁路的开通,拉近了西藏与内地其他民族的融合,增进了西藏与内地就业渠道的互通互融,可以让更多第一产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能够有机会进入内地从事其他行业的劳务输出。要想农牧民能够持续增收,其就业必须有政府政策保驾护航,这就需要西藏的就业制度不断完善。西藏的就业制度应该更好地推动农牧民从一产业逐渐向二三产业就业,实现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因此,完善西藏农牧民就业政策和举措应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第一,建立良好的人力资源流动机制。合理的人才流动有利于促进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社会经济效益。[6]西藏地区二、三产业的人才流动,尤其是许多过去被看成是“不合理流动”的自发流动,正是二、三产业人力资源管理快速变革的一种润滑剂。

第二,加大实施人才派遣制度,快速提升服务业人力资源整体素质。西藏地区的特殊性,决定了服务企业发展急需各方面的人才,如现代服务业和新兴工业所需的高级管理人才、专业性人才、开创型复合人才等。这类人才单单凭高薪聘请是很难获得的,在短期内二、三产业又难以通过自身培训获得。在人才派遣过程中,高素质人才对当地农牧民思想观念有很大的影响,从而带动当地农牧民传统思想观念转变,促使农牧民到二、三产业就业,获得收入增长。[7]

(二)优化西藏产业结构

西藏的产业发展经历了很多阶段,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了接近优质的“三二一”结构。现在应该更多地去思考农牧民就业从第一产业转移至其他行业的问题,那就需要二三产业的发展有足够大的体量去容纳转移的劳动力。因此,必须优化西藏的产业结构,要真正推动西藏第三产业的大力发展,要真正促进第二产业与一三产业的高度融合,真正实现第一产业的现代化转型。

第一,加快推进西藏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型。结合西藏的特点,在农牧区可以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牧业,引进现代生物技术、鼓励创新与推广的应用,建立健全农牧业标准化生产体系;加快畜牧品种改良,推动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提高林业、渔业发展规模和效益,保持农牧业、林业、渔业等第一产业协调发展。[8]

第二,加快推进西藏新型工业化进程,充分发挥资源比较优势。结合西藏当前发展现状,可以借助“一带一路”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环喜马拉雅经济合作带建设的契机,优先发展具有资源优势的能源产业,推动工业发展上规模、上水平,提高工业在第二产业中的比重,加速实现第二产业由依靠建筑业为主向工业和建筑业协同发展转变。

第三,三产抓龙头带动,加快旅游文化等的发展速度。根据西藏第三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可以依托“人间圣地·天上西藏”品牌,构建西藏旅游文化开放合作交流的综合性高端国际平台,大力发展金融、电子商务、房地产等服务业,促进农牧民劳动力转移,增加农牧民收入。[9]

(三)提高农牧民受教育程度和技能水平

新时期,国家和政府应该加大西藏农牧区安居工程建设,让更多的农牧民定居,实行社区化管理。政府可以提供更多更好更优质的公共服务产品。农牧民素质的高低对于当地经济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与农牧民收入的多少成正比。为了在农牧民增收中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必须大力开发人力资本,在现有基础上优化职业技术培训、致富本领培训的管理,响应国家“创新创业”的号召,以此提高农牧民的综合素质,促使农牧民收入持续、高效增长。首先,政府应该加大基础教育投入力度,确保农牧民增收有智力保障和人力资源支持。第二,加快现代职教体系建设,增强农牧民就业竞争力。[10]

(四)增强农牧民市场经济观念

2006年以后,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西藏农牧民市场经济观念和商品意识有所增加。尤其是青藏铁路开通以后,西藏旅游业的发展加深了内地与西藏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青藏铁路也相当于打开了内地市场经济观念和商品意识向西藏输入的渠道。但这远远不够,我们还应该继续加大对农牧民市场经济观念的培育,让他们真正感受到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进而让他们能够积极投身到市场经济建设中去。因此,增强农牧民市场经济观念对农牧民收入增长至关重要。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发展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让农牧民接受更多的先进思想和技术,提高农牧民生存技能,改变生产方式,进而改变生活方式,最终让农牧民收入增长。其次,可以鼓励更多的大学生进入农牧区,对农牧民进行引导,促使农牧民增强市场经济观念和商品意识。最后,大力引导农牧民聚集生活,实行社区化管理,通过社区管理者引导当地农牧民转变财富追求欲望不强烈的思想观念。

[1]原思明.西藏解放的历史特点[J].史学月刊,1990 (2):115-116.

[2]陈宗烈.纪念西藏百万农奴解放50周年(一)[J].军事历史,2009(2).

[3]李芳利.走中国特色、西藏特点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思考[J].西藏发展论坛,2011 (5):39-41.

[4]罗绒战堆.小康战略目标下西藏农牧民收入问题研究[J].中国藏学,2014(1):15-24.

[5]郑生忠.社会转型时期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宗教问题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2.

[6]国际劳动保障研究所课题组,莫荣.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J].中国劳动,2013(11):4-10.

[7]边巴.试析西藏第三产业发展与农牧民增收的困难与挑战[J].西藏科技,2006(11):19-21.

[8]冯献,李宁辉,郭静利.“四化同步”背景下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思路与对策建议[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4(1):11-14.

[9]唐智.西藏生态旅游发展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拉萨:西藏大学,2014.

[10]王鉴.中国少数民族教育政策体系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孙建华)

TheDilemma and Path Choice of Tibet Farmers' Income Growth in New Period

LI Mingdong1,WEI Gang2

(1.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College of Management, Chengdu, Sichuan 610041, China; 2.Principal Office,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68, China)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showing a new normal slowdown, driven by innova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the structure of Tibet, as China's border provinces. It is affected by many factors such as geography, history, Tibet area, especially in agricultural and pastoral areas which are lagging behind economic development. By referring to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and field investigation of agricultural and pastoral areas in Tibet, this paper analyzes Tibet herdsmen farmers' income growth history, income status, income constraints and other issues,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The conclusion is helpful for the government to grasp the opportunity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people's income in the new normal state, and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ibet's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by leaps and bounds.

new period; farmers and herdsmen; income; path choice; Tibet

2016-09-25

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新形势下西藏安居工程建设的优化研究”(青年项目:13YJC790156)阶段性研究成果;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四川藏区牧民定居后续产业发展研究” (青年项目:SC13C018)理论分析部分

李明东(1989- ),男,云南曲靖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农村与区域发展。

F327.75

A

1671-4385(2017)01-0012-05

猜你喜欢
农牧民西藏发展
都是西藏的“错”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神奇瑰丽的西藏
一个人的西藏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农牧民初中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西藏:存在与虚无
关于培育新型职业农牧民的思考
西藏生态环境保护与农牧民增收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