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自有真情在

2017-03-02 18:55吴应海
阅读与作文(初中版) 2016年7期
关键词:炊烟父爱男孩

吴应海

人间自有真情在,点点滴滴暖人心。那浓得化不开的亲情,像阳光一样,温暖着我们人生中的每一个日子,给我们以呵护,更给我们以力量。那亲得如手足般的友情,像纯洁的溪水一般,在年轻的心中汩汩流淌,一路欢歌,奔向诗意的远方……而陌生人之间的那种理解、宽容、信任和帮助,同样让我们的心暖暖的。特别是在绝境之中,一声鼓励,一份支持,一点关爱,会让我们觉得整个世界瞬间阳光四射,春暖花开。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一片母爱的天空,倾听一段父爱的旋律,触摸一颗乐于助人的心灵,感受滚烫的人间真情,汲取前进的力量,从真情出发,一路向前,一路播撒真情,让世界因为我们变得更加温馨,更加美丽。袅袅炊烟里,有一位母亲,忙忙碌碌,若隐若现——

睡在炊烟里的母亲

朱成玉

①摸着黑回家的母亲,与黑暗融为一体,像一片不被人知的最单薄的影子,贴着地面,缓缓蠕动。

②母亲老了,总是遗忘。晾晒的衣物忘了在下雨前收回,莫名其妙就弄伤了手脚,衣服上的扣子去向不明,做饭糊锅的次数越来越多……有人说,这是老年痴呆症的前兆,的确,现在的母亲,有时候甚至分不清左手和右手。

③唯一忘不掉的,是她自己的孩子。三个儿子,三颗骄傲的星星。三个女儿,三件贴心的棉袄。忘不掉孩子们的生日,大概她也知道自己的记性不佳,便在日历上找到那些日子,然后叠起来,用以提醒自己。

④除了兒女,母亲的口袋空空如也。

⑤如今,儿女们如鸟一样飞远,母亲的桌上只有一双孤独的筷子。母亲,被冷落在遥远的炊烟里,一转身又是一年。

⑥看到炊烟,就看到母亲了。我总是这样想,并习惯了这样去看每个人家的炊烟:炊烟缓缓,那一定是孩子们都在母亲的怀里,母亲用她的安详笼罩着孩子们的美梦;炊烟凌乱,那一定是孩子们迟迟未归,母亲牵肠挂-肚,急得在院子里打转。

⑦那时,我就是个喜欢疯跑的孩子,也是喜欢哭泣的孩子,满脸鼻涕的孩子。可是,母亲依然会毫不犹豫地、深深地吻下去。

⑧一丝风也没有的时候,炊烟笔直笔直的,那很像年轻时候的母亲,身材高挑,相貌出众,被村里无数后生的眼睛偷偷地打量过。

⑨可是一阵风就会将那笔直的身段吹弯,就像现在佝偻着的母亲。原来,炊烟也是会老的啊。母亲,用褶皱、用后半夜的一盏油灯、用老花镜、用哆哆嗦嗦的手、用手上的针线……爱着我们,却极力不发出声来。哪怕一声轻咳,都埋在一块柔软的巾帕里。

⑩驼背的母亲,离土地越来越近。我担心有一天,她的头会低得触到地面,那是母亲的句号。如果耳背的上帝还能听见我的祷告,我不祈求风调雨顺,不祈求鸿运当头,只求让母亲可以伸直了腰身,好好地伸个懒腰。

(11)柴米油盐,是这一生和母亲最亲密的事物。厨房是母亲的舞台,围裙是她的道具,锅碗瓢盆是她的乐声。即便在艰苦的日子里,母亲也总是认认真真地做饭,从来不对付。都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可是母亲却不一样,没看见她用了多少食材,却总能变着花样地做出许多可口的饭菜来。母亲在厨房里劈啪作响,把贫苦颠得上下翻飞,把日子炒得香滋辣味。灶台底下的火焰,总是忍不住蹿出来为母亲鼓掌。

(12)而从灶台下欢快地跑向屋顶的炊烟,是缠绕在母亲手上的戒指,一生都未曾褪下。因为,在母亲的指缝间,我总能闻到葱花的味道,家的味道。

(13)炊烟,就这样在我的目光里一茬一茬地熄灭,又一茬一茬地升起。

(14)今夜,我想念母亲。可是我无法回到她的身边,唯有希望故乡的风能轻一点儿,别把我家的炊烟吹得东倒西歪。因为母亲在炊烟里睡着,她累了,让她多睡一会儿吧,借着炊烟的暖。(选自《辽宁青年》2014第10期)

品读指津:

这篇文章以饱含深情的笔触,讲述了一位母亲是如何疼爱孩子,如何把苦难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字里行间,真情流淌,打动人心。全文以“炊烟”为线索,将母亲各个时期的生活片段,将“我”对母爱的思念之情,一一串连起来。透过那些对衰老、忙碌、慈爱、孤独的描写,一位伟大的母亲形象跃然纸上,一颗赤子之心触手可及。

作者在行文过程中,采取了借物喻人、借景抒情的笔法,取得了非常好的表达效果。细细品读全文,不难发现,作者把炊烟拟人化了,炊烟就是母亲,母亲就是炊烟,炊烟就是爱。这样的句子随手就可举出几例,比如“炊烟缓缓,那一定是孩子们都在母亲的怀里,母亲用她的安详笼罩着孩子们的美梦;炊烟凌乱,那一定是孩子们迟迟未归,母亲牵肠挂肚,急得在院子里打转”;再如“可是一阵风就会将那笔直的身段吹弯,就像现在佝偻着的母亲。原来,炊烟也是会老的啊”……就这样,作者借炊烟写人,借炊烟抒情,情、景、人达到了完美的结合。

另外,文中的一些细节描写非常传神,令人过目难忘。“那时,我就是个喜欢疯跑的孩子,也是喜欢哭泣的孩子,满脸鼻涕的孩子。可是,母亲依然会毫不犹豫地、深深地吻下去”,其中一个“吻”字,真拟不起眼,却将母爱的伟大极其生动的展现在读者面前。还有“母亲,用褶皱、用后半夜的一盏油灯、用老花镜、用哆哆嗦嗦的手、用手上的针线……”这一句,一个个镜头,虽细小,却藏有大爱。

[且读且思]

1.下列句子在表达上有何妙处?

母亲在厨房里劈啪作响,把贫苦颠得上下翻飞,把日子炒得香滋辣味。灶台底下的火焰,总是忍不住蹿出来为母亲鼓掌。

2.文中多次写到了母亲的背,作者是如何描写的?表达了什么的感情?

3.文章第②段和第③段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一滴水可以折射七彩阳光;一个细节,可以让深藏不露的父爱瞬间击痛我们的心——

父爱在我的名字里

金翔

①我一直很羡慕那些从小就得到父爱并懂得父爱的人。因为我对父爱的认识是经过长期的恨才转化过来的。

②我的名字不是父亲取的。父亲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一个地地道道的文盲。在我满月的时候,父亲特意请来乡里一个挺出名的算命先生,得知我五行缺金,又因为父亲希望我长大有出息,能够跳出穷山村,于是算命先生便给我掐出这样一个名字:金翔。然而,就因为这个名字,我的童年很孤寂—一小伙伴们常玩的“打仗。游戏,是不会让我加入其中的,他们会咬文嚼字般地说:金——翔,今天要投降,多不吉利呀!于是就把我一个人孤零零地晾在一旁。那种感受是父亲所顾及不到的。

③父亲的脾气不好,也不知是因为没进一天学堂,还是由于成天忙于繁重的农活却仍无法摆脱贫困,他长年阴沉着脸,性情暴躁。加上望子成龙心切,便构成他对我独特的管教方式——娃儿的出息是骂出来打出来的!而我对父亲的恨,也正是在这一次次的打骂中,不断加剧加深的。尽管我的学习成绩应验了他那句全村闻名的“至理名言”。

④当我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我一口气冲上山顶,哭了,不是为自己十年寒窗将获得美好前途成为全村羡慕的第一个大学生,而是为自己终于可以脱离父亲管制,实现不想见到他的梦想而喜极而泣!所以,对向来节俭的父亲大办酒席,忙着招待前来祝贺的乡亲的那个高兴劲儿不屑一顾;所以,在冲出家门的时候,我是那样急迫而义无反顾,一点也不顾及父亲的黯然神伤……

⑤在省城念书的前两年,我没有回过一次家,没有认真给父亲写过一封信,就连每次收到他托人寄来的生活费,我也只是应付地写上“钱已收到,勿挂念”之类短语。直到大三那年,直到父亲托人给我写来一封书信时,我的灵魂和良知才受到了一次强烈的震撼,我才开始懂得该如何去阅读和咀嚼在自己生命中那一再被忽略的、仇恨的沉重的父爱。

⑥信是父亲找上初中的小侄子写来的,没什么要紧事,只是问我好不好而已。可信写了满满几页,只因小侄子详细地讲明了父亲来信的原因,说是父亲那晚做了一个梦,仅仅因为老家流传一种说法,说是梦见大牙掉是要死亲人的,而父亲首先想到的是他离家在外求学的儿子。

⑦读到这里,我对迷信父亲的行为嗤之以鼻,甚至愤然。信的最后,小侄子讲了一个令他惊讶不已的事,说就在他铺开信纸提笔要写的时候,却因一时记不起我的大名而顿住了,结果遭到父亲的训斥:“亏你狗崽子还念了这么多书,记性也忒赖,叫——金翔!”“金——翔”于是小侄子一边念叨一边写在纸上。“写错了!写错了!……”小侄子说当时父亲望着他刚写下的名字大声喊道,紧接着,从他手里夺过笔,在纸上硬梆梆地写下“金翔”两个字后,呐呐地低语:“我这一辈子只识这两个字!”小侄子说他当时惊得说不出话来。他说,要知道,全村人都知道二爷他老人家—字不识,包括他自己的名字呀!

⑧这就是父爱!除了父爱,便再也无法解释这种奇异而真实的现象!那一刻,我那对父亲的恨包裹着的已经变得无知、粗砺与麻木的灵魂,被深深地灼痛了、苏醒了!我禁不住地泪流满面,双手捧着书信、朝着家乡,蓦然下跪一向父亲,向对我一生付出了大爱却得不到理解、更别说回报的父亲忏悔,忏悔……(摘自《散文选刊》)

品读指津:

这篇文章整体上采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方法。先写自己对父亲的恨,设疑激趣,令读者产生了强烈的阅读冲动。接着写的“我”名字的由来,写童年因名字而失去玩伴,写脾气不好的父亲对“我”的打骂教育,写“我”考上大学终于从家中逃出,写“我”从此两年没回过一次家,没认真给父亲写过一封信……然而就我们觉得这名父亲对孩子实在是太不近人情,好像一点也不爱自己的孩子时,作者突然笔锋一转,写父亲请小侄子给“我”写来一封信,一字不识、连自己姓名都不認识的父亲竟然能完完整整把儿子的名字写出来,深藏着的父爱瞬间倾泻而出,击中儿子的心,击中每一位读者的心,父亲的形象立刻变得高大起来,伟大的父爱让每一个人深受感动。

“欲扬先抑”是一种常见的写作技巧,所谓“扬”,就是指褒扬、抬高,所谓“抑”,指就指按下、贬低。利用这种方法写人,作者明明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让人信以为真,然后笔锋一转,由抑变扬,出人意外。用这种方法,往往能使情节曲折多变,形成波澜起伏之势,凸现人物性格,有效的激发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同学们在今后的写作中不妨加以运用。

除此之外,本文还运用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通过父亲能准确写出“我”的名字这样一个细节,来表现父亲对儿子的浓浓深情,给读者以强烈的冲击力。大家在写作时,也可以借鉴这种写法,小处落笔,大处着眼,通过记叙小事,描写细节,剖析细小现象,来表现的是重大主题,揭示深刻道理,放大人物性格。

[且读且思]

1.“我”对父亲的情感发生了哪些变化?

[心香一瓣]

2.你觉得文中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困境之中,哪怕是一点小小的帮助,也会让人倍感温馨,永远铭记——

温暖有多暖

冯国伟

那一年,我16岁,当同龄女孩还在教室里看书的时候,我已经带着孤独无助,走过一家又一家的餐馆和便利店寻找工作。

几个月前,我来到这座陌生的城市,刚一下火车我的钱包就被偷了。那里有我攒下的所有积蓄,和好姐妹的联系方式。

一个星期前,因为开灯看书,我又一次被老板娘辞退。

那位好姐妹曾告诉我,这是一座可以收留我的城市,而此刻的我,却无从安身……

踩着满地积雪,我在陌生的大街上漫无目的地游荡。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偏偏在这个时候从我脑海呈现出来。恐惧、饥饿和寒冷一并向我袭来,我发现依稀亮着的一点儿灯光,拖着僵硬的身躯,慢慢挪了过去。

这是一家很小的饭馆,几张木桌围拢在屋中央,一只小的炭火炉四周,一个男孩正准备打烊。

我的脸僵硬得张不开嘴,只顾自己站在门口,贪婪地捕捉着从炉子周围涌出来的热气。

男孩怔了好一会儿:“你……要吃饭吗?”

我摇摇头,我说我非常冷,我只在屋里站一会儿就走。他似乎有点儿犹豫,但还是打开了已经封住的火炉,并铲了几块大炭倒进炉子里。

“那就坐会儿吧!”他说,“我们这儿不关门,你坐多久都行。”

他倒了一碗开水给我:“喝吧。”

我低头喝水的时候,他走到里面的灶间,端来两个包子和一些菜,放在我面前,“吃点儿吧。”

我没动,我的身体逐渐恢复了知觉,思维开始复苏,我不是讨饭的人……我努力让自己看起来不那么窘迫,可是我的肚子似乎不够争气,开始咕咕地叫了起来……

“这些是我妈做的。随便吃点儿,别客气。”

又一次挣扎过后,趁他起身进了里面灶间,我抓起筷子,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他拿了本书,坐在柜台上,对我说:“你坐会儿吧!我明天要考试,就不陪你说话了。”

他开始聚精会神地看书,我却由于太累,竟然伏在桌上睡着了。醒来时,一件厚厚的军大衣盖在身上,桌上摆着一只盘子,里面放着一个包子和两只熟鸡蛋。男孩睡着了,炉火却没有灭。看着这一幕,一股暖流涌遍我的全身。我吃掉了那个温热的包子,把鸡蛋揣进了口袋,在面前的桌子上,用手指蘸着水,写了“谢谢”两个字……

许多年过去了,后来,这座城市真的收留了我。穿梭在这个城市的大街小巷,有时候,我会猛地想起那家小店。尤其在冬夜,我常常想起那个夜晚,想起那温暖的炉火,想起那个善解人意的男孩——他毫无所求地帮助了一个孤独的女孩,还要小心翼翼守护她那脆弱的自尊。

我曾经去寻找那个小店,但没有找到。

那好像是一场梦,美丽而且温暖。

选自《润·文摘》2015年第1期

品读指津:

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非常简单,却又深深打动人心的故事:“我”在陌生的城市打工,遭遇困境,举目无亲,流落街头,这时,一个善良的男孩向“我”伸出了援助之手,他不仅允许“我”进他家的店中取暖,还给“我”拿来吃的。温暖在“我”心中涌动,“我”获得不只是食物,更有一种勇气……透过这个故事,我们感悟到了一个再简单不过却又非常重要的道理,有时候,许多不过是举手之劳的帮助,对别人来说犹如雪中送炭,甚至可以拯救一个人。所以,在每一个普普通通通的日子里,请不要吝啬你的善心;只要人人都愿意献出一份小小的爱,这世界就永远不会有绝望。

在记叙过程中,作者非常注意通过细节来刻画人物。“我发现依稀亮着的一点儿灯光,拖着僵硬的身躯,慢慢挪了过去”一句中,“拖”和“挪”这两个动作,写出了“我”的饥饿、寒冷、无力,令读者如睹其人;“男孩怔了好一会儿”中的“怔”,虽是一个细微的神态,却写出了他内心的一丝犹豫,非常传神;而“我”醒来后,“一件厚厚的军大衣盖在身上,桌上摆着一只盘子,里面放着一个包子和两只熟鸡蛋”及“炉火却没有灭”这些细节,则让我们感受到了男孩的细心和善良。

细节,就是指人物等描写对象身上的那种富有个性特色的细枝末节。细节描写就是抓住这些细枝末节来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细微复杂感情、点化人物关系、暗示人物身份的一种特殊方法。在写人记事过程中,如果能恰當运用好细节描写,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且读且思]

1.你觉得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

[心香一瓣]

2.如果你是文中的那名受到帮助的女孩,你会对善良的男孩说什么?

[参考答案]

《思念》1.对异性单纯而洁净的思慕。(大意相同即可。)2.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示例:从日常的细小事件中,可以体会到那个男孩心地善良,懂得疼爱自己的同学。那位老师工作很负责任,善于观察学生的细小行为,还能对自己认识上的偏差进行自我反思。3.人为地将两个孩子分开,会让孩子间产生遗憾,为此而感到罪恶。(大意相同即可。)4.动词:冲进、搬下、翻阅。作用:这些词语描写了孩子急切的心理,孩子急切地想了解女孩将要去的地方的情况,表现了男孩对女孩的关注。5.通过具体的细节,表现了男孩对女孩子的无比思念,照应了文章的标题,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睡在炊烟里的母亲》:

1.先运用排比手法,描写母亲忙碌的情景;再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来写火焰,“蹿”“鼓掌”等词非常生动,令人如临其境。这些描写突出了母亲的勤劳、智慧。

2.借助于炊烟的变化,先写母亲年轻时的背是直的,然后变弯,最后越来越驼,离土地越来越近。从中不难看出作者内心的难过、感恩等复杂的情感。

3.用母亲忘记许多事情与唯独忘不了孩子的生日进行对比,写出了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爱。

《父爱在我的名字里》:

1.先是害怕、怨恨父亲,然后是不理父亲,最后是心生感恩和忏悔,深爱父亲。

2.无比疼爱自己的孩,却深藏不露;当然,在教育方法上也有点粗暴,与孩子交流不够。

《温暖有多暖》:

1.一是表达对那个善良男孩的敬意,二是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在别人需要帮助时,伸出自己温暖的手。

2.示例:善良的男孩,谢谢你的帮助,我会永远记住那个温暖的晚上,我会把这份温暖,传递给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猜你喜欢
炊烟父爱男孩
[鸢]とんび父爱如山
万灶炊烟 “花”下相逢
初冬
炊烟
父爱如山
亲爱的“老男孩”
父爱在哪里?
差不多男孩
沉默的父爱
炊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