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更多的科研人员走进中小学课堂

2017-03-02 19:33魏红祥沈保根
中国教师 2017年4期
关键词:科学普及科普科学

魏红祥+沈保根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揽改革发展全局,综合分析国内外大势,把科技创新作为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形成从思想到战略再到行动的完整体系。

2016年5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三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明确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2016年7月16日,刘延东副总理在第五届世界和平论坛开幕式致辞中表示:“要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为青少年科技创新营造良好环境,支持鼓励他们树立远大志向,放飞科学梦想,投身创新实践,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做出积极贡献。”2016年8月22日,在第十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颁奖大会上,刘延东副总理再次强调:“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产学研用结合,为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科学普及是指以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大眾介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的一种活动。它不仅普及基本的科学知识与基本的科学概念,其主要内容还包括实用技术的推广,科学方法、科学思想与科学精神的传播。科学普及的主要功能是通过提高公众的科学素质,使公众通过了解基本的科学知识,具有运用科学态度和方法判断及处理各种事务的能力,从而具备求真唯实的科学世界观。

如果说科技创新相当于建设科技强国的“尖兵”和“突击队”,科学普及的作用就相当于夯实全民的科学基础。科学素质作为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能够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软实力,是决定自主创新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关键因素。发达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普及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一个内在动力。也就是说,科普不到位,科技难创新。我们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像重视科技创新一样重视科学普及。只有两者齐头并进,才能顺利实现从制造业大国向创新型国家的成功转型。

尽管近年来我国科普工作取得了相对较好的成绩,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学校科普教育长期滞后,科学教师能力提升缓慢,无法满足学生对科学知识与科学探索的需求。

当前,从全球范围看,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科技创新人才成为许多国家紧缺的宝贵资源。研究表明,早期对科学的兴趣,对后续学习和是否从事科学领域工作有预测作用。少年儿童的科学兴趣和素养,决定一个国家的科技人才储备,影响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乃至综合国力。因此,世界各国都在极为关注少年儿童科学兴趣的培养和科学素养的提高,以保障为未来社会发展储备足够多的科技人才。

2013年9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启动了中小学生科学兴趣与素养的研究,发现:(1)中小学生对科学感兴趣,但从事科学技术职业的意愿不强;(2)中小学生对科学的兴趣随年级升高而降低,科学活动“看多做少”须反思。该报告指出,少年儿童天生对科学有好奇心,喜欢动手操作,喜欢通过实验进行学习。然而,学校的科学课程并未能很好地适应少年儿童的这些特点,发展他们的兴趣和优势。

一方面,我国科学教育本科专业开设时间较短,小学科学教师大多缺乏相应的学科背景和培训,在开展科学教学时信心和能力不足。另一方面,科学教育处于应试教育的支配之下,由于科学课不是主科,一些学校并不重视,甚至被视为“副科中的副科”。而且,科学实验等内容很难在评估体系中得到反映和承认,教师只能选择那些能得高分的内容和方式,放弃那些能够提升学生科学兴趣的活动。

进入中学后,随着中高考压力的增大,课程难度的增加,学生必须记忆许多科学知识,无暇顾及科学方法、合作学习、问题解决技能的培养。与美国等科技先进国家相比,我国的高中课堂内容的丰富性明显不足,美国高中生通过课堂学习获取科技信息的比例较中国高中生高39.1个百分点。即使在课程中增加有关最新科学进展的知识,大多只是增加了学生记忆方面的负担,使得科学与学生真实生活之间的关系越来越远。

与美国、韩国等相比,我国高中课堂实验也存在不少问题,最大的问题是教师示范多、学生动手少。当学生有机会动手操作时,过于强调统一步骤和方法,重复相同的实验,得出期望的结果,很少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未知的结果或得出自己的结论。

因此,科技工作者进入学校显得尤其必要。鼓励科学家积极参与科学传播,可以推动科学家和科学技术职业形象的传播,增加少年儿童对科学家及科学技术职业的准确了解和真实认识,减少职业刻板印象的影响。同时,弥补学校教育在科学课程、师资方面的不足。

2010年,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的16位科学家来到中关村一小,开设每周一次的“神奇的物理学”选修课。经过6年多的实践,我们欣喜地发现,小学生的科学兴趣不断提高,科学探究能力不断增强,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也得到进一步强化。6年多来,科学家不仅为学生带来最专业、最前沿、最有趣的科学课堂,也为他们的内心植入科学的逻辑思维与理性思维,变得会学科学了,会玩科学了,会用科学了,更爱科学了。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开展科普是每一位科技人员的责任,也是应尽的义务。科普既要靠科学大家,更要依靠每一位科技人员。倘若每一个科技工作者都行动起来,加入对公众举办科普讲座、从事科普讲解、指导中小学生科学实验、撰写科普文章、创作科普图书的行列中来,必将极大地充实我国的科普力量,丰富我国的科普资源,共同开创我国科学普及的新春天。

责任编辑:孙建辉

猜你喜欢
科学普及科普科学
科普侠:古代历险 (八)
科普侠:古代历险(七)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科普漫画
科普漫画
广州市海洋科普基地活动效果调查研究
民国时期科普教育的开创与探索
利用大数据开展科普工作的设想①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