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本纪》中项羽悲剧形象及其人格魅力

2017-03-02 11:07陈金祥
俪人·教师版 2016年18期
关键词:人格魅力项羽

陈金祥

【摘要】司马迁所著的《项羽本纪》,详尽地记录了秦末农民起义及楚汉相争的壮阔场面,并通过生动形象的文笔刻画了西楚霸王项羽这一历史人物。项羽是一个具有多重人格魅力的英雄人物,在司马迁的笔下,将他的力能扛鼎、气势过人的英雄形象,与优柔寡断、盲目自信的武夫形象进行了巧妙的结合,使得这个人物活灵活现地展示在世人面前。正是源于司马迁的《项羽本纪》,使得项羽此人及其英雄事迹被后人所知晓,像“破釜沉舟”“钜鹿之战”“鸿门宴”“鸿沟和议”“垓下之战”“四面楚歌”“霸王别姬”“乌江自刎”等典故,常被用作文学创作的母题,也是现代古文学研究重要的内容之一。

【关键词】项羽 悲剧形象 人格魅力

在中国历史上,项羽虽是一个兵败者,但却被千古传诵,这与他豪迈不羁、勇猛威武、宁折不屈、重情重义的性格是分不开,也正是这些性格成就了他的悲剧形象。不同的作者对同一个人物形象的塑造与叙述,在不同的文学体裁中多呈现不同的审美及观点,像项羽这位具有多重人格魅力的历史人物,其具有的争议也最多。目前,国内外对项羽这一历史人物的研究颇多,“成王败寇”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因此很多学者对项羽的研究多集中在其性格方面,对他的身世及所处的社会环境进行了研究,以项羽的性格作为切入点,进而对其战败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关于项羽这一历史人物的论文,多是从单一方面进行分析研究的,缺乏系统全面的剖析,故针对这一现象,本文将就其人格魅力与悲剧形象这两个方面进行整合研究,进而从多个角度对项羽这一人物形象进行研究,提出个人观点。

一、项羽悲剧形象的形成及原因

项羽这个充满传奇色彩、极具复杂性的悲剧英雄,在秦末农民起义中,所向披靡,成为历史上有名的“霸王”。但他在楚汉相争的大舞台上的快速陨落,使得他的悲剧引人深思。纵观项羽的一生,他悲剧形象的形成及原因是导致他失败的主要因素。

公元前232年,项羽出生于楚国下相的楚将贵族世家,其父项超早逝,祖父项燕对其尤为宠爱。但在公元前223年,项羽10岁的时候,秦王派兵攻打楚国,楚国危在旦夕之时,其祖父项燕临危受命,带领楚国全部兵力与秦将王翦决一死战,但因王翦采用坚壁固守的战术,在平舆突袭楚军而导致楚军大败,项燕战死,致使楚国大片江山被秦军攻占,楚王也被秦军俘虏,长达八百年的楚国也随之灭亡。项羽也从贵族子弟沦落为流亡者,只能在吴中各地藏匿流窜,这一变故在项羽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复仇的种子,也是他在后来处理有关秦国事务上过于不理智的原因。

成年后的项羽复仇心切,在公元前209年,与其叔父项梁合力杀死了会稽县的昏庸的郡守,率领8000多农民子弟投入到了反抗秦国的战斗中,并于公元前208年,听从其叔父项梁的意见,拥立楚怀王为新皇,汇聚各地的起义队伍联合抗秦。随着起义军规模的壮大以及反秦事业的高涨,项羽的复仇心情更加热切,并采用破釜沉舟的办法激发将士的斗志,大破秦军声名远扬,但其暴虐也在这时展现出来。因为对秦国的强烈仇恨,使得项羽坑杀了二十万降军,得罪了关中父老,在灭掉秦国后,又没有政治远见,不顾范增反对杀掉了秦王子婴,烧毁了阿房宫,自立为西楚霸王,引得诸侯离心。正是由于他缺乏宏伟目标、不知仁爱的性格特征,致使他丧失了民心,走向灭亡。但项羽的性格不全是凶残暴虐,其中也有温和与仁慈,只要不与秦国有关系,他还是很彬彬有礼的,由于自幼丧父,使得他的感情相对脆弱,很容易被虚假的亲近与顺服所蒙蔽,进而出现错误的仁爱与姑息,此外项羽为人也过于自大、重情义。不听范增的劝说,认为刘邦在才智、军事上都不足为惧,且斩杀他也不是仁义之举,致使在鸿门宴上轻信了项伯的劝说与刘邦的顺服,错过大好时机,放虎归山。随后因为项羽的自大与多疑,中了刘邦手下谋士陈平的离间计,削弱了范增的兵权,致使范增心生失望悲愤辞官,使得垓下被围、四面楚歌之时身边少了范增的帮助,导致了军心涣散、败北刘邦、自刎江边的悲剧。

关于项羽的失败,其悲剧形象的形成原因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是分不开的。此外,不可忽视的还有其性格因素。二者的相融相合,造就了项羽的悲剧一生。

從项羽所处的时代背景来看,项羽的失败是命运所向,是没落贵族阶级宣告灭亡的标志。项羽的故乡楚国是一个地处湖北汉江的小国,楚人崇尚武力,因此当时的楚国是军事强国,并凭借武力一举成为南方的大国,拥有与秦国抗衡的强大实力。正是在这样的文化熏陶下,培养了项羽桀骜不驯、勇猛豪爽的性格。但项羽生不逢时,随着楚国的衰败,世代为楚将的项氏也变为了落魄贵族,同样处于流离失所的境地。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处于变革时代,秦国正在实行中央集权制,并为平民阶级提供同样的机遇,这从根本上切断了贵族的世袭制度,给贵族一个沉重的打击。但由于秦国只是通过武力征服了六国,却未将六国的各民族间的文化进行融合、地域差异问题进行解决,没落的六国贵族仍然存在,像燕太子丹就拜壮士荆轲为座上宾,使其以带着秦国叛将樊于期的人头献给秦王的理由面见秦王,目的就是为了刺杀秦王报仇雪恨;韩国的没落贵族张良变卖了全部的身家,只为雇佣一个大力士在博淘沙用铁锤伏杀秦始皇;历史上这些为国、为君、为亲报仇的事件数不胜数,这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项羽在初见秦始皇的时候,就曾发出过“彼可取而代之”的感慨,进而引领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反秦斗争,也给予秦王朝重重的一击,为推翻秦王朝的统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性格决定命运”是亘古不变的道理,项羽的由盛转衰与他的悲剧性格是密切相关的,项羽是个集多种矛盾性格于一身的人物。由于出身楚国将相世家,培养了其胸怀大志的抱负,少年时期的项羽在跟随其叔父项梁学习读书、练剑的时候,曾说过“书足记姓名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耳。”[1]于是其叔父就教他兵法,但项羽只是学习个大概,不肯进行深入的钻研,从而可见项羽胸怀大志的同时也目光短浅。项羽由于出身将相世家且天资聪明,使得其具有过人的军事才能,钜鹿之战、破釜沉舟等决断,充分展现了他的智勇双全,但由于其幼年受到过多的呵护,一方面又优柔寡断、不听劝阻,这从他多次不听范增的劝阻不肯杀掉刘邦的事情中不难看出。由于项羽的祖父及故乡楚国都是被秦国所灭,国仇家恨加在一起使项羽对秦王朝抱有很深的仇恨,在其取得胜利的时候,残暴的杀戮了上千万秦人,特别是在新安城南屠杀的十五万秦国的降兵,这种暴虐的行径引起了百姓的怨恨与反抗。但在对待刘邦的态度上,项羽又过于仁慈,总是听信刘邦的软言求和,从而错过了斩杀刘邦的最佳时机。项羽自幼由其叔父项梁养大,很听项梁的话,项梁去世时托付范增照顾年幼的项羽,年过七十的范增,把项羽当做自己的亲生孩子,有时过于严厉的对待造成了项羽的逆反心理。项羽并没有听从劝说当天下首领,而是胸无大志,甘做西楚霸王。而不在意百姓的怨言,对于刘邦的假意赞美很是受用,却不愿接受别人的意见,对于比自己有才能的人,不愿委以重用,甚至听信了谤言,赶走了忠心耿耿的范增,使得自己腹背受敌,毫无胜算可言。

二、项羽悲剧人格魅力的总体表现

项羽可谓司马迁倾注情感最多,描写最成功的英雄人物。历代的文学、戏剧等艺术作品,都偏爱项羽这位悲剧英雄。项羽之所以被后世文人歌颂铭记,在于其性格魅力、英雄气概和儿女情怀所表现出的丰富性、复杂性。

就性格魅力而言,项羽的身上有很多闪光点,诸如德才兼备、豪爽仗义、忠实厚道等,但人无完人,项羽的身上同样还有盲目自信、一意孤行、多疑轻信等缺点。正是这些性格特征,造就了项羽光辉却又失败的一生,以及后人对其褒贬不一的评价。项羽出身楚将世家,高贵的血统与文化的积淀,使得项羽具有过人的才气与雄健的体魄,在其少年时就有抵御万人军法的远见,足可见其志向远大,但对于兵法的学习却不肯精益求精,又显现出了他性格上的浮躁。项羽在反秦斗争中的果敢,使其斩杀宋义、带领将士奋勇抗秦,面对不利的战事,采用破釜沉舟的办法,激发将士的热血,大胜秦兵,展现出了过人的胆识与勇猛。项羽为人豪爽讲诚信,在楚汉之争中,胸怀坦荡,在对待刘邦的态度上也是如此。鸿门宴上他认为暗算赔礼之人不是英雄所为,显示了他的高尚道德。项羽善良仁慈,对待自己的将士亦是如此,因此很多大臣和将士在没有任何赏赐的情况下,仍然忠心耿耿追随于他。垓下之围时,项羽临危不乱,令28个将士从四个方向进行突围,项羽身先士卒,冲入汉军掩护手下士兵,足见其爱兵的深切。战场上的多次胜利,使项羽产生了个人英雄主义,认为仅凭武力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不愿相信别人,对于有能力的韩信、张良、英布和彭越等不愿委以重任,逼得他们投奔到刘邦手下,并轻信陈平的离间计逼走了最得力的范增,最终使得自己陷于不利境地,甚至在乌江边上,项羽还是没有认识自己的错误,认为自己的失败,只是因为时机不对,可见其至死不悟的悲哀。

就英雄气概而言,项羽虽有过人的军事才能与勇武的气概,但却没有政治眼光及远见。项羽自幼具有强健的体魄与军事天赋,青年时的项羽杀死会稽郡守,挑起反秦的大旗,加上出身将相世家,在楚国具有一定的威望与声名,很多楚国后裔自愿追随他的步伐,因此年仅24岁的项羽就率领八千楚国子弟与秦国抗争。面对不愿下令救赵的昏庸令尹宋义,项羽果断的发动兵变,带领将士英勇救赵,足见其无畏的抗秦决心。钜鹿之战,项羽率领数万起义军对抗四十万秦军,在人数明显不如敌人的情况下,项羽下令破釜沉舟,在其他诸侯军畏缩不前的时候,以大无畏的精神带领义军与秦军背水一战。这场战役预示了秦国的灭亡,也正是这场以少胜多的战役展现了项羽的用兵之神与大将风范。当时的项羽年仅27岁,就以如此的神勇,在灭秦的战役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项羽身高八尺,力能扛鼎,在加上他大破秦军的英勇,使得很多人在迎战项羽时,都被他气势压迫得不敢轻举妄动。项羽与刘邦在广武对峙的时候,因前线大将被楼烦射杀而大怒,身披战甲来到营前约战。楼烦见状欲举箭射项羽,只见项羽圆睁双目大吼一声,犹如晴天霹雳,吓得楼烦后退数步无力举箭,最终郁郁寡欢而亡,可见项羽令敌人望而生畏的气势!东城突围之时,项羽仍以英勇的表现,在身边的将士所剩无几的情况下,一人斩杀敌军上百名,足见其英雄气概。

项羽虽勇武无比,却没有政治远见,不懂得审时度势,正是这个弱点,导致他的失败。如鸿门宴上,项羽不听范增的劝阻,毫不深思刘邦的野心,不肯杀掉刘邦,最终放虎归山。入驻咸阳的时候,只图一时之快,为了报仇,杀死子婴、烧掉阿房宫,并犯下了屠城的错误,致使百姓怨声载道,失掉了民心。夺取天下后,行事方面有失公允,只是重用项氏族人或有恩于项氏的司马欣、申阳等将士,不信任比他有才能的人,不能做到任人为贤,致使手下的人才流入刘邦。入驻咸阳后,有人劝项羽留在秦国建立自己的王朝时,项羽又因为其短浅的本土观念,认为人在富贵之后应该衣锦还乡,无统一天下的志向,只希望做一国的霸主,逆历史发展,终被历史所遗弃。综上所述,可以认为,项羽的骁勇善战、勇武威猛是其得以消灭秦国,成就霸业的基础,但他的刚愎自用、目光短浅也使其不可避免地走向失败。

《项羽本纪》用重笔描述了霸王与虞姬告别的情景,也是项羽的故事中流传最广、最感人的一幕。项羽具有楚人浪漫的情懷,在他伟岸身躯下,是一颗细腻纯净的心,对待虞姬的真情,使得他的人格形象更加高大。项羽对虞姬的爱是发自内心的,虞姬跟随项羽四处征战,每次她都是万般不舍的送夫君征战,并以千般柔情恭迎夫君的归来,毫无要求与怨言,有的只是对项羽无尽的爱与崇拜。在垓下被围之时,虞姬并没有因为害怕而哭泣,而是含泪为项羽斟满酒杯,并如往常般翩翩起舞,为项羽助兴,她是何其的洒脱与超俗。四周响起了楚国的歌谣时,项羽的斗志熄灭了,虞姬只能以曼妙的舞姿慰藉项羽,此时的项羽不禁发出“虞兮虞兮奈若何”的慨叹,可见其对虞姬的用情至深,而虞姬也以“大王义气尽,贱妾何聊生”表示自己的决心,并用项羽腰间的佩剑自刎于心爱之人的怀中。而项羽在痛哭中亲手掩埋了虞姬的尸体,这份悲伤甚至感染周围的将士痛哭流涕,悲痛之下又重新骑上战马挥舞着方天画戟,义无反顾的冲向敌军。正是慷慨别姬的场面,使得项羽这个英雄形象更加丰满与悲壮,也使得项羽的人格魅力更加的宏大与辉煌。

但项羽的儿女情长也造就了其悲剧的一生,当项羽陷入韩信的十面埋伏之时,项羽最先想到的不是天下、战争,而是心爱的虞姬,在耳边响起四面楚歌的时候,项羽放心不下的还是与其共患难的爱人,这时的英雄却显得有些过于儿女情长了。正是这份儿女情长,束缚了项羽的手脚,使得其难成大业。

项羽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经典悲剧英雄,来自于司马迁《史记》第七篇《项羽本纪》,这部传纪记载了项羽悲壮的一生,司马迁以中肯、客观的态度对项羽进行了描写,就其人格魅力与历史功绩进行了歌颂与赞扬,也将其性格上的缺点与错误如实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史记》中“本纪”大多记载的都是皇帝的事迹,项羽能被收录其中,足见司马迁对其的敬佩与尊重。正是由于项羽这一历史人物复杂的性格,使得他常被作为历代诗歌、戏剧、影视作品的原型,文人墨客通过对他形象的塑造,以抒发自己的观点与情绪。本文通过对《项羽本纪》中项羽悲剧形象的解读,对他的人格魅力、英雄气概、儿女情长有了深入的了解与学习,他虽然失掉了江山、丢掉了性命,但却赢得了世人的尊敬与赞誉,他不求苟活的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也深入人心。时至今日,有关项羽的“破釜沉舟”“垓下之战”“霸王别姬”和“乌江自刎”等故事,仍活跃在诗歌、戏剧、影视剧等艺术创作中,足见其人格魅力的强大。

我国古代文学的作品具有深厚的内涵,项羽的形象在各个类型的作品中得到了很好的拓展与发展,涉及项羽的诗歌多集中在各类古书中,且分散在众多的戏剧、影视剧中。由于本人精力有限,整理归纳不够全面,对各类作品中项羽的解读也不够到位,难免存在一定的纰漏。希望日后在本课题基础上,继续思考和拓展范围,做更细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第一卷)[M].北京:中华书局,1962.3.

猜你喜欢
人格魅力项羽
说项羽
项羽为什么不肯定都关中
做一名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语文教师
高校辅导员的人格魅力对大学生的影响
从《鸿门宴》《项羽之死》看项羽的罪与罚
以项羽“学万人敌”为戒
项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