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人那些事

2017-03-03 17:58赵文凯
阳光 2017年3期
关键词:呼市灯塔老张

一不小心就到了喜欢怀旧的年纪,见到当年的同学就格外的亲。

今年似乎是一个特殊的年份,同学见面的密度和热度都高于以往。先是有班斓先生来赤峰为一书画店开张助阵,与另一包头籍画家联袂搞个人书画展,众弟子便纷至沓来,忙前跑后,挂鞭端茶,不亦乐乎。其其格还是老样子,对同学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热情一如既往。她从不吝惜电话费和与老公休假团聚的宝贵时光,给所有的同学统统打过一遍电话,大有“北京喜讯到边寨”,谁不来参加谁就“对不起祖国和人民”的架势。

我从会议间隙赶到画展现场时,阿倩俨然是这里的半个主人了。阿倩者,张玉清也,因文学概论课齐鲁青先生课前点名把“清”误读成“倩”,由此得名。此时,阿倩与画店的女主人早已师兄妹相称,那女人满面春风,阿倩也笑容可掬,画店一片欢乐祥和。我使劲在头脑里翻检了一遍当年上下届学妹残存的影像,还是对这位高大而饱满的女老板或者老板娘相当的陌生。此时已容不得我过多去想,便被阿倩拽着与“学妹”胡乱照了些相。

屈指算来,我与班斓先生已近二十三年没见过面了。当我出现在班先生身后时,他正被一群风姿绰约的少妇“女生”围着挥毫题款。班先生已近古稀,因当年系里有一老教授考证,班者,斑也,老虎头上的斑纹,是以老虎为图腾的古楼兰部落首领的姓氏,于是自己便戏称“最后一个楼兰人”,退休前于广东省委党校任教,现常奔走于粤京蒙文化界,诗书画会友,其浪漫情怀不减当年。

我凑过去一边谦恭地与先生握手,一边抓紧自报家门,没想到班先生早已认出了我:哎呀呀,你看看,我们当年的校园诗人嘛,听说怎么到下面去当大领导了,也算行吧?我急忙说,回先生的话,作诗都为稻粱谋,当领导也是谋生而已。听语气,我一时真不知道先生对我现在的境况是满意还是惋惜。接着就被阿倩簇拥着去看先生的书法作品。

临近中午时分,“灯塔”在火车上打来电话,告知他正从通辽赶往赤峰,专程前来助兴。“灯塔”本名刘暄植,灯塔之称源于一次李佐峰先生的汉语史课。佐峰曾师承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北大古代汉语硕士,独身,喜围棋和金庸武侠,在枯燥乏味的语言学课上穿插棋道和“剑道”,深受同学追捧。其时暄植刚好剃了个光头,在班里个子又高,初看的确让人炫目。佐峰那天课上提问偏偏在名册上点到了暄植,暄植站起来时,佐峰愣了一下,顺口吟了一句歌词,你是灯塔,照耀着黎明前的黑暗。课堂爆笑,自此“灯塔”的知名度享誉汉语言文学系。

灯塔下车时,班先生画展的午宴已经结束。我和阿倩陪着灯塔匆忙看过画展后,便力邀他们两个到我工作生活的煤矿小城做客。这次灯塔还真没左扭,欣然前往,阿倩此行虽然是第二次,也兴致蛮高。

我力邀灯塔也有“将功补过”的意思。两年前,灯塔曾来赤峰,我因开会没及时接听他的电话,也没能前去相聚,他就对我很有想法。灯塔在离开赤峰的火车上给我发来短信:你小子不见我,我要发一百条短信扰死你!接着那短信就铺天盖地而来,内容有荤有素,直收得手机发热那厮才算罢手,估计对方存储也已经告罄,但任由你如何拨打他的电话就是不接,根本不给你解释的机会,也够气人的。

阿倩应该说是与我最近的同学了。入学时是从一个县里出去的,上学时住在一间宿舍,毕业后又同时回到了一个市。但见面的机会也不是很多。记得那年阿倩第一次来我家里,抓着我夫人的手连连说,我明白了我明白了我明白了。吃饭的时候我问,靠,你明白啥了?阿倩说,第一,你当年写了那么多情诗,我读不太懂,现在明白了;第二,你一头扎到这个鬼地方连个泡也不冒,原因我明白了;第三,你现在人丁兴旺,心宽体胖,条件我明白了。这家伙还是那么酸,我自言自语道。

那夜,我陪阿倩住我们公司宾馆,抵足而卧,彻夜长谈。他谈起毕业后在那个曾为大辽国都的边城生活,宁静淡然;他谈起同期毕业来的伙伴早已纷纷孔雀东南飞,自己却在那里白手起家扎根落户,随遇而安;他谈起贤惠的妻子和乖巧的女儿,幸福之情,溢于言表;他谈起多年如一日照顾岳父岳母生活直至养老送终,情真意切;他谈起近年来史学界对辽文化的研究挖掘,如数家珍。我感到他已经深深爱上那片古老的土地,眼前这位瘦小枯干的阿倩刹那间高大丰满起来。不知怎么搞的,郁達夫的一首诗突然很清晰的浮现在我的脑际,我跳下床,趿上鞋,走到窗前,推开窗扇,但见初秋的夜空朗月高悬,一片沉静。于是高声吟道:“人到中年两不堪,生非容易死非甘。剧怜病骨如秋鹤,犹吐青丝学晚蚕。一样伤心悲薄命,几人愤世做清谈?何当放棹江湖去,浅水芦花共结庵。”阿倩被我这一闹腾吓了一跳,也翻身坐起,笑着说,靠,我还以为你是让尿憋的呢。

这次灯塔和阿倩来我这里,论喝酒灯塔是高手,K歌阿倩拔头筹。但我们谈得最多的还是同学。主要谈了两个人,一个是刘晓平,另一个是包头老张。

刘晓平英年早逝,给我们这些同学留下的不仅仅是遗憾。晓平是班里应届唯一考上硕士研究生的同学,师从对我们一九八三级情有独钟的林方直教授。学成留在系里任教,后来又考进上海师范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却在毕业前夕因病去世。晓平曾暗恋过他中学时代的一位女同学。我见过,那是一位大眼睛女孩,白净的脸颊透着一点儿高原红,梳着两根长辫,字迹娟秀透着飘逸,很像男生的字体。说来很巧,他的那个女同学与我夫人当年是一所大学外语系同班,并且还是同桌,情同姐妹。记得有一年放假,我和晓平与我的她和他的她还一起见过面,再开学,晓平便喊我“连襟”,搞得其他同学都莫名其妙,只是我俩相视而笑,有点儿像小时候结伴到邻居园子里偷到了桃子吃,见着其他伙伴便有几分张狂又遮遮掩掩。遗憾的是,毕业以后,他俩并没有走到一起,晓平后来与呼和浩特一个毛纺厂的挡车工结了婚。这次人生的波折与他后来经常在外面喝酒是否有关,经常饮酒与他后来健康的损害是否有关,我不敢妄加猜测。

惜哉,那个脸色黝黑、短髭稀疏,幼时受过外伤的眼睛始终透着睿智目光的晓平,那个斜挎着褪色军挎包、肩膀一高一低的消逝在桃李湖畔暮色中的晓平,那个喜欢讨论问题、喜欢与同学喝酒总是抢着买单的晓平,永远定格在我们的记忆中了。

我知道灯塔与晓平关系密切,喝着喝着酒我想起一件事,就问灯塔,刘晓平的骨灰存放在哪里呢,他有墓地吗?由于我问的突然,灯塔愣了半天告诉我,刘晓平葬在他的出生地,巴林草原一个寂静的山岗上了。我和阿倩听后沉默良久。灯塔狠呆呆的与我俩分别撞了一下杯,二两多酒一饮而尽。回忆说,我那年去晓平墓祭扫过一次,一包烟、一瓶酒,一场大哭。以后我再也不去了,我不敢看晓平老母亲那满头白发和秋风中站在山岗上瘦削的背影。灯塔这句话直说得我们眼圈湿润。我本来想提议组织一部分同学去集体祭扫一次晓平墓,听灯塔这么一说,话到嘴边也没敢再说。晚上睡不着觉,还在想,晓平的孩子有多大了?也该到上大学的年龄了吧,应该与同学们商量过问一下,对孩子的成长尽一点儿力,就是对逝者最好的怀念了。

酒至半酣,我们把话题转向了包头老张。老张是包头本地人,上学时,与灯塔住同一间宿舍,毕业后又同去包头工作。那时,我们茶余饭后争论比较多的就是呼和浩特和包头哪个是内蒙古最大的城市,常常为此争论得面红耳赤。老张自然是“挺包派”,其坚持包头比呼市好的原因很直观:包钢建在包头咋没建在呼市?周总理来过包头咋没去呼市?诸如此类。

说到我们可爱的老张,灯塔来了精神,问我,你还记得那次与老张抬杠吗,你扪了老张那句话以后,他再也不吹包头如何如何好了。灯塔这么一说,我隐约记得那次是学校组织去大青山植树,坐的是部队提供的军用卡车,在路上又有同学与老张打起了嘴架,老张字正腔圆地说,都说呼市好,那周总理去过包头咋就没来呼市呢,说罢便像门前一只刚刚斗胜的公鸡,本来有些高挑瘦弱的身材,还把颀长的脖颈向前伸了伸,这形象使人想起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那个“戴着大眼镜”且“高而瘦”的私塾先生,说到得意处便“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我当时不假思索就回了一句:“周总理还上过厕所呢。”全车的同学大笑,老张嘎巴了半天嘴,一句话也没说,论战从此休兵。

我借着酒兴向燈塔讲起了我如何“教”老张写诗的故事,灯塔和阿倩听得津津有味。我当年也算得上个“半吊子”校园诗人吧,与现任大连民族学院教授的张国民(笔名蓝冰)、同舍三哥润平(笔名丛音)号称“三叶草”,相互唱和。系里或班里每逢节日出墙报,便自告奋勇写诗“糊墙”,若有幸能吸引系内外学弟学妹在此驻足,心里就格外满足。老张有一天晚自习后突然来访,寒暄几句后,提出要向我学写诗,边说边谦恭地从挎包里掏出一蓝色笔记本,里面用不失娟秀也有些瘦弱的字体写了十几首现代诗,一股脑儿地拿给我看。其实,我深知老张兄年龄比我大,学识比我高,情感比我细腻,人品也比我厚道,若真的潜下心来写诗肯定比我高出一筹。当时,只想跟老兄开个玩笑,于是,把诗装腔作势地浏览了一下,然后故作高深地对老张说,你这诗,不行呀,语言缺少张力。老张急不可耐地问为什么,我说,其实这原因不在诗本身,你看,你老张身体太单薄,再说了,你处理一些问题也太软弱……老张看了我一眼,默默地回自己的宿舍了。第二天,老张买来了哑铃,一有空闲就在宿舍里练将起来,一段时间下来,竟也将那铁东西舞得呼呼生风。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老张来我们三○四舍,绝口不谈诗,而是强烈要求与你比试掰腕子,如果你嘴上不服,他会故意撸起袖子,拍着小臂说,看看,这都是肌肉……

后来听说,一次有外系学生来他所在的宿舍挑衅,老张还把一把水果刀甩在了桌子上。当然,此事流传过程中版本甚多,一说因为对一女生的品头论足,与同舍弟兄龃龉,详情待考。据说此事与灯塔有关,考虑再三,我也没好意思当面问起原委。

赵文凯:1964年10月生于内蒙古赤峰。1986年7月毕业于内蒙古大学汉语言文学系。同年到内蒙古纺织工业学校任教,现任职于平庄矿区工会。中国煤矿作家协会理事。

猜你喜欢
呼市灯塔老张
灯塔
感谢老张
在呼市吃“稍美”
引航的灯塔,始终在线
灯塔看守人(节选)
老张的猪会听锣
呼和浩特市高中篮球教学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愣二
老张的手机
给乞丐发工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