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心脏永久起搏器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

2017-03-03 21:56刘桂勇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6年20期
关键词:进展研究

刘桂勇

【摘要】现今通过人工心脏永久起搏器治疗缓慢型心律已被广泛应用,其成功率极高,能有效改善患者病情,操作程序安全性较高,有效增加其机体耐受能力,显著提高其生活质量与远期生存能力,减轻病痛带来的危害,减少患者经济负担,临床效果显著。但其仍存在问题,笔者对人工心脏永久起搏器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多年探索与实践进行总结,发现其问题,提出思考,以期能完善该方法,提高其救治水平,并联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合理应对方法,使其深入民心并获得支持,进一步扩大其推行范围。

【关键词】进展;人工心脏永久起搏器;研究;缓慢型心律失常

【中图分类号】R54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6.20.0.02

缓慢型心律失常发病年龄层较广,可在各年龄段发生,近年来由于人民经济、社会、生活等节奏的大跨步,生活的压力不断加重,劳心、劳力过多,造成人民身体健康程度越来越低,最终导致缓慢型心律失常发病率逐年递增,发病年龄层趋于年轻化[1]。该病主要的临床症状为心悸、黑矇、乏力、头晕等,严重时可导致晕厥、阿斯综合征、猝死等,若患者出现晕倒伴随心脏出现3 s以上停搏,就应高度重视及时就医[2]。目前该病没有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法,植入起搏器进行治疗是有效的唯一方法[3]。心脏起搏器通过模拟发生心电脉冲并传导,用低能量的脉冲永久激发心脏跳动来达到治疗心律失常的目的。该技术已被临床应用超过40年,发展迅猛,已成为一门独具特色的高端技术[4]。笔者对人工心脏永久起搏器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进行研究进展总结归纳。现进行如下报道。

1 临床应用

1.1 病因病机

(1)先天不足,久病或大病后耗伤心脏能力过多未复。过度劳思,损伤心脏出血管或神经等,外感寒湿之气侵入,心脏血液循环能力受损,心脏没法注册鼓动血脉,导致患者发病。

(2)过度劳倦、长期饮食不当,思虑过多,久病缠绵等严重损伤脾胃。人机体的免疫系统、循环系统等严重受损。心主血脉,心脏血液循环能力受损,心脏没法注册鼓动血脉,导致患者发病。

1.2 适应证

(1)左心室的射血分数超过35%;(2)心功能(NYHA)为Ⅲ~Ⅳ级;(3)超声心动图显示患者二尖瓣呈重度或中度反流且A峰与E峰融合;(4)左束支的传导呈完全性阻滞现象,QRS超过130 ms;(5)左心室呈明显扩大现象,左心室在舒张后其内径超过6.5 cm。若患者脏功能出现衰竭,精神异常,合并其他严重病症不宜行人工心脏永久起搏器治疗。

1.3 起搏器

VVI型起搏器植入技术较为简单,只需将一根电极插入右心室即可。优点为并发症少、价格低廉、起搏器的体积轻小,使用年限较长。注意点为掌握患者是否为该型起搏器手术适应症,密集随访,根据不同患者的病情来调节参数。VVI型起搏器仍为目前重要的起搏方式能有效患者挽救生命安全。但仍有不足之处为VVI型起搏器是单纯的心室起搏方式,在患者心动周期内使房室瓣的闭启功能失调,导致心室排血不能被心房有效控制,心排血量直线下降了22%~31%,若患者心功能接近不全即有極大可能导致心衰发生。同时非顺序性的室房传导极易引发患者易发起搏器综合征的发生。房室逆向传导极有可能在心室出现收缩时,心房随机发生突然收缩,引起心房的过度舒张,造成房性心律失常,最终致房颤。

DDD型起搏器是心脏起搏系统中现今最贴合患者机体生理起搏要求的起搏器之一,其为室房双腔依序起搏。不论患者是处于静息状态还是运动状态,其均能与当时房室频率保持一致性。心房的输送功能得以保障对每搏量的贡献,对常常左室的顺应性下降和处于静止状态的患者具有特别重要的好处。此外能有效降低房性快速心律失常发生。但DDD型起搏器有较多制约因素如植入过程复杂,费用高,电池使用寿命较短。

1.4 方法

双侧头静脉法:从静脉轻轻将电极插入(导引铜丝弯头),先经肺动脉后达到右室的流出道(导引铜丝直头),插入电极并缓慢移动到患者右室中部,将电极植入进右室尖部的心肌小梁间。反复定位(给予8 V强脉冲,观察是否出现患者腹部跳动等情况,若没有定位良好)直到起搏器与心室收缩同步。结扎并固定电极,连接电极与永久起搏器,置于同侧静脉脂肪层与胸壁深筋膜间皮囊内。术后给予抗生素治疗,卧床一周拆线。记录起搏器型号。起搏器型号有VVI型,DDD型等。

1.5 并发症

通过人工心脏永久起搏器治疗缓慢型心律已被广泛接受,因其成功率极高,能有效改善患者病情,减轻病痛带来的危害,临床效果显著,但仍有患者出现并发症。如有胸膜反应、起搏器出现异常感知、电极脱位、囊袋血肿、心动过速。胸膜反应:当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突然出现心率血压等一过性下降并烦躁不安时应迅速采取措施稳定机体体征,通过胸透确定诱发上述现象的准确原因(确诊为胸膜反应),1 h后消失。发生原因多与穿刺过深、穿刺偏外、反复穿刺等有关[5]。起搏器出现异常感知:大型机电设备可能导致其感知异常,强电磁场在一定程度上能干扰起搏器运行[6]。目前多数起搏器能屏蔽外界电磁场,但不排除被干扰的可能,因此患者需避免接触大型机电设备。当出现黑矇、头晕等症状需详细了解其工作状态,若起搏器出现问题应测试导线阈值、电池电量、阻抗、感知灵敏度等并采取应对措施。电极脱位:原因为电极固定不牢或植入部位不当(肌小梁扁平、心内膜组织光滑)等[7]。为避免上述现象需保持电极具有适当张力,将电极放置在肌小梁心尖部。囊袋血肿:术后起搏器引起的轻度血肿可能造成患者出现沙袋压迫,若囊袋处皮肤有波动感,饱满肿胀,伴有明显疼痛,需及时将囊袋展开,清理血肿。术中止血完全万分紧要。在术后每6个月对患者进行1次随访检查其动态心电图了解临床病症改善情况尤为重要,能及早发现患者是否出现并发症并给予对症处理,极大地增加了患者的远期生存能力。

2 手术注意事项

术前探视:术前1天巡视手术室,医护人员首先向患者及其家属自我介绍并问候,介绍本次探视的目的,医护人员共同详细查看患者病历,对其有较为合理的护理评估,并回答其提出的关于手术的所有问题。耐性倾听患者的倾诉,根据其不同的家庭境遇、病情轻重、性格特点等情况采取不同应对措施方法,理解并重视其病情,建立良好的护患心理沟通关系。再次确认手术室及手术设备运行、卫生、安全等事项。在医护人员指导患者及其家属认识合理搭配饮食的重要性,食用易消化、清淡、营养的

食物。

根据术前探视所了解的情况,对不同的患者进行有的放矢的心理调节,缓解其对手术的焦虑、恐惧等应激情绪。保障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处于安稳舒适的环境如温度在25℃上下、无噪音等。术中执刀医生需与护士间配合密切,按术前拟订流程进行。手术过程若出现问题需冷静处理。医护人员在术前与患者建立良好的醫护关系,注重其隐私,减少身体暴露,与其交谈转移注意力,注射等护理时,动作稳准快,减少其不适感。

术后及时清理查点手术刀、纱布等手术物品,避免遗落患者体内事件的发生。全程课题组负责人评估此次手术质量。因此需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制定对应强度康复训练计划。初时活动幅度不宜过大,应依据患者能承受的强度安排。而卧病在床的患者需在家属或护理人员帮助下进行被动活动训练,如简单的抬举、内旋、等。当患者能自如接受以上训练时适当提高运动幅度。提高机体协调性,帮助患者早日提升生活自理能力。若患者急功近利进行强制性超出承受能力的不合理训练,可能减缓病情复原。因此需严格按照医护人员制定的康复计划。在医护人员指导患者及其家属认识合理搭配饮食的重要性,食用易消化、清淡、营养的食物。出院后防止患者出现烦躁、疲惫等情绪的出现。保持住处干净整洁确保其得到充足

休息。

3 总 结

现今通过人工心脏永久起搏器治疗缓慢型心律已被广泛应用,其成功率极高,能有效改善患者病情,操作程序安全性较高,有效增加其机体耐受能力,显著提高其生活质量与远期生存能力,减轻病痛带来的危害,减少患者经济负担,临床效果显著。且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能更好地发挥起搏器的治疗成效。

人工心脏永久起搏器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能同步化患者左右心室,其双心室的舒张收缩恢复到同步调,室间隔恢复了机械同步,心室顺应性及收缩力达到增强。同时收缩期前产生的二尖瓣反流现象减轻,舒张期充盈心室的时间得到最大范围增加。上述情况增加了心排血量,极大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病症及血流动力学,提高了心功能。实践操作中方法简单,与治疗心衰药物合用能极大提高临床

成效。

参考文献

[1] 刘洪军,向 睿.心脏临时起搏器在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围术期应用的临床分析[J].中国临床医生,2014,7(2):31-32.

[2] 张新才,邱立彬.右心室流出道3830电极植入术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效果观察[J].山东医药,2015,12(8):46-47.

[3] 谭晓晖,刘杰强,罗翊芝,等.右室中位间隔起搏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6,13(19):24-27.

[4] 张振岭,任 澎.起搏器置入术后生活质量测定量表应用研究的进展[J].心肺血管病杂志,2014,33(5):748-750.

[5] 陈 卉.永久起搏器植入术患者的临床护理心得[J].中国医药指南,2014,65(34):311-312.

[6] 周建龙,朱天哲,盛晓东,等.不同起搏部位的选择对起搏器植入患者影响的随机对照研究[J].成都医学院学报,2014,9(2):162-165.

[7] 杨 雪,余虹琳,左小波,等.人工心脏永久起搏器对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3,24(1):39-40.

猜你喜欢
进展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Micro-SPECT/CT应用进展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扁平苔藓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仿生学应用进展与展望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新版C-NCAP侧面碰撞假人损伤研究
寄生胎的诊治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