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与思考

2017-03-03 11:44刘金祥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16年31期
关键词:原文读书意义

刘金祥

生来喜欢读书,也读了几十年的书,但似乎到了近年才渐渐悟得读书三昧,如果说有所觉醒和体会,也只能是窥见了读书的门径。

读书似乎是个很简单的事情,拿过书来打开一读就是了,只要是读懂了,不就可以了吗?其实,问起究竟来,这个“懂”字,并不简单,而且在这“懂”之前,还有一个对“阅读”的理解问题。可以说,不懂得什么是哲学意义上的“阅读”,也就不懂得什么叫读书,也就读不好、读不懂书。

我至今难忘阅读《阅读活动——审美反应理论》一书时的激动心情。伊瑟尔以德国学者那种深邃细密、逻辑严谨的风范,把阅读活动纳入人的认知——职能——审美——创造的总体活动框架中,三编八章的宏阔篇幅,深透地探讨了“阅读”,真是论述得透彻深入、广泛周全。当然,其主要论旨是接受美学的理论建设,但其中的主要命题和要义,统可作为一般原则而指导阅读。他把阅读活动定性为文本同主体的双向交互作用的过程,在這个过程中,读者要完成两步创造性的工作,这就是:(一)了解原作的内在“召唤性空框结构”,即原文由作者创生的意义;(二)在此基础上挖掘、解释原作的潜在意义,并加以自己的“补充”、发挥、想象而二次创生的意义。这就不仅是一般地解读书中原有的或潜在的内涵,而且要主动地发挥创造性去获得新的超出原作涵义的意义。这就不是死读书、读死书了。伊瑟尔吸取了他人关于文本的“意义三层次”说,即语音层→意义单元层→再现事物的客体层。这种深入读者的活动可分为“被动阅读”和“主动阅读”。这一引用,可以说点明了“二度意义生成”的具体过程和内容。我们读书应如剥笋,剥开“语音层”进入“意义单元层”再进入“再现客体层”,如此不仅获得所读之书的弦外之音、题外之旨、意外之义,而且从原著生发又经自己加入的“二度创作”产生的意义。这种阅读的升华过程,用赫施的论述来说,就是由“含义”到“意义”:原文具有一定的含义,读者受它启发,启动自己的内在知识积蓄,产生出意义,这是赫施在《解释的有效性》一书中立论的基点。

在思索这种“阅读现象学”的问题时,我不禁常常想起海德格尔的话:什么叫思想?就是“令”你自己去“思想”。真正的“学习”,就是要跟着这些大思想家一起去“思想”,也就是说一要自己动脑子,二要跟着人家的思想去思想。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读书,读书也才有所获。这又涉及海氏所说的“三前”了,即“前有”(预先有的文化习惯)、“前识”(预先有的概念系统)和“前设”(预先已有的假设)。这“三前”决定了你的阅读水平和成效,但也可以预计到每一次认真的阅读都会改善、充实、提高自己的“三前”,从而使阅读水涨船高,成为一种高层次读书。

在这方面,罗兰·巴尔特说得更绝,充分表现了他法国思想文化“怪才”的特点,他提出“成为读者”的命题,并且说“读者的诞生,就是作者的死亡”。这绝非他危言耸听,而是从他作为结构主义者的立场来说,把意义赋予对象,且了解意义是如何产生的。所以他说,“读者不是消费者,而是文本的生产者”。他强调阅读时是在进行“工作”,才能使自己成为真正的读者。而读我国当代已故著名学者王元化先生关于新儒学开宗大师熊十力的回忆文章,其中说到体认熊先生所揭示的“分析与综合,踏实与凌空”四者兼顾“诚为读书要诠”,又说“熊氏治学原则是无易其固,而裁断必出于己”,这是从读书的本体论和方法论上进行阐释,其精神同上述德法现代学派之所论是一致的,而在方法上、目标上给我们指明了门径,这就是分原文不改其意,又能凌空思飞如庄子所言“心如涌泉,意如飘风”,诸端裁断都出于自己的思想。

赫拉克利特说:“不要过于匆忙地阅读赫拉克利特的著作,这是一条崎岖难行的道路,没有阳光,四处昏暗。但是,如果你能找到正确的门径,这条路将把你引向阳光更明亮的境界。”我虽然悟得了那三昧的存在,窥见了那个门径;但是迄今尚未达到那个境界,只是仍在探索的路途中。

(节选自《中国纪检监察报》2016年7月22日)

如何阅读?这是想获得阅读能力的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作者就这个问题进行探讨,给出了答案:了解、理解文本的意义。文章在论述这个问题时采用了分析哲学家关于这个问题的论述的方式,不仅是对阅读思想的概括总结,同时也是自己观点的明证。考生在写作中,可以借鉴这种以读后分析的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的方法。

猜你喜欢
原文读书意义
我爱读书
我们一起读书吧
读书为了什么
Performance of a double-layer BAF using zeolite and ceramic as media under ammonium shock load cond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