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人记事散文阅读之作者情感倾向

2017-03-03 21:58万玲玲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16年35期
关键词:忠魂耄耋墓碑

万玲玲

【技法指津】

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往往对领会文章主旨、丰富情感体验等,有重要意义。那么,我们可以从哪些地方看出作者的情感倾向呢?

一、从背景动因上思考

有些文章,往往与作者的经历和特定的时代背景相联系。唯有了解这些,才能透视作者内心的情感在作品中的反映。当我们读到《忠魂一缕枕江流》中“我都宁可相信这是一座真坟”时,就能获得这样一个信息:作者是满含景仰之情前往拜谒屈老先生的。这也就抓住了全文的主旨情感。

二、从议论抒情的文字中获得信息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中有这样一段记叙和抒情:“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面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接下来,作者写道:“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得听到的。”从这句淡淡的抒情句中,不难看出作者对先生的称赞,这是由前文的记叙内容而引发出的情感。

三、从字里行间辨析

文本是作者思想和情感的原始载体,可以从相关的内容和特定的表达方式中找到蛛丝马迹。“艳阳照射在屈原的墓碑上,斑驳陆离,像一位耄耋老人脸上起了寿斑……历史就像这墓碑一下子简单得不能再简单”。这样的文字让我们感受到的是作者内心深处那沉甸甸的真情。

【例题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艳阳照射在屈原的墓碑上,斑驳陆离,像一位耄耋老人脸上起了寿斑。碑面的字迹尚可辨认,碑陰则无一字说明,历史就像这墓碑一下子简单得不能再简单。我来到赵家冲后的一座屈原墓前,据说这里是12座疑冢中最为壮观的一座,碑文为“故楚三闾大夫之墓”。

……

凝望荒草萋萋的屈原墓,眼前总好像晃动着楚国高大的城池与屈公形容枯槁的身影。其实春秋时期楚国还是很强大的,即使是战国时期,它的疆土仍在争战中不断膨胀扩张。太史公有《史记》述:“楚,天下之强国也……地方五千余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屈原是在战国时期七雄纷争、秦强楚弱的形势下,抱着改革政治、富国强兵的雄心壮志,力图让楚国一统天下的。他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东联齐国,西抗强秦,但楚怀王昏庸无道,再加上反动贵族令尹子兰、上官大夫靳尚、宠姬郑袖等佞臣小人的围攻,他的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在苟且偷安、惧战主降的贵族们的打击排斥下,斗争处于劣势的屈原最终因谗言而被罢官、放逐,长期流浪于沅湘流域。

……

屈原死后,太史公曾到屈公生前垂钓和行吟的江暮潭凭吊,痛哭而流涕。贾谊赴长沙王太傅任途经此地亦欷歔掩泣,作《吊屈原赋》。屈原的弟子宋玉还登上玉笥山之最高处,为先生招魂。时逾几千年,作为先生的崇拜者,我只身来到屈公墓前,虽然不知哪座冢内真正埋着诗人的骨骸,但我想整个汨罗山,不,整个华夏山水都有他的忠魂!每到一座疑冢,我都宁可相信这是一座真坟。我采撷一束满山疯长的艾蒿和牡荆,献到屈公的墓碑前。要知道,这艾蒿是每年端午节人们必采之物,而牡荆,则早在周时它的名字就叫“楚”啊!

——蔡勋建《忠魂一缕枕江流》

品读文段,分析“每到一座疑冢,我都宁可相信这是一座真坟”一句所包含的作者的感情。

解析:从全文来看,作者是屈原的崇拜者,他对屈原有着浓浓的敬仰之情,抓住这一主旨,问题便迎刃而解。

答案:这句话饱含着作者对屈原高尚品格和爱国情操的钦佩,也表现了作为屈原的崇拜者的作者对屈原的景仰之情。

猜你喜欢
忠魂耄耋墓碑
Anything Flies
退役军人李建国:20余载且为忠魂舞
学习党史铸忠魂
曾以为( 外一首)
致敬钟南山老人
跟踪导练(二)5
咏耄耋夫妻
杨花柳絮
早已提前死去
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