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清光绪青釉琮式瓶

2017-03-04 12:58周艳和周巧燕
人间 2016年33期
关键词:礼器青釉釉色

周艳和+周巧燕

摘要:本文对清光绪年间烧制的青釉琮式瓶进行赏析,从制作工艺、社会背景以及帝王审美等方面对两个时期玉壶春瓶风格成因进行分析

关键词:清光绪青釉琮式瓶;赏析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1-0170-01

原河南省文物交流中心(2015年10已并入河南博物院)在2000年初,从民间征集到了一对清光绪年间烧制的青釉琮式瓶,一直珍藏至今。根据国家文物局的要求,近几年将对全国可移动文物进行文物普查,在对库房文物逐一进行拍照、录入资料的过程中,我们又重温了这件琮式瓶,经过上手进行仔细研究后,发现其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让人欣喜不已。

这件琮式瓶上口直径为8厘米,下口直径为11厘米,通高为24厘米。通体施青釉,上口圆,其向下渐渐外扩加厚。器物的正面呈规整的长方体,底部为低矮的圆圈足,四面的青釉上统一绘饰着凸起的横竖线——八卦纹。整个器体表面的青釉发色自然,如深藏的青玉,令人的内心清净无尘,远看有明显的亮釉色,甚是美之。器物底足的最低处一圆圈未施釉,漏出了牙白的胎质,手摸之有粗感,这一点与光绪年代的器物底足特征极为吻合。其往上外部施釉较为均匀,而内部不匀,有脱釉,滴釉的现象,可明显地见到有十数粒釉滴小块,内部的上顶釉面很是均匀,绘有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楷书款,款为深蓝黑釉,字体刚正有力,具有明显的光绪年间仿制乾隆器的特征。底足圈胎粗,未有乾隆时的细腻。正面体上绘饰有竖排两列八卦纹,一列四个,两列共计八个,四面体上周围总括了四面,合计三十二个八卦纹。八卦纹饰是典型的瓷器装饰图案之一,以八组各不相同的,有短线符号组成代表《周易》中的乾、兑、离、巽、震、艮、坎、坤八种图形。相传伏羲创了八卦图,这八种图形占据了八方,其中则为太极图。由此看来,该器物作为礼器,是明显作为祭祀天地时的礼器来使用。该器物的每个八卦纹之间横距、竖距都极为紧凑而又合理,每个八卦纹绘制呈现凸起的阳文,每一横,每一竖,都粗壮而又均匀一致,体现了工匠们当时的用心。八卦纹的每一笔,可见四周的施釉很是少微,而中部却有稍多,这样釉的色差层次就一目了然,如前面说的釉远看有亮光,应该就是与这种施釉法有密切的关系。正面周围边棱处施的釉淡,而往里、向中施的釉就多一些、稍稍加深了一些。和其正面的八卦纹,釉色相融,合而成为一个整体,而各个又保持着自己独有一面。从四面体的正面往上至上圈口处,同样是施釉外稍淡一些,而越靠近器物的上圈口处釉一直在加多加深,尤其是上圈口部处施的釉较多,给人的层次感是越来越强烈,越来越明显,有一种花龙点睛,夺人眼球之主体的首要感,可能这就是当时给皇家烧制器物艺人的艺术精髓之所在。而我们现在后来的匠人们可能欠缺的艺术设计灵感,缺少的就是对传统文化、美学内涵的承袭和发扬。而照搬了西方美学的结果,就是在绘制艺术品时自然是心力不及。同样,光绪仿制乾隆的这件器物,因为条件有限,在当时的财力、工匠的艺术水准下包括光绪帝本人美学与乾隆时期相比,真的是差距太大,反映在器物的烧制上,如:造型、釉色、图纹、圈足的处理、款识、胎土的筛选等各个方面,就有了诸多的区别。

这件器物的上圈足部,底宽厚向上逐渐向内收敛,釉色也是越往上越浅,但是口的上沿一圈,施釉却是极为均匀,色淡青,使之很是舒服惬意。口上沿圈内也施了一层淡青釉。给人用工精细全面之感。该器保存完整,无损伤,器釉胎相互之间结合的紧密而优雅大度,整体上造型宽硕,同时又丰满,明显的有乾隆时期的风格韵味。

琮式瓶的起源,很早应追溯到新石器良渚时代的玉琮外形,这应该是其早期的造型由来,据文博人员多年的考古求证,在宋代以前,琮式瓶的原型,都是以玉器材质制作——“玉琮”出现的,到了南宋时期就开始了大量的烧制琮式瓶,其中官窑和龙泉窑烧制的比较多。一般而言,琮式瓶和它最早的雏形“玉琮”,都是作为礼器使用,其出现的场合都是在极其重要的皇家王室的祭祀或典礼中。让我们了解一下琮的原始含义:琮,器形是圆口,短颈,方柱形的器身,其圈足、口大小相当,内圆而外方,寓意:天圆地方。而在《周礼》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壁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虎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而瓷制的琮式瓶也只是仿承了玉琮的外形,不过只是玉琮是上下通透的,而琮式瓶却加制了了圈足和底而已。琮式瓶的烧制在元代得以继续,如:元龙泉窑琮式瓶,但在明代烧制的较少,原因不明。但到了清代的雍正乾隆时期复古之风大大兴起,其烧制的品种繁多,如:清釉、白釉、炉钧釉、仿钧釉、仿官釉、仿哥釉等等,这可能跟两位皇帝的爱好有莫大的关系。在宋代的南宋官窑和龙泉窑大量烧制,一般为素面,多为凸起的线纹作器面绘饰。而在元明两代烧制数少,一般为当时流行纹饰,而在清代多为横竖线的“八卦”纹。至于在形体上辨别,比较好分:宋代的短小而宽硕,元有连体的琮式瓶出现,明代的施月白釉,而到了清代绝大部分为八卦纹。

由于琮式瓶的礼器源溯,多为皇家喜爱,笔者猜想这也可能解释为民间烧制的数量少,而官窑专为皇家烧制数量多的原因之一,从其文化含义上来讲,琮式瓶作为礼器,自然函盖其了最早玉琮的本意,那就是权力和财富的象征,在商周春秋战国的墓葬中,玉琮和玉壁的陪葬数量越多,就说明其墓主人的身份、等级、地位越高级,从这个层面上来较多解释的话,作为现在的我们后人就能很好的理解了当时皇帝的本心欲望,那就是希望他的权力和财富能千古长拥,牢牢掌握在自己的的手里。同理在“礼天”的玉壁身上,我们也能解读出,统治者是多么地希望苍天保佑他的江山永固。而到了清代的“八卦纹”,我们同样解读出其长生、天地循环、权力、财富之多方面的涵意。在这件清光绪年间的琮式瓶器物上,我们可以解读出的文化信息是如此之多,很值得我们文博人员思考,对于我们去要推测求证的东西却很多,譬如:明代为何烧制的数量少?只是在广东石湾多产?等等。总之,这一对琮式瓶,色釉清佳,造型大方,有仿制乾隆之复古的韵味,那清亮的釉色让你心定、神爽,很是难得,加之保存的甚是完整,其120多年的历史积淀,文化聚集,让我们着实是感叹不已。

猜你喜欢
礼器青釉釉色
当代陶瓷礼器创作中的多元化审美趣味
浅谈宋瓷
浅谈玉器的祭祀性到装饰性的演变
先秦玉璜的发现与鉴赏
“礼器”对高校德育教学的启示浅析
探索铜官陶釉色应用于室内空间设计
寿州窑瓷器釉色之流变
吴昌硕篆刻实践研究
龙泉窑三问
浅谈毡包青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