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培训在美国移民融入中的作用及启示

2017-03-04 19:42杨梦颖关凤利
职业技术教育 2016年28期
关键词:市民化职业培训美国

杨梦颖?关凤利

摘 要 职业培训在移民群体融入美国社会过程中作用显著。有赖于丰富的培训内容,移民群体人力资本大为提升;依托于多元的培训载体,移民群体社会关系重新建构;得益于独有的培训安排,移民群体心理认同显著增强。美国职业培训助力移民群体的成功实践对我国农民工市民化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主要包括:将农民工职业培训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上加以把握;建立系统完整的农民工职业培训体系;积极利用新媒体助力农民工市民化。

关键词 职业培训;美国;移民融入;农民工;市民化

中图分类号 G719.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28-0068-07

移民是美国最具标识性的特点[1]。移民群体无论就其于美国人口数量构成而言,亦或于美国崛起的奠基与建设而言,都发挥着无可比拟的作用。美国人口普查局(US Census Bureau)2016年2月28日的人口统计分析报告显示:在美国平均每27秒增加一名外来移民[2]。美国移民热潮持续发酵,如何妥善处理移民融入问题依然是美国社会稳定发展的焦点。

移民群体在生活方式、行为习惯以及文化范式、价值观等方面都与本土人口存在强烈的异质性。这种异质性决定了移民群体作为异质人口融入主流社会的路途必定坎坷不平,语言低能化、就业低质化、生活隔离化以及心理难认同、文化不适应等现象都将成为其融入道路上的“绊脚石”。鉴于此,美国社会针对移民群体制定了一揽子融入举措,包括简化归化程序、增强公民教育、进行立法保障、建立福利社会、特殊财政补贴、构建培训体系等。对美国多重融入路径进行系统透视和总结发现:构建针对移民群体的职业培训体系是最受美国社会青睐的融入措施。本文以移民群体职业培训的内容、载体、运作方式以及内在主线为切入点,探讨其缘何受到美国社会高度重视,其在移民群体融入美国主流社会中发挥了怎样的重要作用,以期对中国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正确认识职业培训地位并合理发挥其作用有所启示。

一、职业培训在美国移民融入中的作用

(一)培训内容丰富,提升人力资本

美国移民职业培训内容丰富多彩,既包括课程学习和求职指导为内容的基础技能培训,又包括职业技能习得和学历证书获取为内容的专业技术培训,以此为依托,移民群体职业基础技能和专业技术水平等综合素质大为发展,人力资本实现了“量的积累”和“质的飞越”两大阶段的提升。

1.量的积累:提高职业基础技能

职业基础技能培训是美国移民职业培训的重要内容。于移民群体而言,职业基础技能是以英语学习为基础、以通识课程为主导、以求职服务为补充的技能体系。美国最为典型的职业基础技能培训是由美国教育部(the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主办的成人基本教育(ABE)培训,该培训以16岁以上且没有高中文凭的英语非母语移民群体为培训对象,向培训人员免费提供数学、英语读写、阅读等庞杂多样的基础课程[3]。因其依托于各地方社区的公共学校、图书馆等机构,故培训渠道多样且平民化色彩极为浓厚,移民群体能够以最便捷有效的方式接受培训,进而迅速提高人文素质和英语语言能力,为其工作生活夯实基础。与此并行不悖的是,美国各州还有多种与求职相关的短期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招聘消息的提供;求职信、履历表的书写;求职要点、面试技巧的讲授以及在公司与同事的相处之道等[4]。这类短期培训以美国公司人事部的招聘倾向以及美国职业文化为立足点,着眼于提升移民群体的职业基础“软实力”,能够有效防止部分细节问题成为移民群体求职发展的掣肘。

职业基础技能培训内容丰富多样,扮演着移民群体由理想走向现实的“入场券”角色。首先,在美国梯次分明的培训体系中,通识课程培训所锻炼的沟通能力、逻辑能力、思维能力等内含着移民群体向高级技工转化的可能性,只有具备了基本的人文素质与职业素养,移民群体才可能搭上职业专业化“直通车”,进入特定职业领域施展自己的专业技能。其次,职业基础技能培训使移民群体综合素质迅速提升,内在潜能充分发挥。进而在移民群体增加自信心与成就感、释放生活压力等心理层面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最后,知识经济的兴起加快了就业层次与职业体系的变革,而良好的英语语言沟通能力及基本的人文素养与职业素养不仅意味着一定的职业转换能力与必要的职业适应能力,更代表着对纷繁复杂的职业形势以及波谲云诡的世界形势的应变能力。因此,职业基础技能培训不仅使移民群体在劳动力市场中备受青睐,更昭示着移民群体素质结构的有效整合以及就业层次的潜在提升。总体上看,基础技能培训内容丰富多彩,具备“广”“宽”“泛”的特点,是移民群体人力资本存量提升过程中“量的积累”阶段。

2.质的飞越: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专业技能培训以及相应的学历证书培训是美国移民职业培训的核心内容。美国专业技能培训历史悠久,最为典型的是滥觞于殖民地时代的学徒培训,经过历史的沉淀,学徒培训目前已成为专业技能培训的“代名词”而广泛存在于建筑、医疗、汽车等高新领域。因学徒培训专业性强,故而不仅需要雇主、劳动工会、行业协会的主导以及联邦政府的强大资金支持,而且需要长时间的“一对一”针对性实践,实践时间依行业差异可持续1至6年不等[5]。也正是由于其强大的物质支撑及高强度的实践后盾,移民群体才能够真正获得一技之长而使自身职业生涯迈上专业化发展道路。此外,美国还有各类专业认证培训。这类培训致力于对培训人员进行短时间、集中化、针对性的训练,从而迅速提升培训人员的专业能力与职业素质。同时,通过统一测试的方式为合格者提供职业证书,以对其已取得的专业能力进行资格认证。值得注意的是,在美国学历培训也是专业技能培训的重要类别,这类培训主要包括高中同等学力(HSE)培训、准学士学位培训以及学士学位培训[6]。该培训采取教学与生产相结合的培训模式,既以学校为平台向培训人员提供理论教学,又以企业为载体向培训人员提供实践教学,且最终为测试合格者颁发学历证书,使移民群体的職业资格和就业渠道获得“质的飞跃”。

由此观之,专业技能培训以及相应的学历证书培训内容精深专业,能够赋予移民群体以一技之长且对其专业技能给予形式上的资格认定,使其摆脱徘徊于边缘职业的被动局面。“不同于早期移民潮时期,低技能劳动者在美国社会中总有一席之地,现阶段移民若要在日益具有波动性的经济阶梯下立足,最低门槛便是高中毕业文凭。”[7] 在一波接一波的科技浪潮下,专业能力与资格俨然成为移民群体的“求职敲门砖”,是其职业发展道路良性循环的重要起点。通过学徒培训等专业技能培训,移民群体的问题解决能力、操作力、观察力、创造力等专业能力迅速发展,职业道德、职业思想、职业行为习惯等职业素养也大为提升,同时在实践指导下对专业理论也有了更精准的理解和把握,移民群体由此而一跃成为训练有素的熟练劳工,攀上了高级劳动力市场的阶梯。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学历证书培训移民群体的专业能力与素养获得了专业性资格认证,从而具备了进入特定职业领域的“通行证”,摆脱了在主流经济的“裂缝”中寻找发展空间的尴尬局面。不同于职业基础技能培训,专业技能培训与学历证书培训赋予了移民群体以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所具备的技能与资格,不再停留于沟通能力、通识水平训练等培训基础阶段而转向了专业技术水平所代表的高级阶段,由“广”“宽”“泛”转向“专”“窄”“精”,是移民群体人力资本存量提升过程中“质的飞越”阶段。

由此,经过多样化职业培训的洗礼,移民群体无论就职业基础技能而言,亦或专业技能而言都得以迅速提升。这些职业技能经过沉淀与应用,逐渐积聚为人力资本存量,并奠定了移民群体就业定居和经济融入的重要前提。同时,经济、社会和文化的融合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经济上的成功必然带来社会关系的整合和对美国生活方式的满意[8]。从而,人力资本的提升也为其他方面的社会融合奠定了基础,在移民群体融入美国社会的整个进程中起到了“生成剂”的作用。

(二)培训载体多元,重塑社会关系

在各类企业、社区图书馆、社区学院等多元载体的支撑下,美国职业培训形成了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由此,移民群体在多重参与中建立了稳定的业缘关系和地缘关系,社会关系网络重新建构。

1.兴衰相连:建构业缘关系

企业是美国移民职业培训的重要主体与培训平台。美国作为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企业受市场利润最大化刺激与驱使,不断研发、应用新技术,为保证劳工技术满足企业发展需要,企业一方面竭力雇用素质较好的劳工,另一方面加强对在岗劳工的培训[9]。企业不断累积资本,进而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在这个维度上说,美国移民群体的职业培训肇始于企业内的职业培训,且这一培训行为具有不竭的源动力。基于此,移民群体由职业以及职业培训所致使的业缘关系也由此经历了一个不断建立与完善的过程。

事实上,美国多数企业内部都附带着培训机构,且以之为依托开创了多种不拘一格的培训方式。具体来说,当移民群体通过参加企业提供的职前培训使自身具备“素质较好的劳工”所要求的综合素质,实现由无业向有业、由非正规就业向正规就业的转变,进而因职业活动而结成人际关系时就已经迈开了建立业缘关系的重要步伐。基于此,企业在职培训使移民群体的后续发展能力迅速提升,市场竞争能力显著增强,由此决定的就业稳定性大为提高,而较低的职业流动性使移民群体因职业需要而建立的人际关系避免了因空间转移而断裂的可能性,从而日趋牢固,富有韧劲。在业已建立并日臻稳固的业缘关系基础上,企业采取与高校联合办学以及企业间定向委托培训等形式对移民群体进行培训时,随之而来的业务空间的拓展以及人际交往的延伸都为移民群体的业缘关系在横向上扩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与便利的条件。同时,由于共同培训所带来的企业内部沟通交流的增加以及合作能力的日臻提高又为其业缘关系在纵向维度上深化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企业所提供的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使移民群体因工作需要而形成了上下级关系、同事关系、伙伴关系、竞争关系以及行业外部的彼此合作关系等,各种关系彼此联结交织构成了移民群体的业缘关系,并在其职业生涯中经历了一个不断巩固和持续发展的过程,从而成为移民群体社会关系构建的一个重要方面。

2.互存共融:建立地缘关系

社区是美国移民群体职业培训的主阵地。得益于较高的城市化发展水平,美国社区,无论社区图书馆、社区公园、社区学院等“硬件设施”,亦或社区文化、社区环境等“软件设施”都得到了完备的发展。美国社区成功扮演了组织社会活动的“蓄水池”角色。各级政府、社会组织及团体以社区为平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移民群体职业培训活动。广泛的职业培训活动为移民群体带来了宽广的视野和丰富的人际交往,从而,移民群体以社区为依托的地缘社会关系也得到了建构。

首先,地缘关系的建构得益于社区本身的区域性特征。社区总是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区位意义上的地域,这种地域特征使得职业培训活动具有特定的空间活动场所,即本社区范围内的图书馆、公立学校等。培训活动的空间场所既具有地域性,又具有稳定性。地域性使得培训活动对移民群体的影响由于空间的界定而大大增强,从而使移民群体的业缘关系能够迅速、有效建立起来;稳定性使得培训活动对移民群体的影响由于空间的恒定而显著提升,从而使移民群体的业缘关系能够得以有效巩固。其次,地缘关系的构建有赖于社区主体的合作性。社区移民职业培训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得以持久稳定运行的主要原因在于各主体间的协同配合机制,如2016年3月2日美国公民及移民服务局(USCIS)公布的公民及融合资金项目(Citizenship and Integration Grant Program)的进展中,计划批准由46个社会机构组成的两个社会组织高达1千万的资金申请[10]。这一举措充分体现了以社区组织为平台,以政府为主导,各主体间通力合作、齐抓共管的运行机制。这种主体间的合作伙伴关系使移民群体以职业培训为基础、以社区为联结的地缘关系更为稳定。最后,地缘关系的构建依托于社区活动的持久性。社区具有发展性特征,而实现其发展需要以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为架构和支撑,移民培训活动作为主要的社区活动之一,自然也需要迎合适应社区的发展而持久进行,这就为移民群体的地缘关系提供了稳定的情感支持载体和社交支持平台,避免了因時间间隔而断裂的可能性,从而更加稳固。

对于移民群体而言,融入美国主流社会既需要提升人力资本为自身稳定就业创造条件,更意味着其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的重建。正如马克思所言:“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1]因此,移民群体的“融入”更是一种新的社会关系的融入,而这种社会关系往往需要主客体间的双向互动才得以建立。事实上,“移居美国的家庭可能有千千万万个原因,但大多数人都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美国梦。”[12]换言之,每个移民心中都有融入美国社会的夙愿,这就成为美国社会大融合的“推力”。而完整的职业培训体系则运用其内含的多重社会网络为移民群体重塑社会关系提供了“拉力”,从而在移民群体融入美国社会的过程中扮演“粘合剂”的角色。

值得关注的是,美国在以职业培训为途径构建移民群体的社会关系网络过程中,将立足点置于业缘关系与地缘关系中次级群体层次的关系建构之上,而非突出强调初级群体关系的建立。这一行为傾向并非偶然,米尔顿.M.戈登(MiltonM.Gordon)在其著作《美国生活中的同化》中对此倾向进行了解释:受心理惯性规律、舒适社会环境及既得利益等因素的影响,初级群体为移民群体提供了牢固的社会安全网,因此强制性结构同化并非明智之举。美国社会真正需要努力之处在于:利用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之间的张力作用,为移民群体提供完善有效的次级群体关系构建环境[13]。就业培训构建移民群体社会关系网络的做法正迎合了戈登的这一思想,以次级关系网络构建为突破点,既在无形之中消解了不必要的社会关系冲突,又有效扩大了移民群体的社会关系网络。

(三)培训安排独特,增强心理认同

美国针对移民群体的就业培训始终渗透着两大特点,即根据劳动力市场的供求进行培训安排以及按照移民群体的实际需求进行培训安排。基于此,美国移民群体对自身以及社会的心理认同得到增强。

1.多维度自我认同

根据劳动力市场的供求情况进行培训安排是美国移民群体职业培训的一大特点。培训项目设置方面,政府能够依托最前沿的科学技术和理论,洞察产业结构的变革趋势以及劳动力供求变化趋势,并将有效信息及时反馈至企业,进而对培训体系和培训项目设置进行调整,使职业培训在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下产生、运转与发展,从而能与市场需求高度吻合,实现劳动力与市场的有效对接。培训方法上,侧重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生产相结合的培训方法,强调为移民群体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实践经验以提高其专业操作能力和理论把握能力,从而既与“做中学”的人力资本理论相契合,又使培训的时效性、针对性、实用性大为提高。培训机制方面,秉承《瓦格纳—佩伊斯法》(Wagner-Peyser Act)精神的美国就业服务(USES)首开美国职业培训“一站式”服务的先河[14]。此后,针对移民群体的就业培训也遵循这一体制,由提供培训的组织依据自身与企业建立的伙伴关系为移民群体推荐就业,打破了移民群体“训而无业”以及企业“求而不得”的尴尬局面。

职业培训的这一特点在移民群体自我认同过程中影响颇大,其中包括对自身能力的认同,自身前景的认同以及自身角色的认同。首先,针对性职业培训使移民群体完成了自身能力新陈代谢的过程,人力资本大为开发,基础技能、专业素质迅速发展,同时还满足了移民群体对文凭的热望,有效解决了移民群体的经济参与困境,使其步入了职业专业化的轨道并大大提高了工作收入,赢得了社会尊重,进而激发了移民群体对自身综合职业能力以及经济参与能力的认同。其次,与自身能力认同息息相关的便是自身前景的认同。在培训内容与市场有效对接以及“一站式”服务培训体制的背景之下,移民群体“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尴尬境地很少出现。同时,移民群体在培训过程中所建构的人际关系网络也为其提供了职业向上流动的动力,随之而来的自然是移民群体对自身职业升迁以及向上层社会流动的前景认同。最后,与市场对接的职业培训必然内含着显性或隐性的能力标准与考察准则,移民群体在培训过程中必须根据能力考查标准对自身行为不断进行修正,特定的身份意识会在不断的行为修正中得到强化。移民群体对于自身在职业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发挥什么样的作用逐渐形成系统和深化的认识,进而形成对自身职业角色的认同。

2.多层次社会认同

根据移民群体的实际需求进行培训安排是移民群体职业培训过程中的又一特点。培训内容方面,在不强制要求移民群体放弃母语的基础上展开众多免费的英语语言培训是其重要表现。毕竟,移民群体沟通能力欠缺不只意味着求职的困难,更意味着生活的不便与心理的压力。此外,在培训时间安排与培训方式上的灵活性也体现了这一特点。培训时间安排上实行弹性化教学,多考虑移民群体的实际情况,选择在晚上或周末进行培训,且具体期限也并非固定不变,可随时进行调节[15]。培训方式主要分为线上培训和线下培训两种,而线下培训既可选择网络课程的形式,也可选择订购手机业务通讯的方式[16]。实际培训过程中,即便同一培训内容也有多种培训方式供移民群体调节与选择。随着网络化、信息化、标准化、精细化的发展趋势日益显现,线上培训由于其便捷性、时效性以及高群体覆盖性强越来越受移民群体青睐,美国社会也由此不断完善线上培训方式,逐渐形成了就业培训与经济发展、技术应用、社会前进相契合的生动局面。

职业培训的这一特点在强化移民群体对美国社会的认同方面作用显著。首先,当免费或者低花费的语言培训以开放性姿态“拥抱”移民群体,并使之体会到工作生活之便时,政府在培训方面投资及心血的大量倾注会促使移民群体社会认同意识的萌生。同时,不强制移民群体放弃母语这一做法会使社会认同意识进一步发酵,正如著名的社会文化人类学家丹罗德里格斯·加西亚(Dan Rodriguez-Garcia)所言:“当对于多样性的支持发生在社会公正和政治平等的框架内,且当社会所有成员被完全允许参加到社会公共领域时,其结果将使社会更具融合力、更具公民性。”[17]其次,当培训过程被多种人性化安排充斥时,这种安排所达到的便捷效果以及背后反映的美国社会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的协同机制会使这种社会认同意识进一步强化。再次,当职业培训与科学技术相融合,与时代发展趋势相契合时,由此产生的移民群体专业水平提高、科技素养提升、市场竞争能力增强等实际效应都以持续增长的力度和复杂性挑战着移民群体对美国社会认同的简单模式。

多重维度的社会融入必然带来文化和价值观的融合。“文化同化是一个复杂、多维度的过程,它首先包括移民学习语言、文化准则和适应社会角色的期待,更为重要的是价值观的转变。”[18]培训过程中,两个行为体的平等接触实则反映的是彼此行为方式所负载的文化范式的和平碰撞,长时间的磨合必然打破移民群体精神层面的“防护网”,使移民群体理解和欣赏美国主流社会的特点,内部区隔化在潜移默化中逐步被消除,对社会和文化的趋低认同得以改善,移民群体最终将对已然被编织进美国公民生活经纬中的价值观线缕给予正面回应,并成为移民群体融入美国社会的最重要表现。

因此,美国职业培训中所渗透的两大特点使移民群体既产生了对自身能力、前景和角色的认同,又产生了对社会和价值观的认同。几股经纬线汇集编织在一起,在移民群体融入美国社会的过程中发挥了“催化剂”的作用。

二、美国移民群体职业培训对中国的启示

我国农民工市民化与美国移民融入本土社会具有相同的性质,都涉及边缘群体融入主流社会后的角色转换问题,只是表現形式有所差异。前者表现为在中国的特殊背景下,农民工群体在生产方式、社会生活、心理文化等多维度融入城市。后者表现为在美国的特殊国情下,外国移民在生活方式、语言社交等多方面融入美国社会。在将二者的同质性与差异性进行比较后,以下措施可供我国借鉴。

(一)将农民工职业培训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上加以把握

美国移民成功融入的历史经验表明,外来移民主体条件中的就业水平、职业向上流动能力是影响其融入主流社会广度和深度的基础性与持久性支撑条件,而职业培训则为移民群体就业水平与能力提升提供了最为可靠的动力载体。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职业培训直接决定着移民群体的融入程度。我国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也应将职业培训作为发力点,将农民工职业培训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上加以把握。

在破解农民工市民化困境问题上,以体制变革作为突破口,通过具体制度的变革进而对农民工做出整体性安排的思路受到广泛关注。客观来看,这一建议认识到了制度性障碍是农民工职业转换与身份转换不同步的巨大掣肘,具有明显的现实针对性。但从长期来看,公平的制度性待遇涉及的只是来自生存层面的社会关照,更为重要的则是主体现代性的不断提高。正如毛泽东所言:“但是化者,彻头彻尾彻里彻外之谓也。”[19]因此,农民工市民化不只包含城市身份认同与公平的社会对待相统一,更是城市生活趋向能力不断提高与城市发展的现代趋势相契合的一体化过程。制度性安排只是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外生性保障条件,主体自身条件的孕育和发展才是市民构件生成和拓展的关键要素,而就业水平无疑在主体自身条件中起着主导作用。农民工由于受教育水平较低所导致的其就业处于中低端行业的状况短期内无力扭转,通过职业培训进而迅速提高其专业水平与职业素质无疑成为关键选择。然而,当前我国农民工职业培训无论就政策制定、具体实施以及最终反馈等多个层面上都存在亟待完善与解决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未能深刻认识到农民工职业培训的重要作用。因此,应将农民工职业培训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上加以把握,在政策制定、法律保护、财政支持等多方面同时发力,使我国农民工就业培训受重视程度不高的局面大为改观。

(二)建立系统完整的农民工职业培训体系

美国职业培训最大的优势在于:经过多年的沉淀与完善,自身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的职业培训体系。从而在培训内容上,既涉及职业基础培训,又包含专业技能培训;在培训主体上,既有政府的宏观管控,又有企业和社会组织的有效参与;在培训安排上,既能迎合移民群体的实际需要,又能适应市场的客观需求。中国农民工职业培训也应立足于中国的实际情况,同时借鉴美国的成功经验,建立独立完善的农民工职业培训体系。

首先,培训内容设计应注意到农民工融入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内含着职业、心理、素质等多维度的转换与适应,因此,培训内容应以此为基础,力求多样化、全面化。既要包括基本的职业技能培训,又要涉及权益保障培训、文化素质培训等。同时,职业技能培训内容设计也应考虑到中国迥然优异的地方产业特色,因地制宜设计培训内容。其次,建立各主体间协同运行机制。农民工就业培训与政府、企业、农民工自身息息相关,但由于利益机制失衡导致各主体间动力缺失,对此,政府一方面要不断增加对公共服务产品的供给,另一方面要加大投资,建立就业培训激励机制,比如对企业采取减税政策,对农民工给予财政补贴以激励其参与培训等。同时,积极培育社会组织,加强社会监管。具体措施包括:管理和监督培训机构运行以及资金使用状况,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检查,鼓励农民工以举报或者投诉电话对其进行制约,以受训者的实际表现对其进行绩效考核。在对农民工的表现进行及时评价与反馈中推动培训机构发展。敦促培训机构向农民工及时反馈就业信息、工作稳定性以及工资增长状况等。最后,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就业培训模式。政府要在充分掌握劳动力市场的供给与需求信息基础上依据实际情况对培训方案与项目进行及时有效的调整,可以在短期与长期、就近与联动的有机协调中进一步促进就业。同时,把就近培训与转移培训有效结合起来,有效防止解决就业问题出现顾此失彼的状况。

(三)积极利用新媒体助力农民工市民化

美国在利用新媒体促进移民群体融入方面堪称典范,其网络公开课程覆盖面广、参与度高、实效性强;手机培训订购业务屡见不鲜;网络培训平台层出不穷。这些都为中国打造了良好的学习样板。近年来,中国经济科技迅猛发展,“互联网+”与各行业深度融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蔚然成风,农民工在应用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方面得心应手。迎合社会发展新趋势,利用新媒体助力农民工市民化将势在必行。

首先,要创建开放式的信息平台,将各类培训政策信息及时公开,确保信息通畅,同时采取漫画、视频等多种迎合新媒体特点的方式对政策进行及时有效的宣传,使农民工了解培训信息并根据信息进行相应的调整与规划,从而打破农民工被动接受培训的局面,实现互动沟通、自行主导。其次,利用新媒体技术对农民工培训体系进行完善,针对一些实际操作性不强的职业培训以及人文素质培训,可建立相关培训网站,实行网络授课、微博直播等培训方式,并逐步降低培训费用,使农民工自主、自愿、自为培训。再次,逐步探索农民工论坛等相关信息平台,开展民意调查,倾听农民工心声,了解农民工培训过程中的实际困难,针对农民工反映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整合、归类,并引导农民工自主提出解决方案,群策群力,逐步解决培训中的各项困难。最后,探索利用新媒体扩大农民工培训资金来源。针对现实中存在的社会公益基金与农民工培训短缺资金不能有效对接的情况,可建立相关微信平台,对农民工培训的重要性及实施方案进行详细介绍,在全社会广泛征集培训资金,有效解决农民工培训资金短缺问题。此外,由于我国各个区域经济、技术存在差异性,农民工群体分布存在不均衡性,在探索、运用新媒体、新技术的过程中,应结合各地区实际情况,逐步扩大新媒体、新技术的覆盖范围,进而加速农民工市民化的步伐。

三、小结

美国职业培训所包含的内在逻辑与作用机制,使移民群体人力资本大为提升,社会关系重新建构,心理认同得以强化,三个作用交错编织在一起,成为移民群体融入美国社会的重要表征。融入过程中其成效之迅速、成本之低廉、实施之便捷是其他任何融入举措所望尘莫及的,因而也成为深受实用主义影响的美国政府首选和提倡的融合措施。不可否认的是,即便外在形式发展再完善,由国家性质所决定的政治体制机制也使得美国针对移民群体的职业培训有不可克服的痼疾。因此,在自觉规避、克服其不足之处的基础上,正确分析其培训举措的合理之处,既有学术研究之必要,也于实践中解决我国农民工市民化问题有借鉴意义。我们应客观分析美国移民培训的举措及积极效果,对其合理措施加以批判性学习,并充分认识到:我国有美国无法启及的制度优越性,在将美国移民群体职业培训中的部分有益思想与合理措施借鉴、应用到中国农民工群体培训后,必将产生更为可观的效果。

参 考 文 献

[1]Charles Hirschman*.Immigration to the United States: Recent Trends and Future Prospects[J].Malaysian Journal of Economic Studies,2014(1):69-85.

[2]“Components of Population Change”U.S.Population 2016[EB/OL].http://www.census.gov/popclock/?intcmp=home pop.

[3][5][6][15][16]“Find Training”[EB/OL].http://www.careeronestop.org/Find Training/find-training.aspx.

[4]出国与就业编辑部.美国新移民就业经验显示:低起点也是专业化道路的开端[J].出国与就业,2008(6):42-43.

[7]Mary J.Fischer*.Immigrant Educational Outcomes in New Destinations: An Exploration of High School Attrition[J].Social Science Research,2010, 39:627-641.

[8]Vromen,Suzanne.The American Dream——For Men Only?Gender,Immigration,and the Assimiation of Israelis in the United States[J].Shofar,fall,2010,l29(1):147-150.

[9]梁茂信.美国人力培训与就业政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7.

[10]“USCIS Announces Citizenship and Integration Grant Opportunities ”[EB/OL].http://www/uscis.gov/news/news-releases/uscis-announces-citizenship-and-integration-grant-opportunities.

[1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1.

[12]Michelle Trejo.Learning a New Land: Immigrant Students in American Society[J].Hispanic Journal of Behavioral Sciences,2008,36(2):231-234.

[13]米尔顿.M.戈登.美国生活中的同化.马戎译[M].北京:译林出版社,2015:225-226.

[14]Guzda,Henry P. The U.S.Employment Service at 50: It Too Hard to Wait Its Turn[J].Monthly Labor Review,1983,106(6):8-21.

[17]Dan Rodriguez-Garcia. Beyond Assimilation and Multiculturalism: 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Debate on Managing Diversity[J].Springer Science﹢Business Media B.V.,2010,11:251-271.

[18]Dejun Su,Chad Richardson,Guang-zhen Wang.Assessing Cultural Assimilaton of Mexican Americans:How Rapidly Do Their Gender-Role Attitudes Converge to the U.S. Mainstream?*[J].SOCIAL SCIENCE QUARTERLY,2010,91(3):762-776.

[19]毛澤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41.

猜你喜欢
市民化职业培训美国
九成白领认为职业培训重要
高职院校应如何开展高质量职业培训?
农民工市民化精准转化的大数据分析
农民工市民化精准转化的大数据分析
山东省奖励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出新招
陆铭:不能高估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
美国商业银行衍生品业务的特点分析
创新职业培训工作体制机制?完善职业培训政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