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的玉米价值链转型升级研究

2017-03-04 14:52穆娜娜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玉米

穆娜娜

【摘 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我国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战略任务,玉米价值链转型升级是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我国玉米产业的播种面积、产量、成本-收益、加工以及消费等情况的宏观描述性统计分析,结合吉林省两家玉米生产合作社的案例研究发现玉米产业存在三大问题:一是玉米单产难有较大突破,受自然灾害影响严重;二是玉米生产成本过高,国内外价格倒挂;三是玉米消费不足,加工企业开机率偏低。从而表明我国玉米价值链急需转型升级以摆脱当前的发展困境,并最终提出要从降低生产成本和延伸产业链等方面探索我国玉米价值链转型升级的路径。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玉米;价值链转型升级;降低生产成本;延伸产业链

【中图分类号】F30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码号】1674—0351(2016)06—0089—10

一、引言

供給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我国经济“调结构、转方式”进程中面临的重要难题,此概念也是针对我国产业发展中普遍存在的产能过剩、库存积压以及生产效率不高等问题而提出的。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尤为关键。同样,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是我国农业产业改革的一个主要方面。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就提出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只有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才能提高农业效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韩长赋,2016)[1]。当前我国农业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通过土地制度改革形成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生机勃勃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二是通过结构调整实现农业领域去产能、降成本、补短板;三是通过粮食价格体制和补贴制度改革,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粮食产业,理顺粮食价格机制,设计好和粮价脱钩的粮食补贴政策,树立全新的粮食安全观(孔祥智,2016)[2]。

玉米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稳定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农民收入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玉米之所以被列入改革的重要对象,原因在于近年来我国玉米产业一直处于产能过剩、库存积压的状态。而这一现象与2007年以来国家实行的临时储备收购政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王伟(2016)[3]的研究就指出,玉米临储价格的执行导致了玉米过度生产、价格倒挂以及国内玉米供应过剩。陈永福等(2016)[4]则认为加入WTO后的关税保障措施失效、临时收储价格及玉米加工需求限制等农业内外环境和产业政策的综合相互作用是导致国内玉米结构性过剩的主要原因。陈玉珠等(2016)[5]的实证分析表明:粮价巨大差异是促进玉米相对播种面积扩大的首要因素,政府对玉米价格的保护政策进一步加大了东北玉米农户对大豆、小麦的替代种植;玉米单产的连续提高以及相对其替代作物差距的拉大,造成了玉米单位产量上的低成本,致使农户更愿意选择种植玉米。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下,为从根本上解决玉米产能过剩、竞争力不足的状况,我国政府做出了积极的政策调整。一方面,农业部出台了《农业部关于“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以缓解当前玉米供大于求,库存大幅增加,种植效益降低的现状,并力争到2020年使“镰刀弯”地区玉米种植面积稳定在1亿亩,比目前减少5000万亩以上,重点发展青贮玉米、大豆、优质饲草、杂粮杂豆、春小麦、经济林果和生态功能型植物等,推动农牧紧密结合、产业深度融合,促进农业效益提升和产业升级。另一方面,国家于2016年3月将辽宁、吉林、黑龙江以及内蒙古自治区的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此举标志着我国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进展。

值得注意的是,通过价值链升级和产业链延伸以增加玉米附加值、提高农民收入的做法在《意见》中被高度重视。韩长赋(2016)[1]也曾提出以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为重点,优化产业体系;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大力支持主产区发展精深加工,加快消化粮食尤其是玉米库存。在玉米产能过剩的背景下,去库存的根本是提高玉米产业链的生产效益,完成转型升级,而不是简单地减少玉米产量。在本文中,我们将说明对玉米价值链转型升级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探究玉米价值链转型升级的路径。

二、概念界定与研究方法

(一)价值链转型升级的内涵

在学术界,价值链经常与产业链混淆使用。事实上,两者是一对完全不同但却密切相关的概念。价值链这一名词最初由Porter(1985)[6]提出,他认为企业的每项业务都是由包括设计、生产、营销、物流以及产品或服务支持等一系列创造了价值的活动组成;而这些价值创造活动有序联接构成一条活动链,同时也是一条价值链。与Porter(1985)[7]的观点类似,Michael Boehlje(1999)[7]也认为,价值链的基本概念是指生产分配过程中的价值创造活动,以及在这些活动和过程中相互联系的明确结构。Jacques H.Trienekens(2011) [8] 则将价值链定义为目的在于向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的相互平行和垂直联系的公司所组成的网络。而产业链是一种因提供某类商品,从事具有内在技术经济关联活动的企业之间的网链式联盟结构;通过这种结构,从原材料到最终消费品的所有相关企业有序运作,共同实现价值增值(朱凤涛等,2008)[9]。乔志强(2009)[10]也认为,产业链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同一产业部门(或不同产业部门)相关企业,以产品为纽带, 按着一定关系联结成的具有价值增值功能的网链或企业群;并指出玉米产业链就是以玉米产品为核心的集生产资料供应、生产、深加工、转化、销售于一体的生产单位或企业群。关于价值链和产业链的关联,很多学者倾向于将价值链定义为产业链的一部分。如吴金明等(2006)[11]认为,产业链是基于产业上游到下游各相关环节的由供需链、企业链、空间链和价值链这四个维度有机组合而形成的链条:在产业链中,“链和链”的链接就是价值链维,它是引领产业链形成和发展变化的重要关系链。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包括研发、设计、采购、原料加工、半成品生产、成品生产、销售、服务等多个环节,产业链不仅是一条有效的价值链——创造价值、利润,也是一条有效的供应链——降低成本(胡亦盛等,2010)[12]。

综合上述学者对价值链和产业链的界定和区分,本文认为,产业链和价值链是一个链条的两个方面:从产品的最初设计到终端消费,产业链侧重的是整个链条中各个参与主体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联系和工作内容分配,最终可能会发展成产业集群的形式;而价值链则强调产品从设计到消费过程中的价值创造、增值以及利益分配。产业链是基础,价值链是核心,价值链要依托于产业链实现价值创造和增值,而产业链需依赖于价值链才能得以存续发展。在明晰了价值链的概念之后,关于价值链转型升级的内涵也随之明确。FAO(2014)[13]曾将价值链升级的含义分为两类:第一类升级包括技术、组织、网络和制度的升级;第二类升级包括加工、产品、市场以及功能的升级。Minten(2012)[14]指出,产品生产的中间环节的加工技术创新会带来价值链的转型升级。由此,我们将价值链转型升级概括为企业或经营主体以更加有效的方式实现价值创造和增值。價值链增值有产品、过程、功能以及部门交叉等升级方式(Jacques H.Trienekens,2011)[8]。例如水稻价值链的增值主要在碾磨以及零售环节(Minten,2012)[14],即产品升级。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的是描述性统计方法和案例研究方法。描述性统计方法是指用曲线、表格、图形等反映统计数据和描述观测结果,以使数据更加容易理解;案例研究方法适合对现实中某个复杂和具体的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的考察。在该研究中,我们一方面通过描述性统计方法对玉米产业的现状作总体性的分析介绍,另一方面则利用相关案例进行进一步验证和说明。文章的数据来源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通过查阅布瑞克大宗农产品数据库及相关统计年鉴和网站而获得,这部分资料主要包括我国玉米生产、消费以及价格等宏观层面的情况,由于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年年增产,因此笔者主要选取2004-2016年这一时间段的数据进行分析;二是笔者于2016年8月14日-19日在吉林省的调研所得,主要包括玉米种植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及普通农户的微观资料。根据研究需要,我们选择了从事玉米生产、销售及农机作业服务的庆山农业机械化专业合作社与利民农机合作社作为研究对象,两家合作社的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吉林省是我国玉米生产大省,以吉林省的玉米生产情况作为案例进行研究具有代表性。而本文选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合作社)作为案例进行研究的原因在于:目前政府大力倡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土地流转、开展规模经营,如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积极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多种类型的新型农业服务主体开展代耕代种、联耕联种、土地托管等专业化规模化服务”;对于从事大田作物生产的农机合作社,政府部门更是给予了许多优惠及扶持(见表1),使其在农业生产中享有资本、技术等各方面的优势,理论上其粮食种植效益应该比较高,通过研究该类农业经营主体种植玉米的收益情况更能够说明玉米价值链转型升级的必要性。此外,庆山农业机械化专业合作社于2016年8月被评为国家级示范合作社,而利民农机合作社则于2013年10月被评为省级示范合作社,两家合作社都是吉林省农机合作社中的代表,从而使得本研究更具典型性和说服力。

三、关于我国玉米价值链转型升级的主要原因分析

(一)我国玉米产业的现状分析

结合我国玉米产业在生产、销售、加工、消费等方面的总体现状,以及微观农业经营主体生产和销售玉米的基本情况,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我国玉米价值链转型升级的必要性进行分析。

1.玉米的播种面积及产量

首先,我国玉米的播种面积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从表2中可以看出,2004-2016年,玉米播种面积每年增加的比例基本趋于稳定,变化不大;其中,玉米播种面积大幅度增加是在07/08年度,这一年的玉米播种面积比06/07年度增加9.29% ,是近十年来玉米播种面积增加最多的一次。截至2016年,我国玉米播种面积从04/05年度的38169万亩增加到了57174.9万亩,增幅约50%。玉米主产区播种面积的稳定增加是全国玉米播种面积增加的主要原因所在。如表2所示,13个玉米主产区的播种面积在全国总面积中的占比一直保持稳定增加,到14/15年度,该比例已增加到了69.87%。

其次,相比播种面积的稳定增加,我国玉米单位面积产量的增加则十分有限。自2004年至2016年,玉米单产从341.3千克/亩增至392.79千克/亩,增幅仅为15%。从图1中也可看出,玉米单产逐年增加的幅度比较小,偶尔还因自然灾害等因素减产。其中,在07/08、09/10以及14/15年度,玉米单产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这与主产区的玉米受自然灾害影响而减产有密切关系。以东北三省为例,辽宁、吉林、黑龙江在07/08、09/10以及14/15年度的玉米单产基本都有所下降(见图1)。2015年由于旱灾,吉林省亩均产量降到了492.97千克/亩。庆山农业机械化专业合作社作为吉林省的国家级示范合作社,2015年的玉米单产也仅为433千克/亩,据合作社理事长估计,当年合作社收获玉米260万公斤,盈利情况较之前相差较大,合作社的6000亩玉米都遭遇了旱灾,损失金额约达170万元;与之相比,利民农机合作社的减产情况更为严重,2015年合作社播种的4500亩玉米仅收获35万公斤,有近1500亩玉米绝收,损失金额约100万元,访谈中理事长也提道:“2015年利民合作社的生产情况,与其他经营主体相比要差很多。”

最后,尽管玉米单产增加有限,但我国玉米总产量仍基本实现了年年增产。如表3所示,自2004年以来玉米总产量基本保持逐年增加的状态;与基期相比,15/16年度的玉米产量从13028.71万吨增至22458万吨,增加了72.37%。前面曾提到,在09/10年度以及14/15年度,由于自然灾害,玉米单产出现了下降,相应地,从表3中可以发现,我国玉米总产量在以上两个年度也都呈现减产状态。值得注意的是在07/08年度,玉米总产量并没有随单产的下降而下降,但总量增加的幅度与其他年份相比却非常小。究其原因,这与07/08年度玉米播种面积的大幅度增加有关;如表2所示,07/08年度是前后近10年的时间段内,玉米播种面积增幅最大的一次,播种面积的大量增加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单产下降所造成的玉米总产量的减少。与播种面积的占比类似,13个主产区的玉米总产量在全国总产量中的占比也基本维持在70%左右。

2.玉米的生产成本与收益

生产成本过高是目前我国玉米产业生产效益低下的重要原因。如图2所示,自2004年至2015年,玉米生产成本不断攀升,在近10年的时间里,总成本已经由314.3元/亩增至839.48元/亩,增长幅度约167.10%。其中,种子和化肥等农资成本的增长幅度相对比较小,而劳动力成本的增加对总成本增加的贡献则很大。从图2中可以看出,2004年的用工费用仅为140.49元/亩,到2015年,用工费用则增长到了474.68元/亩,增幅近2.5倍。以14/15年度的成本费用为例,该年度用工费用在总成本中占比达到了56%。即使在机械化程度较高的玉米主产区,用工费用仍然是一笔较大的开支。下面我们以机械化程度较高的吉林省庆山农业机械化专业合作社和利民农机合作社为例来对此作进一步论证。

庆山农业机械化专业合作社拥有旋耕机、免耕播种机、喷药机、深松机、植保机、烘干机、收割机以及脱粒机等农机具近90台,机械化程度较高,从而节省了大量用工费用。但即便如此,雇工支出在合作社的总成本中仍占了较大比例。例如,2015年合作社的生产经营性总支出170万元,其中用工支出就有82.4万元(见表4),占生产支出总额的约50%。而且据该合作社的理事长反映:“目前雇人还比较困难,尤其是农机手,年轻人一般不喜欢从事农机作业服务工作,年纪大的农机手由于精力有限,也不太容易雇佣到。”相比之下,合作社在种子、农药和化肥方面的支出则比较小:2015年,庆山农业机械化专业合作社的种子支出有32万元,化肥支出40万元,农药支出60万元,都小于用工费用。

与庆山农业机械化专业合作社类似,利民农机合作社的机械化程度也比较高。该合作社拥有收割机、拖拉机、打药机、播种机以及深松机等各种农机具,为实现玉米的机械化作业创造了便利条件。然而高度的机械化并没有减少合作社的用工开支,在2015年合作社的生产经营性总成本中,用工支出占比竟达到了80%。当年该合作社玉米生产经营总支出为90万元,用工支出71.14万元(见表5),但同年合作社在种子、化肥以及农药方面的支出则分别为15万元、40万元和6万元,也远低于用工费用支出。而在许多机械化程度偏低的省份,玉米亩均生产成本甚至超过了千元。如表6所示,14/15年度的甘肃省玉米生产成本为1656.17元/亩,大约是全国玉米生产平均总成本的2倍。

在国内玉米生产成本如此高的情况下,玉米生产效益一般也不尽如人意。就全国范围来说,近两年的玉米生产效益还不到100元/亩(14/15年度为81.82元/亩;13/14年度为77.52元/亩①),广西、贵州、云南、陕西以及甘肃等省和自治区的玉米生产效益在近两年则为负值(见表6)。高额的生产成本严重挤压了玉米的盈利空间,而试图通过提高玉米销售价格以增加收益的方法在当前条件下也是不可能的。因为我国的玉米价格长期处于国内外倒挂的状态:例如2014年第四季度玉米的进口完税平均价是1699.61元/吨,国内平均价是2336.148元/吨,高出进口价37.45%;2015年第四季度玉米的进口完税平均价是1588.509元/吨,国内平均价是1963.84元/吨,高出进口玉米23.63%;最近的2016年第二季度,玉米進口完税平均价是1603.152元/吨,国内平均价为1837.991元/吨,也比进口玉米高出14.65%②。这表明,国产玉米基本没有提价空间。

3.玉米的消费和加工

在我国,玉米消费主要包括口粮消费、工业消费、饲用消费以及种用消费。从图3中可以看出,我国的玉米消费总量自2004年至今,一直保持逐年增加的趋势。其中,饲用消费量在总消费中所占比例最大,但增长幅度并不明显;工业消费、口粮消费以及种用消费的占比较小,增长趋势也不显著。以16/17年度的玉米消费为例,通过图3列出的相关数据可以计算得知:该年度的饲用消费比例是62%,工业消费比例是30%,口粮消费比例是5%,种用消费和其他消费比例还不足5%。显而易见,玉米在我国主要被用作饲料,而工业消费和口粮消费比较有限,种用消费量一般也不会有较大提高,尤其是在目前调减玉米播种面积的政策背景下。总的来看,我国玉米各类消费增长不足,消费结构有待调整完善。

我国玉米的消费不足与加工企业的开机率偏低也存在一定的关系。玉米的市场消费不足,企业便没有开机盈利的动力;同样,企业开机率不足,市场上的玉米加工产品减少,消费者便会寻找玉米产品的替代品来满足需求,从而影响了对玉米库存的“消耗”。从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直到 90 年代末,我国玉米加工业的产品主要是玉米淀粉,玉米加工企业也多指玉米淀粉加工企业(郭庆海,2007)。通过布瑞克大宗农产品数据库的统计数据可计算得知,2016年上半年全国淀粉企业的平均开机率是60.46%;2015年的平均开机率是58.35%。淀粉加工企业开机率偏低源于玉米的市场消费不足,而更重要的是加工淀粉的利润偏低。如表7所示,河北省和吉林省的玉米淀粉加工利润在近两年都是亏损状态,其中吉林省在2016年上半年加工淀粉每吨就亏损126.32元;山东省的淀粉加工尽管有所盈利,但是所获利润极低,2016年上半年的利润仅为9.36元/吨。调研组在吉林省的调研中也发现:目前玉米加工企业直接收购农户玉米的情况很少,农民多数把玉米销售给商贩。这表明,企业加工玉米的积极性并不高,玉米淀粉加工行业无利润可赚。

(二)我国玉米价值链转型升级原因的总结

通过前文对我国玉米的播种面积、产量、成本与收益、消费以及加工情况的分析论证,可以总结出我国玉米价值链转型升级的主要原因:

1.玉米单产难有较大突破,受自然灾害影响严重

目前我国玉米在总量方面是过剩的,玉米播种面积连年增加,单产也基本保持稳定。但玉米生产却受自然灾害的影响比较严重,尤其是旱灾,容易导致玉米减产,这也是我国于2007年实行玉米临时储备收购政策的原因之一。而当前我国的农业技术水平和资源利用状况已使玉米基本达到了其单产的上限,很难再有较大幅度提升,自然灾害等外界因素还常对玉米单产带来负面影响。所以,我国急需进行玉米价值链的转型升级,从而用更加有效率的方式来稳定玉米生产,并在调减玉米播种面积的同时保证其单产不受灾害影响。只有如此,我国才能够顺利地进行玉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改善当前农作物的种植结构。

2.玉米生产成本过高,国内外价格倒挂

我国玉米生产成本过高的历史由来已久,尤其是近些年来,很多省份的亩均生产成本已经过千元。在高额成本的背后,不断增加的用工费用是主要原因,而这与某些省份的农业机械化程度过低、偏向于依赖人工作业有很大的关系。高生产成本带来的后果便是为了保障农民利益而维持高价格,从而使得我国玉米在与进口玉米的竞争中完全处于价格上的弱势,亩均生产效益偏低。韩长赋(2016)[1]曾提到,在农产品价格很难提升的背景下,节本就是增效,就是增收。而增收即是价值链的转型升级,通过节约玉米价值链上初级环节的生产成本来实现价值链的增值,缓解国内外价格倒挂的现状,提高我国玉米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3.玉米消费增长不足,企业开机率偏低

在我国的玉米消费中,饲用消费、工业消费以及口粮消费的比例较大,但各类消费的增长却都呈现稳定而缓慢的趋势,影响了玉米“去库存”的进程。与此同时,国内玉米的高价格使得企业的生产加工成本偏高、利润偏低,最终导致全国玉米加工企业的开机率一直处于偏低走向。在这样的现实环境中,更加需要通过玉米价值链的转型升级来刺激玉米的生产和消费,帮助企业从转型升级后的玉米价值链中获取较高的利润来提高其开机率,从而生产更多的玉米产品以促进消费的增加。

玉米价值链转型升级,即是以更加有效的方式来实现价值创造和增值。由于目前我国玉米产业的发展存在着以上三点不足,所以必须通过玉米价值链的转型升级,改造现有的生产、销售和加工方式,才能使我国玉米产业摆脱“产能过剩、竞争力不足”的困境而获得新生。

四、关于我国玉米价值链转型升级路径的建议

顺应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潮流,并结合以上对玉米价值链转型升级的必要性所进行的探究,本文认为:玉米价值链要实现转型升级,需在降低生产成本以及延伸产业链等方面探索出路。

(一)降低生产成本

不断增加的生产成本是造成我国玉米价格过高、生产效益亏损、企业开机率偏低以及竞争力不足的根本原因。而玉米总生产成本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则又源于劳动力成本的快速增长。为此,一方面要全面提高玉米的机械化作业水平和质量,以机械化操作来替代多余的劳动力,减少对雇工的依赖,降低玉米耕种收环节的用工费用,尤其是减少很多经营主体因机收玉米不彻底而大量雇佣劳动力进行后续拾捡所产生的用工费用;另一方面,对于难以实现机械化作业的地区而言,要调减玉米的播种面积,增加经济效益较高或用工量较少的农作物种植规模,改善种植结构。

当然,除了用工费用,化肥、农药以及种子等农资价格的连年攀升对玉米生产成本的增加也同样有正向影响。而降低农资成本主要有以下途径:一是由政府补贴来帮助经营主体降低成本费用,二是加大科研投入,减少农资生产成本,从而降低其销售价格,三是研发种植抗病虫害的玉米品种,减少农药的使用,从而降低农资费用支出。总之,无论采取哪种措施和途径,玉米生产成本的降低都势在必行。只有这样,才能在玉米价格市场化的形势下增强我国玉米的国际竞争力,避免其成为“第二个大豆”,进而增加企业收购玉米的积极性并提高企业开机率,促进玉米价值链的转型升级。

(二)延伸玉米产业链

玉米产业链的延伸对于增加玉米的利用价值和消费,提高企业开机率,实现价值链的增值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尤其在我国玉米生产效益和企业开机率偏低、消费不足的背景下,延伸玉米产业链更为必要。但要实现玉米产业链的延伸,首先必须保证玉米产量在“镰刀弯”地区种植结构改革背景下的安全供给。为此,一方面可以通过研发抗旱玉米等新型品种而减少自然灾害等外界因素对玉米产量的负面影响,稳定玉米单产;另一方面则是提高玉米生产中农资的质量和机械化作业水平,以尽可能地提高玉米产出。

其次是在玉米供给稳定的基础上,通过加工、包装和销售来实现产业链的延伸及价值链的转型升级。关于产业链延伸的具体方式,张越杰(2007)[15]认为,玉米产业链的延伸可以分成三种:第一种是“玉米生产—简单初加工(碾磨、包装)—主食用初级食品(玉米馇、玉米面、青玉米)—消费者”鏈;第二种是“玉米生产—饲料加工—畜产品生产—畜产品加工—消费者”链;第三种是“玉米生产—玉米精深加工(各种淀粉、赖氨酸、燃料乙醇、化工醇等精细深加工产品)—消费者”链。目前,在我国前两种产业链居多,第三种则尚未充分挖掘。因而,玉米价值链的转型升级,迫切需要加大玉米精深加工技术的研发,生产更多的玉米精深加工产品以增加玉米的价值和消费。此外,郭庆海(2007)[16]还指出,玉米加工业不仅要在主产品开发方面大做文章,还要在副产品(包括玉米芯、玉米箕、玉米皮、玉米秸秆等)开发方面实现新的突破,只有提高玉米的综合利用程度,才会真正延长玉米产业链,提高玉米产业的经济含量。而价值链转型升级的最终目的就是增值,即提高玉米产业的经济含量,因此,产业链延伸是实现价值链转型升级的关键措施。

注释:

①数据来源: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

②数据来源:布瑞克农产品数据库(飞创信息、大商所)。

参考文献:

[1]韩长赋.着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求是,2016(9).

[2]孔祥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内涵与政策建议[J].改革,2016(2).

[3]王伟.临储价格对辽宁玉米产业的影响及未来展望[J].农业经济,2016(4).

[4]陈永福,韩昕儒.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玉米市场过剩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J].经济问题探索,2016(3).

[5]陈玉珠,周宏,殷戈.东北玉米播种面积变化与相关成本效益比较研究:基于替代种植视角[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6(3).

[6]Porter.M.E.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M].New York: Free Press,1985.

[7]Michael Boehlje.Structural Changes in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ies: How Do We Measure, Analyze and Understand Them?[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9(5).

[8] Jacques H.Trienekens, Agricultural Value Chain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 Framework for Analysis[J], International Food and Agribusiness Management Review, 2011(2).

[9]朱凤涛,李仕明,杜义飞.关于价值链、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研究辨识[J].管理学家(学术版),2008(4).

[10]乔志强.吉林玉米产业链化与产业集聚[J].企业经济,2009(5).

[11]吴金明,邵昶.产业链形成机制研究——“4+4+4”模型[J].中国工业经济,2006(4).

[12]胡亦盛,楼儒铠,章豪锋.价值链、供应链与产业链的概念辨析[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0(6).

[13]FAO,Developing Sustainable Food Value Chains: Guiding Principles[R].Rome, 2014.

[14] Minten, B.et al.Food Quality Changes and Implications: Evidence from the Rice Value Chain of Bangladesh[J].World Development, 2013(42).

[15]张越杰.中国玉米产业链研究——以吉林省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07(12).

[16]郭庆海.中国玉米加工业发展探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7(7).

【责任编辑 刘传磊】

猜你喜欢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玉米
收玉米啦!
我的玉米送给你
为什么玉米长“胡须”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海尔的影响
学习习近平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 扎实推进淮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十三五”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