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环境噪声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

2017-03-05 05:39岳治国刘世磊吴世喜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17年2期
关键词:噪声污染环境质量噪声

岳治国 宋 进 刘世磊 吴世喜

(1.正安县环境监测站,贵州 正安 563400;2.遵义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站,贵州 遵义 563000)

我国环境噪声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

岳治国1宋 进2刘世磊2吴世喜1

(1.正安县环境监测站,贵州 正安 563400;2.遵义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站,贵州 遵义 563000)

本文在分析中国环境噪声污染状况及变化趋势,归纳总结近年来我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重要举措及面临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对进一步做好噪声污染防治工作具有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噪声;防治;污染现状;对策

噪声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持续高强度噪声将引起听力损伤或噪声性耳聋[1-2]等听觉健康效应,对公众的非听觉健康影响日益凸显,引起烦恼,干扰睡眠等,已严重干扰居民的工作、学习和休息,导致公众生活质量的下降[3]。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噪声污染不断加剧。2012年至2015年环境噪声投诉均占环境投诉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4]。显然,噪声污染防治工作总体上与公众对期望和诉求,与建设生态文明国家的目标还存在较大差距。

本文依据2012-2016年中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报告[4]、2012-2015年中国环境质量状况公报[5]及我国噪声与振动控制行业2011-2015年发展综述[6],分析中国环境噪声污染状况及变化趋势,归纳总结近年来我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重要举措及面临的问题的基础上,为进一步做好噪声污染防治工作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1 我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现状

1.1 制定法规标准和规章文件

为防治环境噪声污染,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1989年和1996年分别颁布了《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和《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规定了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工作的监督管理部门、机构的职责,明确了单位违法行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为我国噪声污染防治工作提供了强大的法律保障。近年来,国务院及其地方政府,充分考虑了噪声污染形势的变化和环境管理需求,积极制定和颁布环境噪声相关标准规范、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相关规章文件,国家、地方相关标准及规范逐步完善,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噪声污染防治法规体系。

1.2 噪声污染源的治理

一是严格建设项目审批。2015年,环境保护部审批建设项目环评159个,其中131个项目对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噪声影响,噪声污染防治费用为42.2亿元[6]。

二是持续加强全国老工业环境污染治理,持续改善工业区声环境质量[5]。2011-2015年、噪声治理投资分别为2.2、1.2、1.76、1.1、2.79亿元,占工业污染源治理投资比例分别为0.49%、0.23%、0.21%、0.11%、0.36%。

三是根据各地城市发展变化分别开展声环境功能区划分与调整;2014年北京、天津、山西、江苏、山东、西藏等6个省(区、市)所辖的103个市(县、区);2015年山西、吉林、江西、山东、河南、湖北、四川、贵州、新疆等9个省所辖的31个市(区)开展了声环境功能区划分与调整工作。

四是推进达标区建设和扩建工作,不断改善区域声环境质量[7]。环境保护部从2002年开始在各城市开展达标区建设,截至2015年底,全国共有28个省(区、市)开展了噪声达标区建设,覆盖面积约1.6万平方公里。

1.3 噪声科研

我国噪声科研的常规内容有:噪声振动标准规范研究;噪声振动控制技术研究;声环境功能区划等。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环境噪声科研也向着更加科学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如:噪声地图的相关研究及其应用等。此外,噪声科研逐渐由单一的项目研究向课综合题研究方向发展。

1.4 噪声相关产业

2007年至2010年,噪声振动控制行业保持了较快的持续发展;从2011年开始,总体经营状况和盈利能力、产业规模增长幅度均有所下降开始下降,于2012年达到峰值。受宏观经济形势和行业发展背景的特殊影响,2013-2015年噪声与振动污染防治行业总产值呈持续下降态势[6]。

2 我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工作面临的难题

2.1 现有《噪声法》已难以适应污染防治的要求

《噪声污染防治法》至今已颁布20年,已经不适应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需要和管理要求。一是监管部门的职责分工不明、权限交叉的现象严重。二是主要内容主要限定在城市市区范围内,而随着农村社会经济和工商业的发展,高速公路等交通设施向农村延伸,噪声污染从城市不断向农村延伸[8]。三是当前环保法规对噪声污染的处罚力度低。造成了部分企业因向环境排放噪声的风险和成本低,为了缩短工期违规排放噪声,宁愿被处罚。

2.2 城市建设规划不合理

一是城市功能区建设规划不合理;住房区、办公区、学校、医院等需要安静的区域距离交通线路或工厂的距离较近,容易将生活、工作、学习和休息暴露在城市噪声的环境之中[9]。二是城市规划不断被突破,功能区不断被修改。随着我国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和车辆保有量不断升高,部分城市为了缓解交通拥堵,不断增设交通设施和道路,使原本噪声达标的区域转变成了噪声超标区。

2.3 噪声污染防治力度不足

尽管国家对噪声污染防治工作不断加大力度,但是地方各级环保主管部门出于污染治理的紧迫性考虑和“抓大放小”的客观业绩需求,普遍存在对噪声污染防治不够重视甚至完全忽视的现象。与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要素污染防治相比,噪声已经成为环境改善不被重视的暗角。

2.4 噪声与振动控制产业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噪声与振动控制产业发展结构不合理,噪声治理项目数量低,企业规模普遍偏小,技术创新较为活跃但整体能力相对薄弱,未能形成足够和规模效应。同时,工程尾款拖欠现象和项目招标不规范、不科学、不合理现象以及低价中标策略导致噪声与振动行业间恶性低价竞争和无序化运作,加剧了综合盈利能力的下降。

2.5 噪声污染防治意识不强

公众主动参与降噪意识不强;企业被动投资降噪,大部分是为了应付环保检查和避免投诉。环境监测和执法人员数量有限,综合素质达不到要求,往往不能及时发现噪声超标,部分地区形成了“民不告、官不管”的局面。

2.6 噪声污染形势依然严峻

“十二五”期间,声环境质量部分地区得到改善,但是整体环境质量呈下降趋势。我国市级以上城市市区道路交通昼间声环境质量呈下降趋势,其中好与较好所占比例之和下降3.1%,属于好等级的城市比例下降9.6%,属于轻度、中度污染的城市比例均呈上升趋势,分别上升了1.5%、2.5%。区域声环境质量属于轻度、中度或重度污染的城市比例均呈上升趋势,分别上升了4.7%、0.3% 和0.3%。此外,根据2012-2015年中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报告[4],2012年至2015年环境噪声投诉分别占环境投诉总量的42.1%、39.2%、56.4%、35.3%,占比超环境投诉总量的三分之一。

3 噪声污染防治对策

我国必须多措并举,综合治理,以城市规划为先,管理手段和技术手段相结合控制环境噪声污染;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监督、公众自我约束的噪声污染防治新格局,为稳步改善声环境质量提供有力保障。

3.1 完善法律法规、健全标准体系

《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是开展噪声污染防治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对控制我国噪声污染、保护声环境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改善生活环境质量。建议借鉴行之有效的地方性噪声污染防治法规条例、参考国外先进的城市管理与噪声污染防治实践经验,修改完善现行《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进一步提升保护环境和污染防治的功能,从根本上解决使长期以来困扰公众的噪声污染。

在立法思想方面,树立“环境优先”的思想。破除地方政府和地方官员为了促进GDP增长,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两相权衡的情况下忽视环保工作的困境[10]。在管理体制方面,将噪声污染防治状况纳入对地方领导的考核标准,促使地方党委、地方政府针对各部门的监管职责、执法程序、配套标准规范,根据自身环境管理需要制定地方环境噪声污染防治配套法律、法规、标准,推动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地方性法规的制定和完善。在法律制度方面,将申报或者申请制度修订为排污许可制度,对颁发许可证的情况进行信息公开。在适用范围方面,增加新的噪声污染类型和噪声污染源,把农村与小城镇的噪声污染防治以及种植业、养殖业、畜牧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噪声污染纳入环境管理工作。扩大噪声排污收费(税)的征收对象,将产生噪声污染的个体工商户纳入征收对象。

3.2 科学规划、规范建设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运用规划手段防治噪声污染。一是通过科学合理的区域规划,从空间地域上避免噪声对可能影响对象的污染[11]。可能产生噪声污染的单位和机构,应该尽量远离居住区和敏感区,并要求有计划地淘汰高噪声设备、采用低噪声设备和工艺。二是对居住区道路网进行科学规划和设计,对道路布局、路面质量、降噪设施(如声屏障等)进行规范化建设。三是地方政府应为建造合理适用的公共活动场所进行规划,以满足公众的多样化需求,以解决广场舞和健身等活动产生的噪声污染。四是把声功能区的合理规划纳入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并将声环境影响评价引入居住社区建设项目中。编制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应考虑项目全过程对周围环境所产生的噪声影响,对可能受噪声污染的居住社区项目明确资金投入比例,明确改善噪声污染防治的措施,加强噪声验收监测,严格执行环保三同时制度,保证新建居住区声环境质量[12]。

3.3 整合资源,联动治理

建立监测与监管执法联动快速响应机制以及环保、公安、交通、文化、工商、住房城乡建设、城管等部门联动机制,提高工作效率和执行力,提高噪声污染防治满意度。联动社区街道基层组织,制定社区规约,实行“社区自治”,充分发挥社区、居委会、村委会、物业管理机构的基层组织作用,建立多层次的噪声防治或纠纷调解体系,对噪声污染自我管理和整治。

3.4 强化噪声监管能力建设,提升执法水平

加强环境噪声监测和监察执法能力建设是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县级以上政府应根据自身环境管理需求研究制定环境监测机构编制标准,加强环境监测队伍建设,配备专职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监管人员,不断提高噪声监测人员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增加财政投入,优化噪声监测设备、设施和环保执法装备;完善环境保护监测岗位津贴政策,将所需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重点保障。必要时,根据功能区声环境质量、道路交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管理需要建设噪声自动监测站点,提高噪声污染状况实时化监控能力和噪声污染执法能力。

3.5 创新驱动、科学防噪

一是依靠科技创新与技术进步,加强噪声污染防治技术、设备或材料研发,强化噪声地图、大数据等高新技术、先进装备与系统在城市环境噪声预测、评价、规划、防治等方面的应用,提高噪声监管过程的可视化、自动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水平。二是积极开展环境噪声科研项目与工程项目合作,使噪声污染防治研究成果具有技术针对性、经济合理性、实施可行性。三是对噪声振动行业加大政策、设备、技术等各个方面的支持力度,引导企业和市场向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多元化方向发展,提高噪声与振动控制行业的整体素质和治理水平[13]。

3.6 开展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环保、教育部门要加大基础教育、高等教育阶段的环境教育力度,共同推动环境教育的制度化和法制化进程,并借鉴国内、外有益实践和经验,推动积极推进环境教育立法的理论研究和创新。开展环保宣传教育,提升全民环境道德水平和公众环保意识,增强自我约束、防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全面地调动公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当前的被动防治变为积极主动降噪,避免自己也成为噪音的制造者。

[1]谢文倩,曹承建,邵玉仙,吴宪,朱茜如,许鸣,骆湘香,许亮文.杭州市噪声作业工人听力损失的现状及影响因素[J].环境与职业医学,2016,33(5):475-479.

[2]Chen,Tsan-Ju,Chiang,Horn-Che,Chen,Shun-Sheng.Effects of aircraft noise on hearing and auditory pathway function of airport employees[J].J-Occup Med,1992,34(6):613.

[3]Basner,M,Babisch,W.;Davis,A.;et al.Auditory and non-auditory effects of noise on health[J].Lancet,2014,383(9925):1325-1332.

[4]环境保护部.中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报告(2013-2016)[R].北京:环境保护部,2013-2016.

[5]环境保护部.2012年中国环境质量状况公报.(2012-2016)[R].北京:环境保护部,2012-2016.

[6]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噪声与振动控制委员会.我国噪声与振动控制行业2011-2015年发展综述[C].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发展报告,2012-2016.

[7]张守斌,魏峻山,胡世祥,高锋亮,秦承华,王洪燕,刘砚华.中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现状及建议[J].中国环境监测,2015,31(3):24-26.

[8]汪键.肩挑时代发展之需的《噪声法》修订[J].环境保护,2009 (7):224-226.

[9]杨仝锁.城市环境噪声及其治理的有效策略浅谈[J].低碳世界,2016(24):1-2.

[10]张立科,王淑敏,杨风岭,张德银,范顺利.环境噪声污染的危害与控制对策研究[J].许昌学院学报,2011(2):99-101.

[11]环境保护部.关于加强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工作改善城乡声环境质量的指导意见[M].2010-12-15.

[12]姚琨.城市居住社区声环境评价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

[13]龚峋.我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的缺陷及其修订建议-国际与区际比较的视角[D].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生院,2011.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 Measure of Urban Environmental Noi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 China

YUE Zhiguo1SONG Jin2LIU Shilei2WU Shixi1

(1.Zhengan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Station,GuiZhou Zhengan 563400; 2.Zunyi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Centre Station,GuiZhou Zunyi 563000)

This paper is based on analyzing the situation and trend of environmental noise prevention,and summarizing the important measuers that have been taken to prevent the environmental noise pollution and exiting issues in china these years,and come up with the relative counter measure and suggestion which has some reference value and significance to the further work of preventing the noise pollution.

noise;prevention;current situation;countermeasure

岳治国,学士,从事环境监测研究

X827

A

1673-288X(2017)02-0059-03

通讯简介:吴世喜,硕士,工程师,从事环境监测研究

引用文献格式:岳治国 等.我国环境噪声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7,42(2):59-61.

猜你喜欢
噪声污染环境质量噪声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自2022年6月5日起施行
为了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河北省廊坊市深入开展水污染防治攻坚战
噪声可退化且依赖于状态和分布的平均场博弈
警惕噪声污染
控制噪声有妙法
湘乡市:努力推进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维护群众权益,改善环境质量
不断完善排污收费工作 扎实推进环境质量改善
居住区内10kV变配电站的噪声污染及治理
一种基于白噪声响应的随机载荷谱识别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