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型编辑的四重境界

2017-03-06 04:57邹军
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创造型卡佛作家

邹军



创造型编辑的四重境界

邹军

(芒种杂志社,沈阳 110003)

在传统的出版行业受到新媒体的强势冲击的形势下,编辑素质的提高至关重要,尤其是创造型编辑的塑造更是如此。本文详细地论述了创造型编辑的四重境界,并依此分析了创造型编辑的基本素质以及创造型编辑在编辑事业和文学发展中的重要性。

创造型;风格;捕捉;军师;敏锐

美国翻译家葛浩文曾在上海的一个研讨会上批评中国的文学编辑没有任何权力或地位,顶多就是抓抓错别字罢了,而“文学编辑的首要职责并不是编辑文字。对于一个优秀的文学编辑来说,他的首要工作应该是针对“文学”本身的,这是个大的概念。”[1]西方出版界,编辑“给作家提意见,修改之后出版”从来都是“不可或缺的一个步骤”。作为一名职业编辑,当听到葛浩文先生的一席言后不免痛心,甚至有点羞耻,但反思更是势在必行——何以编辑沦落到这一位置。而几乎在每一次文学颁奖会上,编辑都是落座于角落,编辑的地位甚至意义在当下已被边缘化,于是可以再次发问,何以至此,笔者认为还是创造型编辑的缺失导致编辑作用的微薄。

然而,编辑的作用果真如此渺小吗?世间事,说大也大,说小也小,连人本身都是微不足道的存在,更何况附属于其上的编辑事业,然而,编辑创造性地推动文学的发展,为当代乃至后代读者和文学史留下独特的价值,这不能不说是编辑事业的伟大,因而,成为创造型编辑至关重要,在此,笔者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论述创造型编辑的几重境界。

一、和作者共同创造风格

美国作家卡佛和编辑家利什的故事可谓是典型。卡佛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为文学史提供了新的景象,然而,卡佛所创造的“前无古人”的极简主义并非原始生成,而是由他的责任编辑利什以百分之五十的删减量删减出来的,于是呈现出极简和冷静的风格,并由此受到了文学界的关注。尽管如此,卡佛对利什是爱恨交织,爱是因为如果没有利什,未必有今天的卡佛,很显然,利什是卡佛的伯乐;而恨是因为,对于每一位作家而言,每一个字句就像他们诞下的孩子,利什的大量消减,卡佛难免心疼,并且不无遗憾地期望,终有一日还原它们本来面貌。2015年中文版《新手》出版,此乃卡佛遗孀为了完成他的遗愿,还原了《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以下简写为《爱情》)。比较《新手》和《爱情》,尽管故事内容相同,但所呈现的风貌和气质还是有很大的差别,《新手》更血肉饱满,《爱情》更冷静精炼,尽管卡佛钟爱他的原创,然而,笔者认为,血肉饱满的风格文学史比比皆是,而《爱情》中所散发出来的极简味道却是一种开创。然而,文学史却永远欢迎原创和独特,摒弃模仿和重复。纵然卡佛对利什的删减颇有遗憾,但不得不承认利什在卡佛作品的基础上创造了一种文学风貌——极简主义,给文学创作和文学阅读提供了一种新鲜的感知和体验方式,不失为一种成功。著名编辑家热罗姆•兰东在谈到一份出版决策时曾不无野心地说道:“把一种轮廓模糊的审美的变化,变成了一个与当时的大师让-保罗•萨特及其‘介入文学’进行直接竞争的流派。”[2]这与利什的野心异曲同工,所以,笔者认为纵然利什的删减可以归因于版面紧张和时间仓促,但如果一个编辑对文学历史、文学现状以及文学自身具有足够的敏锐性的话,那么,除了考虑读者市场和品位等因素之外,没有哪一个编辑不渴望编辑一篇好作品,发现一种独创的风格,挖掘一个具有潜力的作家。因此,利什的“大刀阔斧”很可能是有意而为之,即有意创造一种特别的文学风格,并且成功了。

创造型编辑的第一境界就是如利什一样,和作者共同创造一种独树一帜的文学风格。著名诗人、批评家T•S•艾略特曾就个人才能与文学传统问题进行过一番论述,在此文中,他高度赞扬了那些能够使文学史发生微调的作品,笔者认为,那些作品一定是超越前人而启承未来的作品,而一名编辑能够参与到这种创造当中不失为一种极大的荣幸。

二、及时捕捉文学发展态势

布克奖作品《发光体》的编辑马克斯•波特也表示,二十世纪古老的创造型编辑的模式已经濒危了。对于西方国家如此,对于我们当下的文学境况亦然。曾经,作者与编辑,编辑与文学生态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而如今,编辑越来越堕落为校对的角色,更别提创作性地把握文学动态,捕捉文学发展信息。然而,曾经文学史上很多运动都是由编辑首先发起的,很多主义也是由编辑提出的。编辑因其处于作家和作者之间,承担桥梁的作用,他比作家更了解读者,又比读者更了解作家。作为一名优秀的编辑,必须具有大量的阅读经验,培养敏锐的文学嗅觉,能够及时捕捉到文学现场的发展状况,并能够及时地给予分析和总结。编辑“对文学作品的筛选、审查和修改所依据的标准必须是多元的、开放的、生长性的,但又必须具有超越性和前瞻性,能够经得起时间的检验,敢于为一时不被潮流所包容的未来经典开道,而不是一味地催生文学泡沫。”[3]举例来说,“新写实主义”小说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彼时中国文学面临着国家意识形态话语向民间话语、公共话语向个人话语转变的问题,而处于当时主导地位的“先锋小说”更多囿于小说叙事方面的创新和体验,对现实生活的疏离越来越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因此,出现了与“先锋小说”风格迥异的文学创作形式,他们既有别于“先锋小说”的对叙事形式的重视,也有别于传统现实主义创作对宏大叙事的关注,而将触角伸向普通人的生活,更多地描绘他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这种独特的创作信号首先被《钟山》的编辑们所捕捉和概括,1989年在第三期的《钟山》杂志上以“新写实小说”联展的形式,集中展示了这种新兴的小说类型,并将之概括为“新写实主义”,由此,这种创作类型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陆续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学作品,比如,刘震云的《一地鸡毛》、池莉的《烦恼人生》、方方的《风景》等。然而,近年来,编辑对文学发展的归纳总结越来越少,当然,一部分原因来自于创作本身的一体性,另一方面可归因于缺乏创作型编辑的创造性引导和发现。时至今日,编辑对自身的定位,越来越倾向于服务,既服务读者也服务作者,做好他们之间的纽带作用,固然这是编辑事业的重要工作,但仅此并不足够,它太简单太被动了。笔者认为,编辑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及时捕捉新气象——新作者和新作品,即及时发现、挖掘、鼓励和培养新作家,及时引导新型的创作风格,而不是一味地被动地囿于传统,如此下去,文坛将会是一坛死水。

如果不能和作者共同创造文学的风格,而能够及时捕捉文学新风尚,准确地概括和分析文学信息,同时启发作者的创作,也不失为一个好编辑,但这也只能是创造型编辑的第二重境界。

三、成为作者创作的军师

如果一个编辑既不能与作者共同创造一种风格,也不能宏观地把握文学发展的态势,就要在单个的作家作品创作领域内发挥主观性作用,这也是一个创作型编辑所应该具有的素质,也是他或她能够超越校对的职责而抵达真正编辑职责的重要体现之一。当我们成为一个具有创造性的编辑之后,当我们取得了与作者的真诚信任之后,当作家的创造出现两难的时候,他们愿意听取编辑的意见。有的编辑自身不是作家,也不会创作,但一个优秀的编辑必定具有巨大阅读量和卓越审美和超拔的文字能力,而且长期从事编辑事业,对文学生态有一定的熟知,这些都能够为作者提供有效的信息。

而且,笔者认为,当一个作者在创作上处于两难的困境中,如果一个编辑能够提供一份专业的建议,也将增强作者对编辑的信任,因为,任何一个作者都希望他的责编是他的知己,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真正地被人理解,这种良好的关系有利于编辑和作者之间的互动。这是其一。其二,笔者认为,做一个军事型的创造型编辑,其根本不在于维护与作者的关系,当然,编辑与作者之间良好的互动关系至关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军师型的编辑能够助推作者的创作,从而,助推文学生态的良性发展。而这就要求,编辑具有优秀的审美鉴赏力,能够及时发现问题的所在,并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法。

在笔者的工作实践也曾多次遇到类似情况。某次,一个作家想写一个杀人犯的故事,故事的主要场景打算设置在警察局或者街坊内,作家没有想好该如何定夺,将电话打给笔者,寻求编辑意见,当时笔者给出 的意见是将主要场景设置于街坊,而非派出所。原因在于,派出所本身就是个办案的地方,故事在那里太容易露出破绽,而街坊是寻常过日子的地方,在那里更能见识真实的生活和人性,所以,在那里发生故事固然不如发生在派出所一般具有戏剧性,但更真实也更耐人寻味,也更有“故事”可言可写。最后作者听取了编辑的意见,在寻常街巷展开一场杀人事件,故事的背后却更多地展示了人性和生活的复杂,也获得了读者的好评。

四、敏锐的感知、发现和处理能力

如果其他三重境界都达不到,那么这第四重境界几乎是编辑所必须具有的基本素质,否则,不仅不能成为创造型编辑,恐怕连一个合格的编辑也难做到。在编辑的职业生涯中,审读是基本的工作之一,因此,作为一个编辑必须具有敏锐的感知能力,而具备这种能力,编辑不仅要谙熟和把握文学的客观标准,还应该对时代风尚和文学生态以及杂志风格有一定的把握,综合择优选用作品,而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比如,在中国白话文小说刚刚兴起之时,一些小说很快凸现出来,并为文学史所记载,然而,随着小说艺术的发展,小说创作技艺以及对世界的把握都有了更深刻的发展,而如今回过头来再看那些作品,似乎已显苍白和简单,此时,再接收到类似的作品,就不能再用旧有的眼光打量,而应该用发展的标准要求作家作品。所以,“一部作品所表达的信息经过编辑筛选的过程,就是被编辑提炼,选用或淘汰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编辑创新意识启动的过程。”[4]总之,编辑一定要主动地创造性地把握作品,并且,不仅表现在审读方面,还表现在对作品的文字处理方面,而最不应该的是被动地接受作品,或者简单粗暴地收稿和退稿,可取的是与作家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共同为文学生态建设和文学发展做出创造性的贡献。

总之,随着新媒体的强势进入,传统的出版行业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此时,编辑更应该化被动为主动,将自己打造成创作型编辑,为出版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1]周燕远.文学编辑要有创新精神[J]编辑之友,2014(10):24.

[2][法]安娜•希莫南:《被历史控制的文学——午夜出版社里的新小说和阿尔及利亚战争》[M].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23.

[3]黄发有.文学编辑与文学生态[J]花城,2007(3):200.

[4]梁庭华.浅谈新时期文学编辑的创新意识[J]出版参考,2009(9)下旬刊:28.

(责任编辑: 孟睿)

G213

A

1007-421X(2017)01-0078-02

猜你喜欢
创造型卡佛作家
作家的画
作家谈写作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最后的断片
雷蒙德·卡佛:《你们为什么不跳个舞?》
中职机械教学中创造型教学方法的应用
雷蒙德·卡佛的短篇小说
大作家们二十几岁在做什么?
现代教学中教师所应具备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