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著成功、根基稳固、步步赢心——论电视剧《步步惊心》如何改编成功

2017-03-06 04:57丁汀
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步步原著名著

丁汀



原著成功、根基稳固、步步赢心——论电视剧《步步惊心》如何改编成功

丁汀

(辽宁广播电视大学,沈阳 110034)

近些年,大批改编自文学作品的电视剧涌向电视屏幕,尽管各自的水平良莠不齐,但却可以使我们从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从而指导着今后的改编创作朝着更加成熟和完善的方向发展。本篇论文主要以《步步惊心》这部作品为例,分析了它从记载于纸张间的小说蜕变为呈现在屏幕中的影像的蜕变之路。

影视剧改编;题材选择;改编方法

一、原著的选择

作为一剧之本,好的剧本是电视剧成功的一半。在中国电视剧50多年蓬勃发展的历程中,文学作品的改编一直是不可忽视的现象,至今仍然占据着电视剧创作的半壁江山。这里所指的文学作品,主要是小说。

电视剧改编的首要问题就是对文学作品即小说的遴选。在浩如烟海的文学世界中,怎样找到一部适合改编成电视剧的作品,是编剧开始进行电视剧创作的第一步,也是较为关键的环节。有如《西游记》一般流传至今的名著,被搬上电视屏幕后仍然成为经典的佳话,也有像《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那样温馨质朴的作品,让观众喜闻乐见。对于我们这些初出茅庐、缺少经验的后生小辈来说,在创作中究竟是应该选择名家名著,还是普通作品?

“名著与其诞生的特定时代息息相关,透过人物命运的变化折射出某种时代精神。而且,它是深刻的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能跨越历史时空,成为传世之作,甚至超越国界,成为人类共有的文化财产。”[1]原著就是电视剧获得成功最得天独厚的条件,它以丰富深刻的内容以及饱满鲜明的人物形象为电视剧的改编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但也正如安德烈•巴赞所说:“作品的文学素质越高,那么改编作品就越是难以和它相媲美。”[2]普通作品之“普通”是相对于家喻户晓的名著而言的,它没有名著那样高的知名度,甚至在语言、内容和结构方面都算不得上乘之作。也许正是因为没有名著那璀璨耀眼的光环的压力,所以编剧在改编普通作品时少了些束缚和胆怯,多了几分创新和从容。

(一)穿越题材

《步步惊心》就是“普通”作品中不普通的一部小说。“清穿三座大山”之一,被誉为“清穿扛鼎之作”,作者桐华被誉为文坛新言情小说“四小天后”之一。电视剧《步步惊心》之所以赢得肯定和成功,原作小说功不可没。剧作家对于古装剧的偏爱是因为它受现实的约束较少,可以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借用古人的生活状态来反映其对于现实生活的思考。观众对于古装剧的钟情是源于对古代生活的好奇心和窥探欲,并且大多数的古装剧都表现出了一种理想中的生活图景,这让忙碌的现代人暂时摆脱了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因此,古装剧很好得体现了电视剧作为大众艺术的娱乐功能。在《步步惊心》中,古装戏说与言情得到了完美的融合,再加之尔虞我诈的宫廷斗争,既满足了观众对古代宫廷生活的好奇和对美好爱情的向往,激烈复杂的矛盾冲突又成为了引发观众兴趣、吸引观众继续观看电视剧的重要因素。

(二)网络小说,读者众多,深入人心,观众基础好,制作成本低。

原著小说的超高人气、电视剧制作班底的精良,使得《步步惊心》成为了近几年有如恒河沙数般的电视剧中少有的不雷之作。符合大众口味的较为新颖的题材和通俗但不庸俗的主题内容,是将小说推向电视屏幕的强大动力,也是电视剧受到观众欢迎和喜爱的坚实保障。

二、改编的原则

在遴选完文学作品之后,电视剧的框架和雏形依稀可见,接下来的关键便是将小说转变成电视剧,即将文学语言转换成视听语言。小说是时间的艺术,而电视剧则是空间的艺术,二者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小说通常采用假定的空间,通过情节的时间顺序来形成它的叙述,并通过时间的演变来造成读者心理上的空间幻觉;而电视剧通常采用假定的时间,通过空间的调度(画面的蒙太奇)来形成它的叙述,并通过空间的演进来造成观众心理上的时间幻觉。”[3]所以,编剧在将小说改编成电视剧时,并不是机械地照搬照抄。

(一)忠实于原著进行改编

在辨别编剧的改编是否忠实于原著时,不能直观地将剧本的台词、剧情等作为评判的标准。改编是编剧在对小说的理解之上进行的具有个人风格的再创作,并非邯郸学步似的过程。由于每一位编剧的生活经验、文化积淀以及艺术修养等方面千差万别,所以即便是同时改编一部小说,不同的编剧也自然会有风格各异的作品。对原著的忠实在很大程度上其实是对原著精神的忠实,编剧在进行剧本创作的阶段,“改”必不可少,但“编”更是至关重要。一旦受到原著形式、结构的束缚和制约,那么编剧改编文学作品的过程就相当于作茧自缚的过程,创作出的作品也极有可能“画虎不成反类犬”。

编剧在改编作品时,必须要以原著的思想和内容为基础,然后再加以自己的艺术理解和感悟,使作品的主题得到更高层次的升华。电视剧《步步惊心》在改编上就是按照忠实于原著的原则进行的,剧情大致的走势符合小说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台词变化也相差不大。但是改编文学作品并不意味着是在电视上看小说,《步步惊心》从小说化身成为电视剧,编剧把握的重点是原作品的精神内核,所要传达的是人性的复杂以及个人在历史车轮下的无奈,虽然呈现在电视屏幕上的《步步惊心》与原作小说有很多出入,但这也是从一种艺术形式转化成另外一种艺术形式所必须历经的。

乔治•布鲁斯东曾说:“说某部影片比某本小说好或者坏,这就等于说瑞特的《约翰生腊厂大楼》比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好或者坏一样,都是毫无意义的。它归根结底各自都是独立的,都有着各自的独特本性。”[4]的确,电视剧亦是如此。忠实于原著进行改编,并不是仅仅把故事的情节、人物的动作表现出来就大功告成了,要想将文字语言塑造成视听语言,重要的是要把握住原著的精髓和神韵,抓住最能体现作品实质的地方,从而使电视剧富有生机和灵气。

主题是一部小说的精神实质,它确定了作品的风格基调。即便是忠实于原著进行改编,也不能亦步亦趋、按字索图。对于作品的主题,编剧要能够准确地定位,在不偏离作品思想的同时发挥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到“把握住原作的精神内核,打破作品的结构稳态,以新的艺术门类的规律重新构置。”[5]

(二)对原著的彻底颠覆

颠覆原著进行改编就是保留了文学作品的基本框架,把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进行新的排列组合,赋予电视剧新的思想和内容,使电视剧独立于原著而存在。

电视剧《雷雨》就属于另起炉灶式的改编。它首先在主题上改变了原著的基本意图,使人物的命运与故事的结局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仅仅让蘩漪的开枪自杀来替代原著中的“家破人亡”,失去了原本的悲剧精神,作品中如暴风骤雨般的艺术感染力在电视剧中没能得到很好的展现。另外,电视剧中对原著的戏剧结构、人物性格以及人物关系够做了不同程度的变动。虽然这些改变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小说的内容、深化了故事的戏剧性,但是它使得蘩漪与周萍的那段不伦之恋沦为俗套,编剧对于产生这段恋情的深层原因没有进行剖析,导致了电视剧的悲剧结局缺乏必然性的依据。

尤其对于经典名著的改编,我们更应心存敬畏之心。经典在人们的心中早已根深蒂固,观众对于经典的改编最为挑剔,近几年四大名著的翻拍便是最好的例证。

[1]宋家玲,袁兴旺.电视剧编剧艺术[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319.

[2]安德烈•巴赞,崔君衍译.电影是什么[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 90.

[3]仲呈祥,周月亮.论经典作品的电视剧改编之道[J].晋阳学刊,2005(3): 86.

[4]乔治•布鲁斯东.从小说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17

[5] 金天逸.对电影改编的若干思考[J].电影新作,1989(2):25

(责任编辑: 孟睿)

J805

A

1007-421X(2017)01-0093-02

猜你喜欢
步步原著名著
漂流瓶
课后泛读的有益尝试——原著阅读
步步追问来写话
拔牙
步步惊心
成长200步 步步“进”心——实施“成长200步”工程培育“和乐好少年”
国外名刊名著
步步娇
国内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