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上)

2017-03-06 17:22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16年37期
关键词:意象诗歌情感

【解题技巧】

古代诗歌中的形象是指作者借以表达思想感情的、具体可感的物象或画面,它可以是人,也可以是花、鸟、虫、鱼等物,由此分为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形象两类。人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述的人物或抒情主人公;自然景物形象则指诗歌中描写的景、物、意象。古代诗歌绝大多数都是十分含蓄、凝练的,作者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而意在彼,多借写景来抒情,借咏物来言志。诗歌中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诗歌中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考生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作者的情感。鉴赏古代诗歌中的形象,可从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一、通过了解背景,总体理解形象

作者抒情言志,怀古咏物,大多是因被现实生活中的某种现象所触动,有感而发,其喜怒哀乐与自己所处的历史时代及自身的生活遭遇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考生要解答古代诗歌鉴赏题,必须了解作者的生活背景、创作背景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的生活背景、思想倾向及创作风格可以帮助考生理解古代诗歌的内容及情感;适当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助于考生准确把握其文学作品。有时命题者会利用注解的形式提供相关创作背景,这其中有的交代了创作年代,有的交代了创作缘由,有的交代了创作经过,有的交代了创作背景……考生认真分析这些信息有助于对诗歌进行深层次的理解。

二、把握意象的指向,领悟言外的诗情

古代诗歌在表达思想感情时,往往通过寄情于物的方式,把复杂而深刻的内心情感投射到客观的形象上,从而使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客观的形象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相互统一,构成具体而生动的意象。如何从意象入手来把握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及感情,是考生鉴赏的关键所在。考生在鉴赏古代诗歌时要找出作品中的形象,确定形象在作品中的特点,思考形象为什么会有这种特点,进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古代诗歌经常会利用一些特定的意象来表达相对固定的意思。如:杜鹃多喻愁情,归雁多喻思归,老虎多喻霸气,红豆多喻相思,杨柳多喻惜别,松树多喻坚贞,竹子多喻劲健,梅树多喻孤傲,兰花多喻高洁,菊花多喻隐逸,牡丹多喻富贵,落叶多喻光阴易逝、人生短暂,大鹏、骏马、凤凰多喻志向远大的人才,台城、吴宫、黍离多喻昔盛今衰,长亭、灞桥、易水多与送别有关,大漠、孤烟、长空多指边塞风光,夕阳、西风、残照多指个人身世沉浮和历史沧桑巨变等。考生要善于对这些古代诗歌形象的外形与内涵进行归纳和总结(见下期2版知识盘点)。

三、从意境洞察心胸

“意”是作者在古代诗歌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古代诗歌中所描绘的事物或画面。所谓意境,就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古代诗歌中所描绘的事物或画面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古代诗歌言简意赅,讲究含蓄美、不直露的语言特点,要求考生鉴赏时要通过想象,充分调动形象思维去丰富诗歌所描述的形象,要在想象中品析文字所构成的画面,多角度、多侧面地调用各种知识与经验去理解古代诗歌的内容,把古代诗歌中的留白补充完整,使之成为完整的形象、情节或意境。答题时,考生要从诗歌中找出打上作者情感烙印的名词,挖掘作者隐含在“景语”里面的“情语”。诗歌中的意境往往是作者心灵的反映,是作者思想感情和创作风格的再现;把握了诗歌的意境,有助于了解作者的风格及创作倾向。

答题方法:

1.找出诗人描绘形象的相关句子。

2.概括这些形象所营造的范围和特点。

3.根据要求,落实形象被作者赋予的思想感情和诗中所要表达的意旨。

【同步突击一】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

□韦应物

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

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

□李商隐

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

沧江白石樵渔路,日暮归来雨满衣。

1.请简要分析第一首诗中诗人情绪的变化过程。

答:

2.第二首诗中从哪些地方可看出“隐者”的身份?请简要概括。

答:

【解析】这两道题考查古诗中的人物形象。第一问中的“情绪”,一指心情、心境;一指从人对事物的态度中产生的体验。与“情感”一词比较,情感的产生伴随着情绪反应,而情绪的变化也受情感的控制。很显然,诗中从“闲往”,到“空归”;从“不遇”到“来思”等情绪,都是“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的情感变化。再如,第二首中“隐者”的身份,“柴扉”隐于“哀猿啼处”,那不就是隐居大山里?“樵渔”二字,在中国文化里恰恰正是“隐者”的代名词,由此可见。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诗人眼中常山道人隐居地周围环境的最大特色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答:

【解析】这道题考查古诗中的自然景物形象。同样写隐居,此题与上题的命题角度有所不同,要求说明“常山道人隐居地周围环境的最大特色”,实际考查提取、概括、表达信息的能力。首联中的“莓苔”,颔联中的“白云依”“静渚”“春草”“闲门”,颈联中的“青松”“山水”,以及尾联中的“溪花”等都可以先一一找出来,然后再整合相关信息,组织语言恰当表达。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溪行逢雨与柳中庸

□李 端

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

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

三峡吟

□徐 照

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枫林[注]。

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

[注]上有青枫林:《楚辞·招魂》中有“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句。

这两首诗都以 来写愁。

【解析】这道题考查古诗中的事物形象。这两首绝句,从李诗中写到的“落日”“众山”“暮雨”“猿声”,和徐诗中写到的“山水”“枫林”“啼猿”等事物,都是诗歌中的事物形象,而两首诗共同的诗眼是一个“愁”字。按照鉴赏积累的知识,猿鸣为古诗中表达愁情的形象符号。

【朱庆和/供稿】

【同步突击二】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早 梅

□齐 己①

萬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②。

[注]①齐己:唐末著名诗僧。早年曾热心于功名仕进,然而科举失利,不为他人所赏识。②望春台:既指观赏春景的高台,又喻指京城。

1.在诗人笔下,“早梅”具有怎样的特点?请概括作答。

答:

2.颈联侧重描写梅花的什么特点?本联中哪两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

答: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闻 雁

□韦应物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寒 塘

□赵 嘏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1.这两首诗从体裁上看都属于 。这两首都抒发了 。

2.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

答: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念奴娇 过洞庭①

□张孝祥

洞庭青草②,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③经年④,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⑤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尽挹⑥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注]①这首词作于宋孝宗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当时,词人因谗言而被贬职,从广西经洞庭湖北归。这首词借洞庭夜月之景,抒写词人的高洁品质和豪迈气概。②青草:湖名,与洞庭湖相连,在湖南岳阳市西南,总称洞庭湖。③岭海:一作岭表。即岭南,两广之地。北有五岭,南有南海,故称岭海。④经年:年复一年,几年。⑤萧骚:萧条稀少。⑥尽挹:舀尽。

1.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描写洞庭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请结合本词的上阕分析二者景物描写有何不同?

答:

2.南宋学者魏了翁评价张孝祥的词集时,说词人“有英姿奇气……洞庭所赋,在集中最为杰特”。请结合全词,简要概括这首词中词人的形象特点。

答:

猜你喜欢
意象诗歌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诗歌岛·八面来风
情感移植
“玉人”意象蠡测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