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如何记得住

2017-03-06 20:17仁余
农业知识·百姓新生活 2017年1期
关键词:物欲大院乡愁

仁余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样诗意的文字,出自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文件。它描述的是乡村建设的美好愿景,也触动了很多人心中最柔软的部分。

一些发思乡之幽情的人,肯定能从中央文件中看到某种回应。前一段时间,关于“故乡沦陷”的话题很热。很多走出农村的人发现,虽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了,但很多人已经找不到了记忆中的故乡。乡村正在消失,记忆失去凭据,让很多人怅然若失。这不仅是文人怀旧,而关系到文化的根脉。

中央文件部署某方面的工作规划,一般都是从物质和技术方面落笔,要求严谨、政策性强。“乡愁”这样感性的表述,给城镇化注入了文化因素。不过,这种说法虽然“文艺”,但也不失政策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这意味着,在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不一定要处处向城市看齐,乡村要有乡村的样子。所谓的城乡一体化,需要提高农村生活水平和现代化程度,但也要保留村莊原始风貌,特别是要保护一些经历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历史的村庄。要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百年老宅遭遇“合村并城”

但有些地方,似乎并未领会中央的要求,仍然喜欢搞千篇一律的统一规划和大拆大建,村民连自主选择权都没了,更不要奢谈什么留住“乡愁”。

近日,河南新郑市龙王乡庙后安村的安氏大院,因“合村并城”被当地政府限期拆除。这个有百年历史民间宅院,曾让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干渠为其让路,却挡不住地方政府要求整齐划一“城镇化”的决心。

面对即将被拆除的百年老宅,大院的老住户潸然泪下,哭诉称自己“十几代人在此居住,我有责任给后人留下一个标志物,也想尽到自己的责任,但我有责任没权利。”

据说,要被拆除的安氏大院只是民宅,并不属于文物,而且房屋已经破旧不堪,不仅不好看,也已经不适合居住。但呼吁保留它的老住户和网民不这么看。在水患频仍的平原地带,能留下这样一座百年建筑,本身就是一个奇迹。更何况,这里至今仍有人居住,是“活着的文物”。在一些人看来,大院还不够文物的条件,但对这里的住户和其后代来说,这里有他们最珍贵的记忆。所谓文物,不就是记忆的凭证吗?

海边渔村怎成“制毒第一村”

所谓乡愁,不仅是记忆中的山水和建筑,还包括割不断的血脉和乡情。乡村生活,并不一定是丰足舒适的,但弥漫着城里难觅的乡土情谊,让人久久难忘。但随着物欲和利益对乡村的侵蚀,淳朴的乡情也开始变淡、变味。

广东沿海的海陆丰一带,村民世代以打鱼经商为业,是乡村传统和宗族观念保存比较好的地区。但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却产生了所谓的“制毒第一村”。这个有1400多人的村庄,两成多村民从事冰毒制造,村党支部书记和副书记带头制毒,村民持有枪支和手雷暴力抗法。

这是另一种乡村的沦陷。宗族观念和熟人社会,一旦被物欲和犯罪绑架,就会结出更大的恶果,形成巨大的危害。宗族传统助长犯罪,一是因为“穷”,二是因为失去了健康的目标和信仰,被物欲和利己思想所控制。

互相关照、抱团取暖,是一种难得的温情,但如果不善加引导,注入民主和法治的基因,就可能走向歧路。

限方言会不会冷了“乡愁”

对远离家乡的游子来说,乡音是连接家乡的媒介。偶然听到一句熟悉的方言,可以瞬间拉近人与人的距离,勾起心中万千乡愁。

不过,以后喜欢在节目中说方言的主持人要小心了。近日,被网友称为喜欢发各种禁令的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又发出通知,要求广播电视节目规范使用通用语言文字,在推广普及普通话方面起到带头示范作用。通知要求,播音员主持人除节目特殊需要外,一律使用标准普通话。不得模仿地域特点突出的发音和表达方式,不使用对规范语言有损害的俚语俗词等。

据称,这个通知考虑到了青少年的需求,为了推广规范的普通话,以帮助“树立文化自信”。规范使用通用的语言文字,是公共传播机构的责任,也有利于促进沟通交流。但是,在一些地方性、娱乐性节目中,没必要一律“封杀”方言。有时候,方言还能起到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只要不是刻意扭曲、低级趣味,为什么不能给方言留下一点空间呢?

古语说,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才是真和谐。允许参差多态存在,更能体现“文化自信”。

猜你喜欢
物欲大院乡愁
物欲如镜照灵魂
永远的乡愁
乡愁
“幸福大院”可以有
九月的乡愁
运动能够抑制物欲
“文革”后的孙犁与“大院”中的《芸斋小说》
山西大院照壁掠影
消费主义视域下的中产阶级想象——论新都市电影的物欲狂欢与精神缺失
崔家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