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这些人和书影响了中国

2017-03-06 20:43张光茫
课外语文·中 2017年2期
关键词:格非贾平凹杨绛

张光茫

2016年是值得回味的一年,G20杭州峰会、长征胜利80周年等举世瞩目的事件,都将会在史书上留下浓重的一笔。即将过去的2016年,哪些人和书值得珍藏?哪些人和书影响中国?本文以文化背景为参照,从不同侧面反映了2016年读书文化的热点所在。

杨绛:优雅而高贵的灵魂

2016年是文坛告别之年。2月剧作家、词作家阎肃,4月作家陈忠实,5月作家、翻译家杨绛先后离世。杨绛是丈夫钱锺书口中“最贤的妻,最才的女”,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翻译过《唐·吉诃德》等作品。她淡泊名利、与世无争;博学多才,治学严谨;无私奉献,用千万稿费资助寒门学子……杨绛的文人风骨、治学态度与社会担当,是当代人身上所稀缺的闪光点。

杨绛最喜欢的名言是:“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在把钱锺书数量惊人的手稿整理出来交付出版后,她写了《我们仨》,写尽了对丈夫和女儿最深切绵长的怀念,感动了无数中国人。96岁时又推出《走到人生边上》,探讨人生的价值和灵魂的去向。103岁时,九卷本《杨绛全集》问世,其中就有她为《洗澡》创作的续作《洗澡之后》。如今她安然离去,只留下身后一段令国人唏嘘不已的中国百年史。

钱理群:坚守并传承着人文关怀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钱理群逐渐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人文学者之一。这几年他不断与青年人以各种方式交流对话,从校园到社会,从书斋到企业,从大陆到台湾,每次登台演讲,都融合了专业发现与现实省思,震撼了无数的听众。他对中国高等教育的思考与批判,诸如批判“北大正在培育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等言论,至今还时常被人提起。

钱理群深切地关注着民族与人民的命运,他坚守并传承着人文关怀。2月出版《二十六篇——和青年朋友谈心》,7月出版《一路走来——钱理群自述》与《风雨故人来》。8月出版《岁月沧桑》,以生命体验写知识分子精神史。即使他隐入养老院,即使他说自己已经逐渐放弃了“教育”,退出了学术界,但他还是放不下青年。这个时代的老理想主义者,曾多次说:“在做完了可以、可能做的一切之后,将我的祝福送给年轻的朋友。”

贾平凹:记录时代命运的悲悯

贾平凹是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几乎每隔一两年就会有长篇问世。他的《秦腔》《古炉》《带灯》《老生》,总能让人从中感到一个时代的命运。4月,出版的《极花》,写被拐卖的女子胡蝶,也是写作家内心的恐惧与无奈,更是写作家对乡村沦落的担忧。这里,贾平凹守望着八百里秦川的心灵故事,用真情的文字记录着乡土中国的世纪变迁。

贾平凹的小说创作成就斐然,散文创作也毫不逊色。5月出版《自在独行》,11月出版《愿人生从容》,他从孤独、行走、生死、慈悲、玩物、天地、人事等角度,给内心孤独焦躁者以安宁的抚慰。在前几年的“世纪文学60家”的评选活动中,贾平凹仅居鲁迅、张爱玲、沈从文、老舍、茅盾之后,为第六名,在至今健在的作家中名列第一,足见贾平凹的影响深远。

曹文轩:中国儿童文学的自信

4月4日,作家曹文軒获得2016年国际安徒生奖,成为中国首位获得被誉为“儿童文学的诺贝尔奖”的作家。正如颁奖词所言:“用诗意如水的笔触,描写原生生活中一些真实而哀伤的瞬间。”曹文轩的获奖,确立了中国儿童文学的自信,从某种程度上讲,甚至大于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意义。

在中国文坛,曹文轩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写儿童、成年人都可以读的作品。孩子读到的是精彩的故事,被故事感动,而成年人能够感受到美学的境界。他的成长小说中表达着对少年儿童生存状态和心灵世界的关怀。他作品的力量在于“感动”,在于悲悯的精神,代表作有《草房子》《山羊不吃天堂草》《青铜葵花》《火印》等。其中《草房子》更是创造了中国出版史上的一个奇迹,因为它已经印刷了300多次,总共将近1000万册在中国大地上发行,呈现了一个真善美的艺术世界。

邵燕祥:历史性的思考与自省

邵燕祥是当今中国的杂文大家,有当代鲁迅之称。虽也是名家,但是他和易中天、梁文道等有别。他是位更老的先生,也不是文化时尚人物,所以他的书一般很难“疯售”。然而,他7月出版的《我死过,我幸存,我作证》却一个多月卖了1万多册。此书是通过个人经历,呈现从1945年到1958年的中国思想文化的断代史。这样一本严肃的四五十万字的大部头,实在考验人们的阅读耐心,却不炒作而畅销,这不免有些不可思议。

邵燕祥作为一个敢于直面历史的人,在自传中充满反思,重新审视自己、解剖自己,这本书的价值不容低估。邵燕祥的书之所以畅销,正是自省精神在当下的显现与“畅销”。因为一个民族能够正视自己的历史,并从历史中吸取教训,是其生命力的重要表现。尤其在灾难临头时,困惑、颓废与骂街,远不如历史性的思考更加有力量、有价值。

王树增:永不言败的理想信念

10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回忆和描写长征的作品纷繁多样:小说、电影、电视剧等。王树增的《长征》,堪称写长征的“史记”,全景式地展现了长征的历史。王树增说:“寻找历史是为了寻找心灵的着落点,而我也想让年轻人从中获取力量。”他所看重的,不是介绍历史常识或揭秘什么历史真相,而是去发掘在极端的战争条件下,形成的信仰与精神力量,以及这种精神力量对于当代年轻人的意义。

王树增是一位有着严谨创作态度的作家,他创作的《抗日战争》《朝鲜战争》《解放战争》等作品,注重以细节还原历史的面貌。《长征》是一本士兵的史诗和悲歌,不管司令员还是炊事员,都是历史的主角,所以作者永远是在描写队伍,描写永不磨灭的信念。《长征》在写什么?王树增说:四个字——永不言败。

鲍勃·迪伦:答案在风中飘

10月,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美国民谣诗人鲍勃·迪伦,表彰他“在伟大的美国歌曲传统中创造了新的诗歌形式”。但他对自己获奖这件事并没有发表任何看法,以至于有人猜测他拒绝诺奖。只是后来他宣布接受诺奖,但不会出席颁奖典礼。他对诺奖的态度,和他的反抗精神一脉相承。他的《答案在风中飘》和《时代在变》等作品,确立了其在摇滚音乐史的教父级地位。

鲍勃·迪伦是一代人的精神领袖,影响了美国50多年。他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永远是时代的观察者和记录者。他的回忆录《编年史》,充满了能量的气场,它能感染你,能让你激动。写了什么似乎都不再重要,记住的就是一个灵魂在人世的寻觅之旅,让你思想起自己的灵魂。或许,面对一本书或者这个世界的一切,我们都想寻求解答,其实,就如同他唱的——“答案在风中飘”。

卡斯特罗:执着者最伟大

11月25日,古巴革命领袖菲德尔·卡斯特罗溘然长逝。他富有传奇性的一生不仅是古巴人民的精神财富,更是整个拉美左翼的一面旗帜。他的自传《菲德尔·卡斯特罗访谈传记——我的一生》,让人明白,执着者最伟大。我们常常会用三个“好”来形容中古关系,那就是“好朋友、好同志、好兄弟”。朋友者,情深义重;同志者,志同道合;兄弟者,不离不弃。

卡斯特罗在维护民族独立、不畏强暴方面表现出的大智大勇,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尤其是拉美人民的钦佩,人们称赞他是“吓不怕、压不垮、打不倒的大胡子”。作为第一个宣布同新中国建交的拉美国家元首,卡斯特罗曾两次访问中国,并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最喜欢读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从中吸取了战略战术的经验,但他一直为没能结识毛泽东而深感遗憾。他曾说:“21世纪没有中国根本性的积极参与,人类将无法应对面临的很多挑战。”

铁凝:用文学呼唤人类的美德

12月2日,铁凝第三次当选中国作协主席,同时当选中国文联主席,这是中国作协主席、中国文联主席首次由同一人担任。铁凝是继茅盾、巴金之后,中国作协的第三任掌门人,她的身上有多重角色,但她說:“我本质上还是一个作家,也最重视作家身份。”8月出版的《以蓄满泪水的双眼为耳》,从中能让人读到她对文学与心灵的坚守。

这个时代需要积攒什么?铁凝认为,我们处在一个缺乏细节的时代,文学尤其需要作家在这个时刻积攒起爱与意志。艺术家成功的路径千差万别,但有两点是他们必备的,那就是爱与意志。铁凝在作代会闭幕式上说:“文学最终还是应该有力量去呼唤人类的美德,那些潜伏在读者心中的情绪,从而激起某些隐秘的美感、珍贵的暖意。这暖意不是小恩小惠,而是一种宽阔的情怀,是穿越沉沦后上升的力量和勇气。”

格非:坚守心灵的归乡

12月,深圳读书月2016“年度十大好书”揭晓,格非的《望春风》当选中文原创类第一。格非与苏童、余华并称“先锋作家三驾马车”。早年,格非因短篇小说《迷舟》蜚声文坛,后凭借《江南三部曲》获得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是当代实力派作家。6月出版的《望春风》中,格非竭尽全力向世人展示,故乡是每个人的精神源泉。

格非以一个讲故事的人的身份,为自己生活的乡村立传,为乡村里生活的几代人立传。他写出了每个异乡人心中的乡愁,写出了中国的乡村正在快速消亡的悲哀和无可奈何。村庄没有了,甚至祖坟也找不到了,我们的根、我们的魂去哪里?履霜坚冰待春风。而深圳读书月也坚持了10年,在阅读体验日新月异的今天,纸质阅读受到一定的挑战。如何让读者拿起一本书,安安静静地阅读,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课题。

综上所述,读书热点的呈现,再一次证明:读书可以改变人生,读书可以改变命运,读书可以改变未来。

猜你喜欢
格非贾平凹杨绛
落叶
闲话格非
闲话格非
捉鱼摸鳖的人
选择
选择
西安这座城
杨绛:高雅如兰 静若止水
月迹
我就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