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PSS程序的贫困村农民收入状况分析

2017-03-06 05:03李昕韦巍陈旭
现代农业科技 2016年21期
关键词:因子分析法农民收入贫困村

李昕 韦巍 陈旭

摘要 在“精准识别”的贫困户调查中,调查队对靖西市9个村屯的贫困户进行了摸底调查,利用因子分析法将其归类评分,经过研究发现,在转换思想、广开就业门路的情况下,贫困居民的收入会有较大提高,为政府的扶贫发展策略提供了思路与方向。

关键词 贫困村;农民收入;精准识别;因子分析法;SPSS程序;广西靖西

中图分类号 F32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1-0269-02

随着2015年12月靖西撤县设市以来,当地政府为经济发展做了大量工作,旨在提高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靖西市作为2015年底精准识别出的广西第二大贫困县,精准扶贫是一項重点工作。本次调研就是在此次背景下开展,贫困村精准识别工作队在通过对某村的调查摸底之后,共识别出158户贫困户,并通过第二次入户建档立卡调查,现场评价与估量,对贫困户的各项经济指标建立调查数据。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采用因子分析法,利用SPSS软件对贫困村精准识别工作队建档立卡所搜集的数据进行分析,用描述性统计对其进行整理,然后采用KMO值与 Bartlett 的检验分析是否符合因子检验,若检验通过则提取公因子,则采用方差最大正交旋转,为其归类命名,计算因子得分,求出综合评价模型[1]。

2 结果与分析

调查组对靖西市某贫困村的9个村屯进行统计,分别是A屯、B屯、C屯、D屯、E屯、F屯、G屯、H屯和I屯,本次研究对象为9个村屯的158户贫困居民。根据建档立卡表格与调查问卷将贫困户的经济收入数据搜集归类,共分为8项,分别是耕地面积、工资性收入、生产经营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务工收入、生产经营支出、务农比例和务工比例。其中耕地面积为贫困户居民所拥有的可用于耕种的土地,以667 m2为计量单位;工资性收入为贫困户家庭人口在本地和到外地务工得到的经济收入[2];生产经营性收入是贫困户居民通过参与农业生产获得经济收入,包括种植业收入、林业收入、畜牧业收入、养殖鸡鸭等;转移性收入是贫困户居民领取的各种国家补助补贴的政策性收入;务工收入是贫困户居民通过外地务工向家里寄回的资金;生产经营支出是贫困户居民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所支付的费用支出;务农比例为贫困户家庭人口中务农劳动力占所有劳动力的百分比;务工比例为贫困户家庭人口中务工劳动力占所有劳动力的百分比。各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如表1所示。

8项指标中,由于生产经营支出为逆向指标,需要进行转换,而其他为正向指标,不需要转换。转换结束后进行KMO值及Bartlett 的球形度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KMO值大于0.5,Bartlett 的球形度检验的卡方统计值为134.964(P=Sig=0<0.05),拒绝原假设,考虑进行因子分析[3]。

提取公因子与方差最大正交旋转,结果如表 3、4所示。表3结果显示,当提取3个主因子时,已包含了原6个变量

的80.152%的信息量,而且互不相关,可以较好地解释变量;表4对其作旋转分析,第1个因子对工资性收入、务工收入与务工比例的载荷量大,表明贫困户居民在外务工因素的规模;第2个因子对耕地面积、生产经营性收入与务农比例的载荷量大,说明贫困户居民在农业收入因素的规模;第3个因子对转移性收入、生产经营性支出的载荷量大,说明在农业与务工收入外贫困户居民的收支因素规模。

最后,求出各个村屯的综合发展得分:以第一因子排列来看,排列为G屯>H屯>D屯>F屯>B屯>A屯>I屯>E屯>C屯;以第二因子排序,排列为E屯>G屯>H屯>C屯>F屯>D屯>B屯>I屯>A屯;以第三因子排序,为D屯>B屯>A屯>E屯>C屯>H屯>G屯>F屯>I屯;综合3项因子的排序为G屯>D屯>E屯>H屯>B屯>F屯>A屯>C屯>I屯(表5)。

通过因子排分,可以看出各村屯之间的发展趋势各有不同。G屯作为靖西市当地知名的贫困村,在严重缺水且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屯里的12户贫困户走出大山,以外出务工作为主要经济收入来源,留存务农的劳动力比例也较其他村高,生产投入开销较少,能较高地利用有限的农业资源,故经济收入也较其他村屯的贫困户高;其他位于中游的村屯能较合理地安排农村劳动力,保持着较高的经济收入水平;位于靠后的I屯则存在务工、务农方面的农村劳动力与资源利用欠佳,I屯虽然交通方便,农业资源也相对较好,但贫困户居民致富思想陈旧,等、要、靠思想严重,大多数居民滞留村中,同时从事农业的贫苦户居民的生产效率低下,表现为无劳动力人口数量较多,伤残人员与老人在贫困户的家庭人口数量上占较大比例,贫困户中在家操持劳务者也较其他村屯多,这对单个贫困户的人均务工、务农收入均有影响[4-5]。

3 结论与讨论

通过实地调查、了解贫困户居民的各项经济指标,可以看出严重缺水且交通极为不便的G屯在综合评分中居于首位,究其原因得益于农民积极转变思想观念,勇于走出大山寻找新的就业之路,同时在交通不便、农业资源极为匮乏的情况下,以较少的农业成本创造了较高的农业收入,农业资源利用率高,另外青壮年劳动力占全村劳动力的比例高,这也是相较于其他村屯贫困户的一个优势。因此,当地政府可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如道路建设、灌溉设施的改善等;I屯在客观条件上具有较大的优势,土地肥沃,交通便利,但贫困户思想保守,较多地寄希望于政府救助,多数适龄劳动力也在家赡养老人、抚养儿童。因此,当地政府在保证农村老人与儿童能够得到基本保障的情况下,加强农业技术与工作技能的培训,转变贫困户的思想观念,发动在家待业青年开拓就业渠道,从而提高贫困户居民的收入水平[4-5]。

4 参考文献

[1] 陈武.创新工作方式和机制,实施更加科学精准有效扶贫[N].广西日报,2014-06-10(001).

[2] 王雪珍.如何实施精准扶贫[N].学习时报,2016-02-22.

[3] 薛薇.SPSS统计分析方法及应用[M].3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

[4] 邓维杰.精准扶贫的难点、对策与路径选择[J].农村经济,2014(6):78-81.

[5] 张笑芸,唐燕.创新扶贫方式,实现精准扶贫[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4(9):1118-1119.

猜你喜欢
因子分析法农民收入贫困村
新型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吕梁临县光伏扶贫实现“三个全覆盖”
宽带网络将覆盖90%以上贫困村
脱贫攻坚拉响新警报
职业教育对湘西州农民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
建筑业综合竞争力评价研究
快递服务配送环节的顾客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
国有工业企业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国有工业企业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基于因子分析法失地农民的城市融入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