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教育中“语文—人文—文化”内容拓展模式

2017-03-07 13:52康晓棠
课外语文·中 2017年1期
关键词:人文语文文化

康晓棠

【摘要】伴随着教育改革的到来,大学语文教育正在寻求更好的发展。为了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在当前的大学语文教育中,应将“语文”向“人文”和“文化”进行扩展。这种扩展不仅能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养,还可以开拓大学生的文化视野。本文将对这种拓展模式进行研究,并从其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探索,为促进大学语文教育的发展提供一种思路。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育;语文;人文;文化;内容拓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传统的大学语文教育强调其工具性,忽略了它的人文属性。其次,目前的大学语文教育只是中学语文教育的重复,没有对其进行深化。随着社会的进步,这种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了突破当前面临的困境,应对大学语文教育重新定位,重视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他们的语文能力。

一、大学语文教育的现状

(一)教学观念落后

近年来,我国对大学语文教育改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学语文”这门课程上,包括探讨其人文性和文学性,以及研究它的学科定位。其次,我国也对目前的大学语文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大学语文教育的边缘化做出了反思。

在目前的大学语文教育中,教材的内容缺少时代感与美感,教师普遍重视语文教育的知识性和工具性,忽略了它的人文性和文学性。现行的大学语文教育理念过于陈旧,教学手段落后,大多数的大学语文教学仍然在重复中学语文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强调词句分析、阅读理解以及文章鉴赏。这种教学模式只是高中语文教育的重复,没有对语文教育的深度进行延伸,限制了大学生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发展。

(二)学科认知不准确

目前大学语文学科的认知观点主要有以下两点:

1.将其视为中学语文教育的延伸

现在大部分的大学语文教育没有与中学语文教育区分开来,而是在其基础上加强学生人文素质和文化素养的培养。这一模式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国学的传授,重视对我国文化的传承,兼顾哲学、历史等多方面的学科。不过这种模式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与中学语文教育相差无几,没有体现出大学语文教育的独特性,也没有达到加强人文素质培养的目的。

2.将“人文”代替“语文”

除了上面一种观点外,另一种大学语文学科的认知观点是将“人文”代替“语文”。这种观点与传统的大学语文教育有很大的不同,它脱离了重视语文的工具性和知识性的历史框架,并不再局限于本国文化,而将目光投向了世界,为大学语文教育增添了时代性和世界性,使其能适应全体高校学生的需要。这一模式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但由于其过于重视学生的人文思想,忽视了他们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没能把握好人文教育与语文素质教育的和谐统一,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3.学生的语文素养不高

语文素养是现代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不过随着高校学生的扩招,我国的大学语文教育逐渐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普遍较差。在大部分的高校中,不论是中文专业的学生,还是其他专业的学生,他们的语文素质基本偏低,许多学生的知识面过于狭窄,逻辑性不强,还容易犯一些低级错误,例如行文中时常出现错别字和病句等问题。

二、大学语文教育在教材方面的拓展

当前对于大学语文教育中“语文—人文—文化”内容拓展的研究,主要是研究“人文”的涵义及“文”的拓展。

1.将“大学语文”转变为“大学人文”

徐中玉等人主编的《大学语文》表达了他们对大学语文教育的看法,他们认为人文精神是大学语文的基础,对语文能力没有过多强调;夏中义主编的教材名为《大学人文读本》,共三卷,分别是《人与自我》《人与国家》和《人与世界》。

这本大学语文教材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它以人的文化价值通识为依据,选取了多篇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这些作品囊括了文学、哲学及其他众多学科的文章,为求使学生在精神上走向成熟。对于这种思想的转变,不少人认为这是一种革新,有利于大学语文教育的发展,但也有人觉得它与“语文”脱节了,没有将“人文”与“语文”结合起来,忽视了学生的语文能力的提高。

2.将“人文”回归于作品本身

对于人文教育来讲,若是没有作品的依托,就形同空中楼阁,容易流于空泛。钱理群等人通过他们主编的《大学文学》对现行的“大学语文”的概念提出了质疑,他们强调以阅读经典的文学作品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审美,进而以文学教育实现人文教育;此外,由陈思和等人审编的《大学语文实验课程》强调母语的价值,将人文教育依托于母语教育,全书以母语的学习为主要内容,并选取了不少精彩的中外作品,旨在用汉语母语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3.拓展教材涉猎的范围

以马原等人主编的《大学语文新读本》为例,这本教材主张开拓学生的文化视野,收集了大量的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并对这些作品的比例进行了调整。其中,我国古代的优秀作品仅占全书的40%,其他的则是现当代的作品,且没有地域的限制,很好地体现出了文化的时代性和世界性。

三、大学语文教育中“语文—人文—文化”内容拓展模式的探索

以上我们提到了目前的大学语文教材的拓展情况,这些教材普遍重视人文教化,而忽视了学生的人文体验,没有开拓他们的文化视野。

对于任何一项改革来说,只有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才可以完美地实现改革的目標,大学语文教育的改革也不例外。在大学语文教育中,“语文—人文—文化”内容拓展模式的重点在于拓展与综合,它强调学生的人文体验,重视学生的文化视野的开拓。要实现这一模式的开展,就要从教学方法和内容上进行改变,合理设计语文教育、人文教育与文化教育的结构关系,并将其落实到实际当中,使大学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结合,满足学生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一)理清“语文”“人文”和“文化”之间的关系

要设计出合理的语文教育、人文教育与文化教育的结构关系,就要先理清“语文”“人文”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其中,语文是基础,大学语文最基本的内容是语文和文学,被选入教材的文章首先要具有文学性,然后再进行人文和文化等方向上的拓展。其次,“人文”与“文学”之间的联系紧密,但也有不小的区别。文化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它囊括了人类的一切社会行为,是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和,而人文是指人类关怀自身存在状态的文化现象,它是狭义的文化。

以目前对大学语文的研究来看,大部分的研究都偏向于“人文”的研究,而没有重视“文化”在大学语文中的重要性。将大学中的“语文”向“文化”拓展主要是为了开拓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思考能力。这种定义的区分使得“语文”有了更深层次的涵义,让大学语文教育不再只是语言文字的训练。

当然,在这种拓展模式中,要达到“语文”“人文”“文化”三要素的平衡,结合实际来讲就是:要重视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强调语文的工具性,但不能只是高中语文教育的重复;要重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强调“人”的重要性,但是要有作品的依托;要重视学生文化视野的拓展,但不能与文章脱节。

(二)教材的选文要实现三个要素的统一

根据这种拓展模式的要求,教材选文的原则要有一定的变化,即选取选集文学价值、人文价值、文化价值于一体的文章。其次,在具体操作时要注意三个要素的统一,即考虑选取怎样的作品,并思考如何在对这些作品的解读中体现出这三个要素。例如,将《倾城之恋》这部作品选入教材中,从语文角度可以解读文章的情节、人物、描写手法等;从人文角度可以解读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例如人生的变化无常等;从文化角度可以解读作者所处的时代的文化背景,了解并体会那时的“海派文化”。如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则可以从教材出发,将“语文”“人文”和“文化”等三种要素融入课堂教学中。

四、结语

综上所述,现在的大学语文教育还存在许多问题,例如学科的定位和认知不够准确、教学观念落后等。面对高校教育的发展所带来的压力,大学语文教育需要拓展教学思维,将“语文”向“人文”和“文化”等方向进行拓展,既要重视学生对语言的运用能力,也要重视学生人文素质和文化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他们的哲思境界。

参考文献

[1]杨林,李春华.大学语文教育中“语文—人文—文化”内容拓展模式[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2).

[2]陈超,杨林. 路径拓展与空间构建——基于大学语文中“文学—人文—文化”的功能思考[J]. 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9).

[3]彭书雄.基于人文素质培养和语文能力提升的大学语文教育改革论[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4]马英群.浅谈大学语文教育中人文素质的培养[J].大众文艺(理論),2009(3).

[5]温素平.基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大学语文教学模式建构[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2(4).

(编辑:张驰)

猜你喜欢
人文语文文化
人文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谁远谁近?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