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素材的思维方法

2017-03-07 08:48李志庆
高中生学习·高一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许衡角度思维

李志庆

我们积累和掌握的素材,还是一些刚出土的泥,未经雕琢的石,需要切磋。正如光可分解为七色,我们拿起“剖刀”,同样可将它们切磋成砖、琢磨成玉,让其真正成为文章的建筑之材、装点之物。这就需要掌握一些必要的思维方法:

发散思维方法

用发散思维分析写作素材,就是将对象放在一个广阔的背景中充分发挥想象力,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想开去,力求考虑到对象中的各要素和对象发展的各种可能性结果,多角度联想和思考,不依常规,寻求变异。

第一,由现象到本质。 比如,苏轼这位历史人物,同学们无论从教材还是从课外资料中都对他有所了解,然而,只有善于从不同角度分析的同学才能在写作中把这个素材运用得游刃有余。如有的同学从“纪念”的角度落笔,有的从“忘记与铭记”的角度落笔,有的从“记忆”的角度落笔。苏轼虽饱受屈辱却奋发有为的事例被用得“各得其宜,各尽其妙”,收到了“以一当十”的效果。

第二,由结果到原因。 比如袁隆平这个人物,很多同学只知道他在杂交水稻方面有着突出贡献,然而,如果同学们能对这样一个结果多问几个为什么,那么,这个事例可以运用在很多方面。比如“生无所息,生有所息”、跑的体验、愿景等等。

第三,由普遍到独特。 以荣获“感动中国”人物之一的邰丽华为例,不少同学在引述这个事例时描述的是主人公的坚强,而一些同学却写她的感恩之心,塑造了她的至纯至美,从而雕琢出了心中的天使,显得独特而富有个性。

逆向思维方法

对一则写作素材,有时反弹琵琶,从相反或相对的角度去思考,关注其微小、潜在甚至相反的可能性,从而引起新的思索,产生超常的构思和不同凡响的新观念,这种思维即逆向思维。

例如《曲高和寡》这一素材:

有人在都城里唱歌,起初他唱《下里》、《巴人》,都城里跟着他唱的有几千人;后来唱《阳阿》、《薤露》,都城里跟着他唱的有几百人;等到唱《阳春》、《白雪》的时候,都城里跟着他唱的不过几十人;最后引用商声,刻画羽声,夹杂运用流动的徵声时,都城里跟着他应和的不过几个人罢了。总之,歌曲越是高雅,和唱的人也就越少。

曲高,其功在作曲家和演唱者;和寡,在于和者能力有限。相应,人的志向、品格、才情越高,能理解他的人就越少。宋玉借此抱怨世俗不理解他,深感知音難觅。我们今天认识“曲高和寡”现象,是否也该让歌者反躬自省一下?如果“曲高”确为事实,那么寻觅知音之路也该继续探求;如果只是故作高深,那么知音难觅也就不足为怪了。

逆向思维的核心在“逆”,在“异”,但绝不是刻意猎奇,标新立异。求异要讲究科学态度,防止陈旧观念、贬义成语等的随意翻“新”,反对故意编造怪异荒诞的情节。求异要理由充分,言之有理,使否定与创新都符合客观规律。

聚合思维方法

对单一素材进行发散思维分析所形成的价值点,并不都是合理或最佳的,而且在用时也不可能全部涉及,因此需要进行筛选“聚焦”,尽可能从对关键要素或隐含要素的分析中,找到全新或最佳的方案。

对手中掌握的多个相关素材,也要学会聚合思维,找出相关要素,或并列,或正反,或层进,以便在素材运用时产生“合力”。例如下面两则素材:

《元史》载:宋元之际,世道纷乱。一天,学者许衡外出,因为天气炎热,口渴难耐。正好路边有一棵梨树,行人纷纷前去摘梨解渴,只有许衡不为所动。有人就问许衡:“你为什么不去摘梨吃呢?”许衡说:“不是自己的梨,怎么可以随便乱摘呢?”那人就笑他迂腐:“现在兵荒马乱的,管它是谁的呢,说不定这梨树已经没有主人了。”许衡说:“梨虽无主,我心有主。”

一位木匠做桌子,正面背面做得都很光滑。别人问他:“背面别人又看不到,为什么做得这样光滑?”他说:“别人看不到,我看得到!”

上述两则素材中的关键人物及其言行,共同指向“良知”、“诚实”这一美德。

辩证思维方法

要想对所掌握的素材进行内在、本质、全面的分析,离不开辩证思维。

联系的观点。 庄子说:“飓风起于萍末。”看似毫无关联的飓风与萍末经过一系列的转化,最后紧密地联系了起来。一颗小小的马掌钉,可以颠覆一个国家(“马掌钉效应”);大洋彼岸的蝴蝶轻轻扇动翅膀,可以引起大洋此岸的一场风暴(“蝴蝶效应”)。事物总是普遍联系的。

任何一则素材都可以联系到相关的个人经历、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等。这样,我们的思路便能拓展到无限的领域。例如《淮南子》中记载的寓言《善呼者》:

公孙龙在赵国的时候,对弟子说:“ 没有才能的人,(我)公孙龙是不会和他交往的。”有个穿粗布衣服用绳索当衣带的访客求见并说:“我善于呼喊。”公孙龙环顾弟子问道:“(我的)门下原来有善于呼喊的人吗?”弟子回答说:“没有。”公孙龙说:“给他弟子的身份吧!”数天以后,公孙龙前往游说燕王。来到河边,发现渡船在河的另一边,于是让善于呼喊的人呼叫渡船,一叫渡船就过来了。

擅长呼喊,也受到重用。透过这则素材,我们很快可以联系到当前人才评价和人才使用的问题,由此深入下去,思路也就因之开阔了。

发展的观点。 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所以我们也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有的素材,其本身蕴涵着发展性的道理,如“水滴石穿”这一典故。有的素材,如从历史、现实和未来的角度分析,会得出具有发展性的观点。也就是说,在不同的特定时空下,素材自身会呈现出不同的价值点。如“孟母三迁”这一典故,从现代教育的角度分析,除了要求我们加强良好的教育环境的营造外,还需重视对环境能动适应性的教育培养,进而可提出“适应性教育”和“挫折性教育”等话题。

全面的观点。 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我们常常陷入单一、片面的误区,为此,我们要反省自己的思维方式,让自己的思维多元化、立体化,学会用对立统一和一分为二的观点去分析每一则素材。上文所提到的“善呼者”,我们得到的启示就不仅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要合理加以利用”,如果全面地去看,“勇于自荐”、“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也都是言之成理的。

猜你喜欢
许衡角度思维
许衡不食无主之梨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神奇的角度
一个涉及角度和的几何不等式链的改进
惊堂木
许家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