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包虫破入胆道12例诊治体会

2017-03-07 12:12何晓勇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17年46期
关键词:包虫内囊型管

何晓勇

(新疆察布查尔县人民医院普外科,新疆 伊犁 835300)

肝包虫破入胆道12例诊治体会

何晓勇

(新疆察布查尔县人民医院普外科,新疆 伊犁 835300)

目的探讨肝包虫囊肿破入胆道系统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选取2007年~2017年我院收治的手术治疗的肝包虫囊肿破入胆道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验、影像学检查、手术方式及治疗效果的临床资料1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病人肝功能恢复正常时间为7~21 d,平均14 d。胆总管“T”型管拔除时间为21~42 d,平均约31.5 d。本组12例均痊愈。结论 手术治疗是肝包虫破入胆道的主要治疗方法,保持肝包虫残腔外引流和胆总管“T”型管引流的通畅,对促使肝包虫残腔早日闭合十分重要。部分病例可行胆总管探查“T”型管引流+肝包虫病灶外囊根治性切除,效果良好。

棘球蚴病;肝;胆道;引流

肝包虫病又称肝细粒棘球蚴病,系绦虫的蚴或包囊感染所致。包虫病是我国西北牧区常见的寄生虫病,尤以肝包虫病最为常见,其次为肺,脑和骨等脏器也偶有发生。肝包虫破入胆道是包虫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选取2007年~2017年我院收治的手术治疗的肝包虫囊肿破入胆道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验、影像学检查、手术方式及治疗效果的临床资料1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12例,男8例,女4例;年龄34~54岁,平均月44岁。其中哈萨克族4例、维吾尔族3例、锡伯族3例、汉族2例。肝包虫囊肿直径在70~190 mm之间,平均130 mm。有明确狗、羊接触史。肝包虫破裂大部分由外力引起,本组自发性破裂仅1例(8.33%)。诊断:术前包虫病快速诊断试验试剂盒敏感性均强阳性,结合病史并行B超及CT检查确诊。

1.2 诊断

(1)病史:患者全部生活在包虫病流行疫区,有明确的狗、羊密切接触史。(2)临床表现:12例患者发病时除恶心、呕吐、剧烈腹痛外,临床出现夏克氏三联征,持续性黄疸或间歇性黄疸,1例出现过敏性休克,同时发生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此阶段患者大便常出现黄色内囊碎片或子囊。一旦发生包虫囊液破入腹腔引起过敏性休克是包虫病的严重并发症。

1.3 辅助检查

经B超检查提示肝区囊性占位性病变,显现水上浮莲征,囊肿端呈鼠尾状延伸致肝门区并延入肝(胆)管内,存在条纹状浑浊回声,呈明显扩张信号;经CT检查表现为内囊与外囊分离,或破碎的内囊漂浮在囊腔内;包虫病快速诊断试验试剂盒敏感性为98%。

1.4 手术治疗

患者一经确诊均行手术探查胆道,开腹后先按“无瘤手术原则”将肝包虫周围保护好,行肝包虫穿刺,抽出一定囊液后向囊内注入10%生理盐水,待10 min后,再切开肝包虫外囊,取出内囊及子囊,彻底消毒残腔,破裂残腔行外囊次全切除术切除,胆总管均行切开探查“T”型管引流,部分术中给予胆道镜检查,解除胆道梗阻。术中取出破入胆管内的内囊皮及子囊,用胆道镜检查左右通畅有无狭窄,胆总管下段是否通畅等,摘除内囊的同时还要切除大部分外囊,“T”型管缝合固定注入美兰液后,如果发现肝包虫残腔胆漏口行“8”字严密缝合,然后行外囊腔折叠缝合消灭残腔。所有病例均放置引流,12例手术患者平均住院天数15 d,最长时间为21 d。

2 结 果

12例患者中,出现过敏性休克1例,胆瘘1例,残腔积液1例,12例均获痊愈出院。

3 讨 论

该症一经确诊均应行手术胆道探查、术中胆道镜检查,尽快解除胆道梗阻,胆总管均应行切开探查“T”型管引流术,对破裂残腔行完整或大部分切除。包虫液破入腹腔引起过敏性休克是包虫病的严重并发症,术前术中应使用抗过敏药物预防。肝包虫破入胆道后,经胆汁浸泡的作用会使包虫子囊及头节大都死亡,很难在胆道内生存繁殖。通常包虫囊肿破入胆道引起梗阻时,由于包虫碎片柔软而且润滑,较容易通过壶腹部括约肌而排入十二指肠内,梗阻便解除后从而表现为一过性梗阻性黄疸;也可能多次少量的包虫囊肿破入胆管系统而出现间歇性黄疸。包虫破入胆道引起化脓性胆管炎与胆道结石引起的化脓性胆管炎性质不同,胆道结石引起的腹痛、黄疸多因梗阻引起,而包虫破裂引起的腹痛、黄疸则是胆道压力所致,两者在处理上大致相同。对破裂残腔行外囊大部次全切除术的缺点是残腔易发生逆行感染,胆瘘和大片坏死组织脱落形成积液致引流不畅,长期发热使引流管不能拔除也是其不足。而外囊完整切除是一种在肝叶切除的基础上,探索出的一种较理想的手术方法,是避免囊液外溢和胆瘘的手术方法,应列为首选术式,但手术中外囊剥离具有一定难度,并受包虫囊肿的部位、大小和术后粘连的限制,所以分离包虫外囊与肝组织之间黏连时,尽量不切断附在包虫外囊表面的网状结构,耐心分离可使绝大部分管道完整剥出,术中血管或胆管的较小破损可以进行修补。本组的治疗情况避免了包虫复发或种植,且不需处理残腔;手术处理l周后,肝功能恢复,是值得推广的术式。

[1] 郑多安,龚仁华,姜世涛,等.肝包虫病的诊治方法研究进展[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6,34(3):451-453.

[2] 阿合买提卡力,贾俊奇,阿尔新,等.肝包虫破入胆道的新术式123例临床研究[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2012,13(6):683-685.

[3] 何登瀛,王世栋.肝包虫病的外科治疗[J].国际外科学杂志,2014,17(5):13-14.

[4] 郑建伟,杜富波,王得春,等.西藏地区526例肝包虫病的外科治疗[J].肝胆外科杂志,2014,22(6):459-461.

[5] 杜 中,郭林红.手术治疗肝包虫病31例分析[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3,10(5):235-236.

R657.4

B

ISSN.2095-8242.2017.46.8962.01

本文编辑:王雨辰

猜你喜欢
包虫内囊型管
进展性纹状体内囊梗死应用替罗非班干预的疗效及其预测因素分析
浅谈犬粪包虫抗原实验室检测及分析
b型管板与筒体温差应力的分析计算和评定
内置加劲环T型管节点抗冲击承载力计算
Study on the Letter Words and Letter-word Phrases under Language Contact Theory
肝囊型包虫破入肝内胆管的CT、MR 诊断
常规CT上瘤内囊变对腮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
心房肌T型管在心房颤动发生机制中的作用
新疆14地州2014年家畜棘球蚴病感染调查报告
完整摘除肺包虫病内囊外科治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