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高职校内实训基地内涵建设研究

2017-03-08 08:41
黑龙江科学 2017年23期
关键词:实训室内涵校企

沈 洋

(大连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大连 116035)

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高职校内实训基地内涵建设研究

沈 洋

(大连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大连 116035)

以提高文化内涵为核心的校企合作下的实训基地建设,可以针对学生的实践技能给予有效补给,本文以高职IT类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为例,探索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高职校内实训基地内涵建设。

校企合作;高职;校内实训基地;内涵建设

1 高职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现状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不断增加,高职院校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当前多数学校的实训基地基本可以满足各自的实践教学和实训、技能比赛等方面的需求,但是很多高职院校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只是追求设备的先进性和课程的适用性,没有通过实训基地培养学生在企业相关岗位中的实际技能[1]。

以高职院校IT类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内涵建设为例,全面调研IT类企业实际工作流程,以此总结实训基地建设的内在规律,在实训基地建设的过程中,要与相关企业深度融合,校企共荣、校企共建、校企共用,真正发挥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的功能,并以此形成学生创新创业的平台,给要创业的学生搭建平台,以这样的思路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对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校内实训基地内涵建设思路探索

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思路应以围绕专业技能与职业技能的转变为中心,学生在实训室中按照行业企业的标准完成相关技能和技术的学习,以此打造适应岗位实际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在实训基地的内涵建设注入企业思维,要把实训室打造成“工厂”,让学生在学完一种技能后马上转化成为一种工作能力,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要引入企业文化与管理制度等,转化学生身份,让学生在实训基地中找到一种企业员工的归属感,打造本专业的准职业人。同时,也要为学生树立一种职业的“工匠精神”,虽然不能在这一阶段打造出工匠人才,但是至少要在学生心里植入工匠精神的萌芽,为以后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2]。

实训基地的内涵建设思路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实训基地文化要以行业企业文化为主线,营造真实的职业环境。实训基地的建设要围绕校企合作开展,把传统的“教学场所”打造成“教学工厂”,把“实训老师”培养成“工厂师傅”,把传统的“课程管理”升级为“职场管理”,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升级为“工作过程”,把“学生”当作“学徒”,以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为核心,以此使学生获得职场竞争先机,实现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创新。第二,实训基地制度建设要围绕企业管理制度为核心开展。制度建设是保证实训基地正常、高效运转的必要条件,同时,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实训基地制度建设一定不仅只是把实训室当作教学场所,要围绕企业对员工的各种考核与管理的重要方面来构建管理制度,以此明确职责,做到按制度办事。第三,实训基地建设要突出企业安全生产重要性。无论是企业生产,还是学校教学,安全是第一守则。因此,在实训基地开展实践教学时,一定要将安全作为首要大事,要让管理者、教师、学生三方明确,没有安全的实训环境、安全的操作流程和安全的规章制度,就根本不能保障实训教学的质量,一定要在实训基地的建设过程中突出安全生产的重要性。第四,实训基地要深度融合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学生在实训基地中开展学习,不仅要掌握专业技能,更要在这里领悟到一种企业文化,要对自己未来从事的行业有敬畏感,例如:学习医护专业的学生,在实训基地开展实践学习时,不仅仅是掌握治疗的方法和医疗设备的使用,更要具备救死扶伤的高尚医德精神,在一种环境下耳濡目染形成职业精神,形成学生心里的“工匠精神”。

3 基于校企合作下的高职校内实训基地内涵建设方案

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不仅要掌握企业的实践操作技能,更要能够感知企业文化和理念。基于校企合作下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目标,打造校内实训基地内涵建设。缩短学生与企业岗位的距离,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就业和职业发展的机遇[3]。按照以上的建设思路,形成基于校企合作下的高职校内实训基地内涵建设方案。

3.1 校内实训基地的定位与主要功能区别与分类

第一,学生技能训练场所:校内实训基地不仅是学生进行专业学习和实践技能学习的重要基地,也应该是企业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场所。第二,社会服务培训工作:实训基地一方面承担着专业教学、实训的任务,同时,也可以成为企业技术的培训基地。在承担在校生的培训、认证工作的基础上,还承担着区域内社会培训、企业认证的运营与推广工作。紧密地将企业培训经验和课程体系建设、师资培训等教育资源前移到学校,形成了一套先进的校企合作办学新模式。第三,职业技能鉴定考场:实训室结合专业方向,能够提供行业技能鉴定服务,满足学生、教师、社会人员的学习、技能考证等一系列服务。提升学校在地区社会服务综合实力。第四,职业技能大赛的集训中心:学生利用实训室资源完成课堂学习之外,在业余时间可以在实训室利用企业设备和资源开展有针对性的学习和实践,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在准备参加各级职业技能大赛的过程中,教师、学生可以完成在实训室的练习和训练[4]。

3.2 校内实训基地教学标准建设

校内实训基地的组成部分可以划分为硬件和软件,硬件多指企业中使用的大中小型设备、仪器和工具。软件是指在计算机领域中使用的各类应用软件和操作类的软件工具,这里的深层含义就是教学资源,只有生产设备而没有精心设计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资源,实训室的功能也无法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作用,因此,要与企业合作,开展适合高职学生学习,满足行业、企业岗位职业标准的教学标准建设。

3.3 校内实训基地中实践教学各类成果的开发

做好校内实训基地的教学成果建设是提升实训基地软实力、发挥实训基地作用的基本保障。教学成果包括围绕人才技能培养的实验指导书、实训项目开发、技能鉴定训练册、新技术培训教材、网络教学资源等。相关教师要注重积累,在实训基地的教学和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研究与实践能力,开发各类实践教学的教学成果,不仅满足教学使用,也不断推动高职实践教学的发展。

4 结语

通过校企合作下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把传统的实训室打造成“实训室+”,使其具备能够开展专业课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提供具有“生产过程”的生产性实训教学,承载职业技能鉴定的功能,支持科技创新活动和技能竞赛集训,具有技术研发和服务功能,具有面向企业、面向社会开展培训服务的职能。以此培养更多适应国家经济发展、行业企业紧缺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5]。

[1] 沈音乐,陈华鹏.高职高专软件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内涵建设[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10):8544-8547.

[2] 赵洪强.高职计算机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初探[J].教育管理,2009,(02):141-142.

[3] 张必英,胡文,李敏,等.计算机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J].软件导刊,2011,(03):116-118.

[4] 丁金昌,童卫军.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8,(02):57-58.

[5] 孙连栋,李晓敏.职业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6,(07):144-145.

Researchontheconnotationconstructionofpracticetrainingbasein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underthemodeofschool-enterprisecooperation

SHEN Yang

(Dalian Polytechnic, Dalian 116035, China)

The construction of practical training bases under the cooperation of school-enterprise with the core of enhancing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can give effective replenishment to students’ practical skills. This paper takes the construction of practical training base of vocational IT major as an example to explore the mode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vocational school training base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Vocational; Training base;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2017-10-14

本文系2016年度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电子信息类课题“基于行业应用视角下高职IT类专业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研究”(GXH2016-125)研究成果和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2016年度高职科研规划纵向课题“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高职计算机类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内涵建设研究”(2016GHB02075)研究成果

沈洋(1980-),男,硕士,副教授。

G718.5

A

1674-8646(2017)23-0052-02

猜你喜欢
实训室内涵校企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挖掘习题的内涵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仿真型总线控制实训室设计与建设
高职院校信号工程施工实训室建设探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