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典籍英译的偏向与本质回归探究

2017-03-08 11:30王晓滨
黑龙江科学 2017年16期
关键词:英文翻译典籍英译

王晓滨

(黑龙江工商学院,哈尔滨 150001)

中国典籍英译的偏向与本质回归探究

王晓滨

(黑龙江工商学院,哈尔滨 150001)

探讨了中国古典书籍英文翻译的本质,研究分析了中国古典作品英译的机制,提出典籍英语翻译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以期推动跨国文化的交流。

中国典籍;英语翻译;本质回归

国学典籍的英文翻译始于17世纪,但对于国学典籍的英语翻译研究却相对滞后,直到20世纪中晚期才开始渐渐兴起。至此,中国典籍英译工作的地位才得到不断的提升,英文翻译典籍的专业化队伍逐渐壮大,研究成果也在逐年增加。随着古代典籍英语翻译研究团队的壮大和研究的拓宽深入,新的问题也出现了,很多跨学科、学科边缘知识的兴起使得翻译工作者对于翻译的本体认识变得淡化,翻译工作也出现了偏离主题、偏离核心,翻译内容远离了典籍文本。中华民族的古典书籍不同于普通的书籍文本,其自身具有非常特殊的历史意义和历史价值。中国古典书籍作品代表着中华民族古老的五千年文化和文明史,我们必须要正确认识到典籍英译工作要回归到典籍著作本身,不能让典籍翻译走偏方向,必须理清典籍的本质和机制之间的关系,才能够让典籍英译研究工作有所进展和突破。

1 典籍英语翻译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中国典籍英译理论与实践、成绩、问题与对策》一书中明确指出了我国现阶段的典籍英译工作已经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是典籍翻译仍旧存在选材单一、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效果不好、对外界的传播渠道还不够完善等问题,针对这些出现的问题也提出了解决策略和办法,谷湘琼在《中国典籍英译:成果、问题与对策》一书中提到,我国典籍英译存在选材单一,对文本研究的不够深入、不够彻底,典籍文本的理论与实践出现严重的脱节现象,对外的宣传效果有待进一步加强,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通过这两位学术大家的研究分析,不难发现我们的国学经典著作的翻译研究工作成果令人欣慰,但也存在着些许问题。很多翻译著作都是以著作的文化因素为切入点而展开的,整个翻译的全文中很少涉及典籍的文本内涵本质及其机制,这体现出在典籍翻译过程中对文本的本位认识缺乏统领性,对典籍的翻译不够深入,研究的层面比较肤浅。典籍翻译工作者应对典籍的本质进行深入探究,让本质的研究成为典籍翻译理论与实践的依托,更好地传播中华经典作品,弘扬中华文明。

2 中国古典书籍英文翻译的本质

典籍英译就是对我国古老的经典作品进行英文的翻译,翻译工作本身就是一件难事,经典作品翻译更是难上加难。想要弄清楚经典作品英文翻译的本质,就必须先弄清楚翻译的本质工作是什么。

近年来,典籍翻译研究工作越来越倾向于利用学科理论对典籍著作进行英文翻译,如借助叙事学、互文性理论、权利关系等非翻译学理论进行典籍著作的英文翻译研究。虽然这些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理解和诠释典籍翻译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但是这些理论不是专业的翻译学术的核心理论。典籍英译的核心就是翻译,所以翻译的核心理论就是翻译学本身。一些翻译学家在翻译著作中采用了所谓的翻译学专业理论,但实质上不过是借助了翻译学理论的名称,将翻译的研究重点放在了宽泛的文化研究上,甚至抛开文本进行典籍翻译,这无疑是对典籍著作翻译的偏向认知,偏离了翻译的本位认知。还有一些翻译人员从历史事件、政治环境变化、时代文学特征为翻译的切入点进行典籍的英译,这些典籍翻译的方法仅从读者的角度进行思考分析,为了能尽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忽略了典籍翻译最重要的文本本身的语言因素。

语言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如果没有语言,何谈所谓的典籍翻译呢?中国古典典籍的英译工作重点要突出翻译“形式”的意义和其受到的制约。在典籍翻译工作中要将文本的形意作为翻译工作的核心重点进行研究,典籍翻译工作不是语言字码的转换,而要涉及翻译原文的本身,要做到准确地将原文进行转换表达,尽可能保持原文的本质。

典籍英译工作只是翻译工作中的一项,翻译时要充分考虑到翻译研究中所涉及的文本参数与其他类型文本的比较,古代的诗歌、古诗词都有其特定的格式、韵律,这样的篇章都有其特定的文本参数,翻译过程仅仅强调经典作品的文本形式不符合翻译工作的要求,要充分考虑到文本形式和内容之间的关系,在翻译过程中营造出两者之间文本的张力。

3 中国古典作品英译的机制研究

近年来,中国典籍作品的英译研究实践工作受其文化导向的影响,更加注重翻译中的文化因素而忽略了典籍作品的文本自身。针对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来讲,整个翻译工作都需要从文化因素的角度出发,许多典籍翻译都是以语言内容的释义为主体,忽略了语言的形意张力。经典著作的英文翻译不能仅表现在对原文的句段进行解释,因为中国典籍中的文本构成形式本身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体系。当文本丢失了形式,其文字内含的文化价值就无法得到完美展现。对于《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等翻译成散文体形式的英文著作,改变了典籍本身的文本形式,那么典籍著作的价值将不复存在。面对这样的情况,对典籍著作的翻译机制进行深入的研究十分必要。翻译工作的运行机制就是一个各类因素之间相互制约的过程,在满足基本的翻译条件后,要充分考虑到中国典籍著作的语言与其他文本相比的不同特点,我国典籍作品的语言特色是语言凝练,富有浓厚的中国特色文化。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文本的形意张力,翻译文本既不能舍意更不能舍形。典籍的文本内容就是其文化价值、历史价值的重要体现,需要加大形意张力增强语言文本意义的潜势,保证语言形式不偏离常规。

中国古代典籍的英译机制就是将关联与趋同作为翻译工作的原则,在对典籍文本进行形式上和内容上的翻译时,其最终目的是要达到形意张力的最大化,充分展现中国典籍中蕴含的形式内容与文本语言内容中的价值,让翻译后的文本与原文所表达的意义相同,形式内容一致,最终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和意义。中国典籍蕴含的意义丰富,文体具有鲜明的特征,但英语却没有充足的语言资源将文本形式和内容进行展示,典籍的特征和意蕴是不可能通过英语完美地全部表达精准,这也是中国古典典籍在英文翻译工作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因此,要在翻译过程中能够做到形式上的翻译和内涵意义上的翻译达到形式张力的最大限度,通过类比的方法来解决翻译工作中面临的矛盾冲突,用语言的突破和最佳关联为准绳进行文本的对比,让翻译后的文章能够更加的顺畅,保持与原作等同的价值,才是翻译工作的核心所在,才能通过英译工作实现翻译工作的终极目标。

4 结语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21世纪,中国的古典文化正在阔步地走出国门迈向世界,典籍的英译是中国文化输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点也备受各大翻译机构的关注和研究。在典籍的翻译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问题和困境,我们日常研究的是西方的理论和学术,而翻译输出的却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中华的文明历史。面对这样的问题,典籍翻译工作者必须保持头脑清醒,不能让众多理论打破思想的正确认知,对中国古典书籍的研究仍需要立足于典籍的本质,认清典籍英译本质和机制之间的关系。在满足典籍翻译的关联与趋同的特性基础上,尽最大可能满足更多的翻译需求,让典籍翻译能够更好地树立中华民族的文明形象,助推跨国文化的交流。

[1] 赵彦春,吕丽荣.中国典籍英译的偏向与本质的回归[J].外国语文,2016,(32):95-100.

[2] 杨柳.中国文化典籍英语趋势[J].中国出版,2016,(10):39-41.

[3] 何英.论中国典籍英译中的文化补偿策略[J].中外交流,2017,(20):20-21.

A probe into the return of biography and essence of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s

WANG Xiao-bin

(Heilongjiang Institute of Business and Technology, Harbin 150001, China)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essence of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al books, analyzes and discusses the mechanism of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al works, and puts forward the problems and solutions of transcriptions in English translation,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exchange of transnational culture.

Chinese classics; English translation; Essential regression

H315.9

: B

: 1674-8646(2017)16-0094-02

2017-05-22

课题项目: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外语联合研究项目“从译者主体性角度研究子部典籍英译极其海外传播”(12H004)

猜你喜欢
英文翻译典籍英译
古诗词英文翻译,一起领略中国文化之美
《典籍里的中国》为什么火?
摘要英译
摘要英译
要目英译
要目英译
“瓟斝”与“点犀”新解*——兼论中国典籍中名物词的英译
英文摘要
Digest
在诗词典籍中赏春日盛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