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价值观的培育体系研究

2017-03-08 11:30
黑龙江科学 2017年16期
关键词:培育价值观俄罗斯

陶 丽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俄罗斯所,长春 130033)

俄罗斯价值观的培育体系研究

陶 丽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俄罗斯所,长春 130033)

宪法及其教育法规、公共教育体系及政府宣传等载体形式所涉及的价值观教育是国民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的根基,它有利地衔接了本国历史价值观和现代价值观,并确保了俄罗斯民族内核中的精华部分得以薪火相传。在底层设计中,教育部门给予了学校、教师更多的教育自主权,允许其在大纲范围内创新性地开展课堂及课外教学。

俄罗斯;价值观;培育体系

1 构建完备的价值观培育体系

1.1 确立现代化的俄罗斯教育价值导向

教育界、俄联邦则相继出台了《俄罗斯联邦教育法》(1996)、《2025年前国家教育学说》(简称《学说》)(1999)等法律政策性文件[1]。《学说》的出台正式确立了各级学校教育纲领和规划,其中详尽地提出了各级学校的教育教学原则、目标和方式方法,并特别提出了教育目标与民族强盛、社会发展、国家安全等目标的一致性。《公民德育构想》也提出,教育目标应当作为国家治理的优先考量,政府和社会都应当积极地给予支持。

1.2 确立价值观培育目标任务及组织原则

当前俄罗斯社会价值观培育的目标任务可细分为三个层次:个人发展、社会关系和国家义务。个人发展要求对公民实现个体自身精神健康、道德完善、客观评价与判断、对个体行为负责这一目标。社会关系层面,要求公民接受并认同基本的民族道德,包括公民意识、相互团结包容、爱国和强国意愿、认同家庭价值、珍爱生命、遵循基本道德规范等。国家义务则认为俄罗斯价值观的形成应当有助于国家的稳定发展,提高国家权力号召力与权威性,同时能够增强民众对政府的信心与信任。

统归俄联邦出台的相关制度文件,当前俄罗斯价值观培育的组织原则可归纳如下:人文主体原则,即将国民自身设立为价值观培育工作开展的主体,从而使国民能够认识到个体认知和民族价值观培育是每位公民的责任。文化适应性,即国民价值观的培育应当与人类基本价值观、地域基本道德规范相统一。自然适应性原则,即国民价值观的培育应当首先建立在基本的人类共识之上,包括对自然学科、社会学科及人类文明的基本认识与理解。

俄罗斯中小学重新开设了爱国主义教育课程,通过“公民课”、“民族学”、“社会知识”及地方文化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公民品德和民族意识,同时加深学生对本国价值观的认知,树立爱国主义情怀,深入了解民族主义含义及社会团结的重要性等。2007年7月出版了教师使用的《俄罗斯现代史1945—2006》参考书,此书对苏联体制、斯大林和戈尔巴乔夫等作出客观评价。莫斯科大学还编纂了《祖国知识课程》教程,帮助青少年更加准确和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国家。

2 学校教育在价值观培育中的实践

2.1 学前教育的主要内容

学前教育针对不同年龄的儿童提出了不同的教育任务及范式标准,包括体格健康、社会化性格、劳动教育、安全、文学入门、交往、自然认知、审美情趣等内容。在学前教育中价值观培育并未独立作为一门课程开展,而是将其渗透于学前教育的各项实际教育任务中,其实质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爱国教育。爱国教育是任何一个国家开始社会教育的基石。从幼儿时期开始进行爱国教育,增强国家认同感,有助于其爱国情感的形成与深化,确保儿童能够初步形成以国家观念为中心。二是劳动教育。在学前教育中,劳动教育不但有利于体格健康、社会化性格等任务的实现,而且也是认知的必要手段之一。俄罗斯学前教育中,要求培养儿童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并在劳动中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与合作。三是德育教育。幼儿的德育教育形成标准应当是强化幼儿善良的天性,完成其对于真理和道德典范追求的初期准备。德育教育通常需要通过情景模拟、角色游戏,使幼儿理解并掌握社会基本行为要求,促进其认识并认同基本的道德品质。四是审美教育。艺术教育是贯穿个人成长的必要内容,幼儿审美情趣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其艺术鉴赏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形成正面情感,促进其心理健康。对幼儿的艺术教育不仅涵盖对自然、社会环境的审美感知,也包括了早期艺术创作的萌芽。五是生态保护教育。虽然认识自然、热爱自然的意识培养可以通过学前教育的诸多环节得以体现,但俄罗斯学前教育针对生态保护仍然提出了具体的实施纲要,包括在环保法中提出生态教育体系和文化,强调全民参与,并要求在各级教学机构中专门开设生态环境课程。

2.2 中小学教育的实践

小学教育要求学生完成个体发展的基本准备,包括健康的身体和各学科平衡发展。在思想和认识上形成学习的积极动机,包括学习学校课程,认识社会及大自然。

中学教育更进一步深化了价值观教育的内涵,即在原有小学基础上要求学生:一是培养国家认同感和公民意识,了解国家的风土文化和传统价值,热爱并认同国家的历史与现在,接受并履行民族价值,逐步具备法制观念,认同并遵守法律和各类社会规范。二是接受并认同社会文化与成员的多元性,正确认识个体应当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三是热爱生活,学会发现生活美、运动美、科学美等,培养审美意识。四是进一步培养个体责任感,特别是对个人发展的负责任的态度。五是学会尊重,认识到不同职业对社会的贡献都是一样的,尊重他人,尊重不同的意见观念、宗教、生活习惯等。六是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中遵循基本的行为准则,积极参加各类集体活动,培养交际能力,学会制定计划,逐步具备独立思考和完成工作的能力。重视家庭,学会关爱家人。七是广泛涉猎各类文化知识,热爱自然,在科学观与自然观的基础上形成基本的世界观,并形成终身教育的意识。进行人生规划,了解社会职业现状。八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具备基本的健康知识。珍爱自己与他人的生命,加强锻炼,培养有益身心的兴趣。

同时开设“纪律课”、“健康课”,培养其公民意识,教育其珍爱生命。“职业指导”则通过进入工厂,体验不同职业工作,培养学生劳动技能。在各相关机构设立心理辅导室,关注学生心理和身体健康。俄罗斯教育部每年也多次举办针对中小学生的各类文化教育活动,如参观烈士陵园、访问战争老兵及烈士家属、生态保护、社会援助等,此类活动对增强中小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国家主义概念和社会团结重要性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2.3 高等及职业教育中的培育内容

近年来俄联邦相继出台了《俄罗斯公民精神道德发展与教育构想》、《俄国家青年政策》等法律法规,逐步形成了包括职业及高等学校价值观培育体系。这一阶段的价值观培育重点关注学生社会化及就业问题,旨在促进学生社会化能力的形成,包括社会经验、交际技巧、自我价值、职业选择与认同等。

2006年俄联邦提出“高校青年的价值观培育不应当只在课堂外和社会中,还应当作为教学工作的基本组成,融于青年人发展与人才培养中”。俄罗斯高校通常会开设家庭传统、社会伦理、世界观等选修课,同时重视在各类基础学科中渗透价值观教育,向学生灌输本民族核心的精神价值,高校还开设各类讲座、辩论,探讨美学及伦理等问题。同时,在课堂外加强道德引导,长期稳定的正面情绪有利于个人精神成长和个性发展。学生品质培养的课外活动,旨在通过团体活动及个体互动,确保青年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定型,培育其符合本国价值观的社会积极因子,消除消极因子,为其真正成为良好的俄罗斯公民提供了条件。了解国家概念的重要性,寻求正确的自身发展道路,明确本国的价值观取向,将自己塑造成有利于国家发展的一分子。目前,职业及高校均大力倡导青年学生组建各类社团,鼓励其开展社会文艺、宗教、国家历史回顾等活动,并常常与国家部门、社会及宗教组织等进行合作。这些社团很大程度上承接了国民价值观培育的任务,加之家庭、社会组织的参与使之辐射面较为广泛。此外,大力弘扬传统文化也成为当前俄罗斯价值观培育的新方向。

[1] 朱小蔓,李铁君.当代俄罗斯教育理论思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Study on the cultivation system of Russian values

TAO Li

(Jilin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Russian Department, Changchun 130033, China)

The values involved in the form of the constitution and its educational regulations, public education systems, and government propaganda are the foundation of national education, especially school education, which converges its historical values and modern values. In the bottom of the design, the education sector has given more autonomous rights to schools and teachers, allowing it to make innovative classroom and extracurricular teaching within the scope of outline.

Russia; Values; Cultivation system

I512.06

: B

: 1674-8646(2017)16-0130-02

2017-06-28

陶丽(1973-),女,博士,研究员。

猜你喜欢
培育价值观俄罗斯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另辟蹊径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先救谁——原载俄罗斯漫画网▲
同舟共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