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区景观更新改造研究

2017-03-08 18:30
绿色环保建材 2017年2期
关键词:街巷有机景观

戴 玥

中设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街区景观更新改造研究

戴 玥

中设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街区作为本次论文的研究对象,通过改造使每一片的发展达到相对的完整性,这样集无数相对完整性之和,即能促进街区的整体环境得到改善,达到有机更新的目的,踏踏实实的走科学城市化道路。

风景园林;街区;景观更新;改造方案;分析研究

改革开放三十八年当下中国的城市快速发展无限蔓延导致空间环境面临一系列问题,中国的城市趋同现象的无奈是城市化发展的主题曲,国外景观界对于街区景观更新改造的理论研究很少,全球从景观角度对街区的研究正处于探索阶段,城市的慢慢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街区景观,已经不仅仅是独立个体街巷单纯的实现公共化交通分离的场所,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在城市和特定区域集聚而形成的区域景观现象。街区景观是区域景观、城市景观的一个点,是城市中某个点区域的公共空间,每个细节都在展现着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程度,是一个城市经济的状态、文化水平的表达以及城市内部居民素质文明的综合体现。街区景观更新改造是现代城市内在逻辑上的根本,是市民生活方式的改造,是让使用者真正意义上形成延续性的街区生活方式,营造平和的生活氛围,延续城市历史风貌的同时,营造独特的城市特色。

街区是有机生命体,其历程可以视为孕育-出生-成长-衰老-死亡,更新改造不是简单的换血,而是促进城市血液循环增加营养。从街区的角度规范化整治出新来推进城市的有机更新,营造策略的创新,分类规划、有机设计、动态的施工以及真空注液塑木、抗滑马蹄脂碎石等新材料和滴灌技术、垂直绿化、生态浮床等新技术的运用等,选用合适的规模、尺度,达到合理设计目前与将来的关系,提高景观设计的质量,达到街区景观有机更新的目的,引导设计师踏踏实实的走科学城市化道路,突破街巷景观的表皮界面的研究,深入街区纵深、空间肌理、地域文脉等要素进行探索,引导设计改变“脏、乱、差”向多元化的街区景观建设转型。避免单一方向的切入造成街区景观建设的片面性,减少不同角度表达对街区建设投入的矛盾与低效。

本次论文研究的对象是街区的概念,不仅仅是狭义的道路改造,并且需要一定的规模区域,形成一个生命体的概念进行分类研究,因此,具体的景观设计,是为了提升街区的价值提出的空间设计方案。首先需要明晰其街区的规划定位,然后根据其内容特色将其分为三种街区:特色街区,内部道路为承载大量车流人流的城市主干道,是城市的标志性道路,街巷个性特征彰显,主题化的街区;普通街区是多种综合功能街巷集合,交通是骨干性道路的街区;背景街区是街区内部,微循环街区。为了便于研究,总结出较为全面的分类体系,选取功能感知及空间特征作为依据提出街区划分的方法:

明确了街区分类后,针对不同的空间系统,提出点、线、面的结构研究,将每一个街区通过整体红线面的把握定位,到线的梳理走向,最后点的细部修饰完成街道骨架结构改造,从而改善街区的肌理和布局。论文试从尺度和感受两个方面探讨街区改造的手法,街区的尺度关系到内部各个元素的密度,从而影响民众感受,本次论文提出小尺度的街区环境修复,针对街区环境大的面上的尺度,小尺度的内部改造更能以人为中心融入文化,避免粗放式的扩张的有效手法,目的是保证街区的有机更新。另一个方面从感观的角度进行考虑,主要明确两个界面的合理设计,平立面的不同营造,给予的感受直接影响街区空间系统,以线的形式展示不同的空间效果。而点的空间影响,更具象的体现在点的形式上,形式的不同,空间的层次差异也不相同。空间系统的改造最根本的优化就是功能上的完善,而功能又反作用于形式,利用形式呈现出新的景观,这也是生命体内的一个内部循环。一个个点的形式由线性相连组成了完整的景观体,而在景观体的改造过程中,通过界面、节点、西部设施、绿化等打造有机更新的系统街区。

界面包括:底、侧、顶三面。底面主要就是街道的最基本的路面构成,比如车行道、人行道、盲道、绿化、广场铺装等,是直接与使用者接触的部分,尤其步行道,对底面的控制与人最为亲密,有机更新也最为复杂。街道底面的车行道,应该符合抗磨损、防滑、易清洁、易排水、生态环保的路面系统,此系统使人与车辆可以安全舒适的流通;步行道应该划分功能区域,搭配设置各种相应设施,保证空间利用率和景观美化的整体性;底面的竖向空间则要满足规范设置无障碍通行,在原有的基础上延伸和连通盲道、坡道、高低落差等,创造丰富的景观空间层次。侧面主要是沿街立面包括建筑、构筑物、围墙、店面等,给人视觉感受的最直接印象,侧面应符合原有街区空间的比例关系,并且结合人体工程学控制视线范围内重点处侧面空间形式,保证良好的日照条件,改造之前可以结合原始资料进行日照计算分析,为接下来的各项改造提供参考,侧面达到有机更新的最重要的是要有连续性,其虚实关系与间距通道的比例不应该大于建筑的三分之一,且鼓励一层连接起来;顶面是街区实体与自然的交接分割的轮廓线,其控制也是对空间背景的改善和印象的提升,比如对违章建筑拆迁,对其净化处理,严格控制天际线的序列特征。

节点是街区环境形象的重点,在街区空间中分为三种形式:连接型、主题型、缓冲型。连接型主要是道路交叉口,一般是主干道或者大型的集散点,要求具有强烈的识别性,因为交叉口具有方向选择性功能;主题型节点则主要为活动区,或者景观转折区,比如广场、入口、街头绿地等,要求满足停留空间,多功能的需要,具有较强的围和感和聚集感,具有一定的空间感受作用;缓冲型空间则指结合周边建筑区域的开放空间,一般是背街小巷的入口或者建筑的转折区域,这一节点主要是条件周围空间环境关系。

细部设施可以按功能分为信息类、实用类、美观类三类。信息类包括社会效益型和信息服务型,社会效益型有广告牌、广告箱、海报、霓虹灯等;信息服务型包括交通标志、路标、路牌等,这些街道设施的设置使街区特色丰富、强化街区活力,以街区实体为底色,控制形式色彩的秩序、分布、风格与尺度,比如根据所处位置,分屋顶、墙面、垂直、雨棚等标识,或者与相近的空间风格统一,整体分层搭配,避免繁杂错乱,避免空间广告严控超立面标识超过建筑12%;实用型分为实用型、休憩型、服务型、保障型四种设施,实用型则以服务半径来设置,休憩型则可结合其他构筑物,服务型包括书报亭、早餐亭等,服务型宜结合人流停留区设置,与周围景观协调一致,保障型包括配电箱、管线、消防栓、隔离栏等,根据规划集中设置,保持良好维护;美观型主要强调街区文化特征和自然环境特征,具有艺术和时代感染力,满足人们的视觉和体验感受。

绿化景观的更新改造是生态文明的延续,更多的是设计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要研究的绿化景观不仅仅单一的植物设计,包括生态、绿色、低碳这三个核心概念,是从生态学的角度研究街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实现超越街区的可持续发展。那么如何从微观的角度实现街区有机更新的目标,首先设计应尊重自然,保护原有街区内部的生态要素,构件稳定的生态模式;其次因节约资源,全寿命周期的高效利用;再者应满足使用者,遵循一定的美学,注重功能性、地域性和文化性;最后整体应该遵循时效性。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设计模式,需要深入研究街区生态要素的组成内容,以街区生态要素的深层次的结构和肌理为基础,再研究气候、土壤、植被、水体四要素的组成和特征以及对街区的影响,从而形成超越可持续发展街区改造更新的目标为向导的设计理念。

最后对街区景观改造提出了四个观点:把街巷空间改造与环境设计二者结合起来进行综合研究,提出城市街巷景观有机更新这一概念;对于街巷的环境设计研究,应以城市宏观发展模式需求、城市空间环境审美需求以及环境功能形式需求为研究的前提和大背景;城市街巷是城市空间的一部分,它具有城市空间某些特征而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交通性质的空间;城市街巷既满足交通建筑及道路功能属性要求,又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环境,所以城市街巷除了交通组织外,还要体现其空间环境的艺术性和独特品格,再此提出街区的概念,实现街区的有机更新改造。

本论文旨在立足科学、合理、有针对性的角度,在景观学的范围内调研、分析、归纳与综合思考登出研究成果,以丰富和完善我国街区景观改造的理论体系,为景观工程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由于本人学识有限,论文难免欠缺深度与广度,欠妥之处,恳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1]刘杰.浅谈城市道路人性化设计[J].低碳世界,2015(11),228~230.

[2]郭瑞霞,侯学敏.浅谈某市政道路工程路基路面的规划设计[J].科技信息,2012(5):511.

[3]江婷.街巷有机更新的研究与实现[J].现代园艺,2015(4):87.

[4]孟春芳.关于沿街建筑立面改造设计的思考[J].江苏建筑,2008(2):16~18.

猜你喜欢
街巷有机景观
有机旱作,倚“特”而立 向“高”而行
人间烟火,最爱隐秘的街巷美食
景观别墅
火山塑造景观
边走边唱
纯净天然有机 为您献上一杯道地药茶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九十九分就是不及格——有机农业,“机”在何处?
雨中的街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