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北京四合院建筑在当代语境下的保护与传承
——以菊儿小区改造项目为例

2017-03-08 18:30王珅平
绿色环保建材 2017年2期
关键词:四合院胡同维度

王珅平

北京理工大学

浅谈北京四合院建筑在当代语境下的保护与传承
——以菊儿小区改造项目为例

王珅平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传统民用建筑四合院有着悠久的历史,同时也见证者北京这座城市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何解决以北京四合院为代表的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发展的矛盾是当今一项重要的任务。本文结合吴良镛教授改造的菊儿小区项目,立足于传统民用建筑文脉的保护与传承,从时间、空间维度探索老北京四合院建筑传统与现代的辩证关系,总结北京四合院建筑在当今的保护与传承。

四合院建筑;传统与现代;保护与传承;情感寄托

1 引言

蕴含老北京传统文化的中古民用建筑——胡同,逐渐被误认为是落后与破败的象征,是保是拆,世间议论纷纷。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地域性传统民用建筑被列入改造项目,新材料、新技术的大量运用,一些特色传统民居逐渐被同化并且逐渐失去原有的历史风貌。在改造中如何将民用建筑的传统文脉延续,成为当今建筑界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

北京菊儿胡同的四合院是北方最典型的民用建筑,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镛先生主持了菊儿小区的改造,对建筑形态改造的同时也对人们的生活需求和生活方式带来了影响。传统与现代,怎样权衡这两二者的关系,是旧城改造需要大量探讨的。

2 传统与现代的辩证关系

民用建筑到一定年限是需要更新改造的,但这种改造并不是改造建筑的文化形态与历史沉淀。一些陈旧没有历史文化遗留的需要被摒弃。过去的建筑是基于满足当时人们的生活需求和生活习惯,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已经不再适应现代人的居住需求,所以需要在适应新形势下进行建筑形态和空间的改造。

2.1 时间维度

从时间的维度来说,建筑发展一直在适应人们不断改变的生活方式,为人们的生活所用,从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人们生活态度的变革,人们在追求一种当下的居住体验,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质量的提高往往也要求着建筑功能的逐步提升。

2.2 空间维度

从空间维度来看,未来民用建筑的发展趋势是未知的,这个“未来”就不能单指是未来发生的、新的事物,他有着多重指向。与经济、文化、政治的现状相联系,根据人们的认识不断变化的,繁忙嘈杂的现代生活使一些人追求回归自然的本质,现在和未来的建筑需要有传统的沉淀来见证,未来可能是过去的,也可能是今天的,但有一点确定的是,它其中一定蕴含着本民族所特有的地域性、文化性的精神内涵。

3 菊儿胡同改造项目

菊儿胡同是典型的北京传统四合院,刚建成时幽静自然,古色古香,平步而入,平步而出,给人以古朴的美感。由于历史悠久,菊儿胡同的房屋开始出现积水、漏水等问题,被列入危旧房较为集中的街区,原人均居住面积仅有5.3m2的空间已经容不下日益增多的人口。

3.1 改造思路

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镛教授在《北京旧城与菊儿胡同》一书中提到“有机更新”并且运用到菊儿胡同的改造中,即不断提高规划设计质量,使每一片的发展达到相对的完整性,从而使旧城整体环境得到改善。

3.2 改造后解决的问题

经过改造后的菊儿小区解决了基本的住户问题,这条438米的菊儿胡同里容下了200多户居民,南北、东西的两条开口解决了胡同的交通问题,房屋老旧、设施不完善等一系列“危积漏”问题也得到了解决,构成了新四合院体系。重新修建的菊儿胡同合理的安排了住户的室内使用空间,增加建筑内部的厨卫功能,保障了居民生活需求,同时通过相对独立的院落空间构成新的邻里关系。

3.3 “新四合院”存在的问题

根据调研,建筑容积率扩大了2倍,过高的容积率堵塞了宜人的生活与观赏空间,在走访菊儿胡同时发现,新的小区平面较为拥挤,由于空间有限,一进一院落的构成形式也无法满足人们的出行要求,虽然解决了交通问题,但是停车问题又出现了。

再者,老北京人很讲究“街坊”之情,邻里之间的互帮互助、情感情谊已经成了老北京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现如今,邻里之间的交流也逐渐变少,几乎互不打扰。人们说原来的胡同已经不复存在了,城市在不断发展,将来我们不从知晓,为求解现实,我们只能回到过去,这是人类的本性。

4 传统四合院建筑在当今的保护与传承中探讨

北京的胡同正在以每年六百条的速度消失,面对这一情形,如何保留并延续北京传统四合院的风貌是我们面临的重大问题,根据菊儿胡同项目的经验总结,对传统建筑的改造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延续民族居住文化,建筑材料推陈出新。传统建筑的改造应考虑其文化、地域、历史等因素。胡同里留存的是人们记忆中的生活气息和生活乐趣,所以必须延续并保护传统建筑的居住文化。利用新建筑材料,在不破坏原建筑风貌的情况下对建筑结构进行合理的优化改造。

第二,完善居住环境与设施,丰富四合院的空间格局。继承中不局限于建筑本身的形式和某一元素,空间平面布局上应进行灵活创新,满足当今人们的使用需求,特别是室内空间,完善居住设备一体化建设,丰富室内功能空间在如今都是至关重要的。

5 结语

柯布西耶在《走向新建筑》一书中提到:“人们不停的丢弃更换新工具,却依然住在古旧的建筑里,人们认为‘老窝’最贴心,产生情感支配,所以家宅产生”。受长期以来的文化积淀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北京人对胡同文化有着特殊的感情,将胡同认定为自己一辈子的归宿,徘徊在胡同里的叫卖声,嬉戏声,交谈声,这些都是人们最初的情感归宿。想家,想的就是老北京的胡同。

在传统与现代相冲撞时,如何进行旧城改造才不会割裂与传统的联系,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这种更新不是生搬硬套,不仅仅是形式上的,需要我们探索一条合适的、因地制宜的解决方法。建筑见证历史,见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如何协调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是保证北京这座中国城市文明瑰宝不沦为“二手货城市”的重中之重。

[1]吴良镛.北京旧城与菊儿胡同[D].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2]吴良镛.明日之人居[D].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3]王军.城记[D].新知三联书店,2003.

[4]林徽因.建筑之美[D].团结出版社,2006.

[5]柯布西耶.走向新建筑[D].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四合院胡同维度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北京乐成四合院幼儿园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最不像胡同的胡同
Preserving and Honoring Beijing’s Hutongs
胡同凶案
四合院下的宝藏
东明胡同
四合院里的义务管理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