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艺术
——小学课堂教学的又一道风景线

2017-03-08 16:32重庆市永川区五间小学代生国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7年2期
关键词:方块字书法艺术线条

重庆市永川区五间小学 代生国

《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中小学书法教育以语文课程中识字和写字教学为基本内容,以提高汉字书写能力为基本目标,以书写实践为基本途径,适度融入书法审美和书法传统文化教育。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书法教育,把源远流长的书法艺术传承给学生,使传统的书法艺术教育回归到正常轨道显得尤其重要。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一些体会。

一、书法和写字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写字和书法都要体现美感的,但境界是不同的,前者是实用美,后者是艺术美。书法是经过感情抒发,冲破“法”而获得意,而实用美虽然也有美,但要写得方正,齐平,左右均衡不越界格,这就有区别了,所以就是一个教写毛笔字的老师,他的毛笔字写得最好也不一定就是书法家,他只能算是一个“教书匠”。教书匠这个词是很形象的,教书的先生他一般不必有自己的思想,他要教育学生就按课本上规范的教。

印刷体不是书法,如果是的话,墙面宋体广告油漆工就是书法家了。所谓“家”是有自己思想的,“匠”是没有自己思想的,就像一个木匠一个瓦匠所为。他可以复制、重复,他是制造,但不是创造,而复制的只能叫科学,如那些铅字都可以复制,那些美术字也是可以成批复制,所以那些可以“化身千亿”的刻板的美术体字也不叫艺术,不叫书法,只有不可复制的才叫艺术。书法、绘画,特别是富有创造的、富有独特个性的东西才称得上“家”,“个性的东西就是美的”—罗丹的话再次在我们耳边响起。

商业产品往往是以复制的方式呈现,但它只具有实用价值,其艺术价值不高如高科技的手机、电脑等只具有技术性和实用性。而如罗丹、凡高、毕加索的东西因无可复制,所以它才价值连城。一位哲人说:“能够永久保留的东西唯有艺术。”反过来说,唯有艺术的才会保留永久,不可复制的书法艺术和可以复制的写字匠区别正在于此。

二、汉字的“骨、筋、脉、肉、皮”

中国书法是抽象的线条艺术。线条则是书法的基础、灵魂,是书法赖以延续生命的唯一媒介,古往今来多少书法家为之顶礼膜拜,如痴如醉!书法的线条何以具备如此魅力?

或许我们可以从线条的形体中找到正确的答案。线条由骨、筋、脉、肉、皮五者构成,缺一不可,分而为五,合则为一。“骨、筋、脉、肉、皮”,也即中医之“五体”,是构成整个人身形体的重要组织。早在公元前3世纪的我国著名医著《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五体”的论述:“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总体来说,以上描述非常确切,符合现代医学。

“骨”,是指线条刚劲有力、气势雄强的状貌。“映日照之,线条中心有一缕浓墨,日光不透”(《梦溪笔谈》),这是沈括对徐铉书法线条妙处的称赞。这日光不透的线条中心,便是线条之骨,四周略透的便是皮肉筋脉。

“筋”,是指线条紧敛、浑劲内含的状貌。《翰林要诀》:“字之筋,笔锋是也。断处藏之,连处度之。藏者首尾蹲抢是也;度者空中打势,飞度笔意也。”古人一般把笔锋比作线条之筋,这种说法符合“筋”之本义。若笔锋断处不藏,连处不度,则露筋之病生也。

“脉”,是指线条丰润活脱的状貌。《翰林要诀》亦云:“字生于墨,墨生于水,水者字之血也。”故线条脉体中循行之血乃水墨也。水墨调和,运用恰当,才能使线条产生丰润而活脱的状貌,才能构成生动活泼的生命之体。

“肉”,是指线条丰满柔韧之状貌。《玉燕楼书法.肉法》:“字之肉系乎毫之肥瘦,手之轻重也。然尤视平水与墨。水淫则肉散,水啬则肉枯。墨浓则肉痴,墨淡则肉瘠。粗则肉滞,积则肉凝。”因此,线条的肉质,取决于用笔的轻重深浅及施墨的浓淡枯湿。但肉之“肥”和“瘦”,应视具体情况而定:疏处、平处要捺满,密处、险处要提飞。

“皮”,是指线条轮廓光滑、清晰、亮丽的状貌,起着包裹血肉,不使筋骨外露的作用。《九势》:“下笔用力,肌肤之丽”是说皮肉所具有的“丽”的质感。足以证明线条“皮”的重要性。线条之“皮”与笔力最为相关。书法线条要求五体具备,且还需五体匀称协调,否则线条就会丧失美的质感、美的享受。宋代书法理论家姜夔在《续书谱·血脉篇》讲到:“予尝历观古之名书,无不点划振动,如见其挥运之时。”居然静卧纸面的线条和点会“振动”起来,可见线条是一个活生生的机体。“五体”说的引入,是人生生命对线条的观照,赋予了书法线条生动活泼的生命,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审美的意向。

三、书法艺术与语文教学的结合

(一)首先要养成练习书法的习惯

一但提笔,一生追求,定会终身受益。这种益处不仅表现在一笔好字能让人精神愉悦,更重要的是能促进一个人良好学习品质的形成,并且会对性格产生巨大的影响。

(二)要正确认识汉字的结构

汉字有着独特的形体美,她是世界上唯一的方块字,汉字之所以是“方块字”, 是因为它们都有一个无形的“格子”,即虚拟“方格”,田字格就是根据汉字本身的整体形状,将她还原出来的。中国文化讲究“方正”之美,方块字是中国文化的体现。同时,中国文化不仅仅讲究对称美,还强调“非对称”美,好比画家笔下的竹子或梅花,讲究花叶的疏密协调和枝节的长短搭配,不注重局部的对称而是追求一种整体的和谐。汉字也是一样的道理,从整体上看,都是方块字,但每个字的内部笔画的数量、长短、走向、组合方式都不一样。那么汉字是如何做到将对称美和非对称美的协调的呢?这,关键在于布局。让学生对汉字书写布局有一个较全面的见识,帮助他们在头脑中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培养汉字书写布局的大局观。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书法教学应该加强学生在课堂和课外的巩固和训练,老师在示范完书写的要领让学生在明白其中的道理之后,应留相对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主练习,用行动去印证之前所发现的书写规律。在实践和应用当中培养汉字书写布局时的审美意识,慢慢去体会中国文化中的美学思想,让书法教学成为小学课堂教学中又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猜你喜欢
方块字书法艺术线条
张红春书法艺术欣赏
结合汉字特点开展汉字教学的实践探究
线条之美
马伟书法艺术欣赏
所谓书法艺术
新时代,新童谣
雄强飘逸的书法艺术
大可:把线条玩到极致
巧教巧学中国“方块字”
烧脑的线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