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贸流通业对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集中化的影响

2017-03-09 17:15陈莉
商业经济研究 2017年4期
关键词:集中化商贸流通业合理化

陈莉

内容摘要:贸易全球化使我国迅速加入到全球经济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同时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以及电子商务的发展,使我国经济的发展面临着亟需转型升级的困境。对于产业结构而言,第一、二、三产业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我国经济全面均衡发展的重中之重。此外,随着电子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及互联网、计算机技术的广泛普及和应用,商贸流通业获得了蓬勃发展的契机,并大大刺激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商贸流通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促使我国产业结构趋向合理化与集中化。为此,本文首先分析当前我国商贸流通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当前我国产业结构情况,其次着重探讨商贸流通业对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集中化的影响,最后得出我国商贸流通业对产业升级具有积极意义的结论。

关键词:商贸流通业 产业结构 合理化 集中化 影响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国际化发展,扩大海外市场,也对我国产业造成极大的冲击,比如在高端产业上,我国无法与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相比,而在如生产原料等低端产业上,我国也无法再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居同等地位。劳动分工和专业分工的不断细化,推动着我国进入产业调整升级的阶段。然而,电子商务时代的到来和互联网技术的充分运用,为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化调整带来良好的契机,促使了商贸流通业迅速发展。因此,本文主要对商贸流通业对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集中化的影响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关概念阐释

(一)商贸流通业

传统商业延伸带来的跨地区、跨时空商品交换,促使流通业产生并发展起来。一般来说,流通指的是商品和服务以货币为媒介,通过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这四流进行交换和交易的贸易活动,即这是一个批发商、零售商把商品从生产领域推向消费领域的流转过程,最终实现了生产向消费转换的终极目的。因此,商贸流通业囊括了商流、资金流、物流以及信息流这四个方面所涉及的批发、零售、信息、仓储、物流、保险和金融、餐饮等各行各业。本文从狭义方面研究分析的商贸流通业是指批发、零售、餐饮和物流四大商贸流通领域。

商贸流通业紧密联结着社会生产与社会消费,是联系城市与农村经济的桥梁和纽带,是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是不断促进需求和拉动消费的助推器。一方面,电子商务时代的到来以及高新科技的应用和迅速普及,显著提升了商贸流通业的经济地位,促使商贸流通业通过自身優势简化流通程序,降低流通成本,有效提高劳动和生产效率,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壮大,有效带动现代化产业结构的调整,切实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另一方面,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有助于整合和协调上下游的产业链,减少业务沟通成本,更加紧密联接消费需求和产品生产,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此外,商贸流通业为城镇发展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城市发展,提升欠发达地区的综合实力。

(二)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也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部门中各产业及其内部的构成方式。一般来说,产业结构是在一般分工和特殊分工的基础上形成的。随着分工越来越细,各个生产部门由于资源、发展倾向、增长速度以及就业人口等差异而有所不同,因此一个国家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发展时点对不同的产业有所侧重,很难做到均衡发展。

在19世纪70年代,英国和美国等发达国家在工业社会初期减少了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增加第二产业的比重。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后工业化”阶段,英国和美国等发达国家重视第三产业的发展,所占比重超过了60%。此外,各个产业之间也有相应的产业结构变化,如工业内部可分为以轻工业为中心、以重化工业为中心、工业高加工度化三个发展阶段。农业内部结构也随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消费水平的变化,呈现出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各产业相应的下降或上升的结构变化趋势。

我国根据三次产业分类法将产业结构划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其中第一产业指的是农业,第二产业指的是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指的是流通业和服务业,其中流通业主要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等内容。自然资源禀赋、需求结构、供给结构的变化、资本规模、国际贸易、知识与技术创新、制度安排、人口规模与结构等因素都会影响产业结构的变动,其中需求结构变化对其影响最直接。

当前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及产业结构的现状

(一)我国商贸流通业的发展现状

商贸流通业紧密联结着生产与消费,密切联系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之间经济,集结、整合与聚变各种生产要素,可提高劳动生产率,不断促进需求和消费,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首先,我国商贸流通业拥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为城市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资源。据统计,2015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0931亿元,实际增长10.6%;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5年我国餐饮收入实现32310亿元,比2014年提高了11.7个百分点,餐饮收入占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0.7%。同时,2015年我国网络零售交易额为3.88万亿元,较2014年增长33.3%,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为3.24万亿元,较2014年增长31.6%,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0.8%;消费对社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6.4%,比2014年提高了15.4个百分点。总体来看,我国商贸流通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发展有着关键性作用。

其次,我国初步实现了商贸流通现代化,商品流通效率大大提高,流通成本进一步降低。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15年底,我国B2B电子商务交易规模将达到10.7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4.3%。传统的百货商业业态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消费的需要,电子商务时代的到来以及消费者个性化和差异性服务的需求,促使超市、电视购物、网络销售、B2B、020等新兴业态不断涌现。截至2014年底,全国批发和零售业产值占GDP总额比重为9.78%;我国批发零售贸易领域民营资本的投入不断增加,超市、电器等连锁经济向农村市场发展。同时,2015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可达220万亿元,比2010年增长了70%左右,而物流运行效率有所提升,2015年社会物流总费用从2010年的17.8%下降至16%左右。且2015年我国从事物流活动的企业法人单位数将超30万家,吸纳的从业人员总数超过3000万人。

再次,我国现代商贸流通业仍在起步阶段,面临着诸多问题。一是我国流通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组织化程度低,流通业普遍存在规模小而分散的缺陷;且现代流通业发展严重滞后,物流基础设施薄弱且缺乏合理规划布局,城乡及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发达,中部地区待发展,西部地区欠发展”。二是当前我国缺乏相关配套完善的法律法规,导致流通领域市场秩序不规范,发展混乱无序,竞争规则不完善。三是我国商贸流通业现代化水平低,很多流通企业缺乏创新和创意,经营模式创新明显不足,信息化程度亟待提高,如有些生鲜物流链企业流通损耗率仍然很高,果蔬类的损耗率达到30%,导致消费者对于网上生鲜购物的满意度不高。

(二)当前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人均占有资源率低,因此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长期以来以工业化为主的产业结构导致了资源消耗过度、生态环境难以承载问题的出现,我国当前的产业结构已经不符合后工业化社会发展的需要,其存在的问题主要为:

一是就业结构严重扭曲。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国农村人口为6.74亿人,占全国人口的50.32%;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大,大多数劳动力来自农村,因此第一产业占据的劳动力较大,然而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我国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下降到15%左右,劳动力比重却仍然保持在50%以上,还未下降到20%以下,出现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同时,由于国企改革以及产能过剩等原因,大量工人下岗,第二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普遍下降,因此我国就业结构比例失调。

二是第三产业比重过低,高增长新生行业没有得到快速发展。当前我国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发展水平较为低下,高技术产业自主开发能力弱,技术创新能力不够,金融保险等新兴第三产业发育不足,市场化程度低,不能带动经济持续增长,我国目前比较缺乏高增长性、带动力强的支柱行业。此外,与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比重为7%相比,当前我国第三产业比重过低,一直以来处于3%-4%区间,甚至还比不上大部分第三产业比重为5%左右的发展中国家。

商贸流通业对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效应分析

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是指在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上,通过资源条件协调产业间的素质、相对地位、关联方式、数量与结构,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提高经济效益。由上文可以得知,当前我国各产业发展结构不合理,本文将通过构建实证模型来分析我国商贸流通业与产业结构合理化之间的效应关系。

(一)商贸流通业对就业结构的影响

商贸流通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拓宽就业面,促进就业人数的不断提高。这不仅可以解决城镇就业问题,还可以吸引众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城镇转移,促进农业劳动力自身就业水平的不断提高。本文为了系统研究商贸流通业对我国就业结构所产生的实际效应,通过构建实证检验的模型来进行分析,具体如下所示:

lnM=a1+a lnN+ε1

其中,M为该模型的因变量,表示的是流通业就业水平;N为该模型的自变量,表示的是流通业增长水平。并且,M、N的数值分别用流通行业从业人员数量和流通业增加值来作为模型数值的参考。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问题,文章分别择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用于代表商贸流通业的情况,其中根据国家统计局在1994-2014年的数据样本,进行回归分析,得出回归结果可知,调整后的R2=0.949,表明该模型的拟合效果较高,且模型回归结果较好。同时,也表示了商贸流通业产值每提高1 个百分点,促使就业人数相应地增加0.39个百分点。

此外,当前商贸流通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还能够通过联结效应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间接性地促进产业就业需求的增加,形成间接性就业效应。因此,文章还通过投入产出法分别计算商贸流通业的完全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可以视为商贸流通业与某一产业的关联系数)和间接就业需求量,实证分析商贸流通业产生的间接就业效应。完全消耗系数的计算公式如下所示:

F=(M-N)-1-M

其中,F表示的是完全消耗系数矩阵,M表示的是单位矩阵,N表示的是直接消耗系数矩阵。

间接就业需求量的计算公式如下所示:

Ci=Ei×Fi

其中,Ci表示的是商贸流通业对i行业所产生的间接就业需求量,Ei则表示的是i行业年末从业人数,Fi则指的是完全消耗系数。

按照三大产业的具体分类,总结分析出商贸流通业对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及第三产業(除了商贸流通业以外)的间接就业效应,如表1所示。

表1的数据信息表明,商贸流通业对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间接就业效应最为明显,这表明了商贸流通业通过扩大产业的中间需求,扩大各个产业的就业能力,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

(二)商贸流通业对第二产业的影响

文章通过回归模型研究分析商贸流通业与第二产业关系,其中定量分析模型如下所示:

lnQ=a1+a0lnTn+εn

lnQ=a1+ a0lnYn+εn

Q表示的是第二产业的经济水平,进行数据分析时采用的是该产业的增加值;Tn表示的是我国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经济水平,用该行业相应的增加值来表示;Yn则表示的是我国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的经济水平,用该行业的增加值来表示。

文章选取国家统计局在1994-2014年的数据样本,由于我国的商贸流通业涉及到的行业范围较大,数量较多,需要进行逐次分析,最终得到结果如下所示:

lnQ=2.857+0.891 lnTn+εn

(3.88) (2.74)

lnQ=3.781+0.766 lnYn+εn

(2.90)(4.37)

通过回归分析结果可知,调整后的R2=0.932,表明该模型的拟合效果较高,且模型回归结果较好。同时,统计结果显示ADF统计值均通过显著性检验,可以看出商贸流通业与我国的第二产业增长存在着良好的协整关系,积极拉动着我国第二产业的发展。

商贸流通业对我国产业结构集中化的效应分析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也在不断加快城镇化建设,努力缩小城乡差距。第三产业是城市发展壮大的重要产业,为社会和人们提供生活工作的基础便利,而商贸流通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任务,通过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以及人流等集中化整合区域经济资源,有效提高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流通效率,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及除商贸流通业之外的第三产业提供全面发展的机会和契机,最终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规模化调整转型升级,实现区域产业结构的集中化和高度化。如浙江义乌小商品市场充分发挥出商贸流通业的集中规模化作用,有效拉动义乌市购物、餐饮、住宿、交通运输等行业发展,促进义乌市的经济增长。为了能够分析验证商贸流通业是否对我国产业结构集中化产生积极的效应,文章通过计量模型和回归分析深入探讨商贸流通业对我国空间产业结构集中化的作用及意义。

为了能够实证检验商贸流通业对整合产业资源及构建产业结构一体化的具体作用,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问题,文章的数据主要来自2004-2014年国家统计局统计年鉴的31个省市自治区(港澳台和西藏自治区除外)的面板数据。

本文将商贸流通业分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两大部门作为自变量,其中P表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产值结构(即增加值占GDP比重,下同);Q表示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的产值结构;对主要行业结构贡献的计量模型如下:

At=a0+a1Pt+a2Qt+ut+εt

Bt=b0+b1Pt+b2Qt+ut+εt

Ct=c0+c1Pt+c2Qt+ut+εt

Dt=d0+d1Pt+d2Qt+ut+εt

Et=e0+e1Pt+e2Qt+ut+εt

A表示的是第一产业主要是农业的产值结构;B表示的是第二产业的产值结构;C表示的是第三产业中高技术产业新产品的产值结构;D表示的是第三产业中金融服务业的产值结构;E表示的是第三产业中房地产业的产值结构。P、Q设为自变量,A、B、C、D、E设为因变量。根据计量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2 所示。

首先从调整后的R2值来看,所有模型的拟合度很高,具有较高的显著性。其次,根据模型的回归分析,商贸流通业对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结构显示出较为显著的负影响作用。由表2可以看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产值比重每增长1%,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将会分别显著下降0.101%和0.091%;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的产值比重每增长1%,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将会分别显著下降0.421%和0.231%。事实上,商贸流通业发展必然会导致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尤其是高技术产业以及高端服务业比重增加,那么相应地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将会有所减少,这样的产业结构下降是合理的,将会促使农业和工业劳动力升级,提高高技术产业产值比重,促进经济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有助于优化农业和工业的产业结构。

同时,可以看出商贸流通业对高技术产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结构体现出了较为显著的积极效应。一方面,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产值比重每增长1%,高技术产业新产品、金融业以及房地产业的产值比重将会相对应地分别增加0.032%、0.321%和0.078%;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的产值比重每增长1%,高技术产业新产品、金融业以及房地产业的产值比重将会较为相对应地分别增加0.162%、0.457%和0.428%。数据表明商贸流通业能够促进第三产业中主要行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我国产业结构集中化和规模化发展。

结论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国内经济转型关键期的到来,我国面临着调整产业结构的艰巨任务。综上所述,發展商贸流通业将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举措,一方面我国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有助于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推动农业和工业的产业结构升级,有效优化产业结构,形成我国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另一方面,我国商贸流通业能够合理配置区域经济资源,调整供需市场,促进经济一体化发展,有效提升整体产业规模,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进一步集中化。

参考文献:

1.王晓东,谢莉娟.论流通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增长——基于中部地区流通业对就业吸纳的贡献分析[J].财贸经济,2010(2)

2.程国强.我国农村流通体系建设:现状、问题与政策建议[J].农业经济问题,2007(4)

3.吴华安.城乡商贸统筹与我国商贸流通业转型升级的新思考——以重庆为例[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1(2)

4.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课题组.商贸流通服务业外溢影响力表现在有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J].经济研究参考,2009(31)

5.宋则,常东亮,丁宁.流通业影响力与制造业结构调整[J].中国工业经济,2010(8)

6.范秋霞.商贸流通业对我国空间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5(6)

猜你喜欢
集中化商贸流通业合理化
蒙住眼,因为剁手难——为什么清代不能建立合理化的央地财政分权
机械制造工艺的合理化机械设计
基于认知合理化的会计舞弊治理:研究基础与框架策略
管理抉择要问的三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