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舍你其谁?

2017-03-09 18:08李俊强
祖国 2017年2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李俊强

洋节的热度在散去

一二十年前,在中国一些大城市开始流行过圣诞节。可是,直到现在,如果问起那些喜过圣诞的国人,他们中大多不太明白圣诞节究竟是什么,只是知道圣诞节是西方的节日。笔者高一时第一次过圣诞节是在老家,周边的同学都觉得在我们那个小县城过圣诞节是一件很时尚的事情。从高一到高二,每年都会提前几天为当天晚上的班级圣诞晚会做准备,学校虽不提倡,但对我们的这种晚会也是默许的。一到晚上,各个班级张灯结彩,现在想想,圣诞节已被我们当成春节来过了。后来,大一的圣诞节最为隆重,但是,从大二到大四的圣诞节日气氛已经越来越淡了。毕业至今,也就只在网上看看有关圣诞节的消息了。

在今年圣诞来临之际,一则新闻引起了热议:全国多地高校禁止庆祝圣诞,温州市教育部门还专门发布通知,禁止各级学校举办圣诞庆祝活动。其实这并不是第一次——国家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近年来已多次作出相同表态,拒绝过圣诞节。毫无疑问,在高校禁止过圣诞这件事是对的,圣诞节是基督教神话中耶稣诞生的日子,是一个宗教性节日,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一贯以科学无神论作为信仰,而学校则是培养政府人士的摇篮,更应坚定无神论的信仰。

有人将抵制圣诞节与弘扬传统文化相等,这是无可厚非的,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历经沧桑洗礼传承至今,如果说经济水平和军事力量是一个国家强大的基础,那么传统文化,则是一个国家强大的灵魂。近代中国饱经侵略,可我们并没有走向灭亡,反而发展成为了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大国,这背后正是五千年传统文化带来的强大信念支撑。

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但伴随着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等一系列军事、外交、政治的失败,整个民族的自信心受到严重挫伤,从器物技艺到社会制度,再到民族文化,曾经支撑中华民族发展的一切要素都成了怀疑的对象,整个民族在排洋又崇洋、自大又自卑的怪圈中,逐渐失落了自信、迷失了自我。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遭到了一定的摒弃,西方文化开始进入中国,部分国人忽视传统节日,而热衷于过洋节即是其中一个表现。

新中国的成立,使得国人第一次在列强主导的国际体系下挺直了腰杆,但当时的中国还是一个贫弱的政治大国。进入新世纪之后,中国崛起的步伐明显加速。与此同时,中国社会的自信也在恢复进程中,国人也开始以客观的角度来看待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对中华民族几千年留存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也开始越来越乐于接受。

凝集中华传统核心价值

年关将近,这一场圣诞风波也将春节这一中国传统节日推到前台,圣诞作为西方最重要的节日,而春节则毫无疑问的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遗产。关于春节的习俗多种多样,腊月二十三之所以被称为小年,是因为从传统来看,春节的不少习俗是从这一天陆续开始的,而年味儿也正是从一个个习俗中散发出来。伴随着4000多年春节历史的发展,贴春联、贴年画、祭祖、吃年夜饭、守岁、发压岁钱、拜年等传统习俗,已逐渐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2006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

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的节假日实际上都是其民族文化的最好载体,或者是自己民族文化的一种集中体现。传统节日是祖先留给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身份的重要标识,是大家共有的精神家园。春节的价值体现在:具有展现中华民族文化创造力的杰出价值;具有扎根于社区的文化传统,世代相传;具有促进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增强社会凝聚力、增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作用,是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对维系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不论过去还是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如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講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美德,都有着永不褪色的价值。在春节浓郁的“年味”里,人们践行着“孝老爱亲”,飘溢出浓浓的家国情怀,而这也堪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好落地。

早期儒家思考的问题,其核心的内容也不离“家庭”、“孝道”、“祭祀”、“和睦”等等。儒家提倡“孝”,认为培养人的爱心应从“亲亲之爱”开始,尊祖敬宗的意义同样深含其中。春节祭祀祖先就是凝聚家族、崇尚风化非常好的载体。有的家庭不和睦,兄弟平时吵架不说话,到祭祖、拜年时,一个共同的礼仪可能就拉近了距离。所以,中国传统节日对于敦化社会风俗,对于矫正个人行为,都能起到一定作用。社会风俗就在自觉不自觉中,慢慢养成了。

“孝老”也是春节文化的旋律之一,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所以“孝”一直以来就是春节文化的主题。春节前,无论身处天南海北,还是富贵贫贱,都要提前回家和父母团聚。而“孝文化”也体现在春节许多的习俗活动中,从大年三十的团圆饭上向长辈祝福,到大年初一的向长辈拜年,再到初二初三的串亲戚等,无不充分展现出中华传统的“孝老敬老”美德。因此,传承春节传统文化实际上也是对“孝老”这一良好品德的继承。

公交车上,为争抢一个座位而大打出手;飞机上,一言不合即恶语相向……正如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山的分析,从心理学角度解读,这是源于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增大,可是从文化角度来看,何尝不是一种传统文化素养缺失的表现?尽管我们已经通过开展国学教育和良好道德风尚的提倡,提升全社会的道德水准,但是应该看到,传统节日是一种最为有效的载体与途径,在热闹喜庆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延续文化、弘扬道德。

春节习俗也应去粗取精

“爆竹声声辞旧岁,喜气洋洋迎新年。”新年到来之际,燃放几支烟花爆竹,寄托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向往,具有很浓的文化韵味。

而在今天,鞭炮所“惊吓”的则是路人、邻居、安全与环境。随着技术的发展,烟花炮竹的威力越来越大,其在生产、运输、销售、使用的过程中所造成的安全隐患也越来越严重,这些“炸弹”已经在太多的地方造成了惨不忍睹的悲剧事件;更遑论在建设生态文明的今天,在雾霾一再锁城的今天,燃放烟花炮竹所造成的空气、垃圾污染等问题更是触目惊心;此外燃放烟花炮竹除了浪费社会资源之外,更是造成了噪声污染,严重干扰了多元化作息的邻居们,成为社会不和谐的因子。

弘扬传统文化,但并不一定要对其全盘接受,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要学会辨别,传统文化中哪些是与现代社会需求相符合的,哪些是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对于那些不适应现代化要求的,我们要考虑摒弃。同样,对于阻碍我们践行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元素,我们也应当将其进行应有的调整。

中国现在的核心任务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传统文化复兴的支撑,离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的复兴不过是西方文明的一次转移而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应有之义,但是我们要分清主次,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主,传统文化复兴为次,虽说传统文化不能丢,但是为了主任务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传统文化的复兴是可以做出一定舍弃和牺牲的。

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于农业文明时代,而今天的中国正处在高速的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社会变化剧烈,传统文化原来寄生的土壤—农村现在也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即以传统文化中的家庭观念论,今天因为人们迁徙频繁,家庭规模缩小,从原来的“大家”变为现在的“小家”,因此农村的社会文化心理也已发生了较大变化。在此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就不能只是把原来的老一套重新拿出来,硬塞给人们,要人们在伦常日用中实践,而必须经历一个大规模的改造和转化。但这个转化过程不应当是一个少数人主动创造出来、教给其他人的过程,而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不断总结、不断检讨、不断发现、不断创新,辨别常识,凝聚共识,进而重建整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改变目前社会上众声喧哗、莫知所从的现状。

浓厚的人文色彩

春节在华人世界所有人的心中,就是一个合家团圆的盛典,因此,远方的游子无论平时有多忙,回家的路途再遥远,只要一到春节,只要能买到回家的车船票,都会风雨兼程赶回家中,与父母亲人一起共度这个最有亲情意味的团圆盛典。除夕晚上,家里灯火通明,不论男女老少都聚在一起守岁。一个守岁的年俗,折射的其实是新旧交替之时,感叹光阴似水,勉励彼此珍惜光阴之意。“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全家人围着热气腾腾的火盆围炉夜话,实则强调仁爱始乎亲情,提醒晚辈长幼有序、礼数有方。春节作为传统文化的一张面孔,它的意义,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符号或象征,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精神承载。亿万中国人,也在春节的气氛中,找到了对传统文化的归属感,甚至找到了文化的自信和认同。

有人说,春节就是一次约会,一次“在一起”的约会,只是约会的对象不是情人,而是亲人。哪怕是见一面,坐在一起吃一顿饭,望眼欲穿盼子归的父母也会心满意足,在他们心中,盼子归的分量远远重于“盼子贵”,家人团聚是春节的永恒主题,也是中国文化的核心理念。哪怕票难买,哪怕路难走,历经千辛万苦,跨越半个中国也要回家,图的就是家人团聚的那一刻。

虽然我们国家是一个由多民族兄弟组成的大家庭,虽然在过春节的时候也存在着地域和民族之间的差异,但是春节所表达出来的祥和、团圆、祝福和美好都是相同和相通的,更是与传统文化一脉相成的。这,就是传统文化丰富和充盈春节之中的美好和美满,也是所有中国人春节情结的最高追求。

每年的春节,除了能与家人团聚、共享温情以外,文化意义上的春节,在近年来,也越发受到人们的正视和推崇。在当代社会中,或许过节的饮食在不断改变,过节娱乐的方式,也更趋多样。然而,浓郁的年味,传统文化的根脉,却是早已深植在这每年一次的春节之中,而这种根脉性的东西,它既难以复制,又独有魅力。于是,在千百年的传承和演进中,春节的概念被多元化了,它除了是一种固定的节日以外,更多的内涵则是一种精神和情怀。这种情怀,包含了对祖先的敬慕,對亲情的感知,对既有文化的认同。这些情怀还会通过口耳相传,代代继承,并以此形成极富特色的“中国年”、“中国味儿”。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