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贵昆线”建设的那些事

2017-03-09 18:49刘林林
晚晴 2017年2期
关键词:乌蒙山铁道兵父辈

刘林林

2016年12月28日,沪昆高铁贵阳至昆明段开通运营,云贵之路实现了从两个月到两小时通达的千年跨越。

在感叹高铁给我们带来快捷舒适的同时,也让我回想起三线建设时期贵昆铁路建设的情景,贵昆铁路1958年8月开工,1970年12月交付运营。该线蜿蜒于云贵高原乌蒙山区,地势险峻,地质复杂。是中国西南地区铁路重要干线,与湘黔、浙赣、沪杭三线共同组成中国南部的东西交通大动脉。

我们这些“50后”铁二代,从小跟随父母生活在云南贵州之间的乌蒙山脉里,目睹了我们铁兵父辈们在修建贵昆铁路上的艰辛奋斗,度过了我们难忘的少年时光,所以一提起贵昆铁路总要引起我们不尽的情思和对父辈们业绩的崇敬……

铁二代对贵昆铁路的情怀

1960年,我8岁,父亲刘仁义在铁道兵五师二十三团任团通信股长,母亲带着我和弟妹随军。我在当地农民学校读书,每天和三四个小伙伴沿着尚未完工的铁路线去上学,我们每天上下学走在乌蒙山密林中。乌蒙山整个山区群山起伏,如浩海腾波;高山峡谷深陷,如刀切斧削。登高望远,乌蒙山中有山,峰外有峰,逶迤连绵,实在壮观。因为家中和学校路程距离较远,中午在部队修理连用餐。

在每天上学和放学的路程中,我看见当年的铁道兵战士打隧道,人员进进出出,他们依靠的是钢钎、大锤、炸药、雷管,一寸寸掘进,不知流了多少血和汗,不知付出了多少艰辛和努力。他们经常会遇到塌方、有害气体和泥石流灾害。想当年,铁道兵战士要经受常人难以忍受的艰苦筑路生活,经受生与死的考验。他们战胜了种种难以想象的艰难和险阻,怀抱一腔爱国热情,一股信仰的力量,硬是用自己的肩膀和身躯创造出了奇迹。

1962年,我告别父母,离开了贵州天生桥,和其他部队子弟坐上卡车,前往云南宣威东山铁五师子弟学校读书。在路上看到乌蒙山大山的险峻,也看到大山的美丽。想起那些山,就使我心醉。登上大山向下瞭望,美丽的杜鹃花开的红火,开的灿烂,一团团一簇簇,开得那么热烈,那么绚丽。朵朵花儿如红色的玛瑙,迎风玉立,娇艳欲滴,红色、粉色此起彼伏,如海浪翻腾。美丽的云贵高原给我留下了终身难忘的记忆。

我们的很多铁二代子女,很多人都是在云南出生的,比如喜云、淑云、建云、海云、巧云等等,这些人虽然对云南没有什么印象,但他们的父母给他们起的名字,说明了父辈征战贵昆铁路的光辉历史,也让孩子们记住父辈们曾经在这里留下了光荣的足迹。

父辈们的功绩

一提起贵昆铁路,我们就想起梅花山隧道和天生桥大桥,这是在贵昆铁路上的两个关键工程。

铁五师老前辈苗廉说,1958年铁五师二十三团奉命从祖国东南沿海移师西南腹地,参加党中央和毛主席关心的西南“大三线”建设。8月份部队进驻云南宣威县合岗天生桥一带,开始参加贵(阳)昆(明)铁路首期工程施工。

贵昆铁路是滇黔线贵阳至树舍段及内昆线树舍至昆明段两段铁路的总称,1964年定名为贵昆铁路。贵昆铁路的修建分两期进行,第一期为1958年8月到1962年8月,主要修建内昆线;第二期为1963年8月到1966年底,主要修建滇黔线。

在贵昆铁路首期工程中,二十三团担负着丁家村隧道出口到巴那块隧道出口总长达30公里新建铁路的施工任务。二十三团所处管区是山势险峻的乌蒙山区,是当年毛主席率领红军长征路过的地方。这里地形复杂,山峰纵列,荒芜阴森,暗河交错,交通十分不便。当年红军以“乌蒙磅礴走泥丸”的精神,在这里战胜了围追堵截的敌人。如今英雄的铁道兵战士又在这里缚狮降虎,修建一条西南钢铁大动脉。

在隧道施工中时常遇到风化层、煤层、溶洞和被老百姓废弃的旧煤井,施工困难重重。但困难吓不倒英雄汉,开工初期,山中无路可走,机械设备运不到洞口,指战员们就把机械设备拆成零部件,然后用人抬肩扛将机械运上山去。隧道施工中经常遇到风化石、煤层和溶洞所造成的塌方,大家就团结一致,坚定信心,以“你塌我顶,再塌再顶”不屈不挠的顽强精神去迎战并战胜它。一次,担负老虎嘴隧道导坑开挖的“尖刀”一连在导坑开挖中遇到了旧煤井,造成了近30米的大塌方,导坑被拦腰截成两段,十多名官兵被堵在导坑的内侧,该连连长郝同然、政治指导员王荣舟沉着指挥,组织抢险队轮班作业抢险,不少战士晕倒了,手指出血了,但仍然坚持作业。经过一天两夜近40多小时突击拼搏,被堵在洞内的官兵全部安全脱险。战士们豪迈地说:“身在老虎嘴,塌方何所惧,只要有雄心,再险再难也能闯过去。”

就这样,全团指战员面对乌蒙山区的恶劣自然环境和施工中遇到的种种困难,以比乌蒙山更加磅礴的志气战胜了狮子口,闯过了老虎嘴,胜利完成了上级交给的贵昆铁路第一期各项工程的施工任务。

铁五师原副政委蒋占鹏说,若要说铁五师最大的贡献和亮点是什么?就是贵昆铁路的梅花山隧道和天生桥大桥。

梅花山隧道当时是西南地区海拔最高的铁路隧道,也是贵昆线上最长的隧道,全长3986米的隧道从海拔2700多米的梅花山腹中穿过,被称为贵昆铁路的咽喉要道。该隧道有地下暗河,涌水量特别大,号称水帘洞。风枪手们抱着一架80多斤重的大风枪,两个副手在左右扶撑着,风门一开,风枪的钻头强烈地旋转着、震动着,一寸一寸地向着坚硬的岩层掘进,风枪手们个个手臂被震得发麻,耳朵被震得什么也听不见,有时候风枪头没撑正,钻头被石层卡住,还得把它弄出来再打。特别可怕的是一次钻孔水涌出,把人跟风枪都冲出去好几米。在施工中我们克服了难以想见的困难,进度双口平均月成洞213米,单口月成洞最高有400米,创下了当时全国隧道掘进最高纪录,受到国家建委通报表彰,称赞“这是我国铁路隧道施工史上的一个大进步”。

天生橋位于云贵两省交界的可渡河暗河上,暗河长约1000米,大桥两端分别叫老虎嘴和狮子口,可见地势的险恶。就是在这样的”地质博物馆”上,我们修起了单孔全长527米,墩高50米的中国第一座钢塔式特大桥。

上面这两位老前辈的回忆告诉我们,当时的铁道兵部队修铁路是何等的艰难,付出了何等的代价,铁道兵“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至今让人难忘。有人说铁五师是红军领导的队伍,这话一点不假,师长罗崇富、政委张汉民、副师长李绍珠等人都是老红军,他们把红军精神带到了铁道兵部队,把部队打造成了一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战无不胜”的钢铁部队。

贵昆铁路、云南宣威、贵州天生桥、梅花山,这些字眼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留下了难以忘记的回忆。父辈们的艰辛修路,我少年跟随父母的难忘时光,都永远留在我的心坎间。(作者系原铁五师子弟)

猜你喜欢
乌蒙山铁道兵父辈
《云南乌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植物图鉴》完成编印
My Country, My Parents 《我和我的父辈》观后感
山的国度
父辈和祖辈的情感故事,分外美丽
渡江战役中的军事铁路运输
最险恶地形下的千里转战:乌蒙山回旋战
尊敬父辈
两只小猫
军魂永在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