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来华留学生的公共外交

2017-03-09 05:39马春燕
海外华文教育 2017年12期
关键词:外交留学生文化

马春燕

(西安交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中国西安710029)

自美国学者埃蒙德·格里恩1965年首次提出“公共外交”这一概念,旨在提高国家美誉度与认同度,提升国际形象的公共外交实践在各国积极展开。全球化与信息化时代,互联网应用与信息传播方式使得以前传统的政府间的外交更加注重民意,听取公众意见。“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现代公众对于本国内外事务的关注度逐渐提高,网络新媒体赋予普通民众更广泛的发言权、更强的话语影响力。公众已经从公共外交的“受众”转变为积极参与的“主体”。公众意见与态度对一国内政外交的影响力愈加重要。强调通过非官方渠道建立不同国家民众间的了解和沟通,开展国际民心工程的公共外交也成为当代国际关系的一个显性因素,成为彰显一国“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经济跨越式发展,树立负责任的国际形象,创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要求我国公共外交工作进入多层次宽领域全新的阶段。“扎实开展公共外交”被写进了党的十八大。来华留学生既是高校学生,又是国际人士;留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也是认知中华文化的过程。来华留学生是我国与其母国开展交流合作的重要载体与珍贵资源。其贯通中外互联互通的优势是进行跨文化合作的关键。2014年全国留学工作会议上,习总书记提出“统筹谋划出国留学来华留学”,首次提出来华留学与出国留学并重。李克强总理也提出“留学事业是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留学工作培养汇聚人才是国家重要的软实力建设。”因此,从公共外交视角看待来华留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把来华留学生作为我国开展公共外交的重要对象,探讨对来华留学生的公共外交路径有一定现实意义。

一、公共外交的理论视角

公共外交(public diplomacy)概念由美国学者提出。各国研究者从本国国情、特点出发对其定义各有不同。我国公共外交理论研究的先行者赵启正提出的“面对外国公众,以文化的交往或日常的往来为主要方式,在交往中表达本国文化、国情和政策”的定义在当今全球化时代背景下获得多数学者认同。由此定义可以看出,外国公众是我国开展公共外交的对象,文化是进行公共外交的重要载体。进行公共外交的主体包括政府部门,也可以是非政府组织,如民间团体、大学、研究机构、媒体等。开展公共外交的目的是讲清楚一个真实的中国。需指出的是,这里的公共外交有别于民众对民众的私人性质的民间外交,也不同于仅是文化交流形式的文化外交,它是两者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其本质上是跨文化的文明对话与交流。留学是面对面的跨文化交流,来华留学生既是学生又是国际人士的双重身份,是两国交往的重要力量,是实现我国公共外交目标可培养与借重的独特资源,也是我国开展公共外交活动的重要对象。因此开展对来华留学生的公共外交,是以教育主管部门为主导,各高校、企事业单位等社会团体为重要参与者,以塑造留学生的文化认知与正面国家形象为目标的各类活动。在国内对来华留学生群体开展公共外交活动,有着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即有着易于调配的地方政府、个人、企业以及社会团体等民间组织和社会力量的天时地利便利性,而留学生渴望了解中国,留学中国的主观能动性可谓人和。与其他公共外交形式相比,在国内开展的对来华留学生的公共外交,更具有成本低、收效快、操作简易等特点。开展对来华留学生的公共外交,增进外国公众对中国的认知,增进中国人民同各国人民的友谊,改善国际舆论环境,维护我国国家的利益有着重要意义。

二、开展对来华留学生公共外交的时代意义

(一)开展对来华留学生的公共外交,是通过“他方镜像”塑造良好中国国家形象的有效路径

由于意识形态差异及文化偏见,掌握世界主流话语权的西方媒体在报道中国时常常带着“放大镜”“显微镜”“有色眼镜”,随意裁剪中国。对中国全面建设发展方面的成就信息避而不谈,而对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可避免的社会矛盾所引起的突发性事件大肆渲染。在有关中国正反面报道中的明显失衡,传播中有意制造各种“中国威胁论”:中国军事威胁论、经济威胁论、发展模式威胁论、新殖民主义威胁论等等。威胁、野蛮和忧恐的语境,造成其民众对中国社会的误读和误解,往往形成一个刻板负面的中国形象。这样的现实迫切需要开展以消除误解提升国家形象为目标的公共外交。周恩来总理曾在建国初期指出“外交是通过国家和国家的关系这种形式来进行的,但落脚点还是在影响和争取人民。这是辩证的。”来华留学生身处中国,亲身经历一个真实发展的中国。作为眼见为实中国形象的见证者,其“他方镜像”里传播的中国国家形象在国外受众中更有信服力。留学生熟悉住在国民众思维模式、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可以实现用其民众听得懂听得进、能接受和愿接受的方式传播一个真实客观的中国国家形象。

因此对迫切寻求国际认同与沟通空间的当代中国而言,来华留学生是一笔潜在的国家政治与外交资源。开展对来华留学生的公共外交,一方面可以培养中国国家形象的代言人、宣传员,另一方面他们独特的留华经历可以成为两国交往的紧密纽带,可以为我国在世界格局中积累广泛人脉与培植知华友华人士。

(二)不断增长的来华留学生群体是开展公共外交的坚实基础

来华留学生大都在中国高校及科研院所接受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知识与技能教育。是技能培养与文化认知同时进行的教育过程。“扩大规模、优化结构、规范管理、保证质量”是教育部对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工作方针。根据教育部公布数据,2016年来华留学生人数已超44万,留学生的生源国扩大到205个。本科学历生人数比例占来华留学总数近一半。不断增长的来华留学生人数,生源国别多样化,留学生层次的逐步提高,是我国开展对来华留学生公共外交的坚实基础。

公共外交作为一种建设人心的外交,以人为本是其核心要求。从公共外交的视角看待我国来华留学生,把来华留学生作为我国开展公共外交的重要对象,通过增强来华留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培养更多知华友华人士,通过留学生的“他者镜像”提升我国的国际形象,在当前对于有效消除中国负面国家形象,增信释疑,排除误解,树立我国良好国家形象有着巨大现实价值。

三、细分对来华留学生公共外交的目标人群

公共外交的对象是民众。“开展公共外交,必须对外国公众加以细分,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公共外交,那种无的放矢的普遍公共外交由于没有锁定有意义的公众区隔,到头来事倍功半。”美国学者伯纳德·科恩(Bernard Cohen)根据一国公众对外交政策的关注度和影响力,将其细分为普通公众、专注公众、舆论精英和舆论领袖。我国学者朱东琴就外交参与度,将一国的公众划分为两个群体:精英和草根。舆论精英和舆论领袖属于精英,普通公众和专注公众归属于草根。专家学者对公共外交目标人群的不同划分都是强调针对不同群体的公共外交的重点、方式及途径应该有所区别。

借鉴美德法日等先进国家开展对留学生公共外交的做法,其大都由政府提供奖学金以吸引有可能成为未来他国社会精英与各领域领袖的留学生到其国家深造。留学期间通过对“关键人”的资助与培养,强调在他国“精英阶层”中培植对本国的良性认知,进而借精英之口传播本国的良好形象。美国的汉弗莱奖学金项目(Humphrey Fellowship Program)和富布赖特项目(the Fulbright Program)正是这一理念的产物。1940年代,詹姆斯·威廉·富布赖特在游说美国政府设立富布莱特奖学金项目时强调“我们必须向世界提供的是知识精英和领袖人物,而不仅仅是面包、牛奶、资金和石油。”“传播我们社会的价值观去影响其他国家下一代,对世界格局产生的作用要远远胜过军事和外交上的作用。”据统计截至2011年,由美国政府资助的公共外交“旗舰”——福布莱特项目,已有超过30万人通过该项目在美接受教育,这些人中有29人后来成为国家领导人。日本政府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持续推出的“10万留学生计划”和“30万留学生计划”,也是出于不同时期国家形象建构的重要考量。我国公共外交有别于美日等国的价值观、思想意识渗透之目的,而更注重向外界展示一个客观良好真实的中国。学者的研究早已证明在留学期间得到资助的奖学金生对于留学国大都心存感恩与好感,在日后的国际交流中更能发挥桥梁与纽带的作用。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中国政府奖学金投入。中国政府奖学金作用持续显现,成为撬动国际人才资源的有力杠杆。

公共外交作为国家的长期工程,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面向青年人的公共外交活动着眼未来之收益,可以成为促进国家对外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对于青年外交的重视已成为党的青年观甚至政党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建立面向外国青年的文化交流机制”。2013年,习近平同志在访俄期间再次明确提出“要面向未来,培养青年一代的友谊。要让青年人了解对方国家的历史和现在,学习对方国家的语言和文化,进行心灵的沟通。只有多交流、多接触,认识才能更全面、更深刻”。青年人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期,易吸收新事物,跨文化的适应能力也较强。针对青年人特定年龄阶段的群体特质、审美诉求与价值偏好的公共外交方式有着不同于其他年龄层的独特性。在我国留学的学生可大致分为学历生与非学历生。目前进入本科,硕士及博士阶段接受高等教育的学历生人数已接近来华留学生总数的一半(根据2016年来华留学生大数据显示,2016年在华学历生人数达21万人,占来华留学生总数的47.4%)。这些接受高等教育的留学生以青年人为主体,在可见的未来也会成为其母国的社会精英,有着一定的话语权与辐射圈。精英的影响力,所带来的示范和导向作用,应为公共外交的重点。

基于以上我国公共外交的特色及来华留学生群体的人员特征,笔者认为对来华留学群体可做两类划分,即面向每一位来华留学生进行的公共外交和以青年群体为重点目标、指向对象的公共外交。而以青年群体为行动主体与目标指向对象的公共外交活动,一方面需符合对整体留学生公共外交的一般规律,另一方面又需开展契合青年人社会特征的独特的公共外交活动。

四、针对两类目标人群的公共外交策略

来华留学生是我国对留学生来源国实施公共外交的桥梁和纽带,是向国际社会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展示中国道路的重要群体。开展对来华留学生的公共外交,要对留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对华认知链接进行精心设计,为他们搭建深入了解和感受中华文化、中国国情和跨文化交流的平台,让他们在感同身受中国建设发展成就和中华文化独特魅力中,不断丰富他们对中国和中华文化的认知,促进他们与中国人民的友好往来。

(一)开展对来华留学生的公共外交的目标

根据对来华留学生两类目标人群的划分,其公共外交目标可以分为两个层次:针对来华留学生整体人群以澄清事实,消除偏见与疑虑,讲清楚发展的中国现状为目标。其在归国的二次传播中可以正本清源,传播真实客观的中国形象;针对青年留学生群体除了增信释疑,更要通过其对中华文化知识的了解与认同,培养“知华派”即了解中国,对我国持友善态度的知华友华人士;培养“意见领袖”,在一定新媒体平台上借声说话借筒传音,扩大我国的国际话语权,通过“他方镜像”提升我国的国际形象。

(二)开展对来华留学生公共外交的理念

文化是沟通交流的纽带。留学生通过学习各种文化课程,获取不同的文化知识。正如习近平2013年同俄罗斯汉学家会见时指出的文化交流是民心工程、未来工程,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留学生浸润中国文化之中,在高校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了解我国历史、社会制度和文化价值观的过程。开展对来华留学生的公共外交就是要通过持久的文化交流,以文化信息积累和有效的文化实践润物细无声地争取人心,是我们开展对来华留学生公共外交的整体理念。

(三)开展对来华留学生公共外交的方式

校园是留学生感知中国的重要场域。其大部分时间在校园里度过,是可以被组织和管理的人群。我们开展的对留学生公共外交是依托高校平台,以课堂教学的知识传授与课外实践的文化体认相结合,在高校与企事业单位等社会团体的多维度全方位下感知中国文化,接触中国社会的方式进行的。针对两类目标人群,我们开展对来华留学生的公共外交方式如下:

1.针对整体来华留学人群,负责培养留学生的学校要更多的从中国文化导入和文化认同方面进行课程设置、课外活动、学校管理的衔接,建立以培养留学生的中国文化教育为目标的留学生培养体系。

注重把中华文化核心价值理念渗透到留学生教育教学全过程中,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融入到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以古往今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来解读当代中国建设发展的巨大成就,从而使外国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的感知从遥远的神秘到零距离的亲切,在感同身受中国日新月异变化和中华文化独特魅力中,不断丰富他们对中华文化和中国的认知。在课堂上教师可充分调动学生对中国问题的热情,在教师的正面引导下关注并参与到对中国问题的讨论。通过议题设置、自由开放的讨论,为其提供中国政策问题方面正确、及时的信息,通过课堂有效实现中华文化的知识传授。教师可根据留学生生源国进行侧重点不同的文化传播与信息传递。对于中国周边及“一带一路”国家的来华留学生,增信释疑消除顾虑是当务之急。要有针对性地介绍中国和平崛起“协和万邦”的发展理念。通过中国“无霸权”“无侵略”的历史介绍与文化沟通,逐渐消除西方媒体塑造的所谓“国强必霸”的负面中国国家形象;而对于欧美国家的来华留学生要引导他们看到中国的变化、中国人生活的提高,纵向的全面客观地看到我国人民选择的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特色道路的历史必然性。这些信息直接对接、有针对性的知识衔接,有助于缩短与留学生的情感距离,增强文化认同。

2.注重课外社会实践及文化体验,实施目标明确内容丰富充满人情味的社会实践与实习活动,开展好留学生的第二课堂。可动员企事业单位等社会组织机构,建立留学生实习基地,提供给留学生到政府机关或者企业实习的机会,使其获得更为清晰真切的中国政治经济治理图景。课内外精神营养的补给,塑造了留学生正面的“他者镜像”。互联网信息传播方式使得这些对华抱有积极正面认知的留学生群体的“他者镜像”会传播更远,获得更多人的认可。根据来华留学工作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如果教育部门和外宣部门予以重视,综合各方力量做工作,届时就会有50万帮助中国进行对外传播的“民间大使”。

3.坚持“趋同化”无差别管理留学生,为留学生创造更多接触社会的条件。

以前我们的留学生管理更多考虑到留学生的特殊性,出于安全顾忌,将留学生与大学生分开住宿,管理上也适用于不同中国学生的标准。使得他们缺少接触中国社会了解中国真实国情的机会。开展对来华留学生的公共外交,应坚持“趋同化”的管理模式,将留学生与中国学生的宿舍藩篱打开,为来华留学生交往中国朋友,为青年学子的思想文化交流提供物理空间。鼓励留学生加入中国学生的俱乐部和社团活动。贯彻“管理即服务”的理念。在与留学生产生关联的每一环节。通过与留学生的人际交往,管理人员的专业人性,授课教师的德才魅力,在人际交往中通过点对点,点对面实现公共外交的扩散效应。

4.加强对青年学生的公共外交,着力培养一批“知华派”,注重培养青年“意见领袖”。

加强对青年留学生的公共外交,除了上面进行的课堂内外的“他方镜像”塑造,还需更有针对性的以青年人易于接受的形态进行文化传播,才能真正形成价值认同。比如日本的动漫文化、美国的推特SNS文化、澳洲的背包文化都是很好的文化载体。将宏大政策目标、外交战略等分解融入到青年人能够可观可闻可见的日常生活之中,即亲切自然又不失深刻,实现显性化向内隐化转变。不同于其他年龄段的学生,青年人的思想与价值观的可塑性,跨文化的适应能力与异质文化的融合度都较强。以笔者所在高校组织的学生赴延安社会实践为例,在这样一个充满政治色彩的地方,安排了学生更喜欢的Home-Stay方式。留学生借宿在当地普通中国民众家庭,近距离真切感知普通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与中国民众面对面地交流访谈,留学生获得当地民众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特色道路的肯定与拥戴的直观印象。还有组织学生参观高新开发区的合资外资企业,学生在现代化的工厂眼见为实获得“中国创造”的印象,在与企业里的外资员工交流访谈中也体认到互惠互利的中国发展原则。这样不说教而以摆事实,导向明确的不辩自明的适合年轻人心理接受特点的实践活动,对于提升青年留学生的中国文化认同有着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针对青年人独自旅居国外,可在跨文化适应之初就组织一些充满人情味的活动安排,例如组织中国学生与外国青年学生的联谊联欢活动,结成“学业伙伴”。同学之间的真挚情感形成的国际友谊会更弥久绵长。鼓励青年留学生积极参与中国高校的社团活动,近距离的与同龄人接触沟通,人与人的交流会实现彼此心灵的相遇。互联网信息化的时代,年轻人大都积极热衷于网络社交。传播学中“意见领袖”作为媒介信息的中介和过滤环节,对大众传播效果产生重要影响。当前我国来华奖学金生大都经过层层选拔与考核,其对华好感度,文化认同度都有着较好的基础。是潜在的“意见领袖”的人才资源库。事实上在来华留学生中,我们会发现一些社交能力强,见多识广博学多才的留学生在班级事务中,其自身人格魅力与知识涵养极易获取其他学生的认可和尊重,无论在课堂讨论交流中,还是在活动组织中的人气与影响力都有着意见领袖的潜力。从留学生的各级主管部门,各高校及企事业单位均可设立对青年留学生的各类奖学金,在这些受我国政府资助的奖学金生中精准挖掘,重点培养一批意见领袖。通过在华教育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帮助他们就当前中国的热点问题答疑解惑,提高意见领袖对有关中国问题的认识能力和水平,指导他们的价值判断,对他们给予经常性、正面的讯息传递。新媒体时代在一定平台支撑下,将个人表达的意见转换为信息符号传递给其受众群体形成舆论扩散与传播。通过意见领袖讲述的中国故事去展示一个真实的中国。特别是当西方一些媒体带着偏见去报道中国的一些突发性事件时,可以通过意见领袖提供的第一手真实资料与信息,在互联网新媒体的便捷传播平台上,阐明是非曲直,塑造国家良好形象。

(四)开展对来华留学生的公共外交模式

作为一种面对面的跨文化交流活动,开展对来华留学生的公共外交模式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步骤:首先,通过对留学生群体的课堂教学知识传授讲清楚中国的国情现状与和平崛起的发展观;其次,通过加强对青年留学生群体的文化教育与实践活动,培养知华派,培植意见领袖在国际平台讲述真实客观的中国故事,改善国际舆论环境;最后,通过影响外国民众及某些社会集团,进而通过他们影响该国政府采取有利于我国的态度与政策。

(五)机制层面,建立一种与留学生教育有关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资源联动统筹协调的工作机制

我们开展的对留学生的公共外交不同于个人对个人的“民间外交”,它是在政府职能部门的引导下,在各项政策的配合下,有计划系统性的服务我国整体外交的大局。因此需强化教育部门的主导作用,并加强其与外交部、公安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有关部委之间的协调与合作,组成来华留学生教育部际协调机制,建立分工明确、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协调互动的管理体系。高效便捷的入境、入学服务,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与留学服务体系需要政府各部门的联动配合机制。可以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做法,由政府部门主导成立“国际交流协会”“文化协会”等非营利性机构,整体策划组织留学生在华的文化交流、实践与生活交往等各类活动,在联动机制框架下开展各种对来华留学生的公共外交活动。

五、结 论

来华留学生教育,作为我国教育国际化的重要一环,不仅仅是教育的问题,更是文化传播与国家形象塑造的政治问题。重视对来华留学生开展公共外交的价值,尤其是面对青年留学生的公共外交,需要教育、外交等上级政府主管部门,培养留学生的各高校与教学机构,留学生实习的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间的有效联动,通过优质文化课程,留学生社会实践教育,使其更好地融入中华文化。针对数量不断增长的留学生群体应以充分正面的中国感知为目标,丰盈每位来华留学生的“他者镜像”。以课程学习中华文化、社会实践体验中国文化,到企事业单位实习获得立体认知等多维一体的公共外交手段大力培养知华友华人士,借助留学生中意见领袖的影响力与传播力在国际舞台讲述真实中国故事,塑造良好国家形象。

韩方明:《公共外交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邝艳湘、陈 阳、乌云波:《国际教育交流是重要的软实力资源》,《公共外交》,2015年第2期。

历史脉动:《福布莱特计划——美国软实力的重要来源》,搜狐网,[EB/OL]http://m t.sohu.com/20170304/n482382898.shtm l,2017年3月 4日。

宋黎磊、程 纾:《培养“知华派”:对高校留学生群体的公共外交》,《公共外交》,2013年第3期。

王辉耀、苗 绿编:《2016中国留学发展报告》,北京: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

赵启正:《中国登上公共外交世界舞台》,《公共外交》,2010年第1期。

朱 峰、柯银斌:《试论青年之于公共外交的战略意义》,《青少年研究》,2013年3期。

朱东芹:《中国侨务公共外交》,《国际论坛》,2016年第3期。

猜你喜欢
外交留学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悠悠岁月外交情
涉侨外交二三事
留学生的“捡”生活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谁远谁近?
外交活動の二大ハイライ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