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游离模式在高中语文教学设计中的运用
——以《故都的秋》为例

2017-03-09 14:24四川省崇州市蜀城中学王婷玉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7年23期
关键词:课程计划故都的秋评价者

四川省崇州市蜀城中学 王婷玉

一、理论基础

目的游离(goal-free)评价是斯克里文针对目标评价模式的弊端而提出来的。他认为,评价者应该注意的是课程计划的实际效应,而不是其预期效应,即原先确定的目标。在他看来,目标评价模式只考虑到预期效应,忽视了非预期的效应。

斯克里文主张采用目的游离评价的方式,即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来。评价者不应受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影响。尽管这些目标在编制课程时可能是有用的,但不适合作为评价的准则。因为评价者要收集有关课程计划实际结果的各种信息,不管这些结果是预期的还是非预期的,也不管这些结果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只有这样才能对课程计划作出准确的判断。

然而,目的游离评价也遭致了不少人的批评。主要的问题是,如果在评价中把目标搁在一边去寻找各种实际效果,结果很可能会顾此失彼,背离评价的主要目的。此外,目的完全“游离”的评价是不存在的,因为评价者总是会有一定的评价准备,游离了课程编制者的目的,评价者很可能会用自己的目的来取而代之。严格地说,目的游离评价不是一个完善的模式,因为它没有一套完整的评价程序,所以有人把它当做一种评价的原则。

二、实践运用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重点、难点,因此研究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对改进课堂教学有重大意义。调查发现,在语文教学中往往会产生目标游离,出现许多非预期的现象,出现了这些非预期的现象又应该怎么来评价一堂语文课的教学设计的优劣呢?而本文主要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这三个方面的目标展开讨论。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的游离

《故都的秋》是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的一篇课文,它的知识与能力目标要求学生了解郁达夫及其作品、了解《故都的秋》的艺术特色、诵读并积累语言材料。假设在教学前老师就期待学生在学习中达成这些目标,所有环节的设计都按部就班,先了解郁达夫即对作者及其艺术风格、本文写作背景等进行介绍,再带领学生通过文章的学习总结《故都的秋》的艺术特色,并在这个学习过程中积累语言材料,这样的话,整堂课都是在老师的预期中完成,学生也是在老师预期设定的目标中进行学习,这样的课堂也缺乏了创新。但是假如老师把这个环节设置为让学生课前去预习,而不是老师提前准备好相关信息而在课堂上的罗列,像这样让学生提前去预习,查找课外相关材料,收集问题的方式,不仅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对学生发现问题从而自主地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也会给整个教学设计带来新颖。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游离

《故都的秋》一文设计的过程与方法目标主要是训练学生在阅读中快速把握文章意蕴,领会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浑然一体的艺术风格,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升文化品位和审美趣味。但这也只是预期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因为实际情况而转移了过程与方法目标,比如说就把握文章意蕴这一目标而言,在引导学生朗读,力求声情并茂、抑扬顿挫,或者通过多形式的朗读形式,期望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去感悟《故都的秋》“清、静、悲凉” 的特点,学生通过学习或许能感知作者描绘的五幅故都的秋的图景(即秋晨静观、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秋果奇景)中围绕着故都秋“清、静、悲凉”的总体特点,所以也就不需要花太多时间来训练学生概括图景的能力。

而如果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这一环节,如果学生不能很好地运用,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进行一些课外的迁移,例如可以通过课内课外知识的对比,王国维《人间词话》里有谈到“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写“北国的槐树”的落蕊,“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觉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写“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这些细腻而独特的感受,忧郁而优美的情怀,恐怕只有郁达夫这样一个具有平民倾向又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读书人才能体验得到,才能表现的细腻而深刻。

(三)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的游离

《故都的秋》这一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于体会作品的情感色彩同当时的时代背景的内在联系,理解一个正直文人不满于现实又无法找到出路的苦闷心境。而要让学生直接理解郁达夫不满于现实又无法找到出路的苦闷心境这无疑具有很大的难度,首先要理解这一情感学生必须对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而这便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有一定的要求,不同的学生的感悟不同,理解到得作者的心境也就不同,更何况同一个班的学生层次不一样,学习效果自然也就不会一样。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可能就会因为学生的不同学习效果对这一目标进行一定的改变。事实证明,后来我在上课的时候并没有完全实现我设定的这一情感态度价值观,因为大多数学生最多谈到作者的心境是清的、静的、悲凉的,而也有学生在合作探究时会讨论到作者对秋极尽赞美之情,但给我们的却是作者的孤寂、忧伤、落寞,这或许就跟作者特别的人生经历和他特别的个人气质有关。

通过对《故都的秋》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进行目标游离模式的评价,我感受到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教师对学生达到期望学习成果的阐述,而教学活动又是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和展开的。但是由于目标游离模式不是一种完善的评价模式,没有完整的评价程序,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常常只被当做一种思想原则,由于要关注非预期的,而非预期的在实际中是最常有的。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可能会随着课堂实际情况生成新的东西,但是也不能完全偏离教学目标,不然可能会打乱一节课的预期计划。总之,目标游离模式只能作为一种评价的原则来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而不能完全依靠目标游离模式来评价教学。

猜你喜欢
课程计划故都的秋评价者
考虑评价信息满意度的群体信息集结方法研究
基于评价信息满意度的群体信息集结方法
初中体育课程教学探讨
让人痴迷的瑰丽世界
由《故都的秋》谈高中散文教学思路
以《故都的秋》为例谈谈如何指导学生有效学习
从《故都的秋》教学中看六步点拨教学法
无缝隙 无漏洞 无死角
推动高校经济法教学改革的措施探讨
360度绩效反馈评价有效性的博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