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汝纶文献观念发微
——以日记与尺牍为中心的考察

2017-03-09 16:04
关键词:吴氏金石文献

赵 敏

(淮北师范大学 安徽文献整理与研究中心,安徽 淮北 235000)

吴汝纶文献观念发微
——以日记与尺牍为中心的考察

赵 敏

(淮北师范大学 安徽文献整理与研究中心,安徽 淮北 235000)

吴汝纶一生从事中国传统文献的整理研究工作,他强调“《六经》传记”和“周、孔之教”在中国政治、学术、文化上的核心地位,重视地方志、家谱、金石以及当代文献的重要功用与价值,“无古今,无中外,唯是之求”,“自汉至今,无所不采,而亦无所不扫”的学术理念使得其文献观念更加理性、科学,这是吴汝纶能够取得巨大文献整理研究成就的重要原因。

吴汝纶;文献观念;传统文献;当代文献;地方文献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学界对吴汝纶的研究日渐重视,2002年《吴汝纶全集》的出版发行,更加促进了吴汝纶研究的深入,产生了很多卓有见地的成果,研究者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吴氏的教育、文化活动及其贡献上。其实,吴氏接受的是传统的儒家文化教育,他自身学术研究的核心依然是中国传统文献与文化,《清史稿》卷468《吴汝纶传》称道吴氏“由训诂以通文辞,无古今,无中外,唯是之求。自群经子史、周秦故籍,以下逮近世方、姚诸文集,无不博求慎取,穷其源而竟其委”[1],所言不虚。但直至目前,相关研究却略显寂寥①主要有徐寿凯:《吴汝纶的古籍整理与研究》,《古籍研究》1985年第3期;施培毅:《吴汝纶全集·前言》,施培毅、徐寿凯校点《吴汝纶全集》,第1-28页,黄山书社2002年版;江山:《论吴汝纶的校勘学思想》,《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吴汝纶在文献整理与研究方面成就很大,也有突出的特点②赵敏:《吴汝纶的文献考辨及其特点》,《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在资料利用方面的宏博,考证方法上的汉宋结合,考证态度上的坚持唯是之求、择善而从。这些成就与特点直接根源于他的文献观念,这在其日记、尺牍中多有表述,而日记与尺牍又是最能体现作者真实思想的文献资料。本文试论述如下,以求教于方家。

一、吴汝纶对传统文献的认识

吴汝纶是我国近代文化转型期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很早就关注并极力提倡西学,但又不弃中学,坚持“旧学不可废”[2]1冊10,终其一生,致力于中国古典文献整理、传统学术文化研究与教育工作,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充分体现了其文献观念。

(一)“《六经》传记所遗留之伦理学,实立国不刊之典”

吴汝纶之提倡西学,既不同于“中体西用”说,也不同于“全盘西化”说,他强调西学的重要性,但却是建立在肯定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核的基础上,他一直强调“周、孔之教”对于中国政治、社会、文化的重要性,担心大讲西学会导致传统文化的式微,“方今欧、美格致之学大行,国之兴衰强弱,必此之由,吾国周、孔遗业几成绝响”[2]3册153。“鄙意西学当世急务,不可不讲;中学则以文为主,文之不存,周、孔之教息矣。”[2]3册353所以他对儒家经典文献还是最为重视的,充分肯定中国传统文献的重要性。

他特别强调:“《六经》传记所遗留之伦理学,实立国不刊之典。”[2]1册10在宣传西学、倡办学校的同时,仍然重视中国传统文献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认为“始学必本周秦古籍”,[2]1册10所以他主张的启蒙教育与当时的通行做法是有区别的,“仆发蒙宗旨,以先读五七言唐人绝句之易解者,后读汉乐府之易解者,及白香山诗之小孩皆通者。再后则读《论语》《孟子》及《国策》中小品。凡《诗》《书》《易》《礼》诸经,皆缓读。《孟子》卒业,勿读《学》《庸》,且读《左传》……其才高可望大成者,再读《诗》《书》《易》、三《礼》、《庄子》《史》《汉》诸书,兼讲西学。”[2]3册368他很重视分别层次,因材施教,多次强调这一问题,“承询后生读中国书,窃谓初学以《论语》《孟子》《左传》《战国策》为主,辅以《纲鉴正史约》陈文恭手辑本。中材进业,则以《古文辞类篹》《经史百家杂钞》《通鉴辑览》为主。上材则《六经》卒业,《史记》《汉书》《庄子》又必读之书也”[2]3册208。与传统经典教育不同的是,吴汝纶重视的不仅仅是儒家经典文献,他将“传记”提高到与《六经》几近相等的地位,尤其重视史学文献,如《左传》《战国策》《史记》《汉书》以及后人简编的《通鉴辑览》《纲鉴正史约》等,也关注其他类型的古代文献,《庄子》就被他列为“上材”必读书。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吴汝纶拟定了一份《学堂书目》,分小学堂、中学堂、大学堂三个层次。小学堂的科目分“经”“子史”“诗”“学写字”“西学”,涉及的周秦古籍有《论语》《孟子》《韩非·难》、《国策》小品;中学堂科目分“经”“史”“文”“诗”“学作文”“西学”,涉及的古代文献有《春秋》三传、《礼记》《纲鉴正史约》《古文辞类篹》《古诗选》《今体诗选》;大学堂科目也分“经”“史”“文”“诗”“西学”,涉及的古代文献有《诗》《书》《易》《周礼》《仪礼》《史记》《书》《通典》及有关清代历史与政治的相关文献。与前引诸书信中亲友间的议论不同,这是吴氏经过深思熟虑所提出的正式书目,更能体现出他对于传统文献的认识。

《清史稿》本传称吴汝纶“于经,则《易》、《书》、《诗》、《礼》、《左氏》、《穀梁》、四子书,旁及小学音韵,各有诠释。于史,则《史记》、《汉书》……皆有点校,尤邃于《史记》,尽发太史公立言微旨。于子则老、庄、荀、韩……各有评骘,而最取其精者。于集,则《楚辞》、《文选》,汉魏以来各大家诗文皆有点勘之本。”[1]吴氏学通四部,于经、史、子、集或研究、或诠释、或评骘、或点勘。经部有《周易》《诗经》《论语》《大学》《中庸》《左传》《穀梁》等。史部有《史记》《汉书》等。子部有《孟子》《管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集部有《楚辞》《十八家诗钞》《文选》《韩昌黎集》《柳柳州集》《皇甫持正集》《孙可之集》《欧阳文忠公集》《苏东坡集》《晁具茨集》《王荆公集》《元遗山集》《归震川集》《方望溪集》等。其所校诸书或宗善本,或据他书引证,厘定句读、证其文字,多是畅通大义,以便于初学。

吴汝纶一生最重要的学术著作《尚书故》《易解说》,都是经学著述,是对儒家经典的新诠释。从现有资料来看,这两部书,从发轫构思,到成书刊行,先后经历了近三十年时间。两书中的一些新见真知,也先后与当时著名学者张裕钊、王树枏、萧穆、柯劭忞、贺涛等往复讨论商榷过,柯氏为其女夫,贺氏属其学生,但书信往来却多论经学,足见用力之勤、用意之深。吴氏治《尚书》以《史记》为宗,论《易》则循扬雄《太玄经》,“说《书》,用近代汉学家体制,考求训诂,一以《史记》为主。《史记》所无,则郢书燕说,不肯蹈袭段、孙一言半义……其说《易》,则用宋元人说经体,亦以训诂文字为主,其私立异说尤多”[2]3册101。吴氏为清末古文名家,于文章、故训皆通,因而常有发前人之所未及者,而他本人对这两部著作,也有足够的自信:“吾说《书》、《易》二经,自信过于诗文。”[2]3册249并认为自己的《尚书故》一书不在孙星衍的经学名著《尚书今古文疏证》之下。而吴氏能以古文名扬天下,亦得益于其深邃的经学修为,正如马其昶所言:“吾县文章之传,自方、姚后,吴先生极其盛。其高洁过海峰,以其经学深,所致力皆周、秦书也。”[3]

(二)“自汉至今,无所不采,而亦无所不扫”

吴汝纶的学术研究,有着鲜明的特点,一方面他熟练应用已经成型的研究方法,充分尊重并吸纳前人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则注重创新,不迷信权威,唯是求之,择善求之,在很大程度上昭示了吴氏“自汉至今,无所不采,而亦无所不扫”的学术理念。

他对先秦诸子用力颇深,点勘研读中,特别注意其成书过程以及篇目结构,认为很多书都不成于一时,亦不成于一人之手。先出之书,有后人羼入的内容,而后成之书,也可能有前代文献的遗存。新见迭出,发人深省。

《吴汝纶文集》中《读荀子一》《读荀子二》乃其早年所作,为荀子翻案正名的意味很明确。他从《史记》有《孟荀列传》,自刘向、扬雄至韩愈、欧阳修并称“孟荀”,“初汉之时,荀氏独为言礼之宗,其传尤盛”入论,分析孟、荀异同,得出了荀子“其为学达乎礼乐之原,明乎先王以礼制治天下之意”的结论[2]1册4。他又进一步分析《荀子》一书的文本,认为据《韩氏外传》,《非十二子》一篇本无批评子思、孟子的部分,因此今本《荀子·非十二子》非荀氏旧文。而“今《荀子》非完书,当时中孙卿三百廿二篇,刘向所校雠者卅二篇,此又非集录时本然也”[2]1册6。而汉初学者多传自荀子系统,“卿好引《诗》、《书》自证其言,今《戴记》及《韩诗外传》率如此,吾疑其间仍有《荀子》逸篇”[2]1册39。《韩非子》一书,学者认为是先秦文献中绝无仅有的无著作权争议的书,吴氏则以为《说难》一篇有问题,“本诵师说,非其自作,故背弃尤甚”[2]1册267,又由韩非“言行相背”论及“战国之时,诸子纷纷著书于世,其言各有指要,及考其行事,往往不合”[2]1册267。而他据《史记》治《尚书》、据《史记》辨《孟子》,疑《十翼》除《象传》《文言》外均非孔子所作等等,都体现了其怀疑经典的胆识。这一学术风格,不但为弟子贺涛等人继承并发展,甚至得到了顾颉刚赞许,他在给徐行的信中说:“日前,偶翻《吴挚甫集》,知其亦疑《左传》,且举数例。然其人思想稳健,不敢过于破坏,因此未作彻底之结论。”[4]

吴汝纶认为:“经学乃天下后世公物,不可以一人浅见,悬定是非;亦不宜稍存瞻徇阿党,以留缺憾。”[2]3册163所以他特别尊崇司马迁及其《史记》,高度表彰司马迁撰史时不唯学派、不唯师承的科学精神:“今文传于伏生,较古文为可信。先儒多致疑于古文,而于今文固未尝置议也。司马迁受书于(孔)安国,故《史记》多取古文,其改用今文,必其说较审于古文者,而此不用古文,其必有说矣。”[2]1册236他在学术研究中也是这样做的,“自群经子史、周秦故籍,以下逮近世方、姚诸文集,无不博求慎取,穷其源而竟其委”,“无古今,无中外,唯是之求”。从其文集来看,从先秦诸子、两汉经师至清代学者,被吴氏批评、指摘的名家代不乏人。戴震为清代考据学代表人物,也是皖学领袖,其晚年学术新变,著《孟子字义疏证》,吴氏对此颇为不满:“近儒如戴东原等欲取宋贤义理之说,一一以古训裁之,是乃执文章以论性道,盖未可也。”[2]1册39而钱大昕、段玉裁、江声、梁玉绳等也都受到过他的批评。他甚至对朱熹也有微词:“朱子钩鈲章句,缪统文义,不足厌后学者之心。”[2]1册39因此,他自称撰《尚书故》,“自汉至今,无所不采,而亦无所不扫”[2]3册101,信非虚语也。

不过,吴汝纶对桐城前贤姚鼐编选的《古文辞类篹》,恩师曾国藩编选《十八家诗抄》《经史百家杂抄》等却十分服膺,迄未有一丝不敬之语。尤其是姚选《古文辞类篹》,由于辑录了自战国至清代方苞、刘大櫆的优秀古文,最为桐城派后学所看重,吴氏甚至将其与《六经》相提并论:“因思《古文辞类篹》一书,二千年高文略具于此,以为《六经》后之第一书。此后必应改习西学,中国浩如烟海之书,行当废去,独留此书,可令周、孔遗文绵延不绝。”[2]3册231“姚选《古文》则万不能废,以此为学堂必用之书,当与《六艺》并传不朽也。”[2]3册235“姚选《古文》为古今第一善本,曾文正一生佩服此书。”[2]3册249所以,他开列的《学堂书目》中,中学堂、大学堂以及“中国专门学”均有此书。

二、吴汝纶对方志、家谱、金石文献的重视

吴汝纶特别肯定地方文献和金石文献的重要价值,这不仅反映在他的文字与议论中,也体现在他的身体力行之中。

(一)方志:“网罗散佚,撰集旧闻,为史者资”

到了清代,地方志的纂修既是一种国家政策,也是一种学术文化潮流,前者是由于皇帝圣谕,后者则缘于大批著名学者的亲自参与,“方志学”俨然成为显学。章学诚认为:“有天下之史,有一国之史,有一家之史,有一人之史……郡、府、县志,一国之史也。”“家有谱,州县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5]588吴汝纶也高度重视地方志在保存文献与史实方面的功用与价值,他说:“方志之作尚矣,网罗散佚,譔集旧闻,为史者资焉,故著录家以入史部。”[2]1册295此语与章氏所言隐合,而其《采访志书条例》一文完备周详,全面表述了吴氏的方志学理论。

有清一代,深州直隶州地方志修纂颇成规矩,康熙、雍正、乾隆、道光均有纂修。同治九年(1870年),吴氏担任深州知州,他不满意前此诸志,认为“深州自明以来,志乘少可因袭”[2]1册188,因此到任伊始,即筹修新志,撰定《采访志书条例》,亲自主持纂修,目的是“为之捃摭前载,网罗放失,庶几辨章乎文献,传信乎一方”[2]1册188。然采访未毕,即丁忧回乡。光绪二年(1876年),吴氏入李鸿章幕府,深州选遣士人至天津随吴修志。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朱璋达任知州,又设局于莲池书院,聘前此参与纂修的贺嘉枏、弓汝恒等人补纂,吴汝纶改订,方始成书,并于同年刊刻付印。《深州风土记》修成后,有人以《史记》相比,以为“此自载籍以来,历数千百年之久,未尝一有也”[6]421,确属过誉。但此书也有非常鲜明的特色,如《艺文》《人谱》诸志之设。

自宋代《太平寰宇记》首设“艺文志”以来,方志设立“艺文志”已成为传统,章学诚指出:“典籍文章,为学术源流之所自出,治功事绪之所流传。不于州县志书为之部次条别,治其要删,其何以使一方文献无所阙失耶?”[5]649吴汝纶修《深州风土记》时也强调“艺文志”的重要作用,“大凡名人诗文,多载乡里故事,信而有征,即文理未优,而苟有纂述,亦皆一乡俊杰。如诗集,则唱和何人?游历何地?文集,则传、状、碑、铭、记事之作,送序、集序酬应之篇,均应详考。又或笔记、日记等书所记耳目见闻,亦多乡邦文献。诸若此类,即可补志书之阙,亦应将所著之书采入《艺文志》者,不可忽也。”[2]4册1011本着这一原则,虽然“深之一州,载籍流传甚少”[6]139,但他仍然在《深州风土记》设《艺文志》,著录自汉至清著述一百余种。

不过《深州风土记》修纂之初,吴汝纶认为“中国测绘殊疏”,计划聘请学者用西法测绘地图,期望“将来为中国第一种志图,其书或因图而行远也”[2]3册147。但阴差阳错,最终未能如愿,导致有书无图,成为吴氏半生不能释怀的憾事。

(二)家谱:“前代盛衰得失之林,于此可观焉,又不仅一家一乡之故实已也”

族谱为家族所纂修,主要记述其家族概况,人口繁衍、居地迁徙,以及家族成员在政治、文化、经济等社会活动中的影响,兼及族规、家法等内容。有些族谱能够延续几百年,内容丰富,为后人研究历史提供了翔实的资料,能够补充其他文献记载的缺失,具有一定的历史文献价值。清代学者把谱系之学看成一门重要的学问。吴汝纶十分重视家谱的作用,修《深州风土记》时,他鉴于“北人不重氏族,往往宗性蕃衍,家无谱谍,族无祠堂,数典忘祖,君子耻之”,要求“今宜查境内各村,某村共有几姓,某姓何时始迁?其迁来自何所?其族有官宦几人?有进士举人秀才若干人?各载源流,以备考览。其源流难知,则从盖阙,以示疑事毋质之义”[2]4册1013,仿照《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通志·氏族略》体例,设《人谱》一目,广征私家谱牒,考述本地古今大姓望族的迁徙变化,是研究当地社会文化极具价值的史料。这一创新,得到了后世方志学家的高度肯定,“故欲推知近代史迹,即私家谱牒而了然,不待他求矣……惜乎昔之治方志者,多忽视谱牒为无从轻重,而私家谱牒又秘不可见,散不可纪。独汝纶以卓然远到之识,创《人谱》一例。”[7]

他特別注意到族谱对考史的重要作用:“非独子孙能自道其先世也,博学方闻之士,于当世氏族皆能考其源流兴衰。”[2]1册279并以自己的切身经历举例说明:“余尝考求乡邦文献,病方志芜琐,不足征信,辄欲遍览桐城旧家谱牒,仿王俭、王僧孺等所为《百家谱》之例,为一书以示后,亦礼失而求之野之意也。……桐城诸族,大抵元季所迁,其迁多自江西或徽郡,而莫详其移徙之由。《黄氏谱》谓避徐寿辉之乱,其言盖信……前代盛衰得失之林,于此可观焉,又不仅一家一乡之故实已也。”[2]1册19当然,世人往往自高门弟、攀附名人望族,使得晚出族谱、家谱世系多不可信。吴氏明确意识到了这一问题:“然世方以门阀地望相高,史官又安能奋一人之说,悉取千岁相承之谱牒而是正之哉?”[2]1册280指出了谱牒的局限性:“是非久而后定,当其未定,昧者窘于近闻,笃于咫尺之见,遵循谬妄而不敢稍变易,此常态耳。及其既久,未有不运移而随其是者也。”[2]1册96认为修谱者应该坚持阙疑的态度,“世益远,文字益残阙难纪,乃祖所为谱考于旧牒而述其可知,疑者则阙,盖其慎也”[2]1册96。吴氏文集中,有近10篇文章是给族谱及其同类文献所作序,虽然因吴氏文名满天下,求文者甚多,但综合考察,仍然与他重视家谱文献的学术、文化、社会价值有关。

(三)金石:“典籍散亡,证之碑刻”

吴汝纶十分重视金石碑刻的文献及其学术价值,明确指出:“典籍散亡,证之碑刻,乡曲时有六朝旧迹。近代掌故,逾时而湮,佚在贞珉,或补方闻。”[2]1册189所以他在纂修《深州风土记》时,尤其强调金石的重要性,注意收集、著录金石文献。“北方多有魏晋旧碑,此乃稀世之宝,不可多见。然物聚所好,若搜苔剔藓,掘土披沙,亦未必不可侥幸一得,虽或断砖残石,愈可珍惜,此缀学嗜古之士所以访求碑寰宇也。汴宋以后,碑稍易矣,深属俗多祠庙,一庙必有数碑,若得文字精妙之碑,固属深幸,即村民琐事、土音俚语,既经刻石,亦必有事可考。今无论何项碑刻,但金石上一字均应广为搜寻,大者摹拓,小者抄录。”[2]4册1011“深之一州金石文字,在千年以外者,今多亡佚。其见于记载者,不可以不著。至所谓闾井、俚俗之记,虽不足深重,然亦不敢阙也。而近世贤士大夫,往往尚有铭志碑记散见冢庙,亦后世所考信者,今并列焉。”[6]147

清初,顾炎武提倡实学,重视金石文献,开风气之先,金石学成为清代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研治金石之学者颇众,成绩亦大,但重点在元代之前,明代以后约略不顾。吴汝纶对于金石文献有相当理性的认识,他认为“近世儒生好之尤笃,然嗜古略今,集金石大率至元而止”的风尚是一种认识的误区,“欧(阳修)、赵(明诚)宋人,而搜采及于五代,今生世距元五六百年,其间名贤文字岂不贤于魏隋时乡曲僧尼,乃独取彼弃此,庸非颠乎!”[6]147“其明以来,颇有碑文关于掌故者”,“明以来石刻,五百年人文所系。”[6]422因此,《深州风土记·金石志》将明以后直至成书当年(1900年)的碑刻文献悉数收入,即所谓闾井俚俗小记以及士大夫铭志碑记,亦皆加以收录,虽然导致《金石志》独大,全书分量失衡,但却保存了很多珍贵的一手史料。志中收录金石资料均详细记载出处以及现状,也极便于阅读与研究。

吴汝纶不仅有搜集金石文献的意识,还注重金石文献的史料价值,以金石证史、补阙、正误。如利用“明洪武学校格式碑”考证《明史·选举志》之误、根据《武梁祠》汉画像石考证女子缠足始自何时等皆其例。

三、吴汝纶对当代文献的认识:“文书自传道,不仗史笔垂”

吴汝纶一生心系国运,关注时政,虽然辞官就教,但与清廷高层关键人物多有往来,在那样一个时代,他不仅力倡新学,也提出了很多改革良策。他非常注重当代重要文献的搜集、整理与刊行,做出了很大成绩。

吴汝纶曾先后入张树声、曾国藩、李鸿章幕府,主持莲池书院以后,尚为李鸿章出谋划策、代拟奏章、文稿,所以与李鸿章关系密切、交往时间亦长。“咸、同以来……李公独执国柄,中外丛责,先生左右其间,决疑发难,辄引其端而持其后,前后三十年,李公卒能忍尤肩巨,支柱危困。”[8]

早在光绪十八年(1892年),鉴于李鸿章为国家重臣,一言一行关系国家安危,吴汝纶即建议李鸿章少子李经迈为其父纂修年谱:“吾意欲请其纂修师相年谱。……然生平所办皆大事,关国家安危,他人传述失真,则心迹易晦,莫若季皋于问业之暇,日记数则,由执事润色而呈之于趋庭之时,以决定事理之是非。……异日国史不能得英雄深处也。”[2]3册59-60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正当甲午战败、马关议和之后,李氏“为中国士大夫所唾骂,此由政府扬其焰,而后进之士闻声和之”[2]3册134,处于前所未有的政治漩涡中。吴汝纶向刚从俄国归国的李鸿章本人提出:“吾师此行,虽耆老远役,无复文字之见,计必偶有记载,合之电报各节,亦可辑录成帙,裨益后来。”[2]3册124其时,《李鸿章奏稿读选》已经基本成稿,但吴氏尚未满意,向李经迈索要相关资料[2]3册125:

弟知到直以来,奏稿或付之幕僚,总署信函则必断自亲裁,不假他手。其中多交涉要政,最为师相加意之件。此外,则亲笔信稿,多英雄议论;批答公牍,多应变机宜。设立电报以后,则所有电报,亦皆亲裁决者,乞并检交为要。

出于保存相关一手文献,也是为了披露真相,为李氏止谤的考虑,吴氏提议进一步将李氏的所有文字辑录成册,刊刻面世,因为作者的文集、信函等等比史书能更加真实反映历史:“前求积年师相与总署函稿,及其他亲笔信稿,吾师磊落迈往,视此等不足介意,究竟传示后世,全在此区区者。国史、方略等,皆不足仗。退之有云:‘文书自传道,不仗史笔垂。’正谓此也。”[2]3册133在给潘藜阁的信函中,他更加明确地陈述了自己的认识与目的:“近来国史猥杂,中兴诸公事业,皆当仗所著文集以传远”,[2]3册151“弟以傅相经营远略三十年,前十年事俱在奏稿;中十年则奏稿尚或假手幕僚;至总署信函,则全系亲笔。后十年则机要事件,皆在电报,亦不肯请人代办,必出亲裁。现拟将此三书辑录成册,则历年支持危局、力求富强之苦心,俱在简册。亦止谤之一道也”[2]3册134。

在编辑《李鸿章集》之前,吴汝纶对相关资料进行了细致的搜集、分类、考订、梳理工作[2]3册152:

合肥在诸公间,于洋务独擅专长,其办理中外交涉最专且久。近为编辑奏疏,分详简二本,皆以洋务为主。详本则兼及直隶河工赈务,以此二事皆合肥定力所注,他人有办不到者。至平吴、捻,大要已见于《钦定方略》书中,即所奏捷书皆可从略,私见如此,未识尊见以为然否?现计钞成详本卅册,简本十四册,其中盖执事底稿,以其有关大计,正不必尽出合肥之手。又某前在幕中,知奏稿时时假手他人,独总署书函,必亲笔起草;后来闻总署书函,亦不尽亲笔,独电报不肯假手于人。奏议之外,拟再钞总署函稿、电报稿二种,此皆有关卅年国家方略掌故,不能不具见集中。

编纂过程中,还就各种问题不断与李经迈等人讨论商榷,收录在《吴汝纶全集·尺牍》中的相关信函为数不少。先后编成《李文忠公奏议》20卷、《李文忠公奏稿》80卷、《李文忠公事略》1卷、《迁移蚕池口教堂函稿》2卷、《李文忠公海军函稿》4卷、《李文忠公朋僚函稿》24卷、《李文忠公外部函稿》28卷、《李文忠译署函稿》20卷、《李文忠公全书》六种一百六十五卷,是研究李鸿章一生最基本、最真实的材料,对研究晚清历史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多方面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李文忠公全书》受到了近代史学界的肯定,“反映李鸿章一生事迹的主要著作是桐城吴汝纶先生主持编纂的《李文忠公全书》165卷,……一百余年来,人们研究和评价李鸿章,主要即是根据这本《全书》所载的各种文稿。……在新编《李鸿章全集》出版之前仍具有重要价值。”[9]

综上所论,吴汝纶提倡西学,但不废中学,并一生从事中国传统文献的整理研究工作。他强调“六经传记”和“周、孔之教”在中国政治、学术、文化上的核心地位,同时也重视地方志、家谱、金石以及当代文献的重要功用与价值,充分体现出了其文献观念。“无古今,无中外,唯是之求”,“自汉至今,无所不采,而亦无所不扫”的学术理念使得其文献观念更加理性、科学。吴氏能够取得突出的文献整理研究成就与其文献观念是直接关联的。

[1]赵尔巽.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7:13444.

[2]吴汝纶.吴汝纶全集[M].施培毅,徐寿凯,校点.合肥:黄山书社,2002.

[3]马其昶.桐城耆旧传:卷十一[M].彭君华,校点.合肥:黄山书社,2013:397.

[4]徐行.记顾颉刚先生论《左传》及对《左传疏证》的期许[M]∥王煦华,编.顾颉刚先生学行录.北京:中华书局,2006:406.

[5]章学诚,著.叶瑛,校注.文史通义校注:卷六[M].北京:中华书局,1985.

[6]吴汝纶.深州风土记[M].光绪二十六年文瑞书院刻本.

[7]瞿宣颖.方志考稿:甲集[M]//民国丛书.上海:上海书店据商务印书馆版影印,1989:113.

[8]贺涛.吴先生墓表[M]//施培毅,徐寿凯,校点.吴汝纶全集:附录一.合肥:黄山书社,2002:1148.

[9]童本道.李鸿章全集的史料价值[J].社会科学战线,2008(3):140-145.

责任编校 刘正花

G256

A

2095-0683(2017)04-0007-06

2017-06-05

赵敏(1977-),女,江苏邳州人,淮北师范大学安徽文献整理与研究中心讲师,硕士。

猜你喜欢
吴氏金石文献
金石不朽 承载灵渠千年记忆
新增编委介绍
金石包装有限公司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轮椅上的好医生,发明“吴氏膏药”
冷热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湖湘吴氏响塘纸影戏艺术语言探析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