坝上的荣光
——河北省塞罕坝生态环境建设系列报告之三

2017-03-09 16:12李树一
绿叶 2017年3期
关键词:塞罕坝植树造林林场

◎李树一

坝上的荣光
——河北省塞罕坝生态环境建设系列报告之三

◎李树一

写上这样一个标题的时候,我在想,应该怎样才能把塞罕坝50多年来,经过几代人艰苦奋斗、流血牺牲、不懈努力、坚定不移、开拓进取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一一呈现给读者呢?

我首先想到了上塞罕坝时,在塞罕坝上看到的那个有文字记载的光荣榜。

我想,塞罕坝光荣榜上记载的坝上荣光条目虽然有大有小,但是可以肯定,只要是上了光荣榜的荣光条目,就都能放射出璀璨夺目的光芒。

然而,寻找属于塞罕坝榜上荣光的条目容易,可要是寻找榜上荣光条目背后的故事做写作素材,诚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在我像在大海里捞针,苦于没有现成的写作素材的时候,忽然想起歌德文章中的两句话:“当眼睛和心灵落在这片混合色彩上的时候,人们躁动的心绪就能宁静下来……在这种宁静中,人们再也不想更多的东西,也不能再想更多的东西了。”

什么样的混合的色彩会有如此神奇的力量呢?……困惑中,我忽然想到了大森林。对,就是大森林,没有别的东西可以替代歌德文中的指向,大森林一年四季变化多端、海纳百川、惊奇无限、色彩斑斓,不是大森林还是什么?就是大森林,只有大森林。

顺着这个思路想下去,我顿悟了,释然了,心中的块垒消失了。可不就是大森林吗?尤其是那百万余亩人工大森林,里面该蕴藏着多少属于坝上荣光条目背后的故事啊!

于是,我怀着十分喜悦的心情,走进了塞罕坝那遮天蔽日的百万余亩人工林海,在花草树木中间,仔细寻找我在光荣榜上看到的那些个闪闪发光的条目背后的故事,和我想要了解的一些个写作所需要的细节的东西。

大森林里时不时刮过来的清爽的风,似乎一阵紧似一阵,偶尔还肆无忌惮地撕扯着我的胸膛,也在呼呼地吹动着我身旁的树叶哗哗作响。

在那些翻转着哗哗作响的树叶上,我仿佛看到了塞罕坝机械林场的广大干部群众,忠诚于党、热爱祖国、热爱生态事业的坚定信念,艰苦创业、迎难而上的拼搏精神,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铁骨铮铮、用鲜血和生命生动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

在荒原上树立起绿色丰碑

话还得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说起。

1961年,为破解沙漠南侵的困境,时任林业部国营林场管理总局副局长的刘琨,率专家组来到塞罕坝,在这座荒凉的高岭台地上考察了3天,拿到了第一手珍贵的资料,回去后到林业部经过专家们的反复论证,最后得出结论:塞罕坝上可以植树造林;塞罕坝上不但可以植树造林,而且还可以大面积地植树造林;塞罕坝上完全可以恢复到昔日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生态繁茂的繁荣景象。

1962年,塞罕坝机械林场正式成立,任命承德专署农业局局长王尚海为第一任场长。随后,林业部工程师张启恩带着妻儿来了,王尚海的爱人带着5个孩子来了,由全国18个省市的369人组成的林场第一支建设大军来了,河北承德农专的53名毕业生来了,承德二中刚刚毕业的陈延娴等6名女高中生也来了,并在以后的工作中她们以惊人的毅力书写了“六女上坝”的动人传奇。

大家怀着共同的心愿,期待着心中那个绿色的梦想,走到一起来了,从此把这里当成了为祖国实现个人理想而奋斗的战场。

当时确立的建设任务有四项:一是把这里建成用材林木基地;二是改善这里的自然面貌,为改变京津地区风沙危害创造条件;三是在这里积累研究高寒地区育林和造林经验;四是在这里积累研究大型国有林场的经营管理经验。

建场之初,塞罕坝地区条件非常差,有两大难题摆在人们面前。

第一是生活难题。

尽管原来这个地区有200多人,并且有3个小林场,但是居住条件都十分的简陋,也很拥挤。林业大军涌入以后,首先住处就成了问题。于是,他们就改造仓库做宿舍,这样还不够住,就又搭马架子、盖窝棚、挖地窨子解决住宿问题。

刚刚把住宿的问题解决了,吃的问题又摆上了案头。当时在坝上能够生长的农作物很少,只能种植一些适应高寒地区生长的土豆和莜麦等。可见,当时的主食也就是这些,副食就更是极其的缺乏了。

再说当时这里的交通条件也是极其不便的,再加上偏僻、高寒的地理环境,况且还没有电,没有自来水,没有文化娱乐设施,业余生活也非常的枯燥、无味、单调。

造林大军住马架子、冷窝棚、地窨子,吃清水煮土豆、黑莜面,白天在冰天雪地里干活,夜晚只好守着蜡烛、煤油灯说段子。

这就是那个时期,塞罕坝第一代建设者们的日常生活。

尽管条件艰苦,但并没有影响人们建设林场的热情和干劲。建设者们曾留下了这样的一首打油诗,让我们了解到了他们当时的一些情况:

渴饮沟河水,

饥食黑莜面;

白天忙作业,

夜宿草窝边;

劲风扬飞沙,

严霜镶被边;

雨雪来查铺,

鸟兽绕我眠;

老天虽无情,

也怕铁打汉;

满山栽上树,

看你变不变。

在第一代造林人的宿舍门前,还有这样一副对联:

一日三餐有味无味无所谓,

爬冰卧雪冷乎冻乎不在乎。

无论是在总场,还是在分场,都会看到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人们戴着皮帽子,穿着毡乌拉搞设计;腰扎草绳,手挥鞭子耕种;挥锨填土,抡夯打墙,建宿舍、学校、卫生院;冒着严寒,开山取石,修路架桥……

他们乐中有苦,苦中有乐,苦辣酸甜都尝过。

就这样,绿色,不声不响地在人们的苦苦乐乐中,一天天地变化着,增长着,扩大着,延伸着。

第二是技术难题。

建场的目的就是为了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但是在国际国内同类地区还没有植树造林和育苗的经验,创业者们在头两年从东北地区调来绿化苗木进行植树造林,两年都失败了。

后来,总结经验认为:要想在塞罕坝地区植树造林成功,首先要自己育苗,育适应当地土质和环境生长的苗木。由此,科技工作者开始进行技术攻关。首先攻克了在高寒地区育苗这一关,继而在塞罕坝地区育苗获得成功。

之后,又改造了苏联进口的植树机,将它由原来只能在平坦地方植树造林的性能,改造成了能适应塞罕坝地区山地、丘陵地植树造林的性能,因此,用机械植树造林也获得了成功。

可以说,从那时起,塞罕坝营造百万余亩人工林的大幕,算是就此拉开了。

1964年,春节刚过,林场党支部书记王尚海、场长刘文仕等人就骑着马,带着技术人员,在坝上转了10多天,最后认定马蹄坑是一个植树造林的好地方。

马蹄坑三面环山,南临一条小河,山坡坡度不超过15度,是一片近千亩的荒原,极适宜机械作业。

在大胆选用了林场自己培育的新苗后,马蹄坑植树造林大会战的号角强劲地吹响了。

四月的塞罕坝,白天平均气温还在零下2摄氏度,阳坡地段的土地表面比较湿滑,植树造林大军必须穿雨衣工作,每个人的雨衣外面,都溅满了泥浆,冻成了冰甲,走起路来,咣咣直响。

经过30多个昼夜的奋战,近千亩落叶松小苗扎根在了马蹄坑,塞罕坝人终于在这片荒凉的土地上,栽下了属于自己亲手培育并植造的第一片林子。

七月,塞罕坝的野花盛开了,一棵棵幼苗也绽放出了笑颜。一份树苗成活率调查报告随即摆在了场领导的办公桌上:春季栽植的树苗平均成活率达到95%以上。

十月,塞罕坝的莜麦丰收了,农耕队传来了好消息,30多万斤粮食入库。一份树木保存调查报告上显示:当年栽植的树木保存率达到90%以上。

1966年,受“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塞罕坝植树造林工作领导层一度受到冲击。林场领导有的被扣上“死不改悔的走资派”的帽子;有的被打成“国民党特务”;有的被打成“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押送到一个最偏远的林区去劳动改造;有的莫名其妙地被扣上“反革命”的帽子,被民兵拿枪看着,关押在小黑屋里;有的因1957年被扣上“破坏中苏友好”莫须有罪名而打成右派进而再次受到牵连,倍受折磨……

但还好,在广大干部群众的坚持下,“文革”十年,塞罕坝的植树造林工作一天也没有停止过。塞罕坝人心里明白,我们大老远的来到这里干嘛?就是来创业来了,不是享福来了,更不是搞运动整人来了。

他们牢记使命,不忘初心,植绿不止。

在那漫长的岁月中,他们照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劳动着,摸索着,生活着。

他们和当地农民一起,互相帮衬着,取长补短,不间断地一步一个脚印地沿着绿色的目标奋力地向前走着,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一如既往地种树,种树,种树,一直种植着那些在他们心中充满希望的树。

下面,就让我来用一组数字告诉您,塞罕坝在“文革”前后和“文革”期间,历年种树的面积:1966年以前种植3万4千亩,1966年种植5万亩,1967年种植6万亩,1968年种植5万亩,1969年种植5万亩,1970年种植6万亩,到1983年,塞罕坝上的有林地面积已经达到了110万亩。

数字是艰苦奋斗、植绿不止的结晶,数字也是无私奉献的见证。

这一组数字的背后,洒满了塞罕坝老一辈创业者们的血汗,凝结着塞罕坝老一辈创业者们的绿色情怀。他们是用生命的代价换来了这片林海,在荒原上树立起了一座绿色的丰碑啊!

把爱献给青山绿水

塞罕坝老一辈人以他们对生态建设的执著,在这片高岭台地上树立起了一座绿色的丰碑。从此,这里的环境转好了,气候改善了,群众生活变样了,同时还在阻止沙尘侵袭京、津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塞罕坝的林业事业从此有了大的发展,同时也融入进了许多新的元素。他们继往开来,吐故纳新,开始了又一个新的征程——将科技造林和营林揉在一起,两个工种同时进行。

直到今天,他们在搞好营林的基础上,还在创造条件攻坚造林。说实话,塞罕坝植树造林到今天,能植造、好植造的林地都已基本植造完成,再植造,只能是坡度大、土壤少、石块多的石质阳坡地段了。可是,要想在这些地段上栽活一棵树,很难。坡度大、土壤少、石块多,植树造林时需要把表土放在一边,把石头捡出来,再把其它地方的土补进去,通过整地、客土、施基肥、植树造林后铺膜、草帘覆盖防风等一系列的技术创新,才能保证栽植的树木成活。

对于这件事,现任的塞罕坝领导层非常重视,他们亲自带队指导,每年栽植进度都在8000到10000亩左右。他们还千方百计自筹资金,补缺植树造林的短板,为的就是让塞罕坝地区的荒山无林地段,全部尽快地都绿起来。

在营林方面,他们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办。一株株幼树栽下后,林场科技人员和林业一线工人,就开始定期进行管护了,像管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地管护树木。

林茂草高,草比树长得快,林业工人就看住林地,不厌其烦,认真仔细,适时割掉每一株小树苗周围的荒草。小树苗从树坑里探出头来时,向林业工人们招手致意、点头微笑,林业工人们也向它们招手致意、点头微笑。

在这里,人和草木都是有灵性的东西,心也息息相通。

营林的另一项工作,就是病虫害防治。这个工作可不简单,需要有懂技术,能吃苦,有耐心、细心、信心和爱心的人来完成。

森林里的病虫害,有许多的来源和途径,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光松树的虫害就有十好几种,有的专吃松树的嫩芽,需要时时观察,得分阶段采用恰当的药剂和办法来医治。

从理论的角度讲,一般栽植5年以后的幼树,就不需要再割荒草了。生长16年以后的树木,树冠长成,形成郁闭,从此进入修枝、抚育阶段。在树木正常生长抚育进入第17个年头时,开始间伐,原则是:每亩林地保留160棵。此后,每隔三至四年,间伐一次,共间伐四次,每亩林地保留的株数分别为:120株、95株、80株、55株。如果在营林中有需要特殊培育的大树,每亩林地也可以保留到25株或者30株。

这一套科学的植树造林规制和营林方法,他们已经延用了几十年,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1982年,林场通过努力提前两年完成了规划建设任务,被林业部验收鉴定为“两高一低”工程完美收官项目(造林成活率高、保存率高,造林投资成本低)。

1983年,林场正式转入以营林为主的新阶段,探索形成了严格精细的科学营林体系,森林资源从此越采越多、越采越好,经济自给能力也越来越强。

1993年,林场被批准建立了国家级森林公园,开启了森林生态旅游的新纪元。如今,塞罕坝旅游公司一年的门票收入就达4000多万元,并步入了5A级景区的康庄大道,彻底打消了公司成立时某些职工集资的顾虑。现在,团结、奉献是林场每个人的共同点,只要能把林场经营好,完成林场的任务,他们谁都没有任何怨言。

塞罕坝机械林场一流的营造林水平,受到国家领导人的好评。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邹家华视察塞罕坝时,把林场概括为“四好”林场,即“管理好、经营好、保护好、发展好”。

原林业部部长徐有芳视察塞罕坝时说:“我到过好多林场,还没有见到过经营得这么好的林子。”

1994年,林场在全国4230个国营林场中脱颖而出,成为十大“全国科技兴林示范林场”之一。

2000年,林场又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确立了“京津生态屏障、森林资源宝库、生态旅游胜地、和谐富庶家园”的发展定位,明晰了“推进分类经营、优化人居环境、融入区域经济发展大局”的改革发展主线,大力实施“生态立场、营林强场、产业富场、人才兴场、文化靓场”五大发展战略,开辟了以建设现代林场为目标的二次创业的新战场,实现了“山上治坡、山下治窝,山上生产、山下生活”的奋斗目标,开创了林兴、场强、民富的新局面。

正是这种思路,这种努力,这种干劲,这种居安思危、开拓进取、一刻也不松懈的工作作风,才取得了这样如此优异的成绩。因此,河北省林业厅在塞罕坝机械林场建立了“河北林业艰苦创业教育基地”。

从这一年开始,荣誉的惊喜,便一个接着一个地向塞罕坝机械林场涌来:

2002年,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在塞罕坝机械林场建立了“中央国家机关思想教育基地”,同年,国家林业局在塞罕坝机械林场建立了“再造秀美山川示范教育基地”。

2003年,河北省保护母亲河行动领导小组,在塞罕坝机械林场建立了“河北省青少年生态环境教育基地”。

2005年,国家林业局副局长李育才,来塞罕坝机械林场考察时赞誉塞罕坝是“中国绿色明珠”。同年,北京大学在塞罕坝兴建了“地球生态与环境系统塞罕坝实验站”。

2006年,塞罕坝机械林场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2007年,塞罕坝机械林场被评为“感动河北人物群体”。

2010年,塞罕坝机械林场开始转变营林方式,引入了德国近自然经营的理念,听取专家诊断:塞罕坝的树在达到国家规定的可采伐年限后,仍有巨大的生长空间,也就是说原本40年就采伐的落叶松可以长到80多年。

根据这一实际情况,他们把德国的近自然经营方法加以改进,提出以目标树为架构的全林经营理念,将目标树培育至80年至90年,为培育大径级木材创造了可能的条件。

据样地数据回测显示,20年生的落叶松通过开展近自然经营,生长量从11%提高到了18%;40年生的落叶松,亩均蓄积量从3.5立方米提高到4.6立方米。

同年,全国林业厅局长座谈会在塞罕坝举行。国家林业局原局系统总结和大力推广了“艰苦创业、科学求实、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爱岗敬业”的塞罕坝精神,并发起了在全国再造“三个塞罕坝”的号召,引起了全国林业和生态建设领域的巨大震动。

昔日高岭台地上的塞罕坝,今日成了绿色的明珠。半个世纪的辛苦,几代人的绿色接力,终于形成了一个具有森林、草原、湿地、湖泊等多样性完好的生态系统区域,可以为植被恢复与重建、荒漠化监测、全球气候变化、生态环境建设等多方面的研究提供重要依据,是成功应对全球气候变暖、走生态建设发展之路的成功范例。

有人评价说:塞罕坝是中国大地上一块难得的“绿宝石”。

还有人评价说:塞罕坝是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面旗帜。

也就是在这一年,塞罕坝机械林场被国家林业局授予“国有林场建设标兵”称号。

2012年,塞罕坝机械林场迎来了建场50华诞。50年来,塞罕坝的建设者、林业人,用青春、汗水和血肉之躯,将荒原变为绿洲,把风沙挡在了塞外,成为京、津地区可靠的水源地和生态屏障。

这一天是塞罕坝人的特大节日,50年了,从来没有这么舒舒服服、干干净净、开开心心、痛痛快快地热闹一回了。

昔日的塞罕坝建设者们,虽然今日容颜已退,但是心情不老,青山常在,山花含笑,满面春风。人们欢欣鼓舞,喜气洋洋,无不沉浸在幸福的欢乐中。

同年3月,塞罕坝机械林场被国家林业局授予“全国绿化先进集体”和“国土绿化突出贡献单位”两项荣誉称号。

2013年,塞罕坝机械林场再度杨帆,启动了天然次生林改培实验示范项目,当年就完成了1万多亩。

这个项目就是将林场内林龄过长、释氧等生态功能逐渐下降的天然次生桦树林,通过确定目标树进行择伐并开展林下更新的方法,营造复层异龄混交林,使其进一步发挥森林防风固沙、涵养水源、释氧固碳等多项生态功能。

2014年,塞罕坝机械林场邀请作为第三方的中林天合(北京)森林认证中心有限公司,正式评估审核塞罕坝机械林场的可持续经营能力。评估审核主要分为预审核与主评估两个阶段,通过文件审核与现场查验、内部审核与外部调查、组内审核与专家评议等步骤。评估审核后,专家组一致认为,塞罕坝机械林场森林经营活动符合中国认证标准《中国森林认证-森林经营》(GB/ T28951-2012)的要求,通过中国森林经营认证(FM)。

载着荣誉和希望起飞

行将半个多世纪的巨大的绿色工程,几代塞罕坝人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在平均海拔1500米,最低气温超过零下43摄氏度的坝上高岭台地地区,成功植树造林120多万亩,营造了“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创造了“沙地变绿洲”、“荒原变林海”的绿色奇迹,创造了世界生态建设史上的伟大壮举。

如今的塞罕坝,天蓝地绿,花香鸟语,林海莽莽,游人如织。人们乘着各色车辆,大客、中巴、小吉普,大众、奥迪、越野车,陆续驶来,匆匆上坝,生怕耽误了时辰,错过了花期。头一次扑入这绿色海洋中的游客,还真有些不适应,腿不知道往哪儿走,脚不知道往哪儿迈,眼睛也不知道看什么好了。那些都市来的游客中,不乏外国友人,他们更是手足无措,对他们来说,这样莽莽无际的人工林海,从来没见过,遂弯腰欣赏一丛别样的灌木,霎时就被突起的鸟兽惊呆,随后便是一声响亮的惊呼:“哇噻!”

党和人民不会忘记,塞罕坝绿色变革的成功,曾经几度令人欢欣鼓舞。各级政府也在不同时期,分别颁发给了塞罕坝各种光荣称号和荣誉:“感动河北人物群体”“全国林业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先进国营林场”“中国沙产业十大先进单位”“全国科技兴林示范林场”“国有林场建设标兵”等,塞罕坝先后被确定为“国家级森林公园”“中央国家机关思想教育基地”“中国最佳森林公园”“中国最佳旅游品牌景区”“再造秀美山川示范教育基地”“全国生态文化示范基地”“中国美术院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创作基地”“河北省林业艰苦创业教育基地”“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河北省青少年生态环境教育基地”“河北省最美30景”之一等。

2014年,中共中央政治局、中宣部,分别对塞罕坝机械林场的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批示,将塞罕坝作为全国“艰苦奋斗、劳动光荣”重大典型向全社会宣传推介。塞罕坝机械林场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并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羡慕之余,党和人民更不会忘记,当年,因常年坚守在望火楼上,由于长期远离人群,缺乏交流,致使儿子长到8岁时,话都还说不清楚的陈瑞军、初景梅夫妇;林业部植树造林司工程师,领导点将,毫不犹豫带着老婆孩子,到任技术副场长,成为林场科技兴林元勋的张启恩;爱树像爱自己子女一样,怕一次植树造林不成活,在植树造林的同时直接造上备补苗,让备补苗和植树造林苗同步生长,发现哪有空缺了就及时将备补苗移过去的第三乡林场的营林区主任邓宝珠等。

(当然,在塞罕坝,类似于上述几位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还有很多很多,但由于篇章结构内容限制的原因,此处恕不细述,后有详述。)

2015年,首届世界生态系统治理论坛上,国家林业局要求,继续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保护、修复和改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为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和有效应对气候变化作出积极贡献。河北省委要求,守住两条底线,保护绿水青山,推动绿色发展。

塞罕坝建设者时不我待,行动在前。

同年2月,塞罕坝机械林场群体,被评选为河北省年度十大新闻人物。

2016年,世界旅游论坛主席马丁·巴尔特在与承德市委主要领导交流过程中,得知塞罕坝先进事迹后,感叹道:“了不起,很震撼,塞罕坝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塞罕坝的绿色令人叹为观止,塞罕坝的精神是全球的。”

国家林业局肯定河北省承德市委坚持高站位、大手笔,弘扬塞罕坝精神,推动绿色发展,这对于应对全球气候变暖、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打造承德京、津、冀西北部生态涵养功能区意义重大。

承德市委将塞罕坝精神归结为“艰苦奋斗、事争一流、坚韧不拔、甘于奉献”十六字,决定进一步弘扬塞罕坝精神,纪念植树造林前辈,砥砺党员干部,凝聚起强大的绿色发展之势,掀起新一轮生态建设高潮。

与此同时,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国有林场改革方案》,明确保护生态、保障职工生活两条底线,界定国有林场生态责任和保护方式,推进国有林场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完善以购买服务为主的公益林管护机制,健全责任明确、分级管理的森林资源监管体制,健全职工转移就业机制和社会保障体制6项改革内容。

国务院的改革方案,无疑像一股春风,吹进了塞罕坝每一个人的心田。形势越来越好,他们的干劲越来越足,决心也越来越大。

我们相信,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塞罕坝这片美丽高岭台地上的百万余亩绿色人工林海,必将为调节世界气候变暖,守护京津生态安全,吸引社会各界从事生态旅游观光,造福塞罕坝地区广大人民群众,发挥更大的作用。

大森林里时不时刮过来的清爽的风,歇息片刻之后,这会儿似乎又一阵紧似一阵地吹了起来,偶尔还是像先前那样,肆无忌惮地撕扯着我此刻无比激动的胸膛,当然也在更加强劲地呼呼地吹动着我身旁的树叶哗哗作响。

我走上山坡,将目光投向林海深处。

绿涛汹涌中,我的心情不但没有像刚才那样起伏不定,反而渐渐地平静下来了。

绿韵激荡着山林,绿意陶醉着人心。面对眼前这五彩斑斓的壮丽景色,几年前填的一阕《蝶恋花》词,不由得忽然又浮现在我的脑海,继而也就情不自禁地涌上了我的舌尖,借着阵风的风力,于是便迅速地在林间传播开来。词道是:

翰墨飘香莺唱晚,

绿绽山河,

雾绕霞光染。

烂漫山花红耀眼,

天高林密水清浅。

旭日初升天地艳,

风影摇清,

碧翠绿浪卷。

生态繁茂生灵现,

潺流渐近松涛远。

以此作为对塞罕坝这片百万余亩人工林海,和创造这片百万余亩人工林海的功臣们的颂贺吧!

(责任编辑 冷杉)

● 李树一,中国林业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乡土艺术协会文学专业委员会理事。

猜你喜欢
塞罕坝植树造林林场
奋战在塞罕坝的农大人
林场起火了
山西省两林场入选“2019年度全国十佳林场”
八步沙林场人的新愿望
三北防护林与植树造林
塞罕坝之歌
塞罕坝
植树造林绿化浙江大地
塞罕坝点兵
林场住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