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新课标理念,重构新型校园文化

2017-03-09 20:09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斗门镇南门小学林雯慧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7年4期
关键词:营造重构校园文化

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斗门镇南门小学 林雯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事关中华民族的未来,党和国家要把一个民主、科学、充满生机的新课程献给新世纪的中国的亿万儿童,目的是让他们拥有一个自主独立、健康幸福的明天。新课程发展的核心是新课程理念的落实。能否把国家的意志、专家的思想变为千百万教师的教学行为,这是新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从理念到实践之间有一段艰难的路要走,尤其是对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来讲更要经过一个艰难的转化历程。要把一种理念变成人的素质光有对这种理念的认同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对这种理念的进一步的感悟,而这种感悟只有在实践中才是最有效的。

一所学校要真正实施课程改革,首先必经确实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校园文化主导价值观,否则,还会出现“热热闹闹搞素质教育,扎扎实实抓应试教育”现象。因此,我认为,要重新构建新型的校园文化得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把握校园文化重构时机,力促校园文化适应课程改革的实际需要

杜威认为,“成年人有意识地控制未成熟者所受的教育,唯一的方法是控制他们的环境,让他们在这种环境中行动、思考和感受。”由此可以生动的反映出环境对于个体成长的强大作用。一直以来,我们都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学生养成积极进取、奋发向上、诚实厚道的精神状态起着积极的作用。时代是发展的,校园文化同样需要与时代精神结合,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全面铺开和不断推进,我们又迎来了重构校园文化的的极佳时机。

二、重构校园文化,切实地把握住浓厚的人本精神

(一)校园文化的人本精神体现在各种因素的和谐互动

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倡导教师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因此,营造一种宽松和谐,懂得感情,得到尊重的校园文化环境相当重要,建立师生平等、民主、个性全面交往的师生关系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基础。

学校教育的成绩取决精神、物质、制度等各个层次的校园文化的和谐结合。学生具有复杂的心理结构,任何单一的校园文化的作用都是单薄的,有限的。在实践中,可以有意识地建构目标一致的几个层次的校园文化,并使它们相互配合、和谐结合,营造出一种良好的校园氛围,如可以设立教学论坛,形成自由的教学学术氛围和各学科交汇的氛围、创设师生平等交流的氛围、主张宽容失败的氛围和营造学生个性得以充分发展的氛围。这种种氛围的形成需要沉淀、积累,而形成之后便是一种巨大的无声的力量。我们感受到它的特点就是:润物无声。

(二)校园文化的人本精神塑造重在精神氛围的营造

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倡导教师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因此,营造一种宽松和谐,懂得感情,得到尊重的校园文化环境相当重要,建立师生平等、民主、个性全面交往的师生关系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基础。构建良好精神氛围,可以促进学生产生内部心理变化,通过最深刻最微妙的方式植入学生的大脑深处,形成稳定健康向上的文化意识,使他们的判断和行为无不处于一种下意识的控制状态,导致他们能正确地评价社会和认识自我,并能稳定地指导自己对未来生活、理想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所以重构校园文化,就要注重积极向上的精神氛围的营造。

在实际中可以通过搭建展示师生个性特长的平台的方法,营造积极向上的精神氛围,让师生千帆竞发、殊途同归。如结合实际,精心编写了校本课程;加强校刊、学校广播站、宣传栏的建设,给师生提供个性、才华展示的阵地;因地制宜,布置书画艺术长廊,营造“人在书画中,书画在景中”的意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如定期举行学生小制作、小发明、小标本、书画、手抄报及优秀作文的展示,学生的学习方法推介、课外活动展示等。从而让师生能够充分体验自身的价值,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励他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追求更好,逐步达到了校园文化与新课改的互动。

三、校园文化的重构与社区接轨,吸收家长与社会的参与

随着教育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现代学校已一改以往与社会相对隔绝的状况,不同文化的相互交融成为现代学校文化的主题。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乐园,而社会则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大环境,三者相互联系,缺一不可。特别是自减负和双休日以来,学生在家庭和社会上的休闲时间越来越多,如何三者协调配合,积极引导,共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是一个极富挑战意义的课题。我们可以作如下一些探索,如成立家长学校,聘请德才兼备、教育有方,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力和号召力的优秀家长代表担任家长学校的组织者和授课教师,针对家庭教育以及社会因素影响孩子成长的问题,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技能;又如开展“教学开放”和“家长评教”活动,允许家长随堂听课,并让家长参与评子女、评教师;再如可以开展社区教育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接触社会,影响社会。通过这些活动的目的是建立起开放性的校园文化形象。

四、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全人教育就是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要实现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首先要改变课程功能的单一化。课程改革都注重基础学力的提高、信息素养的养成、创造性与开放性思维的培养,强调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尊重学生经验,发展学生个性。

要实现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要准确地理解和牢牢地把握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要让课程走向生活,课程要面向儿童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让课堂充满创新活力;要把教学过程作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实现课程与教学的整合;要明确评价的本质功能在于促进师生的发展,体现评价的人文关怀。

实践让我们体会到,让每位师生快乐而积极地工作、学习、成长,才是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在校园文化建设和课程改革实践中,只有体现师生的生存地位和生命价值,才能塑造积极的、富有生命活力的学校精神,呵护和促进每一个生命的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营造重构校园文化
诚心为“侨” 营造“家”温暖
视频压缩感知采样率自适应的帧间片匹配重构
长城叙事的重构
2021年山西将完成营造林26.67万公顷(400万亩)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北方大陆 重构未来
擅长营造美好的音色 Marantz SA-10 S1/PM-10 S1
北京的重构与再造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