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2017-03-09 09:00四川省乐山市五通桥区实验小学袁江南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7年11期
关键词:松鼠小狗三角形

四川省乐山市五通桥区实验小学 袁江南

课堂应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的潜能的时空,离开学生的主体活动,这个时空就会破碎。教学的实践证明:任何一种有效的、成功的教学,都必须是有学生主体参与的。没有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不是成功的教学。学生主体参与对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生主体参与教学实质上是在教学中解放学生,使他们在一定的自主性活动中获得主动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从教学实践出发,把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充分给予他们探究、讨论和表达的机会,才是真正意义的主体参与。作为一线教师,如何更好的发挥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呢?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点肤浅的认识。

一、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要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首先要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排列组合”这部分内容时,我深入分析教材,发现此处知识很有特点。因此,结合教学实际内容和学生的年龄、心理认知水平创设了有趣又生动的情境:圣诞节到了,圣诞老人要给森林里的动物发礼物。所有的动物知道后都兴高采烈争着要来。这时,为了更快的到达,大家都去乘飞机。可是,上飞机要排队,这些动物(小狗、马、松鼠)可以按什么顺序上呢?有几种不同的情况呢?孩子们一听兴致特高,他们立即通过观察、思考、动手排序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小狗、马、松鼠;小狗、松鼠、马;马、小狗、松鼠;马、松鼠、小狗;松鼠、马、小狗;松鼠、小狗、马。紧接着我又抛出一个问题:“动物们要去领礼物先要过第一关:出示三个数字(1、2、3)可以组成哪些不同的三位数?”顿时,学生积极性高涨,在前面已经有了物的排列、组合知识后很轻松的就得出了这些数的排列123、132、213、231、312、321这六个数。就这样,包括后面的组合数和练习都是以圣诞老人发礼物串联起来进行教学。从而使这节课始终让学生在圣诞节这个有趣的情境中感受数学,在玩中体会排列、组合的含义,在玩中不知不觉地尝试怎样才能有顺序地、全面地看问题。设计整节课时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从初步感知到操作理解,层层深入,达到在乐中玩,在玩中乐,在乐中学,在学中乐的境界。实践证明“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强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得成功的努力。”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创设不同的情境,让层次不同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尝到成功的滋味。为此,教师要善于捕捉并及时肯定学生的成功,如完整准确地回答问题时,大胆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时,积极思考并发现好的学习方法时等等,教师都要适时地进行鼓励性评价,使学生体验到成功时的喜悦。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明之师之所以高明,就在于善于请到兴趣这位老师。

二、创造从事数学活动的过程

建构主义认为,数学学习并非是一个被动的吸收知识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按照这种观点,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让学生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空间。动手操作是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重要方式,它能促使学生在“做中学”。在“做中学”的过程促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数学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听见了,就忘了;看见了,就记住了;做了,就理解了。”这三句话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动手操作让学生获得亲身体验的重要性。因此,创造从事数学活动的过程是有效的途径。如数学第七册的“1亿有多大”的学习,我先让学生猜测:“1亿张纸有多高?”再引导学生如何测量1亿张纸的高度。学生通过讨论发现要化“大数”为“小数”来测量。先测量100张纸的厚度,再计算出1亿张纸的高度。马上我就让每个学生数出书或是作业本的100张,再用尺子进行测量。顿时,学生纷纷动手测量,学习兴趣高涨,而且,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参与。在动手操作中学生真切的感受到100张纸的厚度,然后计算出1亿张纸的高度。如果这个内容让教师直接讲解,可能给学生留下的印象并不深刻。可是,通过实际操作的过程学生能够从高度深刻地体会到“1亿有多大”,从而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给学生充分的探究、讨论和表达的机会

苏赫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他们期望自己获得成功,期望通过自己智慧的力量,体会到创造的快乐。”以往教学中存在的一个较大的不足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成了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使原本应该积极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成了被动的吸收知识的过程,解决问题的方法也通过由教师合盘托出,比较单一。而事实上,数学问题往往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加以解决。根据这一实际情况以及儿童的心理特点,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留有足够的空间,引导进行自主的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在相互交流、切磋和争辩的过程中,获取知识以及解决问题的途径,学习他人优秀的学习方法。使课堂教学做到:问题让学生去发现,结论让学生去获得,实验让学生去操作。使学生在课堂中真正的活起来,动起来,学起来。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当学生根据手中的三角尺知道三个内角的度数和是180°时,教师问到:“其它三角形的内角和也是180°吗?”学生回答后,我追问:“你怎样验证呢?”学生开始激烈的讨论。有的说:“测量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再加起来,看是否是180°?”有的说:“把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来,拼成一个角,量量是不是成了平角。”还有的说:“如红领巾这样的三角形不能剪,就把它的三个角折叠在一起,看看是不是180°?”于是,学生在小组内开始画各种类型的三角形,进行测量、计算、剪拼、验证。当学生完成操作活动后,我又组织学生进行反馈、交流。由于每个孩子都参与了,通过交流后,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的结论是真实、正确的。

学生之所以这么投入,思维这么活跃,是因为教师为学生提供了来源于学生实际生活或是他们耳需目染的知识素材,同时给学生充分探究、讨论和表达的机会,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充分参与,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猜你喜欢
松鼠小狗三角形
小松鼠
三角形,不扭腰
松鼠
三角形表演秀
如果没有三角形
小狗
松鼠
松鼠
画一画
小狗走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