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商品如何保持距离

2017-03-09 00:55李子沫
优雅 2017年3期
关键词:古根海姆金钱当代艺术

李子沫

我想,金钱和艺术都是好的东西。作为一个艺术家像普通人一样热爱金钱,不同的是普通人用金钱来过豪华的生活,而艺术家则用钱来维持神话的形象。一个艺术家的神话魅力越大,他的作品就越值钱,这里边有一个神话的形而上向神话的世俗转换规律在发生着作用,这两方面互为关系才能推进艺术的进程。

在1991年《艺术·市场》杂志上,艺术家王广义向人们直言不讳地表示了自己对金钱的热爱,并认为金钱是艺术家的价值体现的一个层面。当然,当时的王广义对于商业的认识还只是停留于价格与交换的层面,并没有后来那么全面,也不是所有的艺术家在当时都持有与他相同的态度,事实上“乌托邦”的精神在早期对于艺术家们拥有更多的影响力。也有很多艺术批评者担忧艺术与市场的过于接近,导致艺术品几乎变成了只带有交换价值的商品。但这样的担忧,还是没有阻止当代艺术家与商业活动的结合在后来变得越来越为流行。

在当下的都市,城市中的众多现代化大楼前,经常会矗立着几件大型的雕塑或装置;星级酒店大堂里,也时不时能够看见岳敏君的“笑脸”、王广义的“工农兵”或者悬挂于墙上的由张晓刚绘制的《大家庭》;在北京商业核心区域,甚至建立了一个以当代艺术为主题的商业综合体大楼芳草地;众多的时尚活动也参与进来,他们不仅赞助当代艺术,还经常会邀请当代艺术家们参与自己的品牌发布,并且非常热衷于与当代艺术家们开发一些艺术衍生品,希望把自己的产品也能打造成艺术品:国际奢侈品大牌爱马仕就与艺术家丁乙合作,把艺术家那些抽象的十字图纹印在了价格不菲的围巾上。当然这些现象的产生首先源于这些商家的推广需求,不过大多数艺术家们也非常乐于与时尚娱乐打成一片。

历经几十年的改革,市场经济与自由贸易在中国社会得到了深入地发展,不仅仅是自然生态被改变,人文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地变化。在消费主义文化的冲击下,原本存在于中国社会中的强大意识形态已经若有若无,传统文化的“温良恭俭让”也基本被人们搁置一边。人们在享受商业社会带来的便利时,也开始越来越适应由商业社会孕育的文化游戏。并且不仅仅是日常活动,就连被认为是高雅的精神活动,比如艺术、文学、诗歌,在今天也被纳入到了商业操作的结构中,与“俗气”金钱为伍相伴。也正是在这个背景下,中国的当代艺术发生了重大转变。

发源于西方的当代艺术,最初在中国是一个以“叛逆者”的面貌出现,成为文化先锋角色,它代表了一部分艺术家对落后的文化机制的不满与离经叛道,也代表了艺术家向当时先进的西方文化学习的态度。但今天一切已经改变:一部分当代艺术从“地下”状态中走出,很多当代艺术家们也从底层“盲流”变成了社会中上层的富裕人士。当代艺术的赞助者们也不再仅仅只是外国人,中国本土崛起的商业机构、富裕人士成为了当代艺术最主要的买单者。此时对于很多中国的当代艺术家们来说,如何发现当下的文化中的漏洞并加以突破,只是他们在创作时所需要面对的问题之一,如何销售掉这些作品以及获得更多的赞助,似乎更令他们费心。

当然,艺术家与商业的联盟并非中国人的发明。在欧美社会中,当代艺术家介入商业活动或者与品牌“联姻”早已有之。在这方面,美国的波普艺术代表人物安迪·沃霍尔走在了前列。他将绝对伏特加((Absolut Vodka))酒印在了自己的丝网版画上,众多文化以及商业名人的头像也是他作品中出现的常客;杰夫·昆斯与日本艺术家村上隆则将艺术进一步推向了商业,他们的作品本身就成为了时尚的产品。越来越多的美术馆与艺术机构也正在成为职业的商业公司。作为世界最为知名的展示当代艺术的空间,古根海姆美术馆正在日趋成为一个透明的商业机构。从举办“乔治·阿玛尼”奢侈品展,到策划“摩托车艺术”展,古根海姆的众多展览都直接服务于经济利益。而商业品牌也从中得到好处,因为美术馆策划的这些展览中的艺术家都会挖空心思让自己的作品与赞助单位的品牌相结合。在西班牙的毕尔巴鄂建立分馆,则是古根海姆美术馆作出最为英明的商业决策。埃塔分裂势力活跃的历史,使得毕尔巴鄂地区的商业与旅游业一直没有起色。为了改觀本地的形象,当地政府与企业花费巨额资金将古根海姆美术馆引入。十几年后,这一结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毕尔巴鄂已经成为西班牙乃至全球知名的旅游地,也是艺术粉丝前往西班牙时必去之处。而在中国,虽然商业大规模介入当代艺术的历史并不悠长,但发展的势头却异常迅速。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当代艺术人物,如王广义、方力钧、曾梵志等等,都是企业与品牌偏爱的人物,尤其是跨国型企业,比如奔驰、奥迪、万宝龙、爱马仕等,他们赞助了中国当代艺术的一系列活动。在一些热闹的展览大门外,我们时常能够看到豪车或者用豪华玻璃套住的奢侈品。一些重要的艺术机构,比如尤伦斯、佩斯等,在日常艺术展览之外,还经常举办时尚品牌、影视盛典等大型商业活动。那么,这些企业并非真正地热爱当代艺术吗?不见得,或者说至少不是百分之一百。

因为商业元素的过分介入对于艺术创作与传播本身也产生了困扰。首先,商业不喜欢带有过于批判性内容的艺术品,而来自赞助者们的意见对于艺术家创作时的独立思考也会形成重大影响;其次,商业文明不可避免地受大众文化所左右;而当代艺术却处在大众文化竞争者的位置上。大众文化的特征是通俗、浅显,是一种不太需要经过思考的感情喷发;但当代艺术追寻的是在表面背后发现问题,是一种形式可以简单,但不能过于轻浮的文化理想。并且,在商业活动的侵袭下,大量当代艺术作品越来越像普通商品。一旦艺术品完全成为普通商品,谁还愿意为它高昂的价格买单?收藏家也不会再青睐此类艺术,因为它已经丧失了艺术品可以具备的教育意义。而目前众多的展览流于形式,在展会上人们普遍精心装扮、忙于交流,却很少有人真正驻足于作品前的浮躁风气,越来越多的展览已经变成了以艺术为名义的社交与商业联谊。

2014年,艺术家徐震在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展示了他的作品《香格纳超市》,即直接将超市搬进了画廊,只是把原本装有实物的包装袋掏空后再复归原位,并以原本的价格出售。艺术家试图通过此件作品向人们表示这样一个现实,那就是很多现实中的普通物品经过简单地转换就能成为艺术品。艺术家也解释到希望用这件作品的诞生对当代艺术家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商业社会里,如何保证自己作品的艺术主体性,而不完全被商品所取代。

猜你喜欢
古根海姆金钱当代艺术
当代艺术看得懂
再婚老人如何走出金钱的“心结”?
泰坦尼克与古根海姆的不了情缘
比金钱更值钱的
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水乡故居
从苏绣能否成为当代艺术谈起
BIG HOUSE当代艺术中心
关于当代艺术市场的思考
金钱的人生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