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引导校本课程建设进入新阶段

2017-03-09 11:11成尚荣
江苏教育 2017年4期
关键词:校本课程育人核心素养

成尚荣

【关键词】校本课程;育人;跨界学习;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10-0025-02

“核心素养与校本课程建设”是课程改革深化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其题旨是:要坚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引领校本课程建设;校本课程要真正成为培育、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要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落实在校本课程的建设过程中。显然,这一命题,不仅具有校本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普遍意义,在核心素养的引领下,校本课程建设必将进入一个新阶段。

一、校本课程建设应当有高立意:以育人为总目标,探索并建构育人模式

首先要厘清两个概念:学校课程与校本课程。所有课程在学校汇集后就拥有了一个新概念:学校课程。不言而喻,学校课程既包括国家课程,也包括地方课程,当然也包括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课程的一种形态。因此,不能将校本课程与学校课程等同起来。所有学校课程都是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校本课程也必然要从自身的性质、任务、特点出发,为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发挥应有的功能和作用。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应当有高立意。立意,是一种价值追求与价值定位,是一种愿景的召唤与境界的追求。有什么样的立意,就会有什么样的品质和品位,就会有什么样的视野和格局。课改以来,校本课程开发取得了十分可喜的进展,可以说是取得了了不起的进步。它改变了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拓宽了课程内容,丰富了课程资源,变革了学生学习方式,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局面正在形成。但是,在立意上还有一些问题。

一是在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的关系上,总认为校本课程是对国家课程的补充与拓展。这样的认识与定位不能说错,但是是不准确的。课程之所以划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是因为他们有各自存在的价值和地位,具有各自的功能与作用,严格说来,它们之间并不存在谁服从谁、谁为谁服务的问题,而是都要为学生的发展服务,都以育人为根本任务,它们相互支撑、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这样的表述绝不是降低国家课程的地位,而抬高校本课程的地位,只是强调各自把握好自己的任务,在育人总目标引领下形成教育的合力。核心素养正是引领校本课程要充分发挥自己独特的功能,超越校本课程本身。

二是在校本课程与学校特色建设的关系上,总认为校本课程是为了形成和彰显学校特色。同样,这样的认识不能说错,但立意是不高的。校本课程具有鲜明的校本性,即独特性,为形成与发展学校特色确实能起很大的作用,也确实为学校特色建设作出了贡献。但是,必须追问的是,特色是为了谁的?如果在特色的背后或深处,不能发现学生,也就是学生在校本课程中缺席了,这样的特色有什么价值与意义呢?能称之为真正的特色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不能为特色而特色,特色建设说到底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止于特色建设本身是很不够的。核心素养正是引领校本课程超越特色。

三是在校本课程与学生兴趣、爱好发展关系上,总认为这样的定位是无可非议的。当然,校本课程必须激发学生学习興趣,培养学生的爱好,形成学生的特长,但这样的立意是不深的。兴趣、爱好、特长有个方向的问题,有个道德价值判断问题;同时,孤立的兴趣、单纯的爱好等必须经过整合走向素养。核心素养包括关键能力,但还包括必备品格。如何将培养学生兴趣、爱好、特长的立意提升到核心素养的高度,也是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究和解决的。核心素养也正是引领校本课程建设要提升兴趣、爱好和特长,这是一种超越。

总之,校本课程的立意应当是立德树人,是从校本课程的角度去探索育人模式,培育具有核心素养的学生。这才是高立意。

二、校本课程建设应当体现“高特征”:体现课程的综合性,引导学生开展跨界学习

我们的共识是课程的整合,综合化的课程有利于课程打开自己的边界,向其他学科开放,向生活开放,向世界开放,在开放的过程中,与其他学科、与生活、与世界发生联系,产生更为丰富的意义。校本课程的综合性,其实质是跨界学习,在跨界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从某一个角度看,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这么判断:校本课程在发展学生个性,培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是校本课程建设的初心。我们应不忘初心。

值得注意的是,综合性这一特征正在逐步被淡化,有的学校甚至使之开始异化。主要表现是,有的学校的校本课程重分科,而不重综合。假若校本课程建设仍然围绕学科课程转,形成所谓的语文校本课程、数学校本课程……那么,校本课程就成了变相的学科课程,选择性特点被消逝了。这样,很有可能沦为为学科课程服务的地步,也极有可能沦为为应试服务的地步。校本课程不是不可以开发学科性的校本课程,但这绝不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点。这是一。有的学校校本课程实施重上课,而轻实践、轻活动。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除与第一种情况相关,还有与对校本课程的实施形态没有准确地把握很有关系。综合的特点牵引着实践性、活动性的特点。假如仍以上课为主要实施形式,就破坏了校本课程的本意和初心。这是二。有的学校校本课程虽然重视了实践活动,但实际活动中的思维含量不够,尤其缺失思维的挑战性,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水平没有得到提升,学生的可能性被抑制得不到充分地开发。这样的校本课程是平庸的。这是三。这些情况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我们不可小视。

三、校本课程建设应当有高参与:引导学生广泛参与、深入参与,学生成为校本课程的开发者、创造者

自主性、参与性,也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特征,是培育、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必备条件。学生不仅要参与学习活动、评价活动,还应参与课程的开发活动。课程开发不只是校长、教师的专利,学生和家长也是课程开发的主体。从儿童的发展需求看,他们不仅有学习的需求,还有成为教学活动的发出者、参与者的需求,在真正地参与中,学生才能更自主更积极地发展。从儿童的潜能看,学生不仅有参与开发的需求,而且有参与开发的能力。基于儿童参与,才会一切皆有可能。这种可能当然包括课程开发,尤其是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尊重学生的需求和能力,为他们提供平台和机会,学生核心素养才可能得到更好地培养和发展。校本课程就是这样的平台和机会,我们应关注,更应珍惜。

学生参与校本课程建设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参与的方式固然重要,参与的程度更重要。校本课程鼓励学生广泛参与。广泛参与的要求是鼓励所有学生参与,不能因年级不同、原来的基础不同、成绩不同而把一部分学生排斥在参与之外。当然,不同的情况应当有不同的参与要求,只要全体学生参与,才能让所有学生的核心素养都得到培育和发展。校本课程鼓励学生深度参与,深度参与的要求不只是形式上的,而是要具有实质性的,课程的设置、内容的选择、形态的设计、途径的开辟、考核评价的改进,都应让学生参与其中。广泛参与、深度参与,学生才有可能成为校本课程的创造者。

儿童参与,决不意味着校本课程开发得越多越好,不是比数量,而应求品质求品位。求数量多的校本课程开发时代应当结束,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校本课程才能再上一个新台阶。我们,共同努力吧!<\\Ysc01\d\江苏教育\2017年\2017管理\02\KT1.TIF>

(作者系原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国家督学)

猜你喜欢
校本课程育人核心素养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
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中国人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